教育範文讀後感

第三選擇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2.66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第三選擇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三選擇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第三選擇讀後感1

讀完了,第三選擇這本書,這本書給予了我很多的思維啓發,也也迭代了我之前對第三選擇的一個認知,特別是在職場中,校園中和家庭當中的一個思維模式的第三選擇的處理辦法。徹底改變了以前的一些錯誤的認知和一個思維的提升,原來很多事情還可以這樣來解決。

這本書是柯維在接近80歲的時候寫的,是他最後一本書,也是他認爲最好的一本。書中提出了一種被稱爲第三選擇的思維方式,什麼是第三選擇呢?就是在面對兩難選擇時,既不是聽你的,也不是聽我的,而是雙方通過協同來創造出全新的第三選擇,以達到共贏的目的。第三選擇的主題思想,其實來自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創造性合作原則,柯維認爲這條原則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啓發性,因此把它單獨拿出來寫成了這本書。

老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看似二者必須選其一的難題,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要不然就沒辦法合作。但是本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在面對這類看似二選一的衝突時,既不是聽你的,也不是聽我的,而是超越我們的方法,通過協作和努力,設法找到一種更高明、更好的方法,這種方法對雙方都更有利。通俗點說,就是我們要追求共贏。作者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爲第三選擇。瞭解如何有效地運用第三選擇,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諸多難題。

本書的結構簡單明瞭,前兩章介紹了第三選擇的概念和重要性。,後面的章節分別對應了具體的應用場景來舉例說明,比如在職場、家庭、校園、社會中有哪些具體的應用。下面我就分三個部分爲來你分享這本書的內容。

1.具備第三選擇的意識的重要性。

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最棘手,甚至開始無法解決的問題,有一種方法能夠解決生命中幾乎所有的困境和嚴重分歧,它是通向未來的方法,他不是你的方法,也不是我的方法,它是一種更先進的方法,它是一種比我們以往能想到的任何方法都更好的方法,自己是第三選擇。

柯維提出的第三選擇的核心意思是,大多數衝突都是兩方面的,第一選擇是我的方法,第二選擇是你的方法,而第三選擇則是我們的方法,是一種視角更好的、追求共贏的方法。它是一種視角,更高,更好的解決衝突的方法。乍一聽這個理論你可能有點迷惑,這不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嘛,追求合作是很多人都明白並且一直在貫徹的態度,那爲什麼柯維要寫出一本幾十萬字的書來強調這麼簡單的道理呢?是因爲第三選擇這個思維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大多數人在尋求共贏方面做得並不好,因爲我們會依照自己的思維定勢去思考和行動,而要擺脫自己狹隘的認知模式的限制,容納和傾聽對方的意見,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它涉及到個人思維方式的改變,涉及到對自我心理防禦機制的打碎和重建,還涉及到雙方願不願意共同解決問題。比如,我的團隊是好的,你的團隊是壞的,我的團隊是正義而且正確的,你的團隊是錯誤且不正義的,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孩子在我腦海中的形象都是不容對方否定和質疑的,否定我的認同那就是在攻擊我,你攻擊我,那我必須回擊你,這一切似乎都很理所當然。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問題,是不是正是由於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纔有了各種各樣的衝突和對抗,比如自由派和保守派,員工和管理層,孩子和家長,買家和賣家,到處都充斥着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想。

2.尋求協同的原則。

我們通過一種被稱爲協同的原則,達成第三選擇協同就是1+1=10或100甚至1000,協同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決定放棄成見,迎接挑戰的碩果,它關乎激情活力,創造力以及創造更美好新現實的衝動。協同是一個奇蹟,他無所不在,它是整個自然界運作了基本法則,我們不是採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而是採用協同方法,來達到更好更有效的結果,你和我在一起的力量遠大於我們單個人的力量。協同的作用實用於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職場,家庭關係,校園中的關係,還有法律,社會,全世界乃至我們的整個人生都需要我們的一個協同,而且,作者在這些方面都列舉了很多的案例去說明在這些各個領域的一個第三選擇的重要性和如何運用,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和運用。

3.尋求協同思維模式。

每一種思維模式都是下一階段思維模式的基礎,所以思維模式序列是非常重要的。要達成第三選擇必須首先自我認知並評估自己所持的不同觀點之後,必須透徹瞭解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走向協同。要達成第三選擇的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意思是具有自我意識,我已經自內心深處認識到,我的動機,懷疑與偏見,我已檢測檢驗過自己的設想,我已經準備好與你真誠相對。

第二步是接受,關懷,讚賞。他是我對你的一種幻想,積極的感覺,因爲我視你爲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態度,行爲或信仰的集合體對我來說,你不是一個東西,你是一個人,我看到你我是你爲兄弟姐妹上帝之子。

第三步是同理心,只有在接受前兩種思維模式的前提下才會發生同理性的意思是體會,並真正理解別人是怎樣的人同理心很少見你和我都很少付出,也很少得到,相比之下,我找到你,從而充分掌握你的內心思想和靈魂,而不是以批判,目的只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

做到了以上三步,我們才能抵達第四部,然後我們就可以爲了真正的雙贏解決方案,一個對我們來說,嶄新的解決方案,而共同學習和成長,當我給你真正積極的關注,面對我們的內心與思想,有清晰的理解是當我超越只有兩種選擇,並且其中之一是錯誤的,這種思維定式的侷限,當我以有無窮多種?我們從未想過的有意的激動人心的創造性的選擇的思維模式,思考試才能達成我和你協同。

你的思維模式1

我看到自己。這是認知的第一步,將自己思維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爲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思維模式二看到你。

思維模式三我找到你。

思維模式四我和你協同。

  第三選擇讀後感2

今天聽了史蒂芬柯維的書——《第三選擇》,史蒂芬柯維以前寫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被公司要求每個管理層必看之書,所以當他又出新書《第三選擇》之後,又被衆我讀書達人所推薦,據說這本書能夠解決職場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親子關係等等一切可能發生問題,總之非常強大,學完這本書之後會讓你更強大,更優秀!還等什麼呢?那就開啓學習之旅吧!

一、什麼是第三選擇?

第一選擇:我打敗你!

第二選擇:我認慫了,被你打敗了!

第三選擇:我們通過共同協商、一起創新,找到雙方都能滿意的方法!他是一種創造力,不是妥協,是雙方願意共同創造的!

二、爲什麼我們不能和他人達成一致?

因爲是我們的尊嚴在做怪,因爲我們驕傲、修念太差,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膨脹,這些都是不對的!請放下這些,認真傾聽,直到找到雙方都能贊成的點!

三、運用第三選擇需要具體哪些思維模式?

1.我看到自己:將自己看作一個有獨立判斷力和行爲能力的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要總覺得自己是身不由己,認爲都是別人逼我的,我沒有辦法我沒有選擇,這其實是無良症的表現,輕易的選擇放棄自我選擇的機會,那你就永遠看不到自己!

2.我看到你:要把對方看作是一個人,一個有着獨立思想的人,不要給他貼標籤,比如“他就是一個奸商”“他就是一富二代”“他沒有什麼文化”,這樣的話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身份,帶着仇恨和偏見你就看不到對方,你就不想跟對方探索第三種可能!

3.我找到你:當對方不願意跟你配合,不想跟你探索第三種可能,對方很焦燥,咆哮不不停時,你需要讓對方變柔和,你要善於傾聽,經常把“那我需要聽聽你的想法!”“我知道你心裏很難過”這樣話掛在嘴邊,要把對方的感覺說出來,只要對方點頭,情緒水平就會下降,這樣就更容易和對方探索第三選擇!

4.我和你協同:

◆詢問:“你願意和我一起尋找一種更好的解決方式嗎?”

◆界定:跟對方討論什麼是最好的?符合彼此認爲最好的條件是什麼?都一一列舉出來!

◆創造:雙方共同努力,是創造一個可以達到界定條件的第三種選擇!

◆達成:當成第三方時,協同各方會羣情激奮,這時就達到了協同!

四、第三選擇的人生!

第三種選擇最本質上的思想其實就是佛教講的無分別心,生活中遇到各種狀況都要學會享受,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給自己一些時間,安靜地去思考。而且任何時候都要心存感激,善於表達,不要忘了,還有每三種選擇!

好了,今天這本書就到這裏,分享知識是一種美德,願你能有所收穫!每一個起舞的日子裏,我們協同相伴!

  第三選擇讀後感3

與公司部分家人們在二樓會議室學習《第三選擇》,學後感觸頗多,記錄如下:

1、概念的理解

首先我們在概念上要明確什麼是第一選擇?什麼是第二選擇?我的理解如下:第一選擇就是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在利益面前,我要打敗對方。在責任面前,我要想辦法把責任全部推到別人身上。這符合中國人的大衆心理。

第二選擇就是退讓,忍讓,與六項精進中的“思利他”相近,符合中國人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儒家思想。

以上兩個選擇都沒有離開“總和定律”,在你輸我贏或你贏我輸的軌道上。那麼用第三選擇,不僅難打破了“總和定律”,還創造了新的價值,在共贏的軌道上。我對第三選擇定義的理解是:

當雙方有爭議時,或在利益面前有分歧時,雙方不爭論誰對誰錯,也不討論誰的責任,更不去計算個人利益得失。而是雙方通過溝通,合作,把問題解決,然後去創造更多的價值,達到共贏!

選擇了第三選擇。任何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就算一時解決不了,有了第三選擇的心態,問題就會得到控制,事態不會惡化,矛盾不會上升。

之前我負責振興生產時,總是指責振興的領導只要產量與產值,不要質量。也因成品線的人對振興人員的不理解,心生煩惱,甚至與成品線人員發生語言衝突。那時總想說服振興領導,讓振興領導以質量爲中心來開展工作,結果失敗了;也總想能得到成品線人員的理解。結果成品線人員是無法理解。那是因爲我用了是第一選擇和第二選擇。沒有說服振領導,沒有打敗對方(第一選擇),自己隱讓,退讓,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第二選擇),讀後感·學習了第三選擇後,大家應靜下心來,與振興領導商量如何達到共贏,與成品線商量如何做纔會減少與振興人員矛盾,朝“達成”這個目標去努力。不去抱怨,不去指責,不奢求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爲攀高老師講得好:強大的人不去追求公平,只求解決問題!

2、如何做到第三選擇?

關於這個問題,攀高老師講得比較清楚,四個步驟,我個人的理解是:

第一步:詢問:在問題,在爭議,在利益面前,要詢問對方的想法,對方的需求,同時,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使雙方均知道彼此的思想。詢問過程中,不批評,不評論。

第二步:界定:在瞭解彼此的想法與需求後,雙方靜下心來,商量怎麼做,纔會更好?這一點很重要。後面要怎麼做,雙方纔會更好?達到共贏!而不是你好我不好或我好你不好!

第三步:創造:當雙方或多方(也叫大家)界定了怎麼做後,就開始實施,也就是攀高老師所說的創造了。其實這裏所說的創造,就是行動!

第四步:達成:就是按大家界定的思路去行動,去創造,創造過程中按生產體系中的PDCA循環去執行,達成雙贏目標!

3、《第三選擇》這堂課,雖然沒有六項精進這麼感人,但我覺得比六項精進更好!六項精進重點在概念上,思想上。而第三選擇不僅闡述了概念,思想,也明確瞭如何去做第三選擇。打個比喻,六進精進是ISO的質量手手冊,第三選擇不僅僅是質量手冊,包括程序文件和作業指導書。理念與作業指引同時並存。

  第三選擇讀後感4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出版20年後,作者出了一本書《第3選擇》,作者認爲這是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

一般的人會認爲,我們跟別人打交道時,就是一種博弈,通過博弈,來獲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結果往往就是你贏或者我贏,或者我們之間相互妥協取得的中間結果,就像50年代戰爭中的三八線。但這並不是作者說的第三選擇,作者認爲,妥協表面上看上去不錯,本質是雙輸,妥協的關係是脆弱的,爭端往往會再次爆發。

第三選擇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首先我們第一要認真傾聽,發言的目的不是辯論,而是讓每一個人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要認真傾聽對方的談話,將他的思想提煉出來。要有同理心,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只有這樣,對方纔能感同身受。

其次,要跳出我們的利益圈,如果我們把精力浪費在誰得49歲,誰得51的討價還價上,我們就會因追求公平,而破壞了彼此的信任。在第三選擇的思維下,我們必須願意放棄我們的立場,必須願意在放手中受到傷害,真正的創新的想法,不是來自於辯論,而是不同理念人之間的對話。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我們達成了協同找到了,第三選擇呢。第一,我們周圍的氣氛是一種積極的氣氛,第二,我們對原來的爭執和這項不太感興趣,第三,大家因爲這個結果而受到鼓舞。

讀了《第3選擇》我想到了我們在三階段的一個練習。24小時感召。我們希望感召別人來上課的時候,不能把它當成我們需要完成的一個任務。而是要真正設身處地的去詢問對方,看對方用在生活和工作上有什麼困惑?然後提出我們的建議。我們讓他們上課的目的是真正想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困惑,讓他們感受到我們一顆真誠幫助他的心。對方纔能敞開心扉,願意接受你的建議。這樣達成的協議,即對我們有利,也對他們有益,雙方都滿意。而且我們的關係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親密。

  第三選擇讀後感5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面前總是充滿難解或看似無解的問題,於是我們失望、焦慮、有時決定放棄、有時勉強接受一些最終還是會讓自己覺得很糟糕的妥協。面對諸多棘手問題,大家慣用的第一選擇就是按照“我”的方式,第二選擇就是按照“你”方法。衝突點往往就在於,到底是你的選項比較好,還是我的。因此,不論選擇哪一方,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

“思想巨匠”斯蒂芬柯維在他的《第三選擇》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思維,即:面對兩難困境,不妨考慮超越你的或我的方法,讓雙方能從衝突中找到互相協同的出路,這就是“第三選擇”。它分4個步驟來引領:第一步是“我看到自己”,第二步是“我看到你”,第三步是“我找到你”,第四步是“我和你協同”。

李維老師在解讀中說:“第三選擇”的本質是一種求協同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不但是爲了解決問題,也是讓我們每個人成爲一個更加完善的人。可以說“第三選擇”,也正是李維老師在軟實力課堂上反覆講得“移情換位”的智慧。

聽着此書,閉上眼睛回想和反省生活中的諸多經歷,始知當時有些沒有處理得更好的問題,多是因爲自己不“覺知”、不內省、不傾聽、不耐心、少了些同理心,堅持自己的所謂的完美卻狹隘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定勢造成。

李維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得知:其實,生活中的許多衝突點通常不是關鍵,嚴重的衝突背後都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什麼讓我們覺得自己很受傷?是我們自己讓自己受傷。怎麼辦呢?只有深切理解對方,設身處地去“移情換位”,用同理心去接受對方並傾聽了解對方爲什麼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你就會放棄自己的選擇,然後與對方共同做出“第三選擇”,去尋找一種最佳的解決方案,這纔是問題的關鍵。

生命不是球賽,共贏,纔是更好的人生。當我們衝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進入“第三選擇”時,解決問題的方案就已不止一個,它會帶我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創造出一種新的局面。

這不僅讓人聯想起“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的故事”:說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爲相,名爲張英、張廷玉父子。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爲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往來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後,認爲應該謙讓鄰居,於是給家裏回了信,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爲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巷子。兩家禮讓之舉成爲千古美談。知古鑑今,這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給人不盡的思索和啓示,她與斯蒂芬柯維這本書所倡導的“第三選擇”如此的相得益彰。

人生有無數個面對,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和壓力,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有幸聽到此書的解讀,身心隨之放鬆了許多。讓我們超越“畫地爲牢”的思維桎梏,去尋找最佳解決問題的方法吧,那樣我們纔是個有勇氣並快樂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