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悟空傳》讀後感最新大綱

本文已影響 1.01W人 

導語:《悟空傳》,一部十年之前的作品,一部不朽的網絡文學作品,在奇特的文字、精巧的構思之下,全篇營造了一種夢幻般動人的詩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悟空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悟空傳》讀後感最新

  悟空傳讀後感優秀範文【1】

讀這本書前後一直在想何謂空,須菩提爲什麼要給他取名“悟空”?

初時我想,天地開滅爲空,人之生死爲空,這個過程皆爲幻,就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佛以“空”以“幻”之理教人看破,迴歸原始,追求最簡單的快樂與幸福,所以空是本,是根,是源。

後來再想,諸天神佛欲掌控衆生,金蟬欲渡人渡己,孫悟空欲超脫天地,豬八戒欲陪伴阿月,沙僧欲重返天庭,哪一個做到了空?他們寧願花五百年承受無數痛苦,寧願最後身死,也要去做,也不願放下,又哪裏是空?所以最後我想,作者所謂的空應該遵從本心,心向自由便去尋找,心存愛慕便去追求,心有理想便去實現,就像小說裏面所說“原來一生一世那麼短暫,當你發現所愛的,就應該不顧一切的去追求,因爲生命隨時都會終止,命運是大海,當你能夠暢遊時,你就要盡情遊向你的所愛,因爲你不知道狂流什麼時候會來,捲走一切希望與夢想”。

結局,其實反倒不重要了,孫悟空到死也沒能超脫天地尋找到真正的他的“夕陽”,但他也沒讓神佛掌控他的命運;豬八戒最後也沒能和阿月長相廝守,或者說他其實從入謫仙井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已經不可能了,但他最後做到了和她一起化作滿天星河;沙僧花了500年妄想着拼回琉璃盞,卻發現自己的努力在神佛面前不過是個笑話,到最後也爲自己的命運開始反抗。記得孫悟空說過“這個天地我來過,我奮鬥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

  悟空傳讀後感優秀範文【2】

孫悟空有一個夢,那樣躲藏在他每一根毛髮中,刻骨銘心。紫霞仙子一向喜歡在雲邊站着,幾萬年來只有孫悟空一人問她在幹什麼,她問他“爲什麼別人都不問我看什麼?你卻問我看什麼?”她執着,卻擾得孫悟空無可奈何,終了,她說:“因爲你有靈魂。”

孫悟空有靈魂。

起初,他破石而出,只期冀沒有天能遮擋他的眼,沒有地能埋藏的了他的心,沒有東西可以再傷得了他和他身邊的人,他說“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一直以爲《西遊記》把孫悟空定爲一隻天地而生的石猴真是太好了。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我肉身本是是頑石,性情乃是一隻潑猴,我是天地之間自由之存在,我花果山爲王、改生死簿、闖天宮,我便是絕對自由,你玉帝老兒能奈我何?如來來了俺也不怕!

但是猴子心中有了怕。

他有了虛無的追求,他不是一個猴子了。

是誰讓猴子不是猴子了呢?“當五百年的光陰只是一個騙局,虛無時間中的人物又爲什麼而苦,爲什麼而喜呢?”猴子被壓在山下,被告知他過往一切都是錯的,被戴上金箍,被神洗腦,派去西天取經。忘了自己的本質是多麼痛苦,連地府的鬼魂和天上的天兵都在嘲笑:“他現在就像是被馴服的狗。” “戴上它,你就自由了,”自由的是誰?那自由不是猴子的自由。“我終於明白,我手中的金箍棒,上不能通天,下不能探海,沒有齊天大聖,只有一隻小猴子……”他的選擇清晰地一直在他眼前晃動,可是他卻只能熟視無睹,也只願如此。那是他親手一揮而就的,是他讓花果山毀於戰火,再無花草,有如人間地獄,“我做錯了一件事——使他們長生不老。我救不了他們,”當他器宇軒昂地傲視着曾經的戰友、如今的殘屍時,聽到有人對他喊“你是來砸破這堵天的嗎?”時,他竟脫口而出“我不是美猴王,是齊天大聖!”他,竟忘了。

孫悟空,三生石畔,奈何橋頭,忘川河中,你可曾有過片刻的猶豫?

猴子道:“我有一個夢,想我飛起時,那天也讓開路,我入海時,水也分成兩邊,衆仙諸神,見我也稱兄弟,無憂無慮,天下再無可拘我之物,再無可管我之人,再無我到不了之處,再無我做不成之事……”若天壓我,劈開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他鬥破蒼穹,拼盡所有,最終孑然一身。他憤慨“原來像這樣神仙沒法管的東西全都有個名字,叫做——妖!”他哀嘆“神仙原來是容不得世上有能自主自命的靈物的……”他不甘“神不貪,爲何容不得一點對其不敬,神不惡,爲何要將千萬生靈命運握於手中?”他看見了,比緊箍兒更牢牢拴這它的桎梏。玉帝懦弱無能、王母蠻橫霸道、如來的唯我獨尊以及衆神自保性命的嘴臉暴露天遺,難以讓人對這羣神仙產生敬意。他要掙脫。

而書中的唐僧也要掙脫。唐僧(金禪子)曾與如來打了一個賭,至於這個賭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但是,唐僧有一段名言:“我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衆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由此,他的形象一下子鮮明生動起來,這種充滿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的經典獨自,對比着作品中的虛無主義和悲劇色彩,讓人熱血沸騰、心潮 澎湃。在與迦葉的辯論中,他的“我爲真義!”、“你既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既爲你悟而笑,卻忘了那天下萬千笑不出之人!”的話語彰顯了真正的正義和勇氣,體現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也反襯了迦葉等人的僞善和自私。打碎既存的秩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這後續就是唐僧所賭的內容吧。爲此,如來專門把孫悟空等人交給他,並告誡諸神不得幫他們,看他如何 做。他必須老老實實地把幾個徒弟管好,將他們帶向目的地,才能使他們身上的詛咒得以解除。但是,他若這樣做了,就意味着他的失敗,意味着徒弟們的死亡。在這個二難選擇中,唐僧決絕地選擇了自我犧牲。是唐僧逐漸喚醒了孫悟空內心的記憶。當唐僧讓悟空去找吃的時,悟空卻說他要看晚霞,他對紫霞的'記憶在開始恢復。他與阿瑤在萬靈之森中的邂逅,也是唐僧導引的。正是這次邂逅,使他真正走上尋找自己之路。於是,唐僧的死期到了。當然,死掉的只是唐僧的皮囊。

孫悟空去尋找唐僧的靈魂的過程,就是他覺醒的過程,就是他清除心眼之障的過程。在地府中,在松鼠的地洞裏,他不斷地被告知,“若是不悟,千里萬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腳下便是靈山”。也正是在松鼠的地洞裏,他於窺見了自己的鏡像或者說前身。但是,他還是將信將疑,搞不清楚那個鏡像和自己究竟是兩個人還是同一個。 於是,在天宮中,那個頭上戴了金箍的悟空和獼猴悟空展開了決戰,在不分勝負之際,是既存秩序(如來)的評斷殺死了後者。當如來說那個沒戴金箍的是獼猴時,獼猴始終沒有勇氣承認:我是獼猴?哈哈哈!我是獼猴,你也真會編。 獼猴被殺死了,這時,作品中寫道:或者,倒在地上那個纔是他自己呢。 他摸了摸頭上,還好,金箍兒還在。 那是證明他是孫悟空的唯一標誌。那是勝利者的金冠。

這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我們總是不敢按照我們的本性來生存,而必須要外界的一個說法,必須要得到既存秩序的承認,才能實現自我肯定。但是,我們肯定自我的標誌卻恰恰是對自我的囚禁:金箍還在,那就是證明我們自身的唯一標誌。那個把手伸向紫霞的悟空,或者說伸張自由意志的自我卻難以實現我們的身份認同。我們很少思考的是,當金箍已在時,我們的自我還存在嗎?小說讓戴了金箍的悟空在殺死六耳獼猴後,自己也倒了下去。當孫悟空倒下去的時候,一切幻影都消失了。所有的人都看清了,原來並沒有過兩個孫悟空。孫悟空就是獼猴,獼猴就是孫悟空。只有在殺死了自己之後,孫悟空才真正證明了自己與獼猴的關係。

這部作品中描寫了真假悟空及其之間的鬥爭,實際上這正是人性中善與惡,是與非,正義與邪惡,把握自我與隨波逐流之間的鬥爭,二者總是幾百個回合也分不出勝負。悟空總是看着那個頭上沒有金箍,身着草裙的“假悟空”想着自己是誰,哪個纔是自己悟空傳讀後感悟空傳讀後感。而實際上那個“假悟空”纔是其真正的、本質的體現。最終,“假悟空”被“真悟空”打敗了。這樣一個百戰不怠的英雄敗在了自己手中,無法戰勝的恰恰是他自己本身。

  悟空傳讀後感優秀範文【3】

相信所有人都看過《西遊記》,《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有着火眼金睛,分得出妖怪,變得明是非,武力值超高,一棒滅一個的神話級人物;唐僧是一個滿嘴阿彌陀佛,騎着白馬卻不是王子,明明是光頭卻頗受女妖精喜歡的沒用角色;豬八戒,色膽包天,沒事找事調戲人家女神然後被貶的無能師弟;以及滿場只會解釋法寶功能,通篇下來只有幾句臺詞的龍套----沙僧。《西遊記》簡直就像是一部爲了襯托猴子的偉大的鬧劇。

但今何在的《悟空傳》卻不一樣,它所呈現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西遊。

裏面的孫悟空是個糊塗角色,傻傻地帶上了金箍,忘記了過去,只爲了所謂以及可悲的自由而戰鬥。他以爲一路鬥戰到西天就可以獲得自由,卻不知西天只是一個騙局;他以爲斬殺妖怪就可以免去罪責,卻不知那些妖怪都是他昔日的戰友;他把過去的自己當作敵人,爲了自由而必須要消滅的人。他早已不記得當初與神靈開戰的理由,拋不開束縛,自然也得不到自由。

書中的唐僧一直都記得過去,他明白西天沒有答案,但仍選擇繼續前行;他知道身邊的傢伙都是怪物,但仍希望和他們一起行走的這條西遊路沒有盡頭;他清楚不能挑戰如來的權威,但仍決定以五百年修爲換來一場戰鬥的重新開始。

書中的神是殘忍的,他們自私自利,肆意妄爲。他們以天規拆散他人,百花羞的奎木郎,天篷和仙女月。他們讓他人痛失所愛,求之不得,讓他人向上天祈求,向神靈跪拜,以受到萬民的敬仰。

《悟空傳》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西遊,講的是一個理想破滅的故事,他講毀滅,講失去,講所有美好的都寸寸成灰,講無望的掙扎,講歇斯底里的掙脫,講青春,講夢想,講那些正在逝去的或已經逝去的。

今何在所寫的西遊,是一條人的道路。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西遊路,我們都在向西行走,等到了西天,就同化虛無。所有人都不可避免的走向終點,沒得選擇,沒法回頭,那怎麼辦呢?你只有在這條路上,儘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擡頭挺胸一些,多經歷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這樣,你就可以向書中的猴子一樣,對着天地,說:“這個世界,我來過,我愛過,我戰鬥過,我不後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