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杜甫傳》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本文已影響 1.36W人 

《杜甫傳》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杜甫傳》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杜甫傳》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杜甫傳》讀後感1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着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遊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着握筆的雙手遨遊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

上帝以胃口爲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註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

“詩聖”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後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爲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爲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讚歎無法壓抑。

嘆人格。

一首首堅硬的詩源於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築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於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飢、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

  《杜甫傳》讀後感2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爲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業文明發展的頂峯,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業文明由盛轉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的兩側: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頭是仰着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雲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頭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悽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誌,盛唐過去以後,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峯,使後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後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由於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蹟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裏度過青少年時期,於是這裏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陝西長安縣於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於是這裏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裏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湖北轉入湖南,兩年後死在這裏,於是湖南平江縣這裏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並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集》,選唐詩一千首,裏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麼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爲是聖。

  《杜甫傳》讀後感3

羨慕和嚮往李白的謫仙風度、灑脫赤誠,但更敬佩杜甫的憂國憂民、大氣博愛。

杜甫的一生是一個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我曾想過,倘若杜甫不是出生於一個官僚家族,倘若他沒有熟讀詩書,而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市井之家,那麼憑着雙手辛勤勞動,或許杜甫一生還能多吃上幾頓飽飯,晚年也或許不至於那麼淒涼吧。可我又想,在那樣一個亂世,像杜甫這樣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賦稅、徭役,他又是一個有名氣的詩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個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筆下“三吏三別”中人物的下場,甚至更悽慘吧。

歷史就是歷史,誰也無法改變;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華和當時的社會共同造就了一個詩聖,一個獨一無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讀杜甫的晚年,耳畔彷彿響起了這熟悉的歌詞,歌聲悽婉,聞之動容。

流亡天涯,衣食無着,舉目無親,故交不斷喪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親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鄉,盡是陌路,我不識你,你不知我。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

人生在世,無論多麼艱難的日子,也會因爲有親人和朋友的存在而變得容易堅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敵國,卻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義呢?當歲月流逝,年華老去,最害怕聽到的消息恐怕就是親朋故舊的死訊了吧。

56歲的杜甫,一身是病。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不斷地纏繞着他,牙齒落了一半,耳朵也聾了,眼也花了,花白的頭髮也快掉光了,幾乎成了一個殘廢的老人。

57歲的杜甫,耳聾了。客人和他談話時需要把要說的話寫在紙上;右臂偏枯了,寫信需兒子代書。醜陋而衰老的容顏受盡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時去拜訪他們,扶杖步行,傳達不肯通報,想乘轎子,又沒錢去僱。

他人生最後一年半的歲月大部分是在一隻小船上度過的,因爲陸地上再沒有了他的安身之所。最糟的時候,他整整五天沒有吃到一點點東西。公元770年的冬天,這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隻小舟中。他死後,家人無力安葬,把他的靈柩厝在嶽州。

讀完了杜甫悲劇的一生,心情無比的沉重,眼前彷彿浮現了詩人病臥孤舟的淒涼景象。

然而就是這個悽慘可憐的人,卻留下了珍貴的史詩“三吏三別”,留下來《春望》《赴奉先縣詠懷》《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就是這樣一個悽慘可憐的人,臨死之前仍不忘憂心百姓的疾苦,擔心國家的命運。

杜甫,始終是值得我們景仰的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偉大的靈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