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8篇

本文已影響 1.16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錦集8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學會捏人物的五官和表情,並能用色彩表現人物的情緒。

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不同的臉譜。

各色橡皮泥

活動過程:

1."變魔術"遊戲,引起幼兒變化表情的興趣。

遊戲:"會變的臉"(苦臉、笑臉、生氣的臉、害怕的臉等)。

2.啓發幼兒互相觀察人的面部表情特徵。

提問:"人笑時、哭時、生氣、害怕時眼睛、眉毛和嘴巴有什麼不同?請幼兒分別描述出來。"(教師邊聽邊捏出來)

3.引導幼兒體驗色彩與每一種臉譜的.關係。

提問:"當你生氣時,你的臉色會有什麼變化"?(變紅)"黑色使你感到怎樣?讓你想到什麼表情?"小結:"表情不僅可以通過五官的變化來表現,還可以用不同的色彩來變現。"

4.幼兒製作臉譜,教師巡迴指導和幫助。

每個幼兒選一種表情。

5.戴臉譜到戶外玩"猜猜我是誰"。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在運水遊戲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幼兒能認識和選擇在不同情況下適宜運水的工具、材料,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3.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受玩水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水、充氣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鏟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紙、海綿等。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水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玩過水嗎?""水是什麼樣的?""玩水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不能把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弄溼)

二、通過玩水,自由探索。

1.徒手運水。

(1)角色扮演,完成任務。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接到一個新任務,就是把這邊的水運到那邊的水箱裏去。我們一起用手把水捧過去吧。

(2)幼兒徒手運水。

(滲透教育"水是很珍貴的,別把它漏到地上了。"引導幼兒發現把手指閉得更緊,水就漏得少些。)

(3)教師小結用手運水情況,鼓勵幼兒尋找更好的`運水方法。

師:孩子們,來看看我們的水運得怎麼樣了?(引導幼兒在說用手運水的困難時,進一步感受水的流動性。)用手運,水容易漏掉而且很慢。有其他好辦法嗎?(用 工具運)

2.活用工具,巧妙運水。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並自由選擇工具運水。(增添教師語言)

(2)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選擇和判斷出適宜且高效的運水工具。

教師參與到運水中,鼓勵孩子們敘述他們做的事,並與孩子們分析爲什麼有些工具更有效。("這個水桶好大,可以裝那麼多水!""這個工具有洞,水都漏掉了"……

(3)水越來越少了,觀察幼兒是否會轉換工具運水。

(原本高效的大工具變得不適用了,觀察幼兒是否用小工具操作。)(開始拿着小工具運水的孩子會發現,此時手中的工具比那些大工具更能舀起水來)(用小工具舀起來就運會很累,孩子們會用小工具舀起水裝進大工具中再運)

(4)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用吸水材料運水並用語言說出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師:水只剩一點點了,我們要把水池裏的水運得一滴也不剩。看看還有哪些材料我們沒有用過?

("我一壓海綿,水就跑到裏面去了,再擠,水就流出來了""紙也是這樣""毛巾也可以"……)(孩子們在之前小工具和大工具合作中積累了經驗,現在也知道把水吸進材料裏擠在大工具裏再運)(有的孩子還是堅持用小工具舀,他們會把充氣水池按住,這樣水會方便舀起來些)

三、師幼互相交流探索結果。

1.請出勤勞的工具。

師:水終於運完了,我們坐下休息一會兒吧!剛纔運水,寶貝們用了哪些工具呢?說給大家聽一聽。

(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說出爲什麼有的工具不可以運水;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2.工具寶寶細分類。

師:工具寶寶們幫我們運了那麼多水,也累了,他們想回家休息了。看,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的家在這裏,不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住在這個房子裏。請小朋友們把他們送回家。

3.檢查工具是否擺放正確。

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下一次,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些漏水的工具改裝成可以運水的工具。

活動反思:

玩水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感興趣的事。利用孩子這一天性,在運水活動中,爲幼兒營造了輕鬆、愉快、自主的運水氛圍。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運水活動中來,盡情地表達着、思考着、表現着。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水、運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帶來的樂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和材料來運水。從而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驗,並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通過此次活動,給我最大的啓示是:讓孩子們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樂,少一些約束,少一些畏懼。架起一座幼兒嬉戲與學習之間的橋樑,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在角色遊戲中,我發現孩子們對餐廳的遊戲情有獨鍾,特別喜歡穿上廚師服,戴上廚師帽,模仿廚師的模樣大展身手。因此,我設計了中班科學活動《快樂的小廚師》。這一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涉及的各種工具均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如榨汁器、塑料刀、小勺等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常用的工具,此次活動是建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工具產生興趣,知道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感知現代工具的方便、快捷。

3、體驗勞動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工具(榨汁器、小棒、刨子、塑料刀、勺子等),幼兒在收集工具的過程中已掌握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

2、小碗、茶杯、簍子、麪粉、水果若干。

3、錄像機、電腦、廚師服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佈置任務,直接引出課題

提前佈置遊戲場景,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我是廚師長,你們是一羣快樂的小廚師。知道嗎?過幾天,我們要參加美食大賽。這一次,我想做一個很大很大的比薩餅去參加比賽。今天可要好好地練一練做比薩的本領呦!

二、介紹需要完成的任務及準備的工具

師:做比薩需要很多的配料,走!跟我一起到這邊來看一看都需要準備哪些配料呢?這兒有一號桌、二號桌、三號桌,我們先來看看桌上有什麼?

師:一號桌請你們用小棒、榨汁器變出西瓜泥和西瓜汁。將西瓜汁倒在杯子裏,西瓜泥倒在小碗裏。二號桌請你們用塑料刀和刨子變出黃瓜絲。三號桌請你們用刨子和勺子變出蘋果醬。

三、幼兒操作並交流操作過程和結果

(一)提出第一次操作要求

1.幼兒比較兩種工具。

師:你們仔細想一想,你想用什麼工具做什麼事情呢?每張桌上都有兩種工具,你試好一種工具以後,還要試試另一種工具,比一比,哪種工具更方便?想好了,我們就把袖子捲一捲,幹活去吧!(放音樂《加油幹一遍》)

[第一次安排了兩次自主操作。讓幼兒嘗試用兩種工具做同樣的事情,要求幼兒試好一種工具以後,跟同桌的小廚師交換另一種工具,比一比,哪種工具更方便?]

2.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迴指導。(請配班老師幫忙攝像)

師:兩種工具你都試過了嗎?你發現哪種工具更方便?

3.請幼兒交流第一次操作過程和結果。

師:大家把小手擦一擦,把手裏的活放下來休息一會兒吧!誰能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

幼1:我用刨子刨了許多黃瓜絲。

幼2:我用塑料刀切了許多黃瓜絲。

幼3:我用小勺刮出了蘋果醬。

師:你們想知道別的小廚師是怎樣幹活的嗎?那跟我一起來看看吧!(回放錄像小朋友觀看現場幹活的情景)

師:這是誰呀?你來告訴大家,你用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

幼:我用榨汁器榨出了西瓜汁和西瓜泥。

師:你有沒有試試另一種工具小俸呢?你覺得哪種工具更方便?

幼:我用小棒試過了,我覺得榨汁器更方便。

(二)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

1.幼兒輪換探索材料。

師:這次要做的`比薩餅特別大,你們準備的配料還不夠呢!等會兒請你們再去做一點。這次做的時候,你去試一試剛纔沒做過的事情。如果你剛纔在一號桌做事的,現在你可以到二號桌、三號桌去做做,桌上的兩種工具都要試一試,比一比,哪種工具更方便?好,現在就去試試吧!(請三四名幼兒講述)

第二次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剛纔沒做過的事情。試一試,比一比,哪種工具更方便?通過操作,使幼兒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2.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迴指導。

瞭解幼兒操作水平,並對能力較弱的幼兒給予幫助。

3.幼兒和同伴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大家辛苦了!配料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擦擦小手,帶上你們的工具到前面來休息休息吧!現在和你旁邊的小廚師說一說,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你覺得它方便嗎?(放音樂《加油幹兩遍》)

4.請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與大家分享,重點引導幼兒發現現代工具的便捷。

師:誰能告訴大家,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做了什麼事情?你覺得哪種工具用起來更方便?

四、將工具進行分類

請幼兒將方便和不方便的工具進行分類,並引導幼兒檢查分類結果。

師:請你們將你覺得方便的工具送到紅顏色的籃子裏,將不方便的工具送到藍顏色的籃子裏。(幼兒按要求送各種工具)

師:以後小朋友在生活中用不同的工具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也要去比一比,試一試,看看哪些工具使用起來更方便。

[第三次的操作是讓幼兒將工具分類擺放,符合幼兒愛玩弄工具的特性,真正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五、製作並品嚐比薩

1.請幼兒用擀麪杖擀麪餅。

師:現在,配料已經準備好了,做比薩我們還需要準備一張麪餅呢!麪餅在哪兒呢?睜大你們的眼睛,看我怎樣把它變出來。變一變一變!大不大?我們還可以把它變得更大呢!瞧!擀麪杖我已經給你們準備好了。每人拿一根,我們一起來加油幹吧!(放音樂《加油幹一遍》)

[從準備配料——擀麪餅——製作比薩,幼兒參與了製作的全過程,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讓幼兒品嚐比薩,既是對他們付出辛勤勞動的一種肯定,也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的生理需求。]

2.製作比薩

師:哈哈!我們的大餅做好了!現在可以在麪餅上撒上配料了。注意撤的時候要輕輕地,不要把配料堆在一起,麪餅的每個地方都要撒上配料呦!

師:將你的擀麪杖送過去,每人拿一把小勺過來,再將你剛纔裝配料的碗拿過來,將裏面的配料撤在麪餅上吧!

3.烘烤品嚐比薩

師:現在,帶上我們的比薩,到幼兒園的大烤箱裏去烤一烤,並嘗一嘗我們親手製作的比薩吧!

活動延伸

角色遊戲中,開設比薩店,娃娃家等角色遊戲區,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更多現代工具的方便、快捷。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鞏固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2、掌握紅黃藍三種顏色混合變出的新顏色。

3、對色彩變化的活動產生興趣和探究慾望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裝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15個。

2、瓶蓋裏分別塗紅黃藍三種顏色。

3、ppt。

活動過程:

一、用“變魔術”引入,集中幼兒注意力。

1、引導語:老師今天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魔術,老師還帶了一樣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提問:

(1)瓶子裏有什麼?

(2)瓶中的水寶寶有顏色嗎?

小結:瓶子裏有水,水是透明的,無色無味,會流動的。

3、過渡語:水寶寶可好玩了,現在它要和我們一起變魔術,不過我們要一起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它纔會變的,想不想試一試?(教師搖動瓶子,讓瓶子裏的水接觸到蓋子上的顏料)

4、提問:瞧一瞧,老師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什麼顏色?

小結:手中的水寶寶變成了xx色,現在我們請小朋友當一當小小魔術師吧。

二、幼兒動手操作,初步感知水寶寶的`祕密。

1、引導語:老師請幾位小朋友來變變魔術,每位小朋友只可以拿一個瓶子,記得念“水寶寶水寶寶變變變”的咒語,水寶寶纔會變哦。

2、提問:(1)你的魔術顯靈了嗎?

(2)你的水寶寶變成什麼顏色了?

(3)好奇怪啊,爲什麼水寶寶會變顏色呢?怎麼一瓶變出來了,一瓶沒有變出來呢?

小結:魔術顯靈了,我的水寶寶變成了紅、黃、藍色等。小朋友們觀察得真仔細!其實是老師在瓶蓋裏放了顏料,蓋子裏的顏料進到水裏面就變成了有顏色的水,而另一個蓋子裏沒有顏色當然就變不出來。

三、第二次探索,引導幼兒思考。

1、引導語:老師手裏有一瓶紅色的水,我現在要請另一個好朋友跟他做朋友,我們來看看會發生什麼吧。

2、動手操作:紅+藍、紅+黃、藍+黃,邊搖邊唸咒語。

3、提問:(1)你們猜一猜我請哪種顏色和它(紅藍)做朋友?

(2)瓶子裏的水有變化嗎?

(3)變成什麼顏色了?

小結:紅色和藍色做朋友。瓶子裏的水有變化。紅加藍變成紫色,紅加黃變成橙色,黃加藍變成綠色。

活動延伸:

我們剛纔都是兩種顏色混合,那如果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出什麼顏色呢?回家你們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試試看。

教學反思:

整個環節中我注重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滲透了學習習慣和規則意識的培養,(如瓶寶寶正休息要悄悄的,不擁擠的取放瓶子)從幾次的變色遊戲中將活動一步步推向高潮,達到綱要中對科學領域的目標要求及本次活動的目標。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過程

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開,洗臉洗手,都叫他來”。

(二)基本活動

1、水是沒有顏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

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爲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二、探索水的溶解性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

3、問:爲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

2、將白糖放進水裏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裏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

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裏?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裏,過一會兒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裏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

三、討論

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 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 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 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 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

T:小朋友,你怎麼了?

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

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

C:氣球可以滾動!

C: 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

C: 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

C: 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 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

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

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 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 幼兒實驗,操作

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

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 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 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

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

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 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喜歡玩科學小遊戲。

2.瞭解眼睛的延時現象。

活動準備1.鉛筆若干。

2.小長方形卡紙、彩筆。

3.自制繪畫作品:老虎、籠子。

活動過程1.圖片導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看一看圖上畫的是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請幼兒注意觀察鉛筆上貼畫的變化。

2.幼兒製作。

教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試一試,讓其他小動物也到籠子裏睡覺?

製作方法:

(1)在紙的一面 畫上一隻小動物,另一面畫上籠子。

(2)把卡紙貼在鉛筆的中間。

3.教師請幼兒試試看,並小結。

操作:把自己製作的特別的鉛筆轉動起來試試看,看看小動物是不是能進到籠子裏。

小結:鉛筆轉動起來後,小動物進到籠子裏了,這就是眼睛的延時現象。

教師小結:如果慢慢擊打。你的硬幣塔是會倒的!擊打的時候,要快!

5中班科學教案:好朋友的'傳聲筒

活動目標1.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求知慾、好奇心。

2.瞭解聲音傳播的媒介。

活動準備1.傳聲筒成品一個。

2.圖片、紙杯兩個、毛線、牙籤。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1.出示圖片,引發幼兒對傳聲筒的興趣。

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相應的頁面,提問:小朋友們看看圖中的兩個小朋友在做什麼?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說話)提問:他們是在說話嗎?用紙杯說話能聽見嗎?

引導幼兒大膽猜想。

提問:你們想不想試一試?

請兩名幼兒先體驗一下玩傳聲筒的樂趣。

2.製作傳聲筒。

閒情幼兒仔細觀察傳聲筒的成品由哪些材料構成,再請幼兒根據幼兒用書上的步驟,兩名幼兒一組進行製作,教師指導。

完成後,請幼兒兩人一組嘗試用傳聲筒進行對話。

提問:小朋友,聽到你的好朋友說的話了嗎?

教師小結:這個紙杯,通過小繩一連,能把我們說的話傳出去,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傳聲筒"。對着紙杯說話。振動被毛線傳送到另一個紙杯,於是另一邊的小朋友就聽到聲音了。

3.鼓勵幼兒隨意玩傳聲筒。

嘗試:往紙杯裏放東西。

幼兒發現聽到的聲音不清楚了:傳聲筒裏塞的東西,堵住了傳過來的聲音,就聽不清楚了。

教師小結:傳聲筒裏的東西越滿聲音越不清晰。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動手做小實驗,初步體驗量的守恆。

2、懂得做實驗後獲得的結果纔是正確的結果。

3、能與同伴友好合作地進行實驗。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有從杯中倒水的經驗。

2、物質準備:——教具:一粗一細兩個杯子,裏面分別裝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學具:粗細不同的杯子若干(數量各爲幼兒人數的一半,其中粗杯子裏盛有蘭色的水,細杯子裏盛有紅色的水),粗細不同空杯子若干(數量爲幼兒人數的一半)。

活動過程:

一、哪個多哪個少?

——教師(出示粗細不同的杯子):這兩個杯子一樣嗎?哪兒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杯子有粗有細。

——教師:杯子裏面有什麼?你覺得杯子裏的水一樣多嗎?哪個多哪個少呢?你是從那裏看出來的?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實驗方法

——教師:我們能用什麼方法證明你猜得對不對呢?

——鼓勵幼兒思考,並提出建議。師幼歸納多種方法,並引導幼兒分析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難度,現在沒辦法做。鼓勵幼兒發現藉助空的第三隻杯子可以瞭解兩杯水是否一樣多。

三、幼兒操作活動

——兩位幼兒共同做實驗,一人拿一杯水,然後再取一個空杯子。先猜猜兩杯水是否一樣多,誰多誰少,然後再實驗。

——教師觀察指導,瞭解幼兒的實驗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兒先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個標記後把水倒回去。另一個幼兒幼兒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兒在自己杯子的水位處作標記,然後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個幼兒將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標記的杯子中,比較水位與標記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兒取的空杯與其中某幼兒的一個杯子一樣大小,則可以讓另一幼兒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兩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兒實驗時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將水潑出來。同時要將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們的實驗結果。

請幼兒介紹實驗的結果,引導幼兒發現,光用眼睛看,結果不一定正確,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正確的結果。

中班科學教案:會變的顏色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在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初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體驗探索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黃色的水若干,紅、黃、藍三色顏料。

2、演示記錄卡和操作記錄卡若干。

3、操作圖若干,透明塑料紙若干,調色卡人手一份。

4、毛筆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動過程:

1、設置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這是一瓶什麼顏色的水呢?(黃色)

今天,老師來當回魔術師,來變個魔術,你們想不想看?

請小朋友仔細看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嘍!我們一起喊一、二、三!(教師搖晃瓶子)

黃色的水變成什麼顏色的水了呢?

2、自由討論:

師:誰知道魔術師是怎樣把黃色的水變成綠色的水的?請大家相互討論一下,然後告訴老師!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麼顏色的寶寶了呢?請每位小朋友也來當回魔術師:你們看老師幫你們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三種顏色寶寶,請你們選擇其中的一種顏色寶寶把瓶子裏的黃色寶寶變成綠色寶寶?

②誰變出了綠色寶寶?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變出來的?(幼兒回答)

③總結:我們現在一起來試一試,然後用記錄卡把它記錄下來。

(出示大的示範調色卡教師邊講解邊調色,並出示記錄卡進行記錄)

4、探索操作

師:咦!剛纔有的小朋友還變出了什麼顏色?(認識橙色)

師:那又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先不要說出來,老師爲小朋友準備了調色卡,請小朋友試一試,怎樣可以變出橙色?再把它記錄下來。(幼兒調色並記錄)

教師總結:請幼兒說一說,教師出示大記錄卡邊講解邊示範。

5、引導幼兒發現並記錄

①藍色寶寶和紅色寶寶也想手拉手,那它們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請你們自由選擇一種材料試一試,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調色卡,還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紙重疊起來看看,然後把你們的發現用記錄卡記錄下來!(幼兒自由選材操作並記錄)

②變出了什麼?請你把你的記錄卡講給大家聽聽。

③教師總結:出示大記錄卡進行記錄。

6、操作遊戲:變色眼鏡

師:小動物們聽說小朋友學會了一樣本領,所以想考考你們,瞧!小猴戴上藍色的眼鏡看黃色的香蕉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狗戴上紅色的眼鏡看藍色的藍莓會變什麼顏色了呢?小貓戴上黃色的眼鏡看紅色的蘋果會變什麼顏色了呢?(邊說邊出示大操作紙)請個別幼兒講解。

四、延伸活動:

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趕快到教室去用會變的顏色做一條彩色的圍巾送給它們吧!(陳皆佳)

中班科學教案:千姿百態的睡姿

設計背景:

動物一直是孩子們的朋友,中班的孩子們也特別想了解有關動物的知識。但常見的話題只是有關“動物的外形、習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動物們各種各樣、姿態萬千的睡眠姿勢。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激發孩子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及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活動目標:

1、感受動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從而懂得愛護動物;

2、觀察瞭解動物姿態萬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態,從這一側面

讓孩子瞭解人和動物的不同之處;豐富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能夠分清動物的不同睡姿;

活動準備:

1、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教師佈置好活動場地:動物的家——將活動場景佈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攝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圖。森林中佈置有關動物(仙鶴、馬、貓頭鷹、蝙蝠、貓、烏龜)的家,用積木拼搭成型,上面貼上相關動物的圖片;幼兒進場時播放輕柔的音樂。

3、CAI課件《姿態的萬千睡》、電腦、磁帶、錄音機、電鋼;

4、活動前和孩子們一起了解各種動物的名稱 。

四、活動過程:

1、幼兒跳集體舞。跳完舞蹈後,請幼兒說說運動後的感受(想休息),並請幼兒自由休息。教師問幼兒:“你睡覺時需要些什麼呢?”幼兒一邊討論一邊休息。這時播放課件,背景屏幕換成第一種動物的圖片。

2、看課件,感知動物不同的睡姿。

請幼兒逐一欣賞課件。各種動物的出現方式不一,有的用動物的叫聲、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畫面後,請幼兒先想想這種動物是如何睡覺的,並進行表演。幼兒表演完後,再請幼兒觀看正確的答案,並模仿正確的睡眠睡姿。(幼兒可隨意選擇動物)同時用遊戲的形式學習詞彙:縮、倒掛、趴等詞。

3、連線遊戲《它怎麼睡覺?》

教師將幼兒分成男女生進行趣味知識比賽,請幼兒用連線的方

法指出各種動物是如睡覺的?同時鞏固詞彙:縮、倒掛、趴等詞。當幼兒連對了,電腦就會獎勵幼兒一個笑臉娃娃;連錯了,電腦會鼓勵幼兒再連一次,直到連對爲止。比賽結束後,兩隊比一比看哪隊積的笑臉娃娃多,就獲勝。

4、玩遊戲:找朋友。

(1)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聽到歡快的音樂,動物們就出來遊戲;聽到抒情、安靜的音樂,動物們就回家睡覺。睡覺時必須十分安 靜,不要大聲喧譁。每一個小動物必須找到自己的家。

(2)幼兒遊戲。

(3)增加遊戲難度、擴大遊戲範圍。幼兒不僅可以模仿學過的動 物、還可以模仿其他的動物,自己動腦想想其它動物是怎麼睡覺 的?教師可讓幼兒充分想象,對幼兒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不急於給幼兒答案,請幼兒自己下課後想辦法求證,找尋答案。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後,在父母的協助下了解其它動物的睡眠姿勢,然後將結果與其餘幼兒共享。

附資料:仙鶴單腳站立着睡、馬站着睡、貓頭鷹只睜一隻眼、蝙蝠

倒掛着睡、貓趴着睡、烏龜縮進殼裏睡。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