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6篇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推薦】幼兒園大班教案範文錦集6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意圖:大班幼兒就要畢業了,他們心中對幼兒園充滿了無限的依戀之情。爲了支持孩子們表達情感,留下對幼兒園生活的美好回憶,我們開展了“我的畢業DIY”主題活動,本次活動是對幼兒前期活動的一次梳理和分享。

活動目標

1.在分享與交流過程中,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想法和感受。

2.在小組活動中相互學習、共同合作,嘗試自主解決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幼兒前期製作的宣傳片《北海幼兒園歡迎你》、畫卷《北海幼兒園我的家》、紀念冊《美好的回憶》。

2.經驗準備:幼兒有一定的小組活動經驗。

活動過程

一、集體分享交流活動進程,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師:請每組小代表分享一下你們的畢業DIY進展情況,你們完成了什麼,今天要做什麼,有什麼需要大家幫忙的。

1.宣傳片“北海幼兒園歡迎你”策劃組:發現視頻看不懂,需要嘗試配音的問題。(教師鼓勵幼兒嘗試將自己的情感體驗在配音過程中表現出來)2.畫卷“北海幼兒園我的家”策劃組:前期討論了三幅畫卷的展示方法及分工。(教師提示幼兒能依據今天的工作內容合理分工.並協商場地分配)3.紀念冊“美好的記憶”策劃組:前期選定了在園生活的照片,並進行了分類。(教師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清楚地表述出來)二、各組明確任務,開展製作活動1.各小組明確任務分工。

師:剛纔工作組分享了各自前期的工作,並提出了今天的工作計劃,小朋友也提出了新的建議。那麼接下來就請各個小組按照你們的計劃繼續今天的工作。

2.各組自由開展製作、互動。

指導重點:教師觀察幼兒的活動過程,基於每組幼兒的需要和特點,適時幫助他們梳理各自的發現。

師:你們是怎麼做的?爲什麼要用這些方法?還有什麼問題嗎?

(1)宣傳片組:能通過多元信息、資料,介紹同伴和自己的活動。

師:你們都收集了哪些素材?是怎麼運用這些素材的?

重點:幫助幼兒梳理、整理素材和運用這些素材的方法和過程。

(2)畫卷組:能自信地介紹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感受。

師:你自己覺得有哪些好的地方和需要調整的地方?誰給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你瞭解同伴的作品嗎?

(3)紀念冊組:學會分工、合作,並藉助同伴的力量完善收藏。

師:你們打算怎麼做?最後每個人製作的部分如何銜接?

重點:抓住本組幼兒分工的特點和優勢,幫助他們梳理和分析各自的收穫。

三、集體分享,梳理經驗1.各組分享“我的畢業DIY”。

師:經歷了這麼久的準備,讓我們共同來欣賞我們自己的作品吧!(請每個小組上前展示、分享)指導重點:鼓勵並引導幼兒交流、分享觀看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2.自主表達欣賞作品的感受和畢業的感受。

師:你們的畢業DIY作品歷經了三個多星期,老師爲你們的堅持而驕傲,你們的作品真的很棒,寄託了你們的畢業心願,寄託了你們對小朋友、老師和幼兒園的喜愛和留戀之情。希望你們能帶着這份感恩和不捨開始新的生活。

指導重點:鼓勵並支持幼兒間自由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建議。

活動延伸

1.進一步分享活動中的收穫,討論需要改進的地方,爲繼續製作做好準備。

2.回家後給爸爸媽媽講述自己的製作過程,和家人分享成功的體驗。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按數羣計數的運用很廣泛,通過活動讓 幼兒瞭解按“數羣計數”的方法,在操作中,體驗運用不同的方法數數的樂趣。並儘可能的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按羣計數就是計數時不以單個物體爲單位,而是以羣體(物體羣)爲單位。幼兒按羣計數能力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在幼兒掌握10以內數概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果方法得當,大班後期,幼兒的按羣計數能力可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範圍可達“100”,甚至以上。按幾個幾個數更快,爲什麼?幫助幼兒初步瞭解數羣越大,數的次數就越少,數羣越小,數的次數就越多的函數關係。

教學重難點:

學習運用多種方法計數及依據某種參照物估計一組數量。

活動目標:

1.學習估計10-30以內物體的數量。

2.嘗試、學習運用多種數數方法(如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對30以內物體的數量正確計數並確定總數。

3.認真觀察、判斷同伴的估數,關注和學習同伴的多種方法。

活動反思:

1.由於爲孩子們預先準備了數量顏色不均等的九盤實物糖果,帶給孩子們的是動手操作的濃厚興趣和快捷的數數速度。

2.對實物進行按羣數數時,“2個2個”地數幼兒比較容易掌握;“5個5個”地數,對於幼兒 較難掌握。但只要掌握規律多練,數數時還是比較容易的,如:2、4、6、8、10、12、14、16、18、20;或5、10、15、20、25、30。

3.下次作業時需改進:讓幼兒在操作卡上學習“按羣圈數”,這樣數起來更清楚。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生成]

遊戲《流星》是根據民間遊戲《扔沙包》改編的。因爲傳統的《扔沙包》遊戲在使用材料及運動方式上較爲單一,有一定的侷限性,爲了滿足幼兒對遊戲創新的需求,我們在遊戲中增添了繩、球、飛盤、毽子等多種材料。鼓勵幼兒與材料互動,大膽創新,從而增加了甩、滾、踢等動作技能,使民間遊戲的教育價值得到更爲廣泛的挖掘與發揚。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鞏固幼兒投擲、躲閃、滾、踢等動作技能,初步學習甩的動作,鍛鍊手臂肌肉。

2、能對遊戲提出自己的設想,並進行驗證。

[活動準備]

1、《馬蘭開花》音樂磁帶、錄音機、繩球。

2、活動前已提供過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遊戲材料,開展過《流星》遊戲。

[活動過程]

一、伴隨《馬蘭開花》的音樂,幼兒和老師玩《木頭人》、《高人和矮人》、《老鷹捉小雞》、《三人套》等民間遊戲。

(《馬蘭開花》是一首韻味十足的民謠。在其強勁節奏的帶動下,師幼互動極爲融洽、自然。雖說只是短短的三四分鐘,但遊戲所蘊涵的趣味性、娛樂性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遊戲的熱情,體會到民間遊戲的魅力。)

二、自由選擇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材料進行遊戲

因爲孩子們有前幾次遊戲的經驗,所以當他們面對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材料時,在玩法上表現出令人驚歎的創造性。

三、出示新道具——繩球,引導幼兒利用其開展《流星》遊戲。

1、組織幼兒討論:用繩球玩《流星》遊戲可以怎樣玩?

傑:手握住竹棒,左右甩動繩球。

羽:一手握住竹棒,一手抓着布球,用力將布球拋出去。

康:像釣魚時甩釣竿似的將繩球從上往下甩。

鵬:兩腳一前一後叉開站立,手抓住竹棒,盪鞦韆似的將繩球從下往上甩起來。

芳:手握住竹棒,用力轉一圈,將球甩起來。

(繩球以其新、奇的特點深深吸引了孩子。他們個個暢所欲言,躍躍欲試。我發現幼兒的想法大多與其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尤其當一幼兒說到“轉圈將球甩動起來”時,有幾名幼兒便聯想到朝鮮民間遊戲《抖綵帶》,紛紛表示還可以將繩球拴在頭部、腳踝處甩動。不知不覺中經驗得以遷移。)

2、引發幼兒提出遊戲設想:你想用哪種方法玩繩球?合適嗎?需要注意什麼?

浩:我想用轉圈的方法將球甩起來,像空中飛車一樣。

影:一直不停地轉,頭會暈的。

禾:轉一圈吧。

浩:轉一圈太少了,球可能飛不起來。

禾:只要你用力一轉,看(禾隨即起身示範。)

蘇:“釣魚”的方法也不錯。手握竹棒從上往下一甩,力量大,甩得遠。

傑:力氣大,球打到小朋友身上一定很疼。我怕。

韓:球是布做的,一點兒都不疼。

羽:球左右甩一甩,象老蛇爬行,一定有意思。

芳:左右甩,也不怕身上被打疼了。

天:我可以站着甩繩球,累了還可以蹲下來甩繩球。

羽:對了,站着的時候可以對準小朋友身上甩,蹲下來的時候對準小朋友的腳甩。

鵬:這玩具真好,手抓着布球拋出去,還可以利用牽引的竹棒把它拉回來。不用小朋友撿玩具,真方便。

康:中間躲閃的小朋友可要加快速度了。

天:竹棒要抓得緊緊的。竹棒打到小朋友的身上太危險了。

(引導幼兒對遊戲的玩法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設想,是我們的一個大膽嘗試。實驗證明,孩子們對此有一定的預見性,並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給予支持、判斷、分析。)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同伴交流恐龍滅絕的原因。

2.產生探索恐龍滅絕原因的興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Ppt、圖示

【活動流程】

一、討論恐龍的滅絕原因。

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查詢資料時得到的相關信息,如果其他幼兒有不同意見,教師應允許並鼓勵幼兒說出反對的理由。

提問: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現在能看到恐龍嗎?恐龍爲什麼會滅絕?

(教師不必強求幼兒按照科學家推測的說法來交流,只要從幼兒能理解的角度出發來交流即可)

二、整理恐龍滅絕的可能原因。

你認爲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有許多種說法,但沒有定論。這裏可以讓幼兒投票發表自己的觀點,並說說自己投票贊成的理由,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或作進一步地追問,或表示認同)

三、出示掛圖,介紹恐龍滅絕的'可能原因。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氣候變冷、病態恐龍蛋、恐龍食物沒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幼兒看圖聽教師介紹。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必須傳遞給幼兒的一個信息是:這些讓恐龍滅絕的原因都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隨着科學的發展,也許會出現新的結論)

【活動反思】

恐龍去哪裏了這是個十分有意義的探討活動,幼兒會積極主動的探討活動,但有時小朋友說出的答案,有點偏離現實,需要老師從旁指導。重新梳理知識,但在圖片、視頻方面的資料還不夠全面、科學。幼兒接受的知識還不夠科學。

小百科: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名稱:我從哪裏來(科學)

 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能較完整表述觀察結果,大膽地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瞭解媽媽懷孕十月的辛苦及撫養自己長大的艱辛,激發幼兒愛母親的情感。

活動準備:1、課件《我從哪裏來》。

2、教學掛圖。

3、陳老師懷孕前後的照片。

4、音樂《感恩的心》。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兩張陳老師的照片,鼓勵幼兒進行比較。

1、師:這是誰?以前的陳老師和現在的陳老師有什麼不一樣?你從哪看出來的?

2、師:原來現在的陳老師懷孕了,要生小寶寶了,小朋友,那你們是從哪來的呢?你們知道媽媽肚子裏爲什麼會有小寶寶嗎?

二、播放課件《我從哪裏來一》,讓幼兒通過觀看課件初步瞭解人生命的由來。

1、師:小朋友,現在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嗎?小寶寶在媽媽肚子裏是怎樣形成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觀察結果,說出自己是從哪兒來的。

2、師:原來爸爸媽媽結婚以後,爸爸在媽媽的身體裏種下了一些小種子,這些像小蝌蚪的種子叫做精子,他們在媽媽的身體裏展開了游泳比賽,遊得最快的精子就會和媽媽身體裏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受精卵,受精卵長大後就是一個小寶寶了。

三、播放課件《我從哪裏來二》,讓幼兒通過觀後課件初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師:小寶寶住在媽媽身體裏的什麼地方?

2、師:開始的時候他有多大?後來慢慢的長出了什麼?眼睛會睜開嗎?

3、師:小寶寶會在媽媽的肚子裏做些什麼呢?寶寶的耳朵能聽見聲音嗎?後來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怎麼樣了?他會在媽媽的肚子裏生活幾個月?

4、師:原來小寶寶一直住在媽媽身體裏的一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裏,開始的時候他像一粒種子那麼大,慢慢地長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時候眼睛還會睜開。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會游泳、吸吮手指、翻跟頭,有時還會跟着音樂跳舞,後來小寶寶越長越大,媽媽的肚子再也裝不下了,他就從媽媽的肚子裏出來了,他整整在媽媽的肚子裏住了十個月。

四、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觀察進一步瞭解胎兒的主要生長過程。

1、逐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

--師:這時的寶寶是怎樣的?他怎麼吃食物呢?

--師:這時候的寶寶只能看見頭和身體,還有腮和小尾巴呢!不過小尾巴會隨着寶寶的長大消失的。小寶寶是通過臍帶吸收媽媽肚子裏的營養,一天天地長大。

2、出示第二幅圖片後提問。

--師:小寶寶慢慢長大了,現在他是什麼樣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現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一樣嗎?

--師:現在的小寶寶剛剛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們的不一樣。

3、出示第三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的什麼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長了小手、小腳,他躲在媽媽的肚子裏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看見小寶寶又有什麼變化了?

--師:這時的小寶寶全身都覆蓋着一層絨毛。

5、出示第五幅圖片後提問。

--師:你猜猜小寶寶這時候會長成什麼樣?

--師:這時候的小寶寶還在繼續長大,骨骼也漸漸結實了,他有時還會調皮的踢媽媽一腳呢!

6、出示第六幅圖片後提問。

--師:小寶寶怎樣了?

--師:小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生活了十個月,最後終於來到了人間,來到這個世界。

五、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師:我們從媽媽的肚子裏來到了這個世界肯定很開心幸福,但我們在媽媽肚子裏一天天長大的時候,你覺得媽媽會怎樣?爲什麼?

2、出示陳老師懷孕之前帶小朋友做操玩遊戲的照片和懷孕之後做事情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這兩個時期老師身體狀態的變化,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從而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出示陳老師帶小朋友做操的照片並提問:懷孕之前陳老師在和小朋友做什麼呢?

--師:有了小寶寶之後,陳老師的身體有什麼變化?還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嗎?

--出示陳老師彎腰撿東西不方便,上樓梯很累的照片讓幼兒觀察,體會媽媽懷寶寶的辛苦。

--出示陳老師看見食物不想吃,噁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並提問:爲什麼陳老師吃不下還要吃呢?因爲不吃,肚子裏的寶寶就缺乏營養,長不大,所以媽媽是很偉大的,我們要更加愛我們的媽媽。

3、師:小朋友都說的很好,陳老師現在懷了小寶寶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師再累還是要帶小朋友學習本領,所以小朋友要更加體諒老師,愛老師,不惹老師生氣做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4、師:你們在媽媽肚子裏的時候,你們的媽媽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現在你們上幼兒園了,長大了應該怎樣感謝媽媽呢?可以對媽媽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玩遊戲中,瞭解和感受盲人的無助。

2、激發幼兒幫助弱者的情感。

3、能積極參加遊戲活動,並學會自我保護。

4、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和睦相處並珍惜這份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和感受盲人的無助,激發幼兒助人爲樂的情感

活動準備

缺少鼻子的小叮噹掛圖、磁力鼻子和紅領巾各一條

活動過程:

1、 出示小叮噹掛圖,引入活動。

指着小叮噹的眼睛、嘴巴分別問:這是什麼?

提問:你們發現這個小叮噹少了什麼?(鼻子)

2、給小叮噹貼鼻子。

(1) 拿出鼻子,分別請幾個幼兒來貼鼻子。(幼兒很快並且很好的貼好鼻子,表揚鼓勵)

(2) 拿出紅領巾,再請幾個幼兒蒙着眼睛來貼鼻子。(這下幼兒把鼻子貼在了眼睛、頭、嘴巴上)

(3) 提問,讓幼兒討論:爲什麼把鼻子貼歪了?(因爲眼睛看不見)

(4) 要怎樣才能讓看不見的人把鼻子貼好?

3、遊戲:“幫助盲人”

玩法:讓一個幼兒矇住眼睛當“盲人”,再用幼兒的椅子不整齊的擺在場地上做障礙物,另外兩個幼兒幫助“盲人”平安走過去。得到幫助的盲人也不要忘了說:“謝謝”

教學反思

《貼鼻子》的教學反思:

1、 在活動設計上,我體現了幼兒樂於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2、 在活動過程中,我設計了問題情境的進入激發了幼兒自主探索的興趣,從中激發幼兒想去、要去盲人的良好行爲習慣。

但是在活動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

1、沒能實行多樣化的活動方式。

2、幼兒沒能全部參與活動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