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一年級教案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兩首》教案設計範文(通用20篇)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兩首》教案設計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兩首》教案設計範文(通用20篇)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

一、複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麼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範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閒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3、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所以講一講。同桌試講,共同糾正。結合講解板書:春一粒秋萬顆餓死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意。

6、爲什麼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藉助註解,理解詩句意思。

2、想象詩所描寫的情景,體會詩的意境。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教師:詩文畫面課件或掛圖、懷舊音樂帶、相關古詩。

學生:蒐集思念家鄉的古詩,古詩作者的情況。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古詩《小池》

(一)

導入

1?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從1冊至今,我們已學過很多古詩,願意把記得的古詩背一背嗎?(抽學生背誦)這些古詩語言簡潔,韻律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今天,我們將學習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小池》。(板書課題)

2?簡介楊萬里的情況。

3?老師出示掛圖或課件,旁白: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寫了小池塘初夏時節的勃勃生機,表達出了對自然風光的一種喜愛之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抽學生讀,分組讀,齊讀。

3?再讀詩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註釋討論解決提出的問題,初知詩句大意。

(三)

理解詩句,想象美景

1、說說你欣賞的詩句及欣賞它的原因。

2、交流品讀情況,師相機點撥,體會作者用字的準確及選取了哪些初夏時節的景物。

如:“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惜”,

“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愛”。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頭”中“立”。

3、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注意交流、補充。

4、根據古詩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說說美景,畫一畫美景。

5、看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怎樣?你的心情又怎樣?

6、品味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注意詩的停頓、節奏,試背,齊背。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泊船瓜洲》

(一)

啓發談話,揭示課題

1、上節課我們隨着楊萬里的描寫,欣賞了小池初夏時節的美麗景色,體會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體會詩人的另一種情感。

2、學生交流所瞭解到的王安石的情況,老師注意補充。

(二)

初讀詩句,學生質疑

1、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反覆讀古詩,直到讀流利。

3、再讀古詩,談談自己疑惑的地方。

4、尋求組內合作,結合註釋討論解決提出的疑惑,粗知詩意。

(三)

理解古詩,體會作者感情

1?試着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的意思。

2?反覆讀詩,體會詩所表達的感情,其中哪些詩句集中表現了這種情感?

3?品讀古詩。

(四)

指導朗讀,背誦詩歌

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試背、全班齊背。

(五)

課外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思念家鄉的詩句,讀給大家聽聽,要是能說出所選詩句出自誰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資料,完成這個環節)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並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4.憑藉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意思。

教學難點 :

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薰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9.11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讀課文,學生感知課文。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注意音韻節奏。

(2)生字詞。

焚燒 千捶 萬擊 墨梅 乾坤

三、學習《石灰吟》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擊:撞擊。若:好象。

等閒:平常事。人間:人世間。

(2)說說陣首詩的意思。

3.看圖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教師啓發:山石承受千捶萬擊以及烈火焚燒的情景是什麼樣的?作者見此情景有什麼表現,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呢?

4.指導朗讀。

5.小結。

四、總結學法,自學《墨梅》

1.總結《石灰吟》的學習方法。

(1)理解字詞。

(2)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師生討論。

(1)理解字詞。

吾:我。淡墨痕:素淨雅潔。誇:誇讚。

清氣:清香之氣。乾坤:天地。

(2)指名說說詩意。

(3)看圖想象。

(4)朗讀體會。

4.小結。

五、作業

感情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9.12

一、複習檢查

1.指名朗誦《古詩兩首》。

2.說說這兩首詩的大意。

二、背誦課文

1.聽錄音,輕聲朗讀課文。

2.看圖朗讀,體會詩歌的意境。

3.自由練讀,背誦。

三、總結課文

1.這兩首詩分別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2.這兩首詩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四、教學生字詞

1.指導書寫。

2.學生描紅。

五、作業

1.讀一讀,寫一寫。

焚燒清白洗硯乾坤

2.解釋詩句。

(1)千捶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2)不要人誇顏色好,只流清氣滿乾坤。

板書:

3古詩兩首

石灰吟

千捶萬擊 粉骨碎身 若等閒

烈火焚燒 (堅強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潔身自好)

墨梅

素淨 池邊樹 朵朵 淡墨痕(寫實)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

2、背誦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大體瞭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回憶你記憶中的春天是怎樣的,給大家說一說。

二、檢查預習

1、自讀生字,在文中爲生字注音。

2、抽讀。

3、小老師教寫生字。

易錯音:妝、濱、裁。

易混淆:詠泳、濱賓、載裁、紫緊。

4、抽讀、齊聲讀。

三、學習《詠柳》

1、簡介賀知章:唐朝詩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鄉偶書》《採蓮》。

2、解題:

春天裏的柳樹是怎樣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麼樣的?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自由說)看看古代的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齊讀課題。

詠柳:詠即讚美。

3、詩人是怎樣讚美柳樹的呢?大家自讀古詩,說說你讀懂了什麼。(結合註釋讀),不懂的作上記號。

4、交流彙報1、2句:

⑴ 碧玉:綠色的玉。 妝:打扮。 一樹:滿樹。

萬條:枝條多。 絛:一種絲帶。

前兩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上,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飾打扮的一樣。

⑵ 思考:

作者把什麼比作什麼,這樣的比喻好嗎?(引導學生想象,春天萬物復甦,柳樹也會發出新葉,新葉剛長出來的顏色,光澤接近碧玉)

⑶ 朗讀。

5、交流彙報3、4句:

⑴ 細葉:細細的嫩葉。 似:好像。 裁:裁剪。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呀!

⑵ 思考:

這兩句採用了什麼樣的形式?(自問自答)把什麼比作什麼?你從這個比喻中體會到什麼?

⑶ 指導朗讀。

6、朗讀全詩,感悟詩境。

前兩句寫柳,後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休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反覆朗誦,體會詩人讚美柳樹,歌頌奏的感情。

四、深情朗讀

語速適中,情感飽滿,基調高昂,注意停頓。

五、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複習《詠柳》,並集體背誦,引入《春日》。

二、解題

1、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2、春日即在春天裏。

三、初讀,初通詩意

1、自讀全詩,再抽讀。

2、分小組討論學習;讀懂了什麼,不懂的作上記號,勾出不理解的詞。

3、交流:

提出不懂的詞,板書,查閱字典理解。

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尋芳:遊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泗水:水名。

濱:水邊。

光景:風光景色。

一時:形容時間很短。

新:新鮮、奇麗。

4、由詞意思考:

詩人在什麼樣的天氣,到什麼地方去遊覽,他的心情怎樣?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5、整理出前兩句的意思:

在天氣睛朗的日子裏,詩人到泗水邊上死對頭觀賞風景,那裏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

6、說說你從一二句中體會到了什麼?再指導朗讀。

7、運用同樣的方法學習3、4句。

自讀、勾出不懂的詞,討論,交流解詞,再解意。

等閒:平常、隨便。

識得:認識。

東風:春風。

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豔的景色。

總是:都是。

詩意: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可春風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只有在見到了萬紫千紅的景色後,才明瞭是春風帶來了這無邊的景色。

指導朗讀3、4句,說說體會,引導學生理解包含在詩歌中的哲理。

四、再讀,感悟詩境

聯繫詩意,說說自已的理解,體會詩人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5

一 、 自主預習:

1、蒐集描寫春天和田園風光的古詩或名句。(整理在讀書筆記上)

2、蒐集有關葉紹翁和楊萬里的資料以和以前學過的這兩位詩人的詩。

二、自主讀悟,合作探究(8分鐘自學,5分鐘合作交流)

同學們,自學古詩時可以藉助資料、也可以問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身通過反覆的誦讀來品味詩句的意思。

1、自身試讀古詩,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頓,讀出節奏感和使得韻味。

2、用自身喜歡的方式 理解詩意。

方法指導:

(1)解題: 不值: “遊園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詞語,明詩意。

讀古詩,從重點詞語入手,試着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重點詞語可記在書上)

應: 憐: 屐齒: 蒼苔: 小扣: 柴扉: 籬落:

疏疏: 一徑: 深: 急走:

(3)看畫面,想詩境

結合課文的插圖,想象“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一幅怎樣的情景,用自身的話說說詩的意思。

3、悟詩情,巧誦讀

《遊園不值》一詩表示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示了作者對 的讚美和

對的喜愛之情。

在小組內有感情地誦讀,比比誰背得既快又有韻味。

三、交流展示(7分鐘)

1、默寫古詩。

《遊園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釋帶點的字,說說詩句的意思。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應: 憐: 小扣: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走: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6

教材簡說

本課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現的特點,《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在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從小到現在一定會背不少詩吧,今天我們就來比比誰會背的多,指名背古詩,不能重複。

二、在語境中整體認讀,自主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容易讀錯的字。

(2)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

(3)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讀音。注意“榮”不要讀成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課讀sù;“疏”要讀翹舌音。(4)小組內相互檢查認讀情況。

2.聯繫生活實際識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學,或者有的同學認識姓徐的人,就請他教大家識記“徐”這個了。

3.組詞識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帶生字識字,如,離—籬、味—未。

5.寫字指導。

(1)鞏固音、形。本課9個字要寫的字中平翹舌音的字較多,翹舌音;追(zhuī)燒(shā)榮(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議寫字前引導學生再次認讀這些字,鞏固讀音。

(2)觀察發現。本課的9個字包含了五種結構,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引導學生正確書寫。

獨體字:未

左右結構:枯、徐、燒

上下結構:宿、菜

上中下結構:榮

半包圍結構:追、店

(3)重點講解。

未:可以先複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宿:寶蓋不宜太寬。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彙報學生查找的資料,瞭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

二、朗讀感悟

2.學生自讀古詩,藉助插圖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情感和朗讀的節奏感。教師隨機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如,結合“歲月、歲歲平安、辭舊歲”等詞語理解詩中的“歲”(“年”的意思),結合“奔走相告”、“走馬看花”等詞語理解詩中的“走”(“跑”的意思)。

3.教師誦讀,感受古詩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1)讀《草》的第一行,語氣舒緩,表現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遼闊;第二行突出“枯”、“榮”,感覺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語調稍揚,顯示野火的無情和野草的頑強;第四行語調平穩有力,表現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2)《宿新市徐公店》的前兩行是幾筆淡淡的素描,朗讀時語調可平穩柔和,快慢有致,渲染農村寧靜、柔美的環境氣氛;第三行用歡快、跳躍的節奏表現兒童奔跑追逐黃蝴蝶時的喜悅心情;第四行“無處尋”讀得慢而穩,表現出失望的心情和深遠的意境。

4.引導學會感情朗讀,體會詩人情感,培養想象力。

(1)朗讀《草》時,腦子裏要浮現出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

(2)朗讀《宿新市徐公店》時,想象:金黃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撲蝶的兒童在菜花叢中東找西尋,分不清哪是黃花,哪是黃蝶。

5.朗讀兩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體會感情。

6.利用學習夥伴的話,引導學生給第二首詩編個故事。

三、積累運用

1.練習背誦兩首詩。

2.讀讀記記《草》原詩後四行的內容。

3.抄寫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四、實踐活動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動。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

2.背誦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寫的關於春天的詩。

3.以小組爲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7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咱們學過幾首古詩?你能背給大家聽嗎?這節課我們要學習一首新的詩,題目是“草”,(板書課題)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藉助拼音學生自讀課文,要讀準字音。

2.認讀生字卡片,掃清字音障礙。

3.再讀課文,質疑。

(三)學習古詩,理解意思。

同學們在哪兒見到過草?(路旁、校園、公園、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樣鮮豔多彩,它是極爲平凡的,甚至於我們都不去注意它。詩人要寫小草什麼呢?

1.理解第一行詩句。

(1)出示掛圖。

這幅圖畫的是什麼地方?(草原)

(2)你從哪句詩中知道的?(離離原上草)這裏的“原”是平原。

(3)草原上的草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說出“茂盛”一詞。“離離”就是草長得很茂盛。

(4)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草原上的草長得非常茂盛)

2.理解第二行詩句。

(1)“一歲一枯榮”,誰能用“歲”說一句話。 (我今年七歲了。……) “七歲”,也就是從出生到現在已七年了。一歲就是一年。

(2)一年當中,草有哪些變化呢?引導學生說出:春天小草發芽了。夏天,小草很茂盛。秋天小草變黃了。冬天小草乾枯了。

(3)誰能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請兩三位同學說,通過比較確認誰說得好。(一年當中,草茂盛一次,乾枯一次。)

3.理解第三行詩句。

(1)“野火燒不盡”的盡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選擇“完”的解釋。

(2)“盡”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乾枯了,大火一燒,用不了多長時間肯定會把草燒得乾乾淨淨,爲什麼說燒不盡呢?看書上插圖,同桌討論。得出:因爲地下的草根沒燒着。

(3)請同學把這一句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野火是不能把野草完全燒掉的。因爲野火只能燒掉草的莖葉,草根埋在泥土裏;是燒不到的。

4.理解第四行詩句。

(1)生是什麼意思?(生長)

(2)試說這一句的意思。 (春風一吹,野草又會重新生長。)

5.朗讀全詩說詩的意思。

(四)小結

1.從古詩中我們看到了,兇猛的野火把小草燒得乾乾淨淨,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鋪滿草原。你覺得小草怎麼樣?(引導說出小草生命力頑強) 2.用讚美小草的語氣背這首詩。

(五)鞏固練習。

1.填寫詩句,寫出加粗字的意思。 離離原上草,__________。( ) 野火燒不盡,__________。( )

2.填空練習“離離”是形容( )茂盛的樣子。“一歲一枯榮”中;前面的“一”指( )的意思,後面的“一”是( )的意思。

3.照樣子把詩句寫在( )裏。 例:原野上的草長得很茂盛。(離離原上草。) 野草每年秋冬都枯萎一次,春夏季節又茂盛地生長起來。( ) 春風一吹,野草又會重新生長。( ) 野火不能把野草完全燒掉。( )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身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重點】

目標1、2、3。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準備】

1、同學:

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2、教師:

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說對白。見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本單元導語

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

(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

今天,俺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

(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⑴ 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⑵ 抽講,其他同學可補充。

⑶ 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後

⑷ 每位同學自身講講故事:

(再出示故事課件)

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

(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與。

3、抽說,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擡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⑴ 齊讀;

⑵ 競賽朗讀;(男女生)

⑶ 同桌互讀;

⑷ 齊讀;

⑸ 背:

(提示:根據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爲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

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俺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根據課前蒐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2、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與。

3、抽講,其餘補充或教師補充。

4、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後。)

5、每生自身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6、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麼?(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同學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⑴ 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⑵ 抽說,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

(啓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雲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着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雲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測嫦娥應該後悔吃了不死仙藥。

⑶ 讀詩、讀詩:

自讀、互抽讀、齊讀、背。

三、拓展

課後蒐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題西林壁》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詩句的意思,瞭解詩歌內容。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題西林壁》的內容,體會詩的意境,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總結。

教具準備:

投影器。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背誦第一首古詩:《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二、學習第二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1、用自己的話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蘇軾

2、出示投影片, 讀初《題西林壁》。

指名朗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指導學生藉助註釋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釋詞句的意思。

(2)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着重指導以下詞語:

嶺,指連綿起伏的山嶺。

峯,巍然聳立的險峯。

遠近高低,講詩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

2、指名學生講解全詩大意。(廬山從正面看,是一道連綿起伏的山

嶺;從側面看,是一道巍然聳立的 山峯。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會呈現出不同的形象。不認識廬山的真實面貌,那是因爲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爲什麼不識廬山真面目?原因是什麼呢?

結合投影思考回答

結合這句話體會它蘊含着一個什麼道理呢?(討論發言)

(現實生活也是複雜的,如果被表面現象所迷惑,那也舊象身在廬山之中一樣,看不清事物的本質,不可能全面的 認識事物。

3、指導朗讀。

4、學習生字。

(1)說說寫“緣”字要注意什麼。

(2)書寫生字。

三、作業

1、背誦《題西林壁》。

2、預習《三峽之秋》。

板書設計: 橫高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有感情朗讀並且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難點】

突出“遠、近、高、低、橫、側”幾個字的展示的畫面。

通過“莫笑、足”等詞語,體會農家的純普熱情、鄉間的風光習俗。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並且指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讀後的感受。

【教學準備】

課件、廬山的掛圖。

【教學時間】

兩個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進入第二單元的學習。指導學習第二組課文的單元導讀,單元主題是:在觀察中學會思考。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的觀察先鋒隊,在宋代詩人蘇軾的帶領下,來到江西省的廬山參觀。

認識蘇軾,擅長寫祖國的大好河山。(知作者)

二、學詩文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蘇軾最愛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在差不多一千年前,蘇軾遊覽了廬山,他很認真的觀察了廬山,發現廬山險峻和柔麗,它的雄奇秀險令蘇軾感觸很深。於是就寫下了這首《題西林壁》。

(解詩題)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請個別同學朗讀詩歌。自有朗讀,理解詩句中的字詞。

學生對字詞質疑,學習小夥伴互相解決,或者由老師解決。

(抓字眼)

出示廬山圖。請觀察廬山,你看到的廬山是什麼樣子的?

橫着看,廬山 ;

側着看,廬山 。

我站在遠處看,廬山 ;

我站在近處看,廬山 ;

我站在高處看,廬山 ;

我站在低處看,廬山 。

(怎麼看都看不清廬山的真面)。

爲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是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更包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交流對這句詩句的看法。

反覆朗讀詩句。注意停頓,節奏,和快慢。

三、回憶總結剛纔學習古詩的步驟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悟詩情,多誦讀。

四、作業

默寫全詩。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憑藉語言文字,想象詩歌所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境、心情,並反覆吟誦、回味,理解詩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採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二)細讀理解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裏都寫了些什麼?主要內容是什麼?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麼?

由“言師採藥去”可知道什麼?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麼?

(2)“只在此山,雲深不知處。”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麼?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麼?(童子的語氣、神態)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麼動作?心裏會想些什麼?

(詩人聽後的動作、神態,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麼?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於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着羨慕之情。當然,由於“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作業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着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古詩,體會詩歌的意境,瞭解詩歌的意思,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入情入境學習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學習的能力。

3、欣賞美麗的春景,激發學生對春天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瞭解古詩所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資源朗讀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畫家,善於畫鵝、鴨等小動物。

2、出示《春江曉景》圖,這是惠崇畫的一幅畫。

3、簡介詩人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高造詣。《惠崇春江曉景》這首詩就是他爲好友惠崇的這幅畫題寫的。

二、自讀詩句

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藉助工具書自學。

三、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字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2、邊讀邊想象詩的意境。

1)認識蔞蒿、蘆芽、河豚,減緩想象難度。蔞蒿:長在窪地的一種野草。蘆芽:蘆葦的嫩芽。

河豚:味道鮮美但肝臟等部位有劇毒的魚。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2)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內容。

3、詩人從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來了?

(桃花剛開,鴨子戲水、蔞蒿長勢很旺、鮮嫩的蘆芽從土裏鑽出。)

4、詩的最後一句是畫面上的景物嗎?

(不是,是作者依據畫面景物展開的想象。)

四、小結

1、讀了這首詩,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作者抓住了畫面上幾枝桃花、嬉戲的鴨子、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鄉春景圖。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時”從畫面上看得到嗎?

(這是作者通過觀察岸上、水面之物所進行的聯想,它在告訴人們:桃花開放、春江水暖、蔞蒿滿地、蘆葦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產卵繁殖的季節。)

五、指導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解題:誰知道題目是什麼意思?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

二、介紹作者(用投影片將作者情況演示出來。

三、初讀,大體瞭解內容。

1、聽錄音,聽示範朗讀。

2、隨錄音磁帶播放小聲朗讀,體會讀音的準確性。

3、指名讀,其他同學想句子的意思,勾畫出不懂的詞語。

四、用投影儀演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通過自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字的意思。

①應:原意"應該",這裏當"大概"、"可能"講。憐:愛惜。這個詞在此不當"可憐"講。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樑。

小扣:輕輕地敲。柴扉:柴門。久:很長時間。

②指名逐句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是:大概主人愛惜園中的青苔,怕前來賞園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壞。我輕輕地敲着柴門,好久地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院的。看,一枝粉紅的杏花正伸出牆頭來。

五、有感情地讀,讀出詩的韻味來。

1、老師範讀,指導有節奏,讀出重音。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2、出示插圖,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啓發想象:

①詩人並沒有進園,他怎麼知道園中早已是滿園春色呢?

②園中的景象是怎樣的?

a、有柳樹,有美麗的,各色的花。

b、有蝴蝶,有蜜蜂c、有濃郁的花香。

六、學生講完後,自己動手設計,畫畫。

1、將滿園的春色展現出來(打在投影儀上)。

2、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來描寫園中的春景。編兒歌或詩:老師示範

春色滿園綠青苔,鳥語花香蝶蜂纏,花紅柳綠笑開懷,紅杏出牆引客來。

七、背誦詩句。

八、小結:作者看花雖然進不了門,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過學習和體會詩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氣息和美好的春景。

作業:背誦、默寫《遊園不值》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瞭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這兩首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每首詩的意思。

(二)能力訓練點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默寫《示兒》。

2.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使學生與作者的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受到薰陶和感染。

二、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

(二)難點:理順詩句。教師指導學生在理順句子時要增補詩句中省略的內容,把倒裝句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調換詞語順序。

(三)疑點:學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無知萬事空”與尾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否前後矛盾的問題。

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辯議:深刻地體會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憂國憂民之情。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口答課後問題。

(二)試讀古詩、反覆吟詩、熟讀成誦。

(三)理解並說出每首詩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寫古詩《示兒》。

(五)擴寫古詩,練習表達。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2.介紹《示兒》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兒》中的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背誦並默寫古詩《示兒》。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讀《示兒》,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親。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國。

王師:指南宋軍隊。

2.學生質疑。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看到詩題《示兒》你是怎樣理解的?“示”是什麼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兒”可以說告訴兒子,也可以說給兒子們看的詩。)

2.簡介作者。

我們以前學過李白、王安石、賀知章等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學習另一位大詩人陸游寫的詩《示兒》。陸游是南宋時期一位愛國詩人(1125—1210年)。在陸游年僅三歲的時候,汴京就被金兵佔領了,他從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國的志向,長大後他曾經親自上戰場,參加過抗金的戰鬥,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堅信抗金必定勝利。《示兒》這首詩就是他八十六歲高齡,重病在牀,生命垂危的時候寫給他的兒子的臨終囑咐。

(四)自由讀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麼事?之後集體交流。

(五)默讀《示兒》

結合課後的註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得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補允,可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什麼都沒有了的意思。理順這句話時需增補詩句中原來省掉的“我”,還需按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調換詩句中詞語的順序。這句詩是說: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國統一。理順這句話時需調換詩句中“悲”的詞序。這句的意思是:只是爲看不見全中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王師”指南宋軍隊。“定”平定,收復。“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無”同“勿”,不要。“乃翁”你們的父親。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時侯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六)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有的地方還要增加一些詞語,使句子的聯繫更緊密。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本來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麼事都和我沒有關係了,只是爲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到了宋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日子,你們祭祀祖先時,千萬不要忘記把這個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七)自由讀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集體交流)你能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這種思想感情的?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從詩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和“家祭無忘告乃翁”可體會到作者的愛國之情。儘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可他還是囑咐兒孫們在他死後,不要忘記把收復中原的消息告訴他。這種矛盾說法,說明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了也不甘心的愛國熱情,表達了詩人看不到祖國統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覆吟誦,讀出感情,背會後試着默寫

請同學們帶着作者看不到祖國的統一無限牽掛之情朗誦古詩,讓我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愛國熱情。

停頓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會背的同學可在本上練習默寫,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寫。

(九)擴寫練習

根據“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彌留之際,在病榻上怎樣叮囑兒子,兒子們怎樣應允,讓學生創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寫具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首詩,理解重點詞及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練習”2、3的題。

(二)試讀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結合正音檢查學生對字詞的自學情況

涕(t@):眼淚。

洛(lu^):洛陽,地名。

聞:聽說。

收:收復。

官軍:唐王朝的軍隊。

(三)解題: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讓學生說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題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筆下都有真實地反映,被評爲一代“詩史”。他的詩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很大。《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最興奮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於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被官軍收復,“安史之亂”從而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興奮的心情難以平靜,於是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激情的七言律詩。

(四)自由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麼興奮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全班交流。

(五)參照課文註釋,不懂的可查字典,試試自己能讀懂什麼

讀懂哪句就說哪句,教師適時點撥。

“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劍門關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忽傳”忽然間傳揚。“收”收復。“薊北”指現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亂的巢穴。這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剛剛聽到。“涕淚”指因喜極而淚下。這句的意思是: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卻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憂愁,憂傷。“何在”哪裏還有?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

“漫卷詩書喜欲狂”:“漫卷”胡亂捲起。“欲”將要。這句的意思是:我隨手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放歌”放聲歌唱。“縱酒”縱情飲酒。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大晴天裏放聲高歌,暢飲美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這句的意思是:趁着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即”就。“巴峽”四川境內的一段山峽。“巫峽”三峽之一。這句的意思是: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

“便下襄陽向洛陽”:“襄陽”在現在的湖北省。“洛陽”在現在的河南省。這句的意思是: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了洛陽。

(六)連起來,說說整首詩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學說

劍門關以南的四川,忽然傳來了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一聽到這激動人心的消息,淚水溼透了衣裳。再回過頭來看看妻子、孩子,他們心中的憂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隨手把詩稿和書本胡亂地捲起來,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在大白天裏,也要高聲唱歌,開懷暢飲,春天的美景將伴隨着我回家鄉。馬上就要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巫峽直奔襄陽,再從陸路回到洛陽。

(七)抓住詞句,體會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麼意思?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興得幾乎要發狂了的意思。先寫詩人“初聞”時“涕淚滿衣裳”的反常情態,接着寫詩人狂喜的情態:“卻看妻子”、“漫卷詩書”、“放歌”、“縱酒”寫出了狂喜的場面,然後寫此後的美好打算,是對“喜欲狂”的進一步描繪。)

(八)感情朗讀,深化理解,熟讀成誦

停頓和重音提示: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九)齊讀兩首古詩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樓、依”12個生字,會寫“樓、依”10個生字,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產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瞭解詩歌大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重點)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重點)

4、通過學習這首詩,對詩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1、你認識上面的建築物?(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鸛雀樓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板書: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介紹鸛雀樓

鸛雀樓被譽爲我國古代四大文化名樓(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鸛雀樓)之一。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爲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

二、介紹作者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主要作品:《登鸛雀樓》《涼州詞》。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整體認讀音節“欲”,後鼻音“窮”等。

②識記

形聲字結構特點識記:“樓、依”。

組詞擴展識記:“欲”可以組詞爲“慾望、食慾”。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慾望食慾貧窮窮人

(2)學習多音字:更(gèng gēng)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這個問題請你更正一下。

在這裏,“更”讀“gēng”,意思是“改變、改換、;舊計時單位”,還有一個讀音是“gèng”,意思是“愈加、再”,組詞如下:

更gèng(更好)(更加)

gē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讀一讀:

只要你堅持練習書寫,你寫的字會更(gèng)美觀。

(3)識字遊戲

放氣球遊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蘋果就被摘下。)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初讀感知,學習字詞,爲閱讀掃清障礙,提高學生積累字詞的能力。】

四、學習“會寫字”

樓依盡黃層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1)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樓、依”,“木、亻”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2)組詞擴展法識記:“盡力儘量黃沙黃山”。

(3)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雲”加“屍”是“層”。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盡”上窄下寬,“樓依”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黃”上中下結構,“層”半包圍結構。)

(2)老師範寫,重點指導左右結構的字“樓、依”,學生練寫。

“樓”左窄右寬,“木”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米”的橫筆與“木”的橫筆大致持平,撇筆伸向“木”側,捺收筆於橫中線;“女”的撇點的折點在橫中線,撇短點長,末筆長橫比“米”略寬。

“依”左窄右寬,“亻”兩筆在橫中線上側相接;“衣”的首筆點在豎中線右側,長撇從橫筆中部起筆,撇至“亻”側,豎提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末筆從豎中線起筆。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設計意圖:多元認字,是部編版教材強調的重點,書寫的指導,規範學生的書寫習慣,使學生愛寫字、會寫字。】

五、品讀釋疑

1、出示課文題目《登鸛雀樓》,題目應該怎樣斷句停頓?

示例:登/鸛雀樓

“登”在這裏指?(登上)

2、學習第一、二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黃河、海)

“白日”在這裏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陽。

依:靠着。入海流:指黃河最終流入大海。

盡:完。這裏指太陽靠着羣山漸漸西沉,最後看不見了。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着羣山落下去了,黃河的水正滾滾流向大海。

3、學習第三、四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上兩行詩寫了景物,這兩行詩寫了什麼?(登樓的人)

“欲”:想要;“窮”:盡

千里目: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更”指再。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後兩行,我們彷彿看到了什麼?

預設:我們看到了有一個人站在鸛雀樓上,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

4、詩人登上去以後看到了什麼?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白日、山、黃河等景象。上去以後看到太陽在山的盡頭、黃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書:登樓所見:太陽落山黃河入海)

5、作者在樓上想到了什麼?

想到要想看得更遠,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

(板書:登樓所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品讀詞語和詩句,結合圖片,想象意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後評議。

(3)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3、當堂背誦

4、教師小結:學習了這首詩,我們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七、課堂拓展

1、推薦閱讀《題西林壁》

聽讀《題西林壁》,藉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着錄音多讀幾遍,試着背誦這首詩。

2、你能寫出王之渙的其他詩句嗎?

示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王之渙)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麼?告訴我們什麼?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寫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表現出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這首詩寫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積極向上,做生活的強者!

板書設計

太陽落山(實景)

登樓所見黃河入海(想象)融情於景

登鸛雀樓 寓理於事

欲窮千里目(博大胸懷)

登樓所思更上一層樓(包含哲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重點)

3、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圖片:

教師口述:

你認識上面的景物嗎?(瀑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於瀑布的一首古詩,看看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板書:望廬山瀑布)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介紹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餘篇。

主要作品:《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將進酒》等。

【設計意圖:簡介作者,瞭解作者生平成績,產生學習的興趣。】

三、初讀感知

1、聽範讀。聽範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練讀生字,識記。

①注意讀準:“瀑、布”的韻母都是“u”,以“p”和“b”爲聲母的兩個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翹舌音,“煙”是前鼻音。

②識記:

①字源識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②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遙、煙”,“辶、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瀑、煙”。

(2)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瀑布飛瀑棉布遙看遙遠

(2)學習多音字:落(luò là lào)

練①讀句子,找發現。

只有努力學習纔會進步,否則就會落後。

在這裏,“落”讀“luò”,意思是“掉下來,往下降”,另一個讀音是“là”,意思是“丟下,遺漏”,還有一個讀音是“lào”,意思是“用於一些口語詞”。組詞如下:

luò(落後)(落葉)

落là(丟三落四)(落下了)

lào(落枕)(落炕)

②讀一讀:

小明經常丟三落(là)四的,今天又忘帶課本了。

今天,我睡覺睡落(lào)枕了。

(3)識字遊戲

放氣球遊戲,看誰放得氣球多。(讀對一個,就放飛一個氣球。)

(4)指名讀古詩,檢查朗讀情況,看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四、學習“會寫字”

照廬煙掛川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多元識字

①字源識記:“川”,是象形字,教學時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對照識記。

②形聲字構字特點識記:“煙”,“火”分別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識記:“廬、掛、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多元識字,交流不同的識記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培養學生善於表達自我的能力和喜歡識字的興趣。】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照”上下結構,“煙掛”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廬”半包圍結構。)

(3)老師範寫,重點指導“照、掛”,學生練寫。

“照”上下結構,“昭”窄、大,“灬”寬、扁,“昭”日窄“召”寬,“刀”在右上格,“口”上寬下窄,豎筆在豎中線右側,頂部在橫中線;“灬”上合下開。

“掛”左窄右寬,提手旁橫筆在橫中線上方,“圭”,兩“土”分寫橫中線上下,豎筆垂直對齊,上“土”的底部在橫中線。

練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鑑。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五、品讀釋疑

1、揭題:指課題,齊讀。

誰知道詩題的意思?

①什麼是瀑布?誰看見過?

瀑布是衝陡峭的高山上傾瀉下來的水流,遠看象一塊白布垂掛在山前。“瀑”字是什麼結構?齊讀:“瀑布”。

②知道廬山在什麼地方嗎?

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邊。廬山的瀑布更是舉世聞名。現在就請小朋友們

跟着老師隨着詩仙李白一起去廬山遊覽一番吧!

2、學習第一、二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1)這兩行詩寫了哪些景物?(太陽香爐峯)

“紫煙”在這裏指的是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

遙看:從遠處看。

掛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條大河掛在山前。川:河流。

(板書:遙看:掛前川生紫煙)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前兩行給我們展現了怎樣的景象?

預設:在陽光的照射下,廬山的香爐峯升起紫色的雲霧。遠遠望去,一條白練似的瀑布從青翠的山壁間跌落下來,好像掛在山前。

3、學習第三、四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飛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飛一樣。

“九天”:天空的最高處。

“三千尺”,虛數,形容廬山之高,瀑布之長。

(板書:聯想三千尺落九天)

(2)結合課文插圖,想象一下詩句的後兩行,我們彷彿看到了什麼?

預設: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讓人恍惚以爲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

4、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描寫了壯觀的廬山瀑布。

5、作者站在廬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麼?採用了什麼方法來描寫景物?

以爲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了人間。採用了誇張、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聯想、想象的方法來寫瀑布的磅礴氣勢。

6、認識誇張

概念:是爲了達到某種表達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進行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

效果:增強感染力,烘托氣氛。

運用:畫出詩中的誇張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設計意圖:藉助圖片或者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和句子。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2、指導朗讀

(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後評議。

(3)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廬山瀑布壯觀景象的讚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3、當堂背誦

七、課堂拓展

推薦閱讀《望天門山》

聽讀《望天門山》,藉助譯文了解詩意,明白詩中闡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跟着錄音多讀幾遍,試着背誦這首詩。

八、總結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麼?告訴我們什麼?

《望廬山瀑布》運用比喻、誇張的修辭方法描寫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九、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後,你感受到了什麼?

詩人李白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讓我們開闊了視野,瞭解祖國山河的壯麗。

十、當堂檢測

十一、課後作業

板書設計

生紫煙

遙看

望廬山掛前川

瀑布雄偉壯麗

三千尺

聯想落九天

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

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讀詩看圖,感受詩意。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描寫的景物。

2、畫一畫詩,解讀詩意。

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着山很近的,一點一點落下去的。在作畫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盡”。

3、讀一讀詩,理解作者的詩情。

在抓重點詞理解這句古詩,感悟這句詩的非凡意境後,再讓學生從“疑”字着重體會詩人的如癡如醉,更能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態美。還是這個“疑”字,讓學生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不足之處:詩歌的朗讀範讀得還不夠,最好能配樂朗讀。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內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羅隱《蜂》

教材分析

《蜂》一詩,借對蜜蜂辛勤勞作的描寫及其意義的反思,讚頌那些象蜜蜂一樣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爲人類造福的勞動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詩的題材非常特殊,寫的是正在從事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這類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詩中是絕無僅有,而且就是在中國整個詩歌藝術寶庫中,也是十分罕見的,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不畏艱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發出讚美和欽佩之情。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3、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場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不畏艱辛的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背誦導入,理解課題

1、從前面我和同學們的簡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條有價信息,那就是我們班的同學特別愛讀書。現在我要考考同學們,誰能背一首自己喜愛的古詩?

2、有會背李白的嗎?學生背《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是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知道這首詩的文眼是哪個字?李白爲什麼會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亂、社會衰敗,受小人陷害,懷才不遇……)

3、激情談話,介紹背景,瞭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時,感覺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窮水盡,看不到出路與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勞作場面,讓他震撼。他從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諦,他的靈魂得到新生。於是,他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讚美勞動。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4、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秋浦歌其十四》。(師板書課題)秋浦,在今天安徽貴池一帶,是唐朝銅、鐵的重要產地。李白在天寶年間流寓於此,寫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獨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準字形,讀準字音。要求把詩句讀通讀順。

2、檢查反饋: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學生聽後評價。

3、我們學習古詩除了讀準字音還要做些什麼?(弄明白詩意)

4、請同學們自己默讀古詩,自己思考古詩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

5、課件出示“赧郎”的註釋,讓學生再次獨立思考古詩的意思。

6、請同學逐行說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補充。再連起來完整地理解詩的大意。

(三)、精讀古詩,具象畫面

古詩一、二句,作者從視覺的角度,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

(1)讀一、二行,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現代鍊鐵中鋼花四濺的畫面)

學生1: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學生2:遠遠望去,爐中的火燒得正旺,紫色的煙霧不斷地向空中升騰。半空中字眼嫋嫋。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歡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

(2)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麼?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學生1:體會到了冶煉工人們非常辛苦,工作艱辛危險。

學生2:我體會到了工作雖然艱苦,但是這些工人工作熱情很高。

學生3:我體會到了火星飛舞,像夏夜的螢火蟲。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後,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着新奇、讚歎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後通過品讀來回味。

古詩三、四句,作者從視覺、聽覺的角度,通過正面描寫,體現了工人們那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麼意思?郝的本意是因爲羞愧而臉紅。冶煉工人爲什麼臉紅?

學生1:因爲熊熊燃燒的爐火烤紅了他們的臉。

學生2:因爲繁重的體力勞動,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們各個使足氣力,臉掙的發紅。

學生3:可能是在寒夜裏凍得發紅,火光又映照更顯通紅。

學生4:因爲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

……

(2)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麼體會到的?

學生1: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

學生2: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讚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爲之激情盪漾起來!

(3)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4)詩中“動”你認爲是什麼意思,爲什麼,他們的勞動號子應該是怎樣的調子,該怎麼讀三四行詩。

學生1:我認爲“動”的意思是驚動,因爲詩中詩中說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靜,工人們的勞作驚動了寂靜的夜。我認爲他們勞動號子是響亮的。(讀)

學生2:我認爲“動”的意思是“震動”,因爲照亮天地的爐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們一起發出的號子必定是震動河川的。號子是激昂鏗鏘的(讀)

學生3:我認爲“動”的意思是“感動”,工人們勞動中的錚錚號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顆失落的心,使他爲之一振。號子是雄渾有力的。

學生4:我認爲“動”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們還這樣揮汗如雨,那麼他們的白天也一樣辛苦,勞動人民的艱辛震撼着李白的心。號子是振聾發聵的。

……

(5)還有什麼震撼着此時的李白?“寒川”難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嗎?

學生: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無比艱辛;積極奉獻……

學生:“寒川”是李白那顆冰冷的心。

(6)教師小結: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衝擊的話,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髮,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於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

(7)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配樂讀,齊讀、試背。)

(8)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9)聽《秋浦歌》歌曲,練唱,注意詩句中每個字的寫法。

(10)默寫古詩,同坐互批。

(四)回顧學習經過,總結提煉學習古詩方法步驟。(課件出示)共3頁,當前第2頁123

(1)讀通古詩

(2)理解詩意

(3)體會詩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誦讀古詩

(五)根據方法,自學古詩《蜂》詩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們只學了其中的兩首。同學們課下蒐集其他的十五首,我們來個《秋浦歌》品頌會。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6

教學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重點難點:

1、準確理解詩意,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悟是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2、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具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望廬山瀑布》)

一、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板書課題,指名拼讀生字:廬(Lú)、瀑(Pù)。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我國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具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3、解題

(1)“望”是什麼意思?(遠看)

(2)“廬山”是個山名。同學們沒有親自去過廬山,或聽別人說過,或從電影、電視裏看過,誰能說說廬山的風景怎樣?(指出:瀑布是廬山的美景之一,出示課件廬山畫面。)

二、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後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裏?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物?

3、夥伴之間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後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三、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四、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五、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啓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雲”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範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兩行描寫看到的景物。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後兩行是作者的想象。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學習《絕句》)

一、複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藉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三、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範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後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看圖思考:詩人是站在哪裏看到這些景物的?(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着感情再讀課文)

四、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五、識字、寫字,完成課後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啓發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範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範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後“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六、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着背一背。

七、推薦書目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3、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提高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教學重點:感受古詩的意境之美,從而提高自己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力。

教學難點 :想象並寫出《村晚》景象。

教學準備:投影儀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內容:《古詩兩首》之一《村晚》

教學目標 :

1、學會古詩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古詩。

3、能想象古詩意境,並寫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準備:錄音掛圖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同學們,絢麗多彩的春天已離我們而去,讓人嚮往的夏日風情將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宋代的詩人雷震帶來的古詩《村晚》。

2、板書課題——村晚

3、看了課題,想象一下,古詩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二、欣賞古詩

1、共定學習目標。

2、按學習目標自學古詩

3、交流學習的收穫。

(1)古詩中的生字:陂 銜 漪

(2)交流讀後的感受。

(3)結合插圖談談對詩句的感悟,體會古詩意境。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4、你能把你對詩句的感悟用你的聲音來表達嗎?

5、你不想把這麼美的夏日風情留在記憶中嗎?(背誦指導)

三、佈置作業

有興趣的同學回去多蒐集一些關於夏日的古詩。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註釋或查字典、詞典,瞭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並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瞭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爲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第六冊《獨坐敬亭山》,第七冊《早發白帝城》、《望廬山瀑布》)

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學習《贈汪倫》

1、講述詩歌寫作背景。

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願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於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並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於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後,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並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後汪倫每日以美酒佳餚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

2、教師範讀。

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指導。

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1)根據課文註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

(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

(3)學生彙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

(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後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②重點理解後兩句詩的意思並體會感情。

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裏?

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

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麼,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麼關聯詞來翻譯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

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麼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採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麼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

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裏用什麼來比喻什麼?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

師:這裏運用比喻、誇張的手法,爲的是表現什麼?

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

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指導朗讀、背誦。

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②配樂朗讀

③背誦這首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贈汪倫》。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指名背誦《贈汪倫》

二、學習《回鄉偶書》

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

2、簡介作者及背景。

賀知章,證聖元年進士,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

3、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事?

4、學生讀熟古詩,藉助課文註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

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

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

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裏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

8、指導感情朗讀並練習背誦。

四、作業

熟讀古詩並背誦。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

2、背誦兩首詩,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話講講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牛郎織女(包括乞巧節)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及其它神話故事。

教師: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神話故事的課件(展示故事主要情節,並教師配說對白。見後)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本單元導語,瞭解本單元學習內容。(板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

二、瞭解“乞巧節”,學“乞”。

1、引入課題:今天,我們學習29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齊讀“乞巧”(“乞”三聲,區別乞──氣)

2、通過課前蒐集的信息,你瞭解“乞巧”嗎?(四人小組交流、抽說、補充。見124頁)

三、讀詩,(學“霄”),講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體會詩中豐富的想象。

1、自讀,齊讀詩。

2、學“霄”(“霄”夜。上“雨”字頭,下“肖”)

3、詩中講了一個什麼神話故事?(板書:牛郎織女)

4、生用課前蒐集的資料講故事。

①四人小組交流、補充(可用圖書),教師參與交流補充。

②抽講,其他學生可補充。

③出示課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畫面,師說白。見後

④每位學生自己講講故事(再出示故事課件)

5、出示簡筆畫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這樣的故事?(板書:古人的豐富想象)

四、讀詩,理解大意。

1、根據故事和信息自讀理解詩意,小聲說話。

2、四人小組交流,師參加。

3、抽說,其餘補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節)又到了,這天夜晚,家家戶戶的人們擡頭望無際的夜空,只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見了。家家好在乞巧節時望着秋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

4、讀詩、背詩

①齊讀

②比賽朗讀(男女生)

③同桌互讀

④齊讀

⑤背(提示:根據第1.2句意)

a、自背

b、互相抽背

c、齊背

五、拓展

你還知道什麼神話故事,講給同學聽聽。

資料: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她心靈手巧,能織出五彩的雲錦。織女和牛郎結爲夫妻後,織女再也不給天帝織雲錦了,天帝用天河將她們夫妻隔開,只准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一次。

第二課時

一、引入課題,講嫦娥故事,體會豐富的想象。

1、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首古詩《嫦娥》。齊讀課題。

2、根據課前蒐集的信息資料講故事,體會豐富想象。

①四人小組交流(出示資料)講故事,師參加。

②抽講,其餘補充或教師補充。

③出示嫦娥神話故事課件(師配說白,見後。)

④每生自己講講(再次出示課件)

⑤從這個神話故事,你體會到什麼?(板書:豐富的想象)

二、學詩及生字

1、讀詩注意生字讀音

2、自學生字、抽說音形義。

“燭”(翹音,生活中見到的蠟燭,所以“火”字旁,右“蟲”。)

“曉”(天快亮時,左“日”旁,右“堯”右上沒一點)

3、學詩

①根據課前預習自學詩意,四人小組討論,(討論交流不懂的地方),教師參與。

②抽說,師生一起根據上下詩意和信息理解詩意。(啓發:“第一句”長河漸落曉星沉可知是人間。“雲母屏風燭影深”屏風上映着燭影,說明是夜晚。)

詩意:燭影映在雲母屏風上,快天亮了,主人公都沒入睡。不由想到,嫦娥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獨,猜想嫦娥應該後悔吃了不死仙藥。

③讀詩、讀詩

a、自讀

b、互抽讀

c、齊讀

d、背

三、拓展

課後蒐集其它神話或明間故事,準備園地八故事會講。

資料:仙人嫦娥來到人間後怕死,丈夫羿經過千辛萬苦到西王母那裏要了一粒不死仙藥,西王母叫他們夫妻吃了長生不老,嫦娥不想當凡人想成仙,就把靈藥一人吃了,她立刻飄起來,朝窗外飛去。丈夫羿飛回急得喊起來,嫦娥身不由己越飛越高,後悔不該私自吃了藥。飛到南天門她怕嘲笑,就轉身向月亮飛去。月亮裏有一隻玉兔,一棵桂花樹和一隻蟾蜍,她感到很冷清,很後悔,許多年後,吳剛被罰到月亮砍桂花樹。現在,玉兔、嫦娥、吳剛還住在月亮裏。不信,你朝月亮看看。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讀兩首詩

2、說詩意

二、講講另外的神話故事(四人小組)

三、寫字

1、自己分析音形義(行用學過的方法分析)

2、抽說易錯,應注意的地方

區別乞──氣”曉”右上角不要添一點,“霄”上扁,蓋住下。區別偷──愉

3、寫

4、評比。

四、作業:回家聽寫。

小學語文一年級《古詩》教案設計 篇20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並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兩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1、體會《贈汪倫》後兩句詩比喻、誇張運用的巧妙和詩人強烈的感嘆之意。

2、體會《過故人莊》中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準備:

1、預習古詩,查閱相關的資料。

2、配套光盤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理解《贈汪倫》,體會李白和汪倫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25、古詩兩首,其中第一首古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贈汪倫》,這是一首送別體古詩。

板書:贈汪倫

李白

2、關於這首詩的來歷,裏面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想不想聽一聽?

(教師講關於《贈汪倫》一詩的來歷)(教參201頁)

二、學習《贈汪倫》,理解詩意。

1、自讀古詩,瞭解詩歌大意。

學生自主讀詩,思考詩中說的是誰送誰?誰別誰?

2、指名朗讀。

3、說說“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樣別汪倫的?”

4、理解詩歌意思

(1)交流詞語的意思。

欲:將要

贈;送

踏歌:一種用腳步敲打節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詩句的意思。(說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兒正準備遠行,

突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的聲音。

桃花潭水啊,你雖然深過千尺,

也比不上汪倫趕來送我的情誼深。

三、體會意境,瞭解修辭手法。

1、朗讀古詩,想想當時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用自己的畫來說一說。

(1)指導說出詩的意境。他們之間說了些什麼話。

(2)指名錶演離別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詩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嗎?

(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作者用什麼來說明汪倫和“我”的情誼?

(用桃花潭的水來比喻,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從這首詩中,你感受到詩人與汪倫間的感情怎麼樣?

四、朗讀、背誦古詩。

1、教師總結。前兩句詩敘事,後兩句抒情,全詩表達了送別情深的感情。

指導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五、拓展練習

1、《贈汪倫》是一首送別體詩,你知道的送別體詩還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輕聲讀。

3、說說這兩首詩分別講誰送誰,誰別誰?用什麼來相送?

(《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

4、朗讀兩首古詩。

六、佈置作業。

1、朗讀、背誦古詩。

2、抄寫古詩。

3、收集有關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古詩。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學習古詩《過故人莊》,感受朋友間的情深意濃。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背誦古詩《贈汪倫》

2、《贈汪倫》這首詩描繪了什麼情景?表達了什麼感情?

(描繪了詩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動人情景,表達了送別情深。)

二、學習古詩《過故人莊》

1、這是一首講朋友間情誼的古詩。

2、解題

故人:老朋友

莊:村落,田舍

過故人莊:經過老朋友的村舍

3、簡介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孟浩然。

4、輕聲讀古詩,想想古詩意思。

5、指名讀課文。

6、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二行詩

a、輕聲讀詩句,理解:

具:準備,置辦。

雞黍:雞和黃米。

至:到。

田家:農家。

b、意思: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家探望。

(2)、詩人來到農家看到的是一幅什麼樣的美景呢?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跟詩人一起走進農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詩

a、輕聲讀,思考:來到農家,詩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樣的景色呢?

b、結合圖理解:

合:合攏

斜:原指不正。這裏指羣山連綿起伏。

郭:城牆。

c、意思:只見綠樹將村舍環繞,青山在城牆外蜿蜒起伏。

d、這裏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牆組成的畫卷。

e、講解對仗句的特點: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綠樹”對“青山”是寫景物的,“村邊”對“郭外”都是寫地點的,“合”對“斜”都是寫事物特點的。

(4)、理解五、六兩行詩

a、讀詩,理解:

軒:窗戶。

面:向着。

場圃:穀場和菜園。

話:談話。

桑麻:這裏指農家的生活。

把酒:舉起酒杯(看圖理解)

b、意思:打開窗戶面對着穀場和菜園,舉起酒杯閒談農家的生活。

c、他們可能會談些什麼?

d、這兩句詩是否也是對仗句?

e、詩人和好友沉浸在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裏,舉杯暢飲,真是好不愜意。

(5)、理解第七、八兩句詩

a、讀詩,理解:

待:等。

重陽日: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

就:欣賞、觀賞。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還會來觀賞菊花的。

7、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老朋友備好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莊做客。村邊,茂密的綠樹連成一片,村外,隱隱橫斜着一抹青山。打開窗面對穀場和菜園,舉起杯飲美酒閒談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陽佳節那一天,我們一定會再來觀賞菊花。)

三、總結全詩。

1、這首詩通過詩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話家常的場面描寫,展現了一幅由綠樹、村舍、青山、城牆組成的優美畫卷,體現了與自然融爲一體的農家生活的恬淡舒適。

2、背誦古詩。

四、佈置作業。

1、抄寫古詩。

2、填空。

《過故人莊》反映的是詩人_________應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話家常的感人場面。詩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一幅優美畫卷,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釋帶點的詞語,再理解詩句。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家中。

4、組詞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諄( ) 鋪( )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