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黃果樹瀑布》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本文已影響 2.7W人 

 教學目標:

《黃果樹瀑布》教學設計及反思(第二課時)

1.體會黃果樹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傑作,體會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的特點。

2.學習遊記“移步換景”的寫法。

3.學習作者在遊記中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體會作者如何用豐富的聯想、準確的用詞來寫出瀑布的特點。體會文章以聲音爲主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將文章讀簡約。

1. 讀一下課題。

2. 這篇課文是遊記。遊記的特點,就是文章裏會出現遊玩的人。(板書:遊記)

3. 上一節課到課文裏去找了作者遊玩地點變化的句子,現在我們快速回憶一下,哪些語句寫出了作者遊覽黃果樹瀑布的路線。

4. 交流。點明:移步換景。

5. 不過,課文還可以讀得更簡單,簡單到可以讀成一句話。找核心句。

6. 我們能不能把文章讀到最簡單,讀成一個詞語?

7. 剛纔我們把文章讀成了幾句話、一句話乃至一個詞語。同時,我們也可以把文章讀得很豐富。

 二、把文章讀豐富。

1.你從課文哪裏感受到黃果樹瀑布是大自然的傑作?把自己的感受用1-2個詞語簡要地寫在課文邊上。

2.交流。

3.出示第2節。

(1)體會不同的比喻,不同的聯想,寫出了瀑布聲音的變化。

(2)體會不同的動詞,也寫出了瀑布聲音的變化。指導朗讀。

(3)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這一切都是作者聽到的。

(4)扣中心句讀。

4.出示第3節。

(1)體會形態的聯想和聲音的聯想的共通之處。

(2)如果剛進入黃果樹瀑布風景區,作者寫的是自己聽的聯想,而這裏,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聲音竟通過聯想奇妙地連接起來了。

(3)視頻。如果讓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黃果樹瀑布。你想到了什麼?

(4)扣中心句讀。

5.出示第7節:

(1)指名讀。關於瀑布的聯想有3句話。把最後一句去掉的話,有什麼不一樣?

(2)體會“漂浮”、“灌滿”的用詞。指導朗讀。

(3)作者再一次用豐富的聯想,寫出了他細膩的感受。

(4)連讀第7節。

(5)扣中心句讀。

8.出示第8節:

(1)這裏,作者看到什麼?又聯想到什麼?解讀“諦聽”。

(2)扣主線回顧全文。

(3)這裏的聯想,雖然不是直接寫瀑布的,卻和前面的內容緊緊呼應,都是圍繞“聽”瀑布聲寫的。這篇遊記雖然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但並沒有因此而顯得零碎,“聽”的聯想把文章整個串起來了。你看,難怪這篇文章還有一個名字,叫《黃果樹聽瀑》。

 三、 閱讀鏈接和總結:

1.《黃果樹瀑布》側重寫聽,現在老師給大家另一段寫瀑布的文字:

《梅雨潭》(節選) 朱自清

那瀑布從上面衝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liǔ);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lénɡ)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着了。那濺着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着。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自己讀讀思考:《梅雨潭》側重寫什麼方面?作者聯想到什麼?

指名讀。體會聯想的美感,散文的美感。

2.總結。

3.作業:課後我們讀讀葉聖陶《瀑布》,同樣是寫瀑布,詩歌和散文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呢?我們去讀一讀,感受一下。

  《黃果樹瀑布》教學反思

太倉市經貿小學 楊春柳

一、兩種“讀”,走進《黃果樹瀑布》。

讀,我把它分爲兩種。一種是外圍的讀,第二種讀,就是對文本本身的讀。我覺得兩種讀同時進行,互相促進,都很重要。

外圍的讀,就是尋找跟課文相關的材料閱讀。在教這一課,我查了大概一下幾個方面的資料:

1.詞語類。課文中可能有困難的或者重要詞語的意思。如:傑作、喧囂、諦聽、瀉。等等。關於瀑布的四字詞,兩個字的詞語。

2.關於瀑布的各種詩歌和散文。

3.黃果樹瀑布的資料。

4.課文的原文以及作家的生平、創作背景一類的資料。

5.遊記的寫作特點,瞭解遊記同寫景散文的區別,瞭解遊記的傳統,以及遊記類文章的教法。

6.關於黃果樹瀑布的各類教學案例。這一部分查得倒也不多,因爲已經在自己設計思路定好了以後看,大致看看其他人設計的框架。

文本本身的讀,就是在一遍遍讀的過程中定位自己的教學。

二、一句話,定位《黃果樹瀑布》。

我用了六個字概括我對這篇課文的認識:有聲音的遊記。

1.遊記。

遊記的關鍵的標誌,是一定要具備“遊”的記錄,沒有“遊”,也就不會有“遊記”。遊記可以分爲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爲主的是記敘型遊記;以抒發感情爲主的是抒情型遊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爲主的是寫景型遊記;通過遊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遊記。

而寫景類散文,則是跟遊記有交叉的一個概念。寫景散文,是以描繪景物爲主的散文。這類文章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或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爲全文的脈絡。

一句話概括,就是遊記中可能有寫景類散文,而寫景類散文中也有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來寫的。

所以,第一部分我就設計了以遊蹤來整體切入,把握全文。讓學生明白把文章讀簡單。在加上文章首句是中心句,所以再往前教,讀到更簡單,最簡單。

2.有聲音。

寫瀑布的詩文大家一下都能想起,葉聖陶的,朱自清的,李白的。但像這一篇這麼突出寫瀑布聲音的不多見。這可能也是入選教材的重要原因。

但是怎麼把這麼多寫聲音的地方,非常有機地結合起來教?

我發現文章的聯想,有幾處比較妙的地方:第2節,聲音的不同聯想,寫出了聲音的變化;第3聲,形態和聲音的聯想之間有巧妙的聯接;第6、7兩節,細膩地寫出了聯想的感覺;最後,關於徐霞客塑像的聯想,則是和前面的部分呼應。

教《黃果樹瀑布》,通常會教比喻,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但是我發現,如果站在這個角度教,缺乏一個全面的統整的感覺。特別是課文的第六、七小節,不是比喻,還有課文的第八小節,看似閒筆。我查找了比喻和聯想的關係,有資料提到,聯想可以分爲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等等。比喻就是聯想中的一種,叫相似聯想。

但比喻是作爲一種修辭手法出現。而聯想作爲一種寫作方法出現的。比喻的喻體部分都屬於聯想,但聯想不一定是比喻。如:“水面平得像一面鏡子。”是聯想也是比喻。但“盲姑娘聽着貝多芬的《月光曲》彷彿看見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是聯想,卻不是比喻。

因此,第二部分的設計定位,學習作者在遊記中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體會作者如何用豐富的聯想、準確的用詞來寫出瀑布的特點。體會文章以聲音爲主的寫法。

三、一條線,貫穿《黃果樹瀑布》。

對課文的定位固定下來之後,就是對“着重教聯想”的線索再確認。

貫徹的一個整體的方法,把文章讀豐富,讀出聯想的五個層次,有變化,有連接,有感受,有呼應,有美感。讀出課文用詞的精準,主教聯想,輔教用詞。

課文以寫聲音爲主,之後,帶讀一段寫形態爲主的文字。讀悟聯想的美感。

作業的設計,是這樣考慮。課文是散文,帶到課後詩歌的閱讀,發現共通之處。如:都有遊蹤、都寫到形態和聲音、都有聯想等等。這些,課堂上並沒有呈現。

而同時,把相對於主線關係不大的內容省到最少。所以:

1.“水花”一節沒教。如三個四字詞。 如這段話儉省後出現的問題也沒有教。

2.同廬山的比較沒有教。瀑布“寬”的形態特點朗讀的時候一筆帶過。

3.細膩感受的部分,只了教了一節,下面的部分一筆帶過。

4.核心句的“真”字沒有教。因爲原文中並沒有。我們也覺得放在一開頭,感覺有點矯情。原文中,也不是感嘆號。

5.作者以及寫作背景沒有特別之處。

這個課,主要還是想呈現自己的思考。所以,突出了聯想的教學。

教學是很享受的過程。但絕對也是痛並快樂着。完成整個教學後,還是覺得有很多遺憾的地方。比如,過於側重語言形式的教學,對寫景文章的情感本身還表現得不夠。相信完美的課堂,應該是情誼濃濃,品文如品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