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教學要求: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峨眉山月歌》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今天,我們欣賞李白的一首詩《峨眉山月歌》。讀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㈠初讀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師範度讀,要求:正確、節奏

3、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㈡瞭解背景

1、初次釋題

2、爲何寫“峨眉山月”

盛唐時代,很多詩人都有一段漫遊經歷。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歲,他離開蜀地,開始了長期的漫遊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離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鄉)時的作品。

  ㈢理解詩句

1、交流自學情況。

⑴、詩句中你讀懂了哪些?

秋——詩人遠遊是哪個時令?秋

師點撥:我們在記敘描寫時一般會先介紹時間、地點等;因詩歌壓韻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導性交流

重點: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注意:只有順流而行,纔會有此感覺——月影隨波、月影隨六船——妙哉、樂事)

夜發——連夜出發。

向——(看插圖理解)駛向。

君——對對方的尊稱。“勸君更進一杯酒”、“君看一葉舟”。作者的友人。

下——順江而下。

一、二句:教師言簡意賅地提問:“初次離開家鄉的李白會想些什麼呢?”

三、四句從字面上看沒有寫月亮,你能讀懂字面上的意思嗎?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可設計填空

㈣品味詩境

1、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想象詩人行船於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擡頭看到了什麼,低頭看到了什麼?心情怎樣?

(2)詩人漸漸遠去,沿岸山重水複,月亮或隱或現,此時的月亮已不再像故鄉峨眉山月那麼 那麼 ,詩人感到?(惆悵迷惘)

⑶再次品題:峨眉山月歌。昇華主題

“暗生 思月懷鄉之情”、 “思君/不見/下渝洲。”

難怪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鍾情於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㈤誦讀師生評讀

1、根據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感悟,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峨眉/山月/半輪秋,(秋:暗襯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讀:惆悵)

2、小組、男女生賽讀

3、練習背誦。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鄉的月,在遊子遠行時最易撥動心絃。李白也許沒想到,他這一走,就再沒能回來。李白至老還惦記着峨眉月,這不僅是對月的喜愛,更是對故鄉的眷戀。

  四、作業

默寫《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學反思;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簡單介紹了一下寫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有個學生說:他知道了李白離開峨眉山是在一個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輪彎彎的明月掛在天空,銀色的光輝灑在江面上,非常美麗。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有學生說: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時,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現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學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學生:詩人乘着小船順流而下,從清溪駛向三峽,快到渝洲時,他會想起誰呢?有同學說,他想念家鄉的朋友,也有同學說,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這樣的提問點撥,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有讓他們理解了詩句“思君不見下渝洲”的意思,可謂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