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四年級教案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11W人 

執教思路:

《永生的眼睛》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刻畫的形象讓人終身難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親;有醒悟能力、並付之於行動的“我”以及可愛、才華橫溢的女兒。他們的高尚情操讓人感動,令人敬佩。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以人物形象爲切入點,以“琳達的情感變化”爲主線,圍繞“永生”將本課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課前調查,蒐集信息,鋪墊情感。

由於本課涉及到的器官捐獻的背景學生知道的並不是很多,或根本不瞭解,所以,組織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訪問、蒐集資料等語文實踐活動,同時做好調查的統計和分析。這樣,讓學生了解到許多的人對角膜捐獻的看法仍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深深感受到來源遠遠不能滿足於器官捐獻的需求。有了這樣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學生自然會對琳達一家產生敬佩之情。

第二環節:以信入境,質疑永生,啓動情感。

共同閱讀課文最後的那封信。理解 “角膜移植”一詞,順勢呈現出角膜捐獻調查結果彙總表,同時補充相關資料。通過器官捐獻在社會上難以被人們接受的現狀與琳達一家主動捐獻角膜的對比,引出課題《永生的眼睛》並板書。學生針對課題質疑。 圍繞“永生”一詞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簡單梳理,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繼而啓動學生的情感。

第三環節:初讀課文,理清線索,激發情感。

幫助學生理清課文內容,使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印象,完成課後出現的表格練習初步瞭解琳達一家爲盲人所做的事情。並隨機板書:琳達 母親 父親 溫迪。

第四環節:細讀課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課文中誰的眼睛永生了?”這一關鍵問題,帶領學生細讀課文的。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多元的,學生可能會認爲是母親或父親或溫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這些猜測不定的答案表明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義。而琳達的情感態度變化是貫穿其中的。從母親捐獻時的堅決反對到父親捐獻時的遵從遺願到捐獻溫迪角膜時的主動,最後收到來信時的驕傲。這一情感變化是文章中的一條主線。抓住這條主線就可以帶領學生品味出“永生”的含義。因此,圍繞這一主線將這個環節分爲以下四個步驟:

1、 看母親,體驗情感。

2、 看父親,品兩段話。

3、 看溫迪,體會驕傲。

4、 想琳達,感悟永生。

第五環節:拓展延伸,迴歸主題,昇華情感。

1、在即將結束本課時,圍繞器官捐獻這一話題,讓學生說說你還可以做些什麼?(教師可以出示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拓展延伸,從自身的,親人的,社會的多個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

2、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

寫一封信,向社會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

將眼睛的永生昇華爲精神的永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功德無量的事業中來。

關鍵點處理:

鑑於本文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文章又用了大量篇幅來描寫人物的語言,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注意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體會,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以達到觸動心靈,昇華感情的目的。

我關鍵點的處理共有兩處;

第一處:品讀父親的話。

1、 母親去世時,琳達對要捐贈死去母親的眼角膜表現出不理解和堅決反對。是父親的話開啓了琳達那扇愛的大門的。在品讀父親的第一段話時,我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體驗琳達的情感,用對比的方法,抓住“振聾發聵”一詞引導學生感受父親的偉大心願的。

先讓學生自己讀讀文章,注意在捐贈母親的眼角膜時,“我”和父親的不同表現。用“——”畫出琳達的,“浪線”畫出父親的,並把感受批註在旁邊。引讀琳達的表現,讓學生極力表現琳達內心強烈的痛苦和難以接受的感情。可以讓學生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琳達,母親去世了。你心裏感覺怎樣?學生會說很難過。想到媽媽去世後竟然還要被人肢解你有會怎麼想?學生會說很殘忍,無法接受。就讓學生帶着這種感情進行朗讀。以深入體驗琳達當時的不理解。在學生朗讀後,教師用這樣的話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他們居然要肢解媽媽,真是讓人難以接受,想到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卻不能完整地離去,內心有多痛苦啊!此時,學生就是琳達,他們完全能體驗到琳達當時的心情:她堅決反對別人這樣做,甚至爲此憤恨父親。再讓學生的朗讀時,學生自然能表現出痛苦難忍。這時,教師再以平靜的語氣引讀父親的說的第一段話。這看似普通的話語,琳達卻感到是振聾發聵的。

抓住“振聾發聵”體會父親說的話。讓學生說說“振聾發聵”什麼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它的含義:聲音很大,都可以聽的見。然而實際上學生並沒有領悟到這段話能給琳達心靈上帶來些什麼觸動。因此,讓學生再讀這段話,結合課文說說“振聾發聵”的意思,並畫下自己認爲重要的詞語。在引導學生交流時,引導學生抓住“最珍貴的”和“有意義”的來感受父親的偉大心願。讓學生說說你可以給予他人哪些東西?爲什麼說給予別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是最珍貴的? 在交流中,學生可以意識到許多東西送人了,自己沒有了,想再擁有還可以拿錢再買回來。但人自身的一部分一旦給予了他人,自己將不再擁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體會到這份禮物的珍貴。不過,還不能感受到父親的偉大心願。鑑於這一點的考慮,我從已學課文的人物入手。讓學生回顧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樂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灑在海面上的景象,《語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鶯飛燕舞的春天裏,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對他們來說最珍貴的禮物就是眼角膜。因爲有了這份禮物,他們就可以看到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誰肯送給他們呢?再看父親的這段話,談自己的認識。學生會說:“從父親的話中可以知道父親會把眼角膜送給他們的,因爲他的心願是幫助他人恢復健康。”還有的學生會說:“父親會很高興地去做這件事,因爲他認爲幫助別人是有意義的。”這時,學生就可以感受到父親的無私,心願的偉大。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這段話。教師給予這樣的點撥:一位多麼無私的父親啊!他有着多偉大的心願啊!點撥後讓學生再一次朗讀這段話,感受父親的高尚品德。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自然就理解了琳達當時爲何感到“振聾發聵”了。

2、 品讀父親說的第二段話,這段話是父親想引導琳達從盲童、盲童的父母、捐贈者親人這幾個角度感受器官捐贈的。我通過抓關鍵詞語,想象畫面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體會,並進行感情朗讀的。

先引導學生感受盲童的快樂,抓住第二段話中“多麼美妙”,讓學生展開想象,描繪出盲童重見光明後的美妙感覺,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生會描述出這樣的情景:一位雙目失明的孩子,他從來沒有見過這多彩的世界,現在終於看到了,他內心充滿了激動,他會說:“媽媽,我真高興,你看那匹馬多漂亮啊,我要將它畫下來。”然後再感受盲童父母的快樂。抓住“多麼自豪”讓學生想象。學生又會說:盲童的父母見到孩子的作品,他們很自豪。他們會表揚自己的孩子:“孩子你真棒,你一定會有更優秀的作品的。” “看到這番情景,同學們你有什麼感受?”學生會說:“我太激動了,他終於看見了。”“我真替他們高興,他們再也不用那麼痛苦了。”教師再引導學生注意父親的感受。父親是爲之感到自豪的。讓學生說說 “你認爲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啊?”學生就會說:“是一位善良的父親,因爲他想着把盲童的眼睛治好。”“他是一位樂於助人的人,因爲他想到盲童會快樂,盲童父母也快樂,自己就高興。”……這樣類似的話語。言辭中可以看出學生正被父親的話感動着。讓學生來讀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感受,感動自己,也讓聽的人受感動。

第二處:品味“驕傲”一詞

驕傲一詞在文章中出現了多幾次,溫迪爲外公和媽媽驕傲,媽媽爲女兒和父親驕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這個家庭所營造的愛的氛圍。溫迪是受着家庭的薰陶和感染才成爲一個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的。所以,溫迪的思想和行爲是最有說服力的。引導學生從溫迪入手找到驕傲,再談驕傲,最後讀出驕傲。

由於閱讀時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設身處地體會,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所以,我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引入“驕傲”這一問題。當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父親的第二段話時,教師問:“你捐贈了眼角膜內心真的感到愉快嗎?”此時,學生已深入到父親的內心深處,受人物高尚情操的影響。他們就如同小溫迪一樣受到了感染,會毫不猶豫地說:“當然。”這時再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溫迪你爲什麼熱淚盈眶?我看到你緊緊擁抱住了外公,爲什麼這樣做?學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他們會說:“外公關愛別人、心中有他人,他的心願太讓我感動了。”“孩子,當你看外公死後,媽媽真的捐贈了外公的眼睛時,你想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隨着老師的問題學生能夠找出這兩處句子:

1、媽咪,我真爲你爲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驕傲。

2、我死後,也學外公將眼睛送給失明的人。再讓學生說說爲什麼也象外公那樣做?學生會說:“因爲捐贈了外公的角膜,那個失明的人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了,他就不會再痛苦了。”這時追問:“真的令你驕傲嗎?”答案是肯定的,語氣是堅定的。就讓學生帶着這種語氣讀出驕傲。象這種有驕傲色彩的句子在文章中還有,讓學生再讀讀書,找出其他帶有驕傲一詞的句子,想想都是誰爲誰感到驕傲,爲什麼感到驕傲。在這幾處驕傲中,學生最難理解的是最後兩處驕傲:

1、在這一刻,我領悟到父親所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他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我女兒的眼睛裏——怎樣的一種驕傲!

2、金髮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停的揮動着,她的碧眼仍然閃爍着驕傲的光芒。學生能說清楚的是琳達爲父親驕傲,琳達爲女兒驕傲。但講不清楚爲他們的什麼感到驕傲。而這正是琳達情感得以昇華的根源。在教育著作《討論式教學法》中提到討論可以增強學生對含糊或複雜事情的關心;增加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小組討論的問題:琳達的情感由最初的堅決反對到現在的驕傲,是什麼影響她的思想的?討論後學生就會談到父親的做法,女兒的表現影響了她,這正是一種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對琳達的影響。追問學生:“你認爲這種精神會磨滅嗎?”“當然不會。” 那永生的究竟是什麼?“是他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此時,學生的感情得以昇華,再讀出這兩處驕傲,並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教育。學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關愛他人,在資料的補充中,學生看到了由於器官的供體緊張,致使許多人在器官等待中死亡。他們就會想要向社會做宣傳,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事業中來。時事新聞:叢飛一位才華橫溢的歌手,他無私捐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達146人,認養孤兒32人,捐助金額超過300萬元,參加了400多場義演。最令人感動的是2004年他就查出患有胃癌,食物都已難下嚥。而他仍以頑強毅力堅持演出,參加了東南亞海嘯災區的6場賑災義演。還將用於治病的1.5萬元錢捐出。爲給貴州的孩子們送學費,他還背上了17萬元的債務。2006年4月20日因胃癌晚期溘然長逝,年僅37歲。他在生前還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他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只要給我生命,我就要給別人帶來快樂。”我們可以看到接受他角膜捐贈的小女孩正高興地與他家人通電話呢。他們走了,可是留下一雙眼睛注視這個美麗世界。這永生的不僅僅是眼睛,更是一種高尚的精神。

透過那雙閃爍着驕傲光芒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外公曾經說過(在音樂聲中帶着學生一起讀外公的話):如果死後能有助於他人健康的恢復,那麼死也是有意義的。想想看,另一對父母如果看到他們的女兒也像溫迪一樣,將會多麼高興。當你們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們將會多麼自豪!”這不僅是溫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連14 歲的小溫迪也做到了。他們的眼睛仍在世上煥發着生命的光彩。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點燃了的火炬不是爲了火炬本身,就像我們的美德應該超過自己照亮別人。讓我們的生命多些感動與回味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