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蘇教版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82W人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教版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1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中精確而細膩地講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說出詩中“泊”的意思。

教學難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爲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板書課題,指名讀,強調“泊”字讀音。前不久我們學過一首詩,詩題中也有這個“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麼意思?誰能完整說說詩題的意思?是誰夜晚把船停靠在楓橋邊呢?簡介張繼。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讀這首詩,多讀兩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正音。(表揚讀得字正腔圓的學生)

3、誰還能讀出古詩的味道和節奏?指名讀。(表揚讀得有板有眼、抑揚頓挫的學生)

4、範讀指導:我讀前四個字,你們接後三個字,再反過來讀。

5、讀詩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味道,還要讀出自己的感覺。讀了幾遍,你能感覺到張繼當時的心情怎樣嗎?(愁苦、孤獨、寂寞……)

三、精讀理解:

1、再仔細找找,是詩中哪個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你們有過因愁思不斷而無法入眠的時候嗎?詩人張繼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讀讀這個詞。

2、正是因爲“愁眠”,纔有了這首詩。詩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分別用——和~~劃出。學生自讀自劃。

作者孤單出行,一夜難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麼?(板書: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

3、詩人最先寫到的是“月落”,古往今來,寫月亮的詩句數不勝數,看你們能說多少?這些詩句大都以月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張繼也不例外,但有一點不同,人家都寫“月升”,而張繼寫的是“月落”,“月落”是什麼時間?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時殘月西沉,天將破曉。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朦朧之中,詩人在江邊又看到了什麼?(江楓、漁火)

4、想象一下江楓什麼樣?漁火什麼樣?

5、還看到什麼?(霜滿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於氣溫低,水露凝結在地表上的小冰晶。可張繼爲什麼會看到“霜滿天”?(秋天夜晚的寒意從四面八方襲來,再加上情緒低落,讓他感到寒滿天,冷滿天。)

6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此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嗎?學生自由描述。

7、指導讀前兩句詩。

8、不眠之中又聽到了什麼?(烏啼、鐘聲)烏啼好聽嗎?可能會讓人感到更加悲悽。而有一種聲音悠遠迴盪,彷彿在安撫着張繼那顆孤獨的心?(鐘聲)在哪裏?(寒山寺)學生簡介寒山寺。什麼時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麼會有鐘聲?你聽!(播放錄音)鐘聲傳來了,一聲又一聲,一下又一下,敲打着張繼的無眠,傳到那客船上。指導讀後兩句詩,聲音越來越輕。那種聲音好像在對張繼說——學生自由想象安慰張繼的語句。

9、小結:月落、江楓、漁火、霜天是景,烏啼、鐘聲也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着一個詞——(愁眠),都伴隨着——(愁眠),都籠罩着——(愁眠),用詩中的說法就叫——“對愁眠”,“對”在字典中有6種解釋,出示選擇題,學生選擇正確解釋。

10、讓我們伴着這份“愁眠”再讀讀這首詩吧!

四、再讀昇華:

1、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背井離鄉的張繼,浪跡天涯的張繼,無法入眠的`張繼,最希望誰來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長夜,沒有父母妻子的噓寒問暖,有的只是——“月落……”

沒有親朋好友的關心問候,有的只是——“姑蘇……”

這濃濃的思鄉、思親之愁使他情動而辭發,《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

2、(配樂)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整個秋天;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劃破了寂靜的秋夜。此情此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張繼情不自禁地輕吟——再讀全詩。

五、總結全詩:

今天,我們學了這首詩,一定會在你心中留下絲絲痕跡。如果你有機會去蘇州,一定會去看看那座橋——楓橋;在楓橋上,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張繼;想起張繼,你一定會在心中念起一首詩。試背古詩。

從此,我們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我們相隔千年;從此,我們對寒山寺、楓橋都不再陌生,儘管我們相隔千里。這就是古詩的魅力。

六、課後作業:

1、熟背古詩。

2、拓展閱讀:陸游《宿楓橋》

板書: 楓橋夜泊

看 月落 霜滿天

愁眠(思念家鄉、親人)

江楓 漁火

聽 烏啼 鐘聲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

2、結合本文提高鑑賞、品讀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抓住批駁的“突破口”,綜合運用駁論點和駁論據的寫法

教學方法:

閱讀、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學生背誦詩歌《楓橋夜泊》,播放課件,學生評價)

這是一首記敘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感受的詩。明月西落,烏鴉夜啼,秋霜滿天;江上漁火映紅楓葉,憂愁攪我難眠。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深更半夜飄到我的船邊。詩中選取的景象是殘月、棲鴉、霜天、漁火、寺廟、客船,有聲有色,層次分明,構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而畫中的主體則是詩人自我。全詩情景交融,千古流傳。我們曾學過,詩歌的理解應該是多樣的,有的人就對《楓橋夜泊》做出新解。課前已經佈置了預習,哪位同學說一下新解:以爲詩中的“烏啼”指寒山寺以西的“烏啼橋”,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楓”指寒山寺前兩座並排的姐妹橋,一座叫做江村橋,一座叫做楓橋。這種考證乍聽“大有學問”,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詩的意境呢?我們看看作家劉金是怎樣評議的。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與文章對話

在課前同學們進行預習的過程中,大家提出很多問題。老師從大家所提問題中,選取了三個有代表性的重點問題,讓大家利用週六、週日去查找資料,討論研究。下面老師再給大家5分鐘時間,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把你在週六、週日研究的結果和其他同學進行一下交流。(5分鐘後分組討論,然後選一名組長把討論結果彙總一下,到前邊來告訴大家。在解決這幾道題後,學生可以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

1、作者針對新解是怎樣批駁的?運用了怎樣的批駁方法?(最好設計一個板書展示)

2、我們已經學過《不朽的'失眠》這篇文章,作者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本文對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藝術價值是怎樣評價的?你覺得本文中“有人”對《楓》所謂“新解”是否有道理?爲什麼?

3、結合本文,請你談談應該如何鑑賞詩歌?

(學生機動問題)針對“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問?提出疑問的作用是什麼?

本文層次結構?

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討論(核心內容)教師歸納相關內容

“有人”的“新解”詩中“烏啼”“江楓”“漁火”作了考證。

(1)烏啼——烏啼橋

(2)江楓——江村橋和楓橋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村橋、楓橋、漁火對看愁眠山。

作者對於“新解”提出三個疑問“考證可靠嗎?必要嗎?的藝術價值?”

——總批,全文批駁的“綱”

“有人”的三點“新解”是作者批駁的“目”

閱讀時舉綱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對“有人”的三點“新解”逐一批駁:

“江楓”是江村橋和楓橋的簡稱:如此簡稱不合古人習慣;詩的形象和意境全無;題目無法成立(駁論點)

“烏啼”指烏啼橋:烏鴉不夜啼;建於隋大業七年;“月亮向烏蹄橋方向落下去”

反駁烏鴉可夜啼,有樂府《烏夜啼》可證;無文獻史料可證;揆情度理,不可能產生

(駁論據、駁論點結合)

“愁眠”指愁眠山:全詩意境破壞無餘;無文獻史料可證;漁家掌燈亦

(駁論點駁論據結合)

以上是有理有據來批駁

結論:把一字一詞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就會使詩的意境全失,興味索然。這樣的考證新解,即使不是牽強附會,也是以犧牲詩的藝術爲代價的。亮出觀點“我很不贊成這種新解”。

2、作者對《楓橋夜泊》的評價:“我以爲,這首詩之所以成爲膾炙人口的名篇,無論如何不在於如考據家所認爲的在兩句詩中羅列了三座橋和一座山而在於詩人以匠心獨運的傑出才能,爲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圖畫。”《不朽的失眠》“感謝上蒼,如果沒有落第的張繼,詩的歷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詩,我們的某一種心情,就沒有人來爲我們一語道破。”與本文“這樣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圖畫,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和詩人一起體驗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情懷。”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3、賞析古詩一定要結合詩的意境。抓住詩歌中的藝術形象,分析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夜半十分,靜聽着寒山寺中傳來的悠遠的鐘聲,或許憂於國事,又或許觸景生情,於是心有萬千思緒,這動人的詩句便油然而生。“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實到具體事物上,結果使詩的意境全失產,興味索然,無法讓讀者閱讀《楓橋夜泊》產生“我們的某一種心情。”“犧牲了詩的藝術價值。”

四、小結

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學習,經過大家共同探討研究,我們不僅知道了這篇駁論文的基本內容,掌握了駁論文駁論點和駁論據的批駁方法,而且還通過與《不朽的失眠》的比較閱讀,使我們知道了鑑賞古詩必須要結合詩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據本課所學做一下練習。

五、知識遷移

1、唐著名詩人杜牧詩《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對這首詩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清代文學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進行批駁“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的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名曰《江南春》。”)

2、我們已經學習過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使至塞上》這首詩,其中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現實中出升的太陽略扁,落日也是扁的,確切說是橢圓形,短軸比長軸短1/5。所以有人將這句詩改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扁。”請同學討論,對此“新解”質疑。

小結:《懷疑與學問》張載——“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程頤——“學者先要會疑。”因爲只有我們具備了懷疑精神才能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突破,才能在質疑研究中碰撞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今天同學們表現得就相當不錯,希望我們把這種敢於質疑的精神繼續發揚到我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大家說我們有沒有這種信心?(有)有沒有這個能力?(有)好,今天的作業就是請大家把《江南春》和《使至塞上》的“新解”質疑整理到作業本上,明天交齊。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新解質疑

劉金

新解:烏啼——烏啼橋

江楓——江村橋和楓橋破壞詩歌藝術性

愁眠——愁眠山(孤山)考據有誤

棲鴉夜啼

新解質疑:江上漁火情味雋永

江邊紅楓情景交融

憂愁難眠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3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爲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爲出色,先後涌現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麼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彙報,師板書並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靜態”)

6、這些景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瞭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成功地藉助了這些淒涼、孤寂的景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爲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臺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着無比的憂愁還鄉,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着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着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後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願意則此環節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佈置學生課前蒐集)請生彙報後帶讀所蒐集詩句。

1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爲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麼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爲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爲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鐘聲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通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藉助註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試着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使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後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這首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意。

2、通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3、通過誦讀一組古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通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思鄉導情:

同學們,每當你心中有快樂、有苦惱、有欣喜時,你是用什麼方式表達的?

預設:用表情或語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

是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在我國古代,詩人們用一首首詩記錄生活,表達感情,很多詩成了千古的佳作,這也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在衆多的情感中,有一種情感,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人類的全部歷史,這就是鄉愁。從古至今,寫愁眠的詩歌不計其數。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靜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爲國家而沉痛。齊讀

(出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表達詩人對遠方的親人殷切懷念的情思。

齊讀創建時間:20xx-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因爲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思緒滿懷。

小結:大家一定發現,所有的愁緒都與一種景物聯繫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念之情,都寄託在了明月上。那麼沒有明月的夜晚呢,詩人又把濃濃的思鄉之愁寄託在了哪裏?

【設計意圖】古詩的整合,使學生頭腦中對“明月”的情感有了積澱,初步體會詩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懷。

過渡:今天走進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二、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齊讀課題,“泊”是什麼意思?(板書:停泊)

2、讀了題目,你還知道了什麼?

預設:在楓橋這個地方,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題目,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讀)

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

【設計意圖】從古詩的題目入手,初步感知“泊”發生的時間、地點,確定整首詩悲涼的感情基調,爲理解詩句做鋪墊。

三、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1)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自由朗讀,讀正確,讀通順。

(2)看着書下的註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點撥

(4)齊讀

2、讀出韻味,讀出感覺,像剛纔讀題目一樣,有感情地讀詩。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培養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瞭解古詩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鍊語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體會愁思,感情誦讀

1、抓“眠”入景

(1)在這夜半時分,詩人張繼在幹什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詞語感覺出張繼沒有睡覺?

預設: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沒睡;聽到烏鴉的啼叫,沒睡;詩人感覺到了霜氣的降臨,沒睡;看到江楓、漁火,沒睡

(2)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鳥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2、抓“愁”悟意

(1)張繼旅途很辛勞,本應該早點休息,而他卻久久未眠,爲什麼?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

預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這些景象使張繼愁緒滿懷。

請你抓住這些詞語,讀一讀,說說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預設:

月落帶給人一種孤獨失落的感覺。

烏啼,在這寂靜寒冷的深秋,聽到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心慌的感覺。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冷。

追問:身體冷,還有什麼冷?這是身心俱冷,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一句。

江邊的楓樹、漁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說明是人的心跳動不已。

這鐘聲一聲聲的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

師: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然旅途勞累,卻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鳴,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漁火,江楓,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詩人感到孤獨淒涼,愁緒滿懷呢?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通過自讀讓學生髮現詩句的悽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抓住詩眼,上鉤下聯,感受“愁”字,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3、隨鐘聲釋情懷

(1)深情悟讀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親人的關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考場上的失與得,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裏沒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鐘聲暢想

在詩人愁上覆愁,深夜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而至,一下,兩下,三下……敲擊着詩人的心坎,此時,鐘聲在向張繼傳達着什麼?

預設:勸慰,安慰,溫暖,鼓勵……

五、隨鐘聲拓詩篇

在張繼之前,沒有人寫過鐘聲,但在張繼之後,許多人都寫到了“鐘聲”

這是清朝王士禎到寒山寺時,想到了和兄長曾相約一同去看楓,看橋,聽寒山寺的鐘聲,可再也沒有機會。

(出示)

《夜雨題寒山寺》

【清】王士禎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帶着這種情感,齊讀古詩,注意這首詩的韻味。

(出示)

《泊楓橋》

【明】高啓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這是高啓到楓橋後,想到了張繼,想到了自己的惆悵。

(出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楓橋》

【宋】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舊半夜鍾。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游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

小結:鐘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變的始終是鐘聲,當寒山寺的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詩人們的愁緒也漸漸化解了。

【設計意圖】在誦讀這組古詩的過程中,根據詩境選配音樂和畫面,給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場景,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生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每首詩都是時代的表達,每首詩都是歷史的見證。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蘊含着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再次齊誦張繼的《楓橋夜泊》。

本設計的教學特點:

這篇詩內容易於理解,適合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重點字詞給予感悟,在課堂中注重誦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詩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這首詩,詩眼是“愁”,教學中,我以鄉愁的幾組古詩,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引入詩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古詩的誦讀中,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再配以教師有層次的引讀,學生的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在教學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鐘聲”抒情的幾首詩整合起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及知識擴展能力,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深遠。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6

課時目標: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3、培養朗讀能力、品詩析句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詩人爲何而憂愁

教學過程:

一、揭示背景,導入新課

1.孩子們,一千二百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時至今日,當年的狀元現在已無人知曉。可落榜學子張繼的一首詩卻流傳至今。那麼,這首詩到底有着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課題。

2.破題。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生:把船停在楓橋邊過夜。

3.張繼的詩作並不多,然而他卻能像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一樣名垂千古,由此可見《楓橋夜泊》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感受一下這首詩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1.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

2.師範讀。3.這首詩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彙報。

師:讀詩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師的感受通過我的朗讀表達出來。請你們也把你們的感受放進詩中,讀出你們自己的味道。

3.學生齊讀。

三、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1.師:你感覺到這是一首寫什麼的'詩?(板書“景”)

出示自學提示:藉助註釋和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並用“——” 畫出詩人看到的景物,用“~~~”畫出詩人聽到的聲音。

師: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2.老師適時出示歸納了景物名稱的課件。

3.師:這些都是詩中的景物,這些景物彙集在一起就成了這首詩。這些景物組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生描述畫面,師引導學生說具體生動)

師:如果把這首詩讀成一個字,一個表達詩人情感的字,是什麼字呢?

生:愁。

師:詩人通過哪些描寫突出這個字的?請大家帶着“愁”讀,邊讀邊品味,在詩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拿出筆在旁邊做一下批註。

(生批畫讀後彙報。)

4.適時品析“月落烏啼霜滿天”。

師:“秋處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節裏纔會出現,說明此時天氣已經很冷了。

師:一個“霜”字讓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這裏怎麼說“霜滿天”呢?張繼怎麼會感到滿天都是寒霜?說明什麼呢?(學生自己體會,齊讀該行詩)

張繼又聽到了什麼?(板書:烏啼)幾聲淒厲的烏啼,打破了夜的沉寂,爲什麼明明是深夜詩人卻寫烏啼,豈不吵嗎?(以動襯靜)

師:你能讀出夜的寒冷,讀出詩人的孤寂嗎?(指名讀)

5.品析第二行“江楓漁火對愁眠”。

師:張繼看着月亮漸漸地升起,又漸漸的落下。天地之間,一片幽暗。在這片幽暗之中,張繼又看到了什麼?誰來說說看?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學生聲情並茂地讀詩)

師:江楓與漁火相伴。張繼有人相伴嗎?你由此體會到什麼?(孤獨、淒涼)

師:把這種感覺讀到詩中去。

6.學生讀詩。

師:“眠”是什麼意思?

生:睡覺。

師:誰睡了?

師動情強調:江楓——

生:睡了。

師:船家——

生:睡了。

師:整個大地——

生:都睡了。

師: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個姑蘇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張繼沒睡。把這些句子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首小詩。

7.課件出示:

江水睡了,

楓橋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獨張繼醒着,

夜愈深愈難眠。

師:誰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單個讀)

師:爲什麼對張繼來說“夜愈深愈難眠”?

補充:張繼是湖北襄陽人,此時此刻他正在姑蘇,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師:他現在遠離自己的家鄉。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嗎?孩子在嗎?朋友在嗎?一個人漂泊在外在愁什麼?生答

他只好一個人靜靜地在船頭輕輕地吟誦着這憂傷的詩句,來表達他濃濃的思鄉之情。把這種感覺放進詩中讀一讀。

(學生讀前兩行)

8.品析第三、四行詩。

師:在孤獨而寂寞的夜晚,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月亮西沉烏啼聲聲江風凋零,漁火點點,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那此時他又聽到了什麼?

師:假如你就是詩人,你就在客船上,遠處傳來寒山寺那悠遠的鐘聲,自己的心情是難以言說,怎麼辦?那我們就讀吧!

(學生帶着感情讀)

師:讀出了淒涼,讀出了憂愁,帶着這種感覺讀讀整首詩,來理解張繼那難眠的一夜。(學生讀,讀得悽清,讀得悲傷)

師:故鄉襄陽與姑蘇相隔千里,故鄉的生活那麼美好,回憶故鄉的點點滴滴都是幸福的,絲絲縷縷都是甜蜜的。但在這裏只有……

生接讀:(課件出示)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師:沒有熟悉的家鄉山水,沒有熟悉的鄉土鄉音,這裏有的只是……

(生接讀,再次看課件,讀這首詩)

師:在這裏,張繼生活了很多年,張繼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沒有回到家鄉,在這裏只有無盡的思念,大家帶着感情再讀讀。

(生接讀,又一次看課件讀這首詩)

四、拓展閱讀,深化理解。

師:詩人張繼除了這些“愁”外,還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嗎?

課件出示《張繼落榜小故事》

師:是啊,張繼進京趕考落榜之後,乘一葉小舟停泊在姑蘇城外的楓橋邊,在那愁緒無處釋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烏啼,那漁火,還有寒山寺的鐘聲,成就了一首流傳千載的好詩。請同學們一起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7

重點與難點:

1、學習在駁論文中使用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方法。

2、體會反問句式在駁論文中批駁敵論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作者爲了“質疑”,在這篇駁論文中竟用了20多個問句,其中有設問句、反問句等問句。反問句也叫反詰句或激問,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語氣強烈,感情激越,色彩鮮明,增強了批駁敵論的力度。請同學們打開書,我們學習這一新課,並體會__的論證特色。

二、預習課文

學生各自默讀課文並做下面的練習,教師引導作答並投影或用小黑板顯示。

①給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徠(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慚愧(kuì)

D、烏啼(tí)

E、玄(xuán)學

F、江楓(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H、愁眠(mián)

②解釋下列詞語

A、索隱:探索隱祕的事情。

B、索引:把書刊中項目或內容摘錄下來,每條下標註出頁碼,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閱的資料。 C、索然無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測。按照情理來估量、推測。

E、膾炙人口:膾:切細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大家都稱讚。

F、招徠:招攬。

三、研讀課文

請若干學生依次朗讀全文,在教師的指導下,經同學們研討,解答下列問題:

①解釋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

明確:張繼的《楓橋夜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於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首句即從視覺、聽覺、觸覺三個方面描繪子秋江夜泊的環境和詩人的感覺。第二句不但寫了當時典型的景物江楓和漁火,點明瞭地點,更重要的在於寫出了詩人漂泊異地的羈旅之情,未寫人而人在其中。滿懷愁思,輾轉難眠,不是詩人自己還是誰呢?最妙句在於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寫了鐘聲,又暗示了聽見鐘聲者乃詩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闌人靜,忽然一聲幽遠清晰的鐘聲傳入正在輾轉難眠的遊子心中,引起怎樣的感覺不言自明。這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不禁細細體味當時的環境和詩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這樣通過一系列常見卻又典型的景物、細節,情景交融,描繪了一幅意境優美的秋江夜泊圖。

②分析課文

③閱讀全文,找出所有的問句,體會它們在批駁“敵論”(即論證)過程中的作用。(答案從略)

四、歸納小結(學生議論,發表看法,教師引導修正)這篇駁論文的開篇新穎獨特,採用“誘入”的技巧,即先不讓對方馬上接受自己的觀點,而是繞開一筆,將對方的言論或行動加以弘揚,並連用了三個反問句吸引讀者。全文用設問、反問等20多個問句進行“質疑”,通過推理、證明、分析等手法,對“敵論”逐一進行批駁,從而確立自己的主張和觀點。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8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註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覆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啓迪。

3、在反覆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裏爲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裏指什麼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註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後,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願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後兩句誰接着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餘音嫋嫋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後兩句。

生齊讀後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纔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半夜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詩人張繼在幹什麼?順着學生回答再問:其實同學們的感覺是敏銳的,都感到詩人張繼是徹夜未眠啊,那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能睡得着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並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爲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鍾。)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個失眠者張繼。張繼啊張繼,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歇,而你卻久久不眠,爲什麼?爲什麼?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麼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鍾,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着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着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裏,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着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着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裏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麼也感到冷?請帶着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着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着你的感覺讀後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後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後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悽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着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板書“對”字)這裏的“對”字是什麼意思?

對,“對”在這裏的意思是“面對、對着、陪伴”的意思,那麼請你們縱觀全詩,是什麼在陪伴着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着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2)斷腸人在天涯。張繼啊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請問你爲什麼如此地孤獨,如此地憂愁呢?你到底在愁什麼?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來,張繼,請問你爲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裏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裏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爲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裏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裏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爲何呢?

哦,你在爲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裏沒有考場的得意,這裏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

(3)問了各位張繼,我明白了,張繼的愁是對故鄉的魂牽夢繞,是對親人的切切思念,是對社稷民生的'深深關切啊,來,帶着這樣的愁味一起讀。

學生齊讀。

教師範讀。但是,這裏什麼都沒有,這裏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

(1)這裏什麼都沒有,但是,聽……(播放鐘聲)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着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着詩人的心坎。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着什麼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學生練習寫話: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着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着詩人的心坎。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着: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1)學生述說着鐘聲的述說。

(這鐘聲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這鐘聲像是老母親的慰語啊;這鐘聲似乎在爲他指點迷津呢;這鐘聲催人奮進、激人拼搏;這鐘聲又好似警鐘,敲醒了一個夢中人……)

(2)聽,寒山寺的鐘聲還在敲呢。(播放鐘聲)來,就讓我們帶着這鐘聲特有的意蘊,一起再讀這首詩。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張繼,唐朝詩人,自幼家貧,刻苦好學,雖有考場失意,但依然堅持不懈。他久別妻兒老母,遠離故園,最終考得進士。他爲官正直,憂國憂民。張繼的楓橋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懷,愁出了濃濃的親情,愁出了無窮的力量,愁出了無限的人格。難怪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鳳稱張繼的那場一千多年前的失眠爲《不朽的失眠》,推薦給大家閱讀。好,下課。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爲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爲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瞭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註釋,瞭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剛纔的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麼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麼意思?那詩人不是睡着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麼?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悽慘——

天氣寒冷,周圍佈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着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着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着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牀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麼?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麼?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衆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三上《楓橋夜泊》優秀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着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有關《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後,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爲千古的旅遊勝,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麼問題,朗讀後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裏?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麼?(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隻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爲什麼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瞭什麼?(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並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裏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着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通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通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鍾”)寺裏還傳來了什麼?(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裏)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後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後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着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着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爲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思考

1、詩人到底因爲什麼而愁呢?提問(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 。

2、然後,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爲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爲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通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設清冷、悽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爲了抒情,那麼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了什麼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裏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裏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爲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爲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遊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請同學們用本節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着自己鑑賞這首詩,下節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