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通用17篇)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下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通用17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並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根據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奏。

2、根據頁X,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並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採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

介紹有關背景,爲利於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⑴小曲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後根據課文內容闡述理由。

⑵小組討論。

⑶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錶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⑴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由。

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範。

五、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淨沙·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藉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蒐集古詩詞中有關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課後學習

完成作業。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準確翻譯、背誦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3、瞭解更多刻苦讀書,以天下爲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學重難點

1、準確翻譯、背誦全文,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簡潔、運用細節描寫人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初備

復備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當我們在評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又常常發現這些英雄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教師可適當補充,並引出趙普並簡介。)

二、檢查預習,瞭解趙普:

1、走近趙普——學生簡介趙普情況。

趙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則平。後周時爲趙匡胤的幕僚,任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宋初任樞祕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時又兩次爲相,淳化三年因病辭職,封魏國公,他少時爲吏,讀書不多。相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2、加點字注音

闔戶啓篋處決既薨

發篋齷齪奏牘

3、加點詞解釋

少習吏事寡學術發篋視之

齷齪明日顏色深沉有岸谷

三、熟讀全文,理解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或指名朗讀(朗讀水平高的學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準確把握句子的語氣語調。

3、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理解語句意思。要求:小組內全文翻譯,其他成員幫助糾錯;不理解的字詞、語句,在小組內討論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在書上標記出來,舉手質疑。教師引導解疑。

4、詞句理解檢測教師對一字多義,詞類活用等重點詞語加以提醒;對特殊句式,如:①、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②、讀之竟日。(倒裝句)等句子的翻譯可予以指導。

(注:教師在這一環節可將文言文翻譯的常識滲透給學生,如保留法、補充法、調整語序法,並突出詞類活用、古今異意、一詞多義的字。)

四、作業

1、預習課文,解讀趙普形象

第二課時

初備

復備

一、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1、齊讀課文。

2、思考並小組討論:

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中的兩件事,並說說從中可以看出趙普的哪些性格特點?你喜歡這個人物嗎?

②、本文刻畫人物語言簡潔,且善用細節描寫,請舉例說明。

板書

刻苦讀書(讀書)--勤奮好學:“晚年手不釋卷”;

“闔戶啓篋取書,讀之竟日”

奏薦人才(薦官)——冷靜沉着:“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意志堅定:一奏、二奏、三奏、四奏,“復奏如初”

以天下爲己任

二、調動積累,拓展延伸:

1、趙普晚年讀書“手不釋卷”刻苦讀書,請你根據自己的積累,再寫出兩到三個有關刻苦讀書的成語

例如:學而不厭韋編三絕鑿壁偷光

2、“以天下爲己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分別舉出一二,並談談他們對你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嗎?學習了課文,你認爲爲官者應具備怎樣的才能?(學生交流)

三、課堂總結,勉勵學生:

側重鼓勵學生胸懷天下,努力學習。(這是學生讀完全篇最大的啓發)

四、佈置作業,理解運用:

1、熟讀並背誦課文;

2、課外多收集趙普的有關資料,以《我心中的趙普》爲題,寫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

3、完成相關練習。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3

一、 導語: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神話故事是《女媧造人》。現在我們複習一下有關神話知識。

投影:神話是在科學水平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許多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準確的解釋。但是,人類又想要探求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廣闊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簡介

18篇。作者不詳,各篇著作時代亦無定論,近代學者多認爲不出一時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四篇則爲西漢初年作品。內容主要爲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對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價值。其中的礦物記錄,爲世界最早的有關文獻。晉郭璞作注,併爲《圖贊》,今圖佚而贊存;其後考證註釋者有清代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經箋疏》,今人袁珂《山海經校注》等。(教師可根據需要選取要點講解)

二、誦讀貫通

1、教師範讀課文2—3遍。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奏

2、學生齊讀2遍。(齊聲朗讀)

3、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文句,劃出疑難字詞,師生交流。

4、學生口頭翻譯課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譯文: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教師點撥:

《夸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在這篇神話中,巨人夸父敢於與太陽競跑,最後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爲桃林。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句。有時也用“夸父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爲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四、作業與練習:

1、背誦《夸父逐日》,說說你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的認識。

本題意在使學生通過背誦《夸父逐日》,熟悉課文,積累語言材料,並且從神話這一角度,瞭解課文內容,對夸父這一神話人物有所認識。

2、對《夸父逐日》的結尾“棄其杖,化爲鄧林”應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那麼,什麼是“鄧林”呢?“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清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爲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夸父的口渴如焚,與提供甘甜多汁果實和成片綠陰的“桃林”,在內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遺下的手杖化爲一片桃林這一結尾,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爲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深切體會詩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3、對名言之句深入探究,提升思想認識。

教學重點:

怎樣面對挫折的生活。

教學難點:

從生活深入思索麪對人生的困境。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錄音:《陽光總在風雨後》,聽後,你聽清了什麼?(找同學談一談)

我們都希望生活一帆風順,只有陽光並無風雨,人生卻不可能是這樣的,那麼風雨來了,我們又將怎樣面對生活,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從中品悟面對人生的道理。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課件。

三、詩文品味

1、聽配樂朗讀。

2、同學結合錄音又感情的朗讀。

3、找同學讀。

4、談談你是怎樣理解欺騙兩個字的?

老師結合實際明確:認爲只要去努力肯定會獲得成功,而生活卻不能如此,那當然就是欺騙。

5、你這樣認爲嗎?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說說自己生活中是否也曾這樣做過?

四、名句積累

學習了本首詩,你想把哪些句子送給身在困境中的親人或朋友?引出詩的前四句,共同齊讀把它記下來。(插入課件——前四句)

五、結束語

人生遠不像一首詩想象的那樣簡單,但有一點,坎坷路上別忘了普希金的詩言,最後讓我們依然在《陽光總在風雨後》的歌聲中結束本節課。(錄音)

課後反思:

簡單的詩句,給了身處逆境中的人以無限的鼓勵,總是對詩句感覺他很簡單,但能在苦難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寫的那樣,實際上是很難的。放開思維,讓學生還是想想他所經歷過的,或聽說過的坎坷的人生故事而體會吧。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2.朗誦文言課文。

3.積累文言詞彙。

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學重點:目標35

教學難點:目標4

預習指導:

1.熟讀課文,儘量背誦

2.看註釋,查字典試翻譯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三分鐘演講,創設情境

要求學生講一則狼的故事

教師講解,狼可怕嗎,表面上看,狼兇惡、狡詐,貪婪,但狼卻沒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氣和力量,人只要動腦筋就一定會戰勝像狼一樣的惡人,下面就看《狼》這篇課文是怎麼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清朝山東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在創作《聊齋志異》時,文思枯竭,難以下筆。他知道自己缺乏寫作素材,便變賣家產,在路口擺下席子,煮綠豆湯、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講一則故事。之後,他把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寫成小說。

三、朗讀課文

1.檢查學生預習朗讀情況:

抽查三個朗讀,後學生評價

2.教師作較高水平的示範朗讀。

3.學生們自由高聲誦讀一次

4.抽查三個朗讀,與剛纔對比。

四、疏通字詞句篇的意思

1.教師投影下列問題學生合作解決:

一詞多義: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敵攻擊恐前後受其敵敵方蓋以誘敵前前面恐前後受其敵向前狼不敢前

2.講解詞性活用

洞:名詞用爲動詞,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其一犬坐於前。

3.講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學生自己試疏通課文,有不明白的提出來,由明白的學生或老師解決

5.抽查四人分段譯課文。學生評價後教師糾正。

五、大意理解:

請學生談談初學課文對狼的本性的認識和屠戶的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六、練習背誦

分段,抓住屠戶與狼鬥爭的過程由事情發展的先後結合關鍵詞的方法練習背誦,自己先背,教師再組織男女生分別背最後齊背。

七、教師小結:

1.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助詞,的,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八、作業

A.課後練習二。

B.默寫課文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反覆吟詠,熟讀成誦。

2、細細品味,重點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課型設計

品讀課。

預習要求

瞭解作者及“曲”的有關常識。

教學設想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流暢自然,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全文僅5句,28字,純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卻做到了簡約與深細相依,靜景與動景相映,景色與情思相融。教學中爲避免空洞、枯燥的講解,宜採用多種形式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讓學生誦讀、配畫、改寫等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畫、說、寫中受到薰陶,培養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就是曲。唐詩、宋詞、元曲互相輝映,成爲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有誰能說說有關“曲”的常識?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並小結,之後投影關於“曲”的常識。

關於“曲”

曲是繼詩、詞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它是配樂歌唱的詩。

曲有散曲與劇曲之分。只供清唱吟詠之用,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叫散曲;進入戲劇的唱詞,稱劇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兩種。

《天淨沙。秋思》就屬散曲中的小令。

二、誦讀,整體感知內容

1、課題及作者:

課題由兩部分組成,與詞相似,“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馬致遠,元代戲曲家,有“曲狀元”之稱。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練,是一首需要反覆吟詠、細細品味的佳作。

2、學生自由誦讀:

提示:朗讀應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與詩人同悲同喜。

3、檢查誦讀情況:

通過抽讀,小組讀了解情況,並對誤讀的地方予以更正。

4、聽範讀。

5、給這首曲配一幅畫:

激趣:有個詞叫“詩情畫意”,說的是具詩畫的意境,詩畫這兩種藝術形式往往融會在一起,即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一首好詩就是一幅好畫,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筆爲這首詩配上一幅畫(間筆畫)。

⑴學生動筆繪畫,教師巡迴觀察。

⑵完成後讓學生互評優劣,並對優勝者予以表揚。

⑶出示教師的簡筆畫。(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讀成誦。

三、品味,體會獨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現手法

1、思考:

⑴曲中哪些語句寫景?寫了多少種景物?(用“XXXXXXXXXXX”畫出),並用“x”括出這些景物特徵的修飾語。

⑵文中哪句抒情?抒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懷?它與曲中的景物描寫有何關聯?

2、品味語言,體會獨特的意境和表現手法:

作者寫景,既不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語言凝練,言簡意豐,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請你張開想象的翅膀,翱遊其間。

讓學生用“從XXXXXXXXXXX(詞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品味意境,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或用“我認爲XXXXXXXXXXX用得好(或寫得好),好在XXXXXXXXXXX”的句式說話,體會其奇特的表現手法。

學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從“枯藤老樹昏鴉”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悽清。深秋時節,藤蔓枯萎了,樹葉飄落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樹梢上烏鴉淒厲的叫聲,更增添了悲涼悽楚之感……

從“古道西風瘦馬”這句的景物描寫中,我彷彿看到了一位長途跋涉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在枯黃連天的野外艱難行進,一陣冷颼颼的秋風襲來,使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倒抽了一口涼氣……

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句中,我彷彿感受到了這位遊子在異域他鄉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陽快要落山了,烏鴉也歸巢了,他卻不知家在何處,也不知。該向何處去,任馬追着落日,漫無目的地行進……一股憂鬱悲愴的思鄉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肝腸寸斷,痛苦不堪……

我認爲“枯、老、古、瘦……”這些表現景物特徵的修飾語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深秋時節這些景物的特徵,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極具表現力。如一個“瘦”字寫出了馬的孱弱。疲憊無力,那騎在馬上的人呢?

……

對於想象力豐富、語言有獨創性的學生要及時表揚。

3、教師在學生將這首詩的意境和表現手法挖掘夠了基礎上讓學生動筆寫。

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簡短的寫景、抒情散文。

要求:緊扣原作,展開想象,儘量填補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

4、當堂抽查學生的改寫,並作評價。

四、課堂練習

1、比較閱讀:

將本文與劉禹錫的《秋詞》作比較。(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不強求說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比較:

⑴體裁不同;

⑵所抒之情不同;

⑶表現手法不同。

2、填空:

X獨在異國,面對晚霞中森林的奇異風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確實迷人,但遠離故土的滋味實在不好受。感嘆之中,腦海裏浮現出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的名句:“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2、學習運用對比和擬人化的描寫方法。

3、體會作者對野生馬的讚美和對家養馬的同情。

重點:

理解作者對待兩種不同狀態的馬的態度。

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能力。

教學思路:布豐的這散文簡直可以說精美得空前絕後。因爲對於馬,我認爲,不可能有第二個人比布豐寫得更好。(樑曉聲語)這寫馬的文章,無論是語言還是寫法無不體現出這文章的精美。所以,圍繞着這文章的美,作了這樣的思路安排:

朗讀——整體把握; 跳讀——把握情感; 品讀——欣賞美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具體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一組馬的圖片。

2、說說有關馬的成語或詩句。

今天我們走近布豐筆下的馬。板書 —— 馬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2、積累字詞。

3、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三、跳讀課文,把握情感

1、作者寫了兩種不同生存狀態下的馬,可以說是各有特色。那麼,你欣賞哪一種?並說說理由。

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我欣賞或我喜歡 (家馬/野馬)因爲

示例:我欣賞野馬,因爲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到拘束,又沒有節制;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不屑於受人照顧。

同學自由發言。

2、,兩種馬都有優點。家馬具有勇毅善良的品質,野馬具有美質、美貌和美德的特性。

除了讚美,老師卻讀出另一種感覺來,大家讀第二自然段。這一段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大家說說看。(悲哀、同情等)

爲什麼作者更傾向於讚美野馬,同情被奴役的家馬呢?

追求自由,崇尚自然……

爲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感呢?

這和布豐的人文情懷是分不開的。

3、介紹布豐。

布豐(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他的主要著作《自然史》頭三冊出版以後,由於它用進化論和唯物主義解釋了世界的起源,清除了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被巴黎大學神學院斥責爲“離經叛道”,險遭“宗教制裁”。

布豐是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的繼承者,宣揚者。在他所描繪的世界圖景裏,上帝不是主人,主人是人;一切不決定於上帝,而是決定於人的雙手。他在《自然史》中對動物的描繪,不是用完全客觀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着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布豐讚美馬,不僅讚美其自然美、靈性美,還要讚美其“人格美”。布豐將人類的美德賦予筆下的馬,然而絕不給它們加上人類的陋習和惡念。所以布豐同情馴馬的品格,然而卻讚美野馬的。布豐通過人性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不滿,對人文自由的渴望。

4、: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自由,毋寧死”,是對自由權利的捍衛。

5、插入美文

如果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我知道是野馬就難免會被獅子捕食了。

在我享受了野馬那一種自由之後,我認野馬不幸落入獅口的那一種命。

……

做不成野馬,做戰馬也行。

不能如野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戰馬似的豪邁地死。

——樑曉聲《如果我爲馬》

四、品讀課文,體味美文

1、這是一介紹馬的小品文,也是一片文質兼美的散文。你感受到文章的美了嗎?請把你最喜歡的段落或語句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並說說理由。

示例:

它們行走着,它們奔馳着,它們騰躍着,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到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遊蕩、蹦跳,採食着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的新鮮產品;它們……

用排比的句式描寫了自然狀態下的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2、學生交流討論

3、自由發言

4、:

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們發現好的文章往往是語言、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同時我也發現同學們都有一顆發現美的眼睛和發現美的心靈。祝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尋求到對美的發現。

五、作業

1、積累有關馬的成語、俗語以及詩句。

2、收集有關名馬的故事。比如“千里馬”、“的盧馬”的故事等,和同學課外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瞭解一點關於象徵的知識。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爲什麼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

教學難點:

對於象徵的理解。

教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探討,師點播小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欣賞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瞭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說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他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生活有什麼內在聯繫呢?我特別難忘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也有着特別的意蘊,那麼,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二、作者介紹(多媒體)

三、詩文理解

1、學生朗讀詩文查找生字詞。

2、找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3、學生放聲自讀。

4、談談感受,結組討論,你感悟深的是那。

5、找各組同學依次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

(1)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有嚮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的一條,而且選擇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

(2)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艱難和挑戰。

(3)詩人心中雖仍躊躇但還是踏上自己選擇的路,開始艱難的跋涉。

(4)詩人沒有告訴讀者他的結果怎樣,而是未選擇的路嘆息。

(插入課件)

6、小結:詩人重點寫了未選擇的路,爲什麼?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捨棄。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其實也已作出了一種選擇。詩人爲什麼把詩題取爲“未選擇的路”?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徵,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爲什麼要這樣寫?這主要是爲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爲人生短暫,更因爲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着偶然性和隨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詩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作出了一種選擇你也就放棄了另一種人生的路。

7、能談談你心中從本詩明白的道理嗎?

8、師總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擇了決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四、放聲自讀,再次感悟,記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課後反思:

詩是美的,哲理確實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詩只有結合生活纔有更深的體會,對於初中生來說,還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從淺處去品味,魚和熊掌總的有所捨棄,選擇的求學也就放棄了嬉戲,生活需要有所取捨。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課前預習,瞭解文學常識、寫作背景,積累字詞。

2、分角色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明確人物,理清結構,弄清線索,概括情節。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理清結構,弄清線索。

教學難點:

概括情節。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式。

重點突破方法:抓住題目中關鍵詞梳理線索,根據人線索和情節發展理清結構。

難點突破方法:引導學生採用恰當的篩選方法:排除法、檢驗法和比較法。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採用提問式開門見山導入新課補充介紹寫作背景。

今天我們來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課文的作者是誰?課文的體裁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這篇童話的寫作背景(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段寫作背景。)

《皇帝的新裝》是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初期創作的作品,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剝削,過着飢寒交迫的的貧困生活,而封建統治級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

瞭解學習目標

課前同學們已經進行了預習,下面檢查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二、預習檢查

1、關於童話(請一位同學填空讀一下這段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的修辭,舉凡鳥獸魚蟲,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及傢俱、玩具都可賦予生命,諸如思想感情,使他們人格化。)

2、作品作者(請一位同學填空讀一下這段話)

本文選自《安徒生通話和故事選》,安徒生丹麥著名通話作家。他一生創作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醜小鴨》等大量優秀的童話作品。(點鼠標)

3、積累字詞(請一位同學填空讀一下這些詞語,其餘同學認真聽,有問題給糾正)最後全班齊讀。

炫(xuàn)耀稱(chèn)職妥(tuǒ)當呈(chéng)報欽差(qīnchāi)

滑稽(jī)稱(chēng)贊陛(bì)下駭(hài)人聽聞隨聲附和(hè)

賜(cì)給御聘(yùpìn)頭銜(xián)爵(jué)士勳(xūn)章愚蠢(chǔn)

請四位同學分別說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最後全班齊讀。

稱職:能夠勝任所擔當的職務。

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震驚。

隨聲附和:別人說什麼自已也跟着說什麼,形容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不可救藥:比喻人或事物已壞到無法挽救。

4、明確人物(請一位同學填空讀一下這句話)

課文中出現的人物有皇帝、騙子、百姓、老大臣、誠實官員、騎士、典禮官員、爸爸、小孩,主要人物有皇帝。

三、合作自學(看自學要求和內容;老師在黑板上畫表格)

要求:先自主學習,將學習結果寫在學案上,再組內交流達成共識。

1、弄清線索

課文以“新衣”爲線索,依次寫了皇帝愛新衣,騙子織新衣,大臣、官員、皇帝看新衣、贊新衣,皇帝穿新衣、展新衣,小孩揭穿新衣真相。

2、概括情節

課文可以用“騙”這個字概括全部情節: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大臣、官員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

3、理清結構。

引子(1):皇帝愛新衣(概述皇帝的特點)。

開端(2—4):騙子織新衣(騙子誘騙皇帝上鉤)。

發展(5—22):大臣官員、皇帝看新衣、贊新衣(騙子施展伎倆欺騙大臣官員、皇帝)。

高潮(23—32):皇帝穿新衣、展新衣(皇帝穿新衣遊行的情形)。

結局(32—36):小孩揭穿新衣真面目。

四、自學檢查

1、線索、情節、結構三列表格各由一個組依據小組合作自學結果派代表上黑板填寫。

2、其餘組可以上黑板做出補充

五、交流研討

全班師生已經達成共識的學習結果不再交流研討,有爭議的學習結果老師引導學生研討,學生沒分析理解到的老師點撥明確。

1、小結:抓住題目中關鍵詞梳理線索。

2、提示:在這個故事中大臣、官員和百姓騙人是主要的呢,還是受騙是主要的?大臣官員以訛傳訛,百姓道聽途說。

小結:採用恰當的篩選方法:排除法、檢驗法和比較法。

3、小結:依據故事線索和情節發展理清結構;用主謂句的格式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

六、當堂訓練

1、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邊看邊聽邊思考下面問題,然後小組合作完成下面問題。

2、課文第一段話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故事破題,介紹主人公;概述皇帝的特點,爲下文騙子欺騙皇帝埋下伏筆。

3、全部用“騙子”作主語寫幾句話,重新敘述一下這個故事。

小組合作完成,代表發言。

4、這樣敘述和課文相比有什麼不足?

不能突出中心人物和主題思想。(留下懸念,佈置作業。)

七、佈置作業

那麼騙子何以能夠施騙成功,人們又何以受騙,小孩爲什麼能夠揭穿騙局?繼續讀課文自學後面的問題。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重點:

理解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木蘭的精神和品格。

教學難點:

學習民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

學生聽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自由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2.文學知識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

二、初讀感知

1.認真讀課文,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這首民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2.畫出並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爲好的詞、句、段。

3.利用古漢語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詞的音義、精彩詩句等內容製作學習卡片,並試着翻譯課文。

三、設疑自探

1.本詩敘述情節詳略得當,請作簡要分析,並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2.你覺得木蘭是一個怎樣的人?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

學生小組討論後明確:

1、詳寫:從軍的緣由、離別、辭官和還家。略寫:出征前的準備、軍旅征戰生涯。內容: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2、 結合詩歌內容,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

3、本詩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語言特色。

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採用了互文、反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五、質疑再探

通過以上學習,你還有哪些疑問?

問題預設: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並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

(同桌交流後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重點研討課文第4自然段。

明確:

①木蘭的征戰生涯。

②對偶。作用:筆墨精煉,對仗工整,音調鏗鏘,氣氛雄壯悲涼。

③過渡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六、拓展運用

你還知道歷史上或者傳說中哪些女英雄及她們的事蹟,講給大家聽。

七、課堂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不必只侷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

八、佈置作業 基礎訓練習題

板書設計: 木蘭詩

1.人物形象。

2.語言特色。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1

一、教學內容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單元所選的幾篇文章都與藝術有關,有的反應的是民間傳統藝術,如《口技》,有的反映的是鄉間戲劇,如《社戲》,有的反映的是舞蹈藝術,如《安塞腰鼓》、《觀舞記》,有的反映的是繪畫藝術,如《竹影》,所以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應引得學生初步瞭解藝術,通過閱讀,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和感悟,及由此生髮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藝術來源於生活,要有意識的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儘可能的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瞭解相關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在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中,在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中,都有藝術的影子。

語言藝術需要理解、感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理解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單元目標:

1、瞭解每篇課文的作者及相關的背景常識。

2、識記並理解每篇課文中的生字生詞。

3、積累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培養對文化藝術的體驗和感悟能力。

4、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教學重點:

1、積累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培養對文化藝術的體驗和感悟能力。

2、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6社戲

魯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

教學目標: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重難點:

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直接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安塞腰鼓》,感受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二、目標展示

1、品析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

2、品味語言,感知美點。

三、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就課文的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用“______好,好在______”的句式簡要評述文章美點。(在文中畫出相關的語句,將你的理解批註到書上。(8分鐘後看誰完成的好)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研討

學生髮言,教師歸結:

(1)詞語方面如“茂騰騰”好,好在簡潔傳神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情奔放。“忘情了,沒命了”好,好在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句式方面:鏗鏘短句的運用好,好在營造了激越的氣氛。如“愈捶愈烈”“落日照大旗”“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等。

(3)寫法修辭方面:綜合運用排比和反覆的手法好,好在增強氣勢,充分表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對比的手法好,好在以水鄉比照高原的力量之美。

(4)結構方面:以“好一個安塞腰鼓”爲線索復疊詠歎好,好在使通篇散文具有形式的迴環美和音樂的節奏美。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本文的美點等

五、綜合訓練

1、積累文章中的精彩語句。

2、仿寫:

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着,疾速地搏擊着,大起大落地搏擊着。他震撼着你,燒灼着你,威逼着你。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瞭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蹟,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薰陶,體會語言的優美和抒情性。

二.教學重點:

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

三.教學難點:

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簡介臧克家、聞一多(由學生從圖書館、網上自己查閱,加以整理後,在班上交流)

三.檢查預習情況

⑴正音:

彌鍥兀瀝函衙赫迥窺楷

多音字:殼{};鬥{}

(2)朗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課文:

五.問題研討.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此爲脈絡,文章可分爲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作者寫“作爲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寫好在哪裏?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度和精神?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片段。

二.問題研討。

1.文章怎樣寫作爲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麼?

2.細讀全文,畫出精闢的語句,然後複述課文大意,並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後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後期有什麼變化,又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說說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麼特點。

4.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3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反覆誦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選材技巧和結構技巧。

4、學習聞一多嚴謹,謙遜的治學態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則。

學習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記敘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一、自主學習(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會有獨到見解!)

1、注音

衰微赫然迭起典籍彌高卓越校補函寄漂白

鍥而不捨氣衝斗牛警報迭起迥乎不同2、解釋詞語鍥而不捨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潛心貫注

心會神凝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氣衝斗牛目不窺園

2、瞭解聞一多、臧可家

聞一多臧克家

二、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細心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相信自己一定行!)三、理清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1)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2)以此爲脈絡,文章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聯繫在一起的?

(3)綜合這兩個方面來看,聞一多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用課文原話回答)

四、小結

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現了聞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質特徵。文章精選的典型事例,精緻嚴謹的結構,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業

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蹟。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對聞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學習本文選材典型,詳略得當,語言精練的特點。

3、體會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作用。

4、通過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無私無畏的鬥爭精神、澎湃執著的愛國熱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從中受到啓迪,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複習導入

二、合作探究研讀課文(兩種思想相碰撞,就會閃現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學者方面,學習優秀品質

1、學生有感情朗讀(1)——(7)段

2`、自由組合探究質凝:

(1)學者方面作者選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2)重點詳寫的材料是什麼?

(3)表現了聞一多作爲學者有哪些優秀品質?並找出相對應的語句來。

(4)在“說和做”上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學習愛國精神

1、革命家方面選擇了哪些典型事件?

2、這些事件體現了聞一多哪些精神?3、在“說和做”上聞一多先生是怎樣做的?

(三)探究作品選材

1.聞一多先生的事蹟很多,作者爲什麼只選取了這六件?2.歸納本文語言特點:

三.小結

聞一多既是卓越的學者,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戰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我們要學習聞一多先生爲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的精神。學習他爲了民主革命事業無所畏懼,視死如歸的精神。讓我們沿着聞一多先生的足跡,讓理想在奮鬥中閃光。

四、課外拓展

1.學習完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穫?受到什麼啓迪?請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

2.我們都知道說和做對做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你能說出稱讚說或做的詞語嗎?

五.作業

課後賞析聞一多《最後一次講演》,感悟聞一多先生作爲卓越學者的精彩語言和作爲大勇的革命家風範。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4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景色描寫形象細膩,事情記敘完整生動,人物描摹惟妙惟肖。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這些特點,學習本文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豐富自己的語彙,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步驟:

一、組織學生聽課文朗讀磁帶,並討論下列問題:

1.從課文標題和文章看,全文寫了哪兩個地方?作者對這兩個地方各是什麼感情?

2.文章的過渡段是哪一段?全文是按什麼順序記敘的?

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體會作者童年時代在百草園的樂園生活。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一部分。

2.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是什麼?

(2)這一部分寫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徵分別是什麼?請學生找出相關的詞語。

(3)“雪地捕鳥”這一情節,哪些動詞運用得準確、生動?

(4)“美女蛇”故事的插敘有什麼作用?

(5)離開百草園,作者的心情怎樣?這一小節(第9小節)的內容在文章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3.指導學生集體朗讀文章第一部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百草園的喜愛和留戀之情。

三、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我”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的方方面面。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10、11小節,概括這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我”對先生的敬重之情,並找出相關的詞語進行分析。

2.學習課文第12節至文章最後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1)這部分內容寫了幾件事情?

(2)寫大家到三味書屋後面的園裏去自尋樂趣,除了表現孩子們的天性之外,還有其他什麼作用?

(3)哪些內容的描寫表現了封建教育的陳腐與失敗?

四、課後練習。

1.認真朗讀並背誦課文第2小節,體會作者寫景手法的高妙。

2.通讀全文,請說出你所認爲的作者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說明理由,並與同學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5

教材分析

《竹林深處人家》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每篇課文都向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學習這幾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通過閱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準確生動的語言,把握課文通過描繪景物的情狀和特徵,並在描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點。教學本課,重在讓學生“品味—探究—體驗”。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已懂得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徵,合理安排寫景的順序,並會運用適當的表現手法。因此,教學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繼續鞏固已學知識。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的分析,會把美文肢解,破壞學生對美文的全面體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泛讀的基礎上選擇重點段落精讀,感悟美點,讓學生自己在品味的基礎上發現竹林的美麗、竹鄉生活的恬靜,體會作者的情感。適當拓展課程資源,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學習多角度寫竹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課文語段,品味描繪竹景的形象生動的語句。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江南竹鄉的特殊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抓住景物特徵寫景的方法;

2、移步換景寫法的特點及運用。

教學課時:

兩課時(兩節連起上)

教學工具:

多媒體、卡紙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①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寫景散文,出示課題《竹林深處人家》。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些什麼問題呢?把它寫下來。(學生可能會想到:竹子多、密;在濃密的竹林中有人家;“竹林”點明瞭“人家”生活的環境和地點,體現了江南竹鄉的特色;“深處”體現了竹林的茂盛和環境的清靜等等。)

②學生自由發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並積極發表不同的想法。

③現在我們走進課文,看作者是怎樣體現這些內容的。

2、整體感知

(1)初讀

①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圈出自己認爲的生字難詞,並寫在小卡上。(看、做)

②在四人小組內交換看生字卡,並相互指正。(小動)

③開火車讀出屏幕上的字詞。(流程性檢測)

④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順暢。(再次強化生字詞,再讀課文,熟悉文本內容,爲後面理解感悟做準備。)

(2)泛讀

①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劃出自己最喜歡的句段。(做)

②想(喜歡的理由)+做(在原文旁寫下喜歡的理由)。

③小組內交流:各成員先說說自己喜歡的語段及其理由,然後確定本組最喜歡的一句或一段,多角度地進行分析並在學習卡上簡要記錄討論成果。(聽、想、做)(小動)(此環節意在爲學生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學生們可能會從文中找出作者從色彩、聲音、氣味等各方面對竹子進行細膩描繪的句段,從視覺、味覺、嗅覺、聽覺等方面來談,從而深切體會寫景散文的特點。)

④小組代表發言。師作點講、精講。(如果學生做得好,就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請不同內容、不同學習水平的三個小組)

3、研讀課文

重點研讀前三段和結尾寫竹鄉人家生活氛圍的語段。

①思考: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竹海景象?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特點?前文寫竹海與竹鄉人家的生活有何聯繫?

②小組討論交流以上問題,並選一個問題準備作交流發言。

③小組代表發言。

④師小結:並出示板書:

遠望——竹林如海“彷彿全被竹的海洋淹沒了”

竹海景象→近看——深入竹海(如,在“海底隧道里走過”)

四顧——穿過竹海“除了竹子還是竹子”

4、拓展延伸

①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收穫。(先思考,然後寫下來。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從寫景散文的特點出發,多角度去考慮。)

寫景散文的基本特點:特徵突出,順序明晰,語言優美,情景交融。本文采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大量使用了比喻修辭手法,動詞極具表現力,寫出了色彩,從多種感覺來寫等等。

②四至六人小組合作: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句子,看哪組寫得又多又好,接着寫在學習卡上。(想+做)

③展示成果:各小組粘貼本堂課的學習卡。

④互看學習卡(每個組至少看兩個組的學習卡)。看:一看記錄內容是否完備,二看修辭手法是否運用得當,三看與自己所在小組的學習卡相比有何優劣。評:說說自己看到的好的或急需改進的。(這一環節可促學生自己總結,反思,既找到自信,又看到不足,比教師指出更有效。)(時間機動處理,如果時間充裕,可讓每一個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

⑤課外作業:竹與鬆、梅並稱爲“歲寒三友”,歷來爲文人墨客所喜愛。蒐集有關竹的詩、文、繪畫等資料,與同學交流。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瞭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教學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2、題解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3、課文分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作者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代的邊關,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少數民族區。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邊疆的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那麼孤獨,那麼勁拔堅毅。那橫貫沙漠的黃河上,落日正圓。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寫出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稱爲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無人行,直到蕭關才遇到騎馬的偵察兵。偵察兵告訴我,河西節度使還在前線的燕然山。

小結:

這首五律寫作者奉命出塞赴邊宣慰查訪軍情,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緒與大沙漠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象融合起來寫,寫得氣勢雄渾,充滿詩情畫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2、題解:

王昌齡是盛唐的詩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節,兩次被貶,天寶年間他被貶爲龍標尉。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寫下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3、課文分析

楊花落儘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深春時節漂泊無定的楊花已經落盡,叫着“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聲聲悽切。景物描寫渲染出悽苦哀愁的氛圍,表達了對友人被貶的飄零之感、離愁別恨,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聽說被表龍標尉,爬出涉水遷謫到荒遠地區。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與共。我只有將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與明月,請明月傳情給夜郎之西的朋友。這樣寫既表達了自己的愁心憂思,又表現了對友人的關心勸慰:朋友,在貶謫途中,不要孤獨憂傷,有我李白的愁心與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這兩句詩構思新巧,想象美妙,表達了真摯深長的友情。

4、小結

這首七絕表達了對朋友被貶的愁心憂鬱。作者不寫春天中的鶯歌燕舞,而寫漂泊不定的花和聲音悲切的啼血杜鵑的描寫,是融情入景,以景襯事出有。末兩句發揮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載體,能給勸慰伴君同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現作者強列的感情。

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瞭解《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和其他相關內容。

3、反覆朗誦並理解歌詞內容,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黃河大合唱》,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二、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3、學生齊讀。

三、內容研討

1、解題

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2、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着眼點完全相同嗎?

第一節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3、第二節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並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4、“頌黃河”這一環節也有明顯的外部標誌,這就是文中反覆出現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爲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5、小結課文

四、用如下板書總結課文: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五、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安排學生齊讀、領讀或個別誦讀。

六、課外作業

1、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2、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並進行表演唱。

七、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望黃河頌黃河學習黃河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