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通用12篇)

本文已影響 1W人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通用12篇)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1

一、背景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着淺層閱讀現象,或是浮光掠影似的閱讀;或是以多媒體視覺形象替代文本閱讀;或是急於遷移、感悟。在這種閱讀活動中,學生既沒有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沒有與文本“視域融合”。由於學生沒有真正進入文本,其精神和個人感情始終遊離於文本之外,因而無法真正進入豐富多彩、鮮活的文本世界,進而激活思維,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要讓學生在主動、獨立自主的探求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就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以沉浸、體驗、感悟、思辨的過程。同時,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地給學生以點撥和指導,鼓勵學生形成獨立的見解,讓學生在走進文本的過程中獲得情感薰陶,從而真正達到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社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作品,所敘之事是學生感興趣的,甚至是親身經歷過的,因此,在教學中抓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品讀課文,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沉浸、體驗、感悟、思辨,使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上都獲得發展,這就是我在《社戲》一文教學中所努力追求的。

二、主題

重視文本教學,找準切入點,讓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真正成爲學生學習語文、提高語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憑藉,教師要讓文本教學成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的載體。

三、案例描述

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讓文本教學,成爲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的載體。今天的一堂課,讓我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傾聽心聲,確立重點

第一課時結束,我佈置了一項作業:想一想《社戲》這篇文章美在哪裏?並寫在練習本上,交給老師。

我把學生的作業收上來,仔細一看,學生的看法多種多樣,但說的最多的是《社戲》中所體現的人情美,江南水鄉的景美。這正是我下一個課時所要講的重點,現在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到了,感悟到了,老師到底講解什麼?讓學生在這節課上學什麼?爲什麼學?……我反覆思考:《社戲》是小說,文中所敘之事易懂有趣,我可以把它當作敘事作品來學習,給學生一個全新的學習思路,讓學生明白本文的景美情美是怎麼表現的。順着這個思路,我重新確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從本文的敘事藝術角度,學習本文敘事美的特點。

激發興趣 走進文本

上課伊始,我針對學生的作業情況,設計一個問題導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充滿期待和興趣。設計的問題是:同學們閱讀《社戲》一文後,都感受到它的景美情美,那麼景美情美通過什麼來展現的呢?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豐富多彩。我對學生的答案稍加點評,給予肯定。然後我說:我也有一個答案---通過敘述故事來展現景美情美,我們就把這作爲這節課要學習的'重點,這是同學們沒有想到的,那麼我們就學習探討大家尚未理解的。

學生懂的不教,只教學生不懂的,學生聽後的表情大都表現出興奮和思考狀。我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及時引導學生。問學生“當我們讀完一個故事時,有時會情不自禁的說:這個故事真美。在你們的心目中故事美的標準是什麼?”

“生動”

“感人”

“結局出人意料”

“故事情節曲折”……

我總結學生的理解,因勢利導幫助認識、理解敘事美的標準:同學們都認爲生動的、情節曲折的故事是感人的,是美的,那麼《社戲》敘事美表現在哪裏呢?看戲的過程是否一帆風順?

學生若有所思,進入解讀課文的情境中……

學生們認真地讀着課文,圈點勾畫着,在預定時間內,大部分同學們已經胸有成竹地等待老師叫他回答。

“老師,我先說。我認爲看戲前就有風波。如要看戲卻叫不到船,只能想象戲場的情景,本以爲看不到戲了,雙喜又說八叔的大船回來了,又有船了。”

“老師我補充。雖然有了船,但外祖母不放心和孩子一起去,眼看就要看不成戲了,這是雙喜大聲說‘我寫包票’,這樣才得以出門看戲。”

學生的回答太精彩了。我讓全班同學以掌聲來表揚、感謝他們爲我們帶來的精彩發言。

這時,學生情緒高漲了,思維激活了,學生踊躍發言。

“我認爲作者敘述看戲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如課文第17到19段,最想看的是鐵頭老生翻筋頭和跳布老虎的戲卻沒有看到,而最不想看老旦唱,那老旦卻一直唱,不肯下去。”

“想喝豆漿卻沒有喝到。”

再次用掌聲表揚他們。學生對敘事藝術有了自己的理解。

“我覺得看戲歸來的內容敘述,也是情節曲折。如他們不是直接撐船回家,作者安排了偷豆的情節。”

“偷豆的情節也不是平鋪直敘,情節也有曲折。如小夥伴們不是直接跳下船幾去摘,而是先由雙喜問阿發摘誰家的,再由阿發親自察實情,最後確定摘阿發家的。”

“我要補充。不是都摘阿發家的,怕摘多了,被阿發媽媽責怪,所以又摘了六一公公家的。”

通過學生剛纔的回答,我感覺到學生對怎樣的敘事才叫美,有了朦朧的認識,我進一步引導他們概括出敘事美的第一個標準:故事情節曲折,敘事有波瀾。

品讀文本 發展思維

學生在上一個學習環節中,興趣被激發起來,在這樣的情景下,我抓住這個良好的學習態勢,進一步啓發學生:作者爲什麼要把故事敘述得有波有瀾?這與同學們認爲文章中的“情美、景美”有什麼系?

學生經過一分鐘的沉思後,學生又進行討論。

“看戲前的風波,突出了小夥伴的熱情。”

“寫‘我’很着急,怕看不到戲。”

“重點突出雙喜的聰明、能幹。因爲文中有這樣幾句話:‘雙喜大悟似地說……,寫包票’”。

我插話說:如果文中沒有安排這一情節,直接寫“我”跟着大人們坐船一起去看戲,那麼,雙喜等小夥伴的形象就不突出,就沒有後文看戲途中的歡聲笑語和沿途的風景展示,也就沒有看戲歸來偷豆的情節。

“看戲過程中的風波是爲了突出桂生的憨厚,純樸。”

我要這位同學說說他的理解,我期待他爲我們帶來精彩的講述。

“因爲最想看的戲沒有演,所以就不專心,不專心就想幹別的事,想喝豆漿。這樣就有桂生買豆漿。如果翻筋斗的戲演出來,大家就專心致志看戲了,也就沒有桂生的買豆漿。”

掌聲響起……

“老師,我認爲這裏寫出社戲的內容,緊扣文章的題目,讓我們瞭解到老生、小旦、老旦、小生這些戲中的角色。”

我認真地聽着這位學生的發言,看到同學們的表情很豐富:有的驚奇,有的躍躍欲試,有的不住地點頭。看得出學生在爲這位同學的發言叫好。

我提議學生用一個詞給這位同學的回答作評價,最後統一一個詞:獨樹一幟。

學生的思維激活了,看得出學生都想自己的見解獨樹一幟。

我再次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更深入地品讀文本,讓學生談談看戲歸來途中的偷豆情節的描寫。

“寫雙喜的機智聰明。因爲阿發當時在船上,雙喜沒有直接說摘阿發家的,而是讓阿發選摘誰家的。”

“寫阿發的誠實、可愛、活潑、熱情。因爲也沒有直接摘他家的,而是跳下船,實地考察一下,最後才確定摘他們家的。理由就是因爲他們家的豆大。”

“我認爲是爲了引出六一公公送豆的內容,突出六一公公的熱情、善良、好客。如果都摘阿發家的,那麼六一公公的形象就寫不出來。”

“老師,我要補充。不僅是寫六一公公,更是爲了寫平橋村人的善良好客,寫平橋村淳樸的民風。”

最後這位同學的回答,全班同學都爲他鼓掌。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鑑別能力,能判斷出誰的理解更有新意。

學生的理解和鑑賞水平大大出於我的意料,那是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已經契合作品靈魂深出的體現。我評價說:同學們的感悟、體味和表達已經把文章的情美、景美和敘事美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還有很多獨到的見地,有的甚至比老師理解得更全面具體。現在我們共同來回顧一下剛纔大家閱讀的內容,一起來完成黑板上的板書。

四、教後反思

《社戲》的體裁是小說,我放棄了小說教學的傳統模式,因爲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不能明明白白說出學生在《社戲》中到底學會了什麼。

教學設計中,我始終關注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和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個方面:一是找準切入點,抓住文章敘事藝術,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理解敘事美的特點;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膽地探究;三是準確地把握教學動態,敏銳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化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四是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探究能力;五是及時抓住教學的有利時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這給了我們深刻的啓示:學習文本,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本,在對文本的浸潤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運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品讀文本,在學習文本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感,真正體現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確實是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專家點評:

文本的教育與品讀乃語文教學中的關鍵,但真正能讓學生走進文本,然後進行品讀的課堂教學也不屬多見。朱宗萍老師的這節課通過對教材的研讀,再進行認真的教學構思,再付諸於實施,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朱老師真正讓學生走進了文本,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執教者教法靈活,採用了發散似的提問,然後再確立重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這樣,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對文本中的人和事的理解就不止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滲透到了文字背後,對於作者在文字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就會脫口而出,心領神會,豁然開朗。

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品讀文本,這樣的教學無意之中就起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也就得到了真正體現。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2

預習要求

⑴自己查閱有關工具書,弄懂生字詞的音形義。

⑵參照課文註釋及其他資料,力爭讀懂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教學目的

⑴熟悉小說內容,理清行文思路。

⑵學習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⑶培養學生誠實、淳樸、寬愛的性格,能夠與人爲善、和諧、合作。

教學重點、難點

⑴培養學生快速理清故事情節的能力。

⑵通過理解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習領悟塑造人物形象的慣用方法,並能逐漸運用到自己的作文過程中。

教學方法

以自己理解爲主,與同學交流合作,教師適時點撥。

教具

VCD、錄音機、投影儀、農村人們在自建的舞臺前看戲的全景圖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⑴導入新課:同學們,讓我們來學習《社戲》(板書)。

⑵簡介“社戲”及魯迅:

①關於社戲(顯示“農村人們在自建的舞臺前看戲的全景圖片”):

魯迅的胞弟周建人在《略講關於魯迅的事情》中說:“早先的制度,鄉村裏分爲社(城內稱保),社中常有廟,叫做社廟。廟中雖塑有泥神,但老百姓不全迷信。那廟不全作敬神之所,實際上寄存着若干水車及農具,兼作‘貯藏庫’用的。每年於一定時間做的戲叫做‘年規戲’,社廟裏每年做的年規戲就叫做社戲了。”

張代敏在《〈社戲〉裏的“社戲”》中說:“‘社戲’裏的‘社’原指土地神……‘社’又是古代劃分地區的一個小單位……從顧炎武《日知錄》中的‘以縣統鄉,以鄉統裏’看,‘社’便是‘村’。紹興至今尚保留着‘阮社’‘谷社’這樣的村名。每個社有社廟——土地廟,廟裏供着土地神。按規定,春秋兩季要祭社,即祭土地神,祭社的日子叫‘社日’……古時紹興的祭社,爲行令作詩。春祭謂‘春社’,是祈農之祭,秋祭謂‘秋社’,此時農家收穫已畢,立社設祭,是爲了酬報土神。後來發展爲以演戲來祭社。這時演的戲便叫‘社戲’,因爲每年要演,亦叫‘年規戲’。”

“後來,社戲不限於祭祀土神,演社戲的時間亦不限於春秋兩季。如農曆三月廿八日的‘東嶽大帝’的生日,九月廿七日的‘舜王大帝’的生日,都演社戲,六月十六日是‘包爺爺’的生日,在皇甫莊的包殿——包拯的神廟前,這時也演社戲。也可以簡單地說:凡一村或幾村合夥出錢,爲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戲便是‘社戲’。”

②關於魯迅:瞭解魯迅生平概況。

⑶投影顯示下列詞語,學生結合語境及工具書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方法:教師指,學生讀、釋;如不準確,可再找另外的`同學作答;最後出示準確的音義。

歸省(xǐng):回家探望父母。

行(háng)輩:輩分。

犯上:冒犯長輩或上級。

憚(dàn):怕。

高等動物了:動詞,成爲高等動物。

伊(yī):第三人稱代詞,“五四”前後有的作品中用“伊”專指女性,後來改用“她”。

怠(dài)慢:冷淡。

攛掇(cuānduo):從旁鼓動人(做某事),慫恿。

鳧(fú)水:游水。

弄潮:在潮水裏搏擊嬉戲。

泊(bó):船靠岸,停船。

櫓(lǔ):在船艄撥水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大。

潺潺(chánchán):象聲詞,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動的聲音。

朦朧(ménglóng):動詞,看不清楚。

踊躍(yǒngyuè):跳躍。

宛(wǎn)轉:(歌聲、鳥鳴聲等)抑揚動聽,亦作“婉轉”。

自失:完全爲笛聲所陶醉,彷彿自身都不存在了。

彌(mí)散:擴散,佈滿。

蘊藻(yùnzǎo):一種水草。

家眷(juàn):指妻子兒女等,有時專指妻子。

踱(duó):慢步行走。

喃喃(nánnán):擬聲詞,連續不斷的低語聲。

皎(jiǎo)潔:明亮潔白。

躥(cuān):向上或向前跳。

夜漁:夜間捕魚。漁,動詞,捕魚。

喝采:大聲叫好。通常寫作“喝彩”。

撮(cuō):用兩三個手指取物,抓取。

頗(pō):很。

向午:臨近中午。向,臨近。

糾葛:葛蔓糾結,難於分解,比喻糾纏不清的事情。

棹(zhào):划船。

楫(jí):船槳。

小旦:傳統戲曲中旦角之一,多扮演年輕女子。

小生: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的角色。

小丑:戲曲中的丑角之一,表演多帶滑稽。

老旦: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

⑷分小組複述你認爲精彩的情節(不要重複),之後,請一學生整體複述。

故事情節提示:

A.隨母歸省 B.釣蝦放牛 C.戲前波折D.月夜行舟

E.船頭看戲 F.歸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說明:教師應根據學生複述的情況及時鼓勵,以促使其他學生踊躍發言。最後,師生共同評價複述效果。通過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儘量多地瞭解故事情節,爲下節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⑸理清文脈,把握結構: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全文共40個自然段,根據時間和地點的變化,大家可以把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發生的事歸結在一起,由小到大,把握結構。大家可以想,看“社戲”,如果讓同學們自己寫,你們會怎樣寫呢?“一節難忘的活動課”,大家如何組織材料?“家庭風波”呢?

效果反饋:是按照事件發生前、發生中、發生後來構思的。

第一部分(1~4):隨母歸省,渴盼社戲。

第二部分(5~30):乘船結伴,觀看社戲。

第三部分(31~40):淳樸民風,懷念社戲。

附:板書

⑹小結:這節課,我們基本上了解了《社戲》的故事情節和作者的行文思路。那裏,山水相連,風景優美;那裏,人情如蜜,和諧互助;那裏,天人合一,其樂融融!它的確是一幅20年代江南農村淳樸的生活畫卷。爲什麼這樣講呢?且聽下一節課細解。

⑺佈置作業:自選寫景生動的一段來背誦。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3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圍繞看社戲這件事,記敘詳略得當 的寫法。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對錶現文章中心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3、體會小說通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敘事有詳有略。

2、景物描寫優美。

3、培養理解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預習作業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第37頁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

三、整體感悟

1、快速默讀全文,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並大聲朗讀。

2、理清小說的脈絡,把握小說的內容。

明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小說按看戲前,看戲中和看戲後三部分組成,其中,看戲是課文的主體部分,可分爲四層:看戲前的波折──看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看戲──偷吃羅漢豆

3、按照敘述的先後,理清小說的'主要情節,並指出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

要點:

小說的主要情節有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看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其中,看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後歸航偷豆是詳寫,其餘的是略寫。

四、合作探究

1、作者爲什麼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明確: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人,可以得到優待;可以免念《詩經》之類的難唸的書。可釣蝦放牛,體驗鄉間生活的許多樂趣。

2、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試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形象。

明確:

⑴ 雙喜的形象(找出有關雙喜的語言、行動描寫,從而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雙喜是個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爲突出:聰明、熱情、機靈、善於爲他人着想。

⑵ 六一公公的形象:六一公公里個淳樸的鄉民形象,六一公公只能小夥伴搞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他並不是吝嗇的人,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後來他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的熱情,淳樸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他竟非常地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3、課文的景物描寫極爲成功,仔細研讀夏夜行船、月夜歸航片斷,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展開對景物描寫的?反映了人物怎麼樣的心情?(結合課後練習二進行)

明確: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立意筆法,從色彩、氣味、聲響等方面,描繪了夏夜行船、午夜歸航等畫面。情景交融,充滿了水鄉特色。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加強表達效果。

夏夜行船,主要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入手,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襯托出我的迫切心情。

月夜歸航,寫得更具有童話色彩。那航船在浪花裏躥一句,烘托出孩子們的歡暢愉快心情。

4、小說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應怎麼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類似的體會嗎?

明確: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罵,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浪漫的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此題意在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

五、練習鞏固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第37頁課內深化部分內容,並評講。

六、佈置作業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第38頁課外拓展部分內容。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4

教學目標: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教學性質:

教讀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設疑導入 。

1.解題:“社”,“礻”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插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後來發展爲以演戲的形式祭社,這時候演的戲就稱爲“社戲”。

2.指導學生讀“預習提示”,概括要點: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爲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3.設疑引入: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吃的是什麼豆?看的是什麼戲?真的'那麼好嗎?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寫社戲的?請同學帶着這些問題聽教師朗讀,看看課文寫了什麼?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二)教師示範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批畫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詞句。

(三)討論:課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寫看社戲?演的什麼戲?戲真的特別好嗎?

明確:第17至21段,描寫看社戲。演的是什麼戲,課文中也沒說。戲本身也並不好。“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鬍子的用馬鞭打”“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引導:看戲本身也寫得不多,不詳,那麼作者寫了些什麼?是什麼使“我”難以忘懷呢?

(四)引導學生重讀課文,理清結構,提示學生注意時間和地點的轉移。

(五)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爲什麼?

明確:之所以是“樂土”,是因爲“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而且這裏鄉風淳樸,好客,“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沒有封建禮教的束縛:“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樂土”中還有樂事——釣蝦、放牛。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待了“樂土”中的樂事,爲下文寫“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六)引導學生自讀第5至9段,畫出表現“我”心情變化的詞句,說說這樣詳寫的作用。

明確:心情變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測——沮喪、賭氣——高興、有希望——興高采烈。這樣寫突出了要去看社戲的迫切心情,爲寫看社戲的樂趣做鋪墊。

(七)朗讀全文,體會課文所傳達的感情。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教材,梳理詳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說採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4、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重點、難點:

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方法:

以品讀體驗爲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 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億深處/放聲歌唱……

學生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學生願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鬆、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孩子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教材。)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範讀教材(或聽磁帶錄音):

1. 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

例:憚 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宛轉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瞭解教材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孩子自由誦讀教材,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教材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1)看戲前(1—3段)

(2)看戲中(4—30段)

(3)看戲後(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爲“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爲“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着,站着”;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着,站着”,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爲“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裏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裏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係。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爲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爲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爲: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裏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1)朗讀教材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6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學習了小說通過語言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4、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分析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1課時

預習了內容

1、解決生字生詞

2、自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3、蒐集與社戲內容有關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的生活是天真爛漫、多姿多彩的。提起童年,我們總會有無盡的回憶和嚮往。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不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充滿懷戀,對他在農村的一段生活也記憶猶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了《社戲》這篇小說,相信你對文中的樂趣也會感同身受。

二、檢查預習了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行家憚絮叨怠慢鳧水家眷皎潔

攛攝鳧水潺歌吹蘊藻楫漂渺糾葛

三、整體感悟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1、快速默讀課文,理清小說脈絡,把握小說內容。

2、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情節,畫出自己認爲寫得最好的'語句,並大聲朗讀。

提示:

小說描寫我幼時的一段鄉間生活,主要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小說由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後三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一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二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三層(第14—ZI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四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五節到完)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分析研討:

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爲什麼?

討論並歸納:

A、寫了我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C、看社戲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E、去趙莊看社戲。

F、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教師小結: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後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而對於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後的餘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並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着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了。(寫作特色)

五、佈置作業

1、識記字詞,背過課下注釋中較難理解的解詞。

2、進一步理解課文,找出景物描寫的語段並嘗試分析雙喜和六一公公的的人物性格。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7

一、教學目標

1、 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

2、瞭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係。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薰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教師:一首輕鬆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通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爲導入 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慾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爲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教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後。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教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麼知道是“夏夜”?

生3:因爲文中寫“消夏”。

教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後”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教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教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教師:爲什麼這樣安排?

生:因爲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係緊密的詳寫,關係不大的略寫。

教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並記誦美句)

教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

教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採起來。

教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教師:不錯,那麼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爲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裏。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教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爲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教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教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教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讚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衆生感情朗讀)

教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踊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捨之情。

教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纔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麼作用?請大家思考並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後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爲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爲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爲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教師:說得很好,這幾段 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徵。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於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教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着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着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衆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爲此,以上板塊的設計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爲很精妙貼切的美點,並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教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爲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後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爲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並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教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爲他像個小領袖,敢於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爲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爲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誇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教師:剛纔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羣沒有名字的小夥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爲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遊戲。

生7:我也喜歡,因爲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爲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後,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爲他們很能幹,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纔的學習,我們進一步瞭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教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麼我們來看戲好看麼?(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齊:不好看

教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爲什麼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着。

教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教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裏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爲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爲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

教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後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好,我們一起把最後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藉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 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啓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教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麼?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閒着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裏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隻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裏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夥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裏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教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教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後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麼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教師:如果你拾到什麼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教師:爲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着,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教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願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纔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闢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着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着語文課堂的收穫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3、利用在線資源(互聯網)收集了解魯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8

教學目標:

1、通過小說故事瞭解美好的童年往事和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

2、學習有詳有略的敘事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方法:

講述、交流討論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過去,逢年過節或農閒時候,好些地方都有請戲班子演戲的習慣。“社”原指土地神,“社戲”就是每年祭土地神活動中所演的戲。由於這種活動經常進行,漸漸就失去了祭神的意義。活動上演的大都是地方的劇種,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氛。可以想象,這種演出對當時文化生活並不豐富孩子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魯迅向我們描繪的正是孩子們這樣的生活和感受。

二、閱讀主場

(一)聽課文錄音,並根據老師的提示確定情節的位置。

1、盼看社戲

2、去看社戲

⑴看社戲的波折和轉機⑵月夜航船前往看戲

⑶看社戲⑷看戲歸途,偷吃羅漢果

3、懷念社戲

(二)合作學習第二部分

1、學習小組學習整理波折和轉機的具體內容,在班上交流。

波折之一:叫不到船

波折之二:不準和別人一同去

轉機之一:八叔的航船回來了

轉機之二:少年們願意和“我”一同去

轉機之三:雙喜寫保票保證不出事

2、誦讀寫看戲途中見聞感受的段落,指導學生對內容和表現手法進行理解分析交流。

多角度寫景物:

視覺——碧綠的豆麥田地、水中的朦朧月色、淡黑起伏的連山、星光點點的漁火

嗅覺——豆麥和水草的清香

觸覺——清香夾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聽覺——婉轉悠揚的歌吹

多角度寫心情:

間接表現——“清香……夾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連山……遠遠的向船尾跑去”(表面寫行船之快,實際寫急迫心情)

直接表現——“是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

3、誦讀看社戲的段落,提醒學生注意捕捉描寫戲臺、演戲時空間位置的變化的文字,並在班上進行交流。

遠處——“模糊在遠處的月色中”“仙境”

稍近——“紅紅綠綠的動”

近處——“有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着四張旗,捏着長槍,和一羣赤膊的人正打仗”

4、學習小組學習整理對偷吃羅漢果一事上孩子們特點的認識,在班上進行交流。

桂生——機靈

雙喜——考慮問題周到,聰明、機靈、能幹

阿發——淳樸、無私、憨厚

(整個摘豆、生火、剝豆、吃豆的過程和對付八公公的.議論,都充滿了童心和野趣)

(三)問題討論

平橋村爲什麼是“我”的樂土?(提醒學生討論中要注意聯繫在課文學習中已獲得的認識)

⑴在這裏能“得到優待”(感受淳樸、好客)。

⑵在這裏“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不受深奧難懂的教育)

⑶這裏可以釣蝦、放牛(享受無拘無束自由愉快的生活)

⑷能看到社戲(滿足“我”的第一盼望)

三、閱讀尾聲

(一)討論“探究·練習一、二”。

(二)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三)詞句積累(抄在語句積累本上)

攛掇,鳧水,彌散,家眷,喃喃

皎潔,縹緲,向午,糾葛

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

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着

(四)背誦“兩岸的豆麥……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五)佈置作業:

抄寫文中景物描寫的段落或句子,把自己對這些描寫的感受講給家長聽,以“童年,美好的童年”爲題,寫一段文字。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9

一、教學目標

1、理解關鍵詞語的意義,體會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寫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學習作者根據文章中心的需要取捨材料,安排詳略的方法。

4、體會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難點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着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二、創設學習意境,檢查課前準備情況。

1、多媒體播放師生共同蒐集的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介紹有關“社戲”的知識。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誦讀,把握主要情節,多角度概括課文內容。

2、學生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平橋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作者爲什麼說“在我是樂土”?

(2)作者寫夏夜行船是怎樣烘托迫切心情的?

(3)“我”急切看到的戲好看嗎?爲什麼?

(4)寫月下歸航時,主要寫了什麼趣事?這時“我”的心情和去看戲時有什麼不同?

四、賞析精段:積累美句

品味美詞魯迅先生在童年時期就看過社戲,而且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致於成年後回顧起看社戲的經過還記憶猶新。這位文學大師用語言文字表述看“社戲”的過程時,語言相當的精彩,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默讀時,請同學們完成下面兩個學習任務:

(1)自己認爲最精彩、重要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

(2)進行旁批,寫出自己的看法。(用屏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學各找2名進行回答)

六、佈置作業

仿句練習:

1、仿照“生活就是一塊五彩繽紛的調色板”一句的形式。寫兩句話。希望就是。童年就是。

2、例句:選擇了高山,你也就選擇了坎坷。選擇了寧靜,你也就選擇了孤單。仿句“選擇了,你也就選擇了。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2、 分析人物形象

過程與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作品思想內容,學生根據已有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教師適時引導拓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啓發式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童年》,談話導入。

二.講授新課

1.抓文眼,明主旨

齊讀最後一段。思考:

(1) 你從課文最後一段能看出什麼?

(2) 那一夜的戲好看嗎?請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爲什麼?

(3) 那一夜的戲並不好看,“我”爲什麼還會如此懷念?

(4) 那一夜的豆好吃嗎?爲什麼?

2.評人物,抓中心

《社戲》中有許多人物,你最喜歡誰?說出理由。

請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人物),因爲他(他們)___(性格或品質),比如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來說。

三.小結

四.拓展遷移

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

五.佈置作業

以“童年”爲題,寫一篇文章。(再次播放《童年》,結束課)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11

學習目標:

1、訓練朗讀和背誦

2、品位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3、小說的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教學重難點:

景物描寫的優美、心理描寫的細膩、語言的自然流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呵/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這從我們今天要學的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可以看出來。(板書課題)

二、瞭解作者:

魯迅,原名周樹人,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紹興人,有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都收在《魯迅全集》裏。1918年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1年又發表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學生朗讀課文:

1、瞭解課文內容。

2、畫記並解決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瞭解的字詞。

3、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4、理請文章結構,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5、文章的線索是什麼?根據線索劃分段落。

線索:看社戲

(1)看戲前(1--3)--(2)看戲中(4--30)--看戲後(31--40)

四、略讀第一部分,明確這一部分的重要性。

1、請三名同學朗讀這一部分。

2、第一部分有一個詞即寫出了平橋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寫出了"我"對平橋村的情感,請同學們把這個詞找出來。("樂土")

3、"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

方法:班上集體討論,教師歸納。

(1)"我"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優待

(2)可以不念〈詩經〉只類難懂的書

(3)可以釣蝦、放牛等

4、這一部分與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提示: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爲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小結。

魯迅作品《社戲》教學案例 1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篇敘事有詳有略和生動描寫農家少年形象,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想

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幅幅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羣淳樸善良、好客能幹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出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引導學生體會本篇的這些特點,完成教學目的。

本篇語言樸實準確,很有表現力量。引導學生把關鍵語句表現力量的分析,統一於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當中,體會其藝術魅力,培養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羣體。引導學生在分析故事情節中分析“我”和農家少年,體會人物的感情、性格。

教學重點

本篇的結構層次,“我”在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教學過程

1、由教學過的寫人有詳有略的《分馬》,引出敘事有詳有略的《社戲》。

2、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的一、二兩段,初步瞭解本篇;參看註釋閱讀課文、理解詞義、句意、全篇大意。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

4、指定學生二人朗讀課文。

前一人讀至“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讀音準確,緩急得當。

5、引導學生理清結構層次。

(1)本篇主要敘寫什麼事件?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主要敘寫“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時,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

(2)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第三部分,從“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3)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爲幾層,各寫出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可以分爲四層:部分開頭至“我們立刻一鬨的出了門”爲第一層,寫去看戲前的波折;從“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到“於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爲第二層,寫去看戲途中的情景;從“最惹眼的是”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爲第三層,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從“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爲第四層,寫看戲歸來的情形。

6、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部分(板書:平橋村的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於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後,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待遇?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裏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爲“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遊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板書:村中居民熱情好客)。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分很高、應該稱之爲“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板書: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總有哪些樂事?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着釣尖送到嘴裏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