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1.11W人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語文教案

初一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與技能

1、瞭解松鼠的習性。

2、學習課文由總到分,條理清晰地介紹小動物,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學習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徵進行觀察和生動形象的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訓練學生掌握根據事物的特點組織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2、通過學習能夠掌握有關松鼠的一些特徵、習性方面的知識,體會文章語言的生動、形象、準確。

情感態度與價值

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熱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對事物特徵的觀察。

2、形象生動的說明。

3、語言準確性的把握。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文章層次,學習課文能扣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教師先畫出松鼠的尾巴讓學生猜,老師想畫什麼動物,當學生猜出老師想畫的是松鼠時,追問學生是憑藉什麼猜出的,學生說出是憑藉尾巴時,肯定學生的想法,並表揚學生平時觀察動物能抓住動物的體貌特徵。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豐的《松鼠》。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

2、說說松鼠給你留下整體的印象是什麼?

(漂亮、馴良、乖巧,很討人喜歡。)

 三、自讀課文、合作探究

1. 松鼠是一種漂亮、馴良、乖巧,討人喜歡的動物。找出文章中相應的段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總括松鼠漂亮、馴良和乖巧的特點。

第二部分:(2~5)具體說明松鼠的漂亮、馴良和乖巧的特點

第2段,松鼠的漂亮。

第3段,松鼠的馴良。

第4、5段,松鼠的乖巧。

第三部分:(6)補充說明松鼠的其他特徵及它的用途。

順序:先總說——再分說——最後補充說明

2、討論:第一段中的漂亮、馴良、乖巧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爲什麼?

明確:第二段至第五段的安排是根據第一段“漂亮、馴良、乖巧”三個詞的詞序寫的,先說明松鼠漂亮的形體,再說明其習性由表及裏,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3.研讀相應段落,探究特點從幾方面說明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後,師生共同歸納。

漂亮: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馴良:在高處活動、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動、常吃的食物等,是從活動的範

圍、時間、主要食物和尋食的習慣等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乖巧:從過水方法、警覺性強、跑跳敏捷、叫聲以及窩址的選擇、搭窩的方法

窩口的特點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四、課堂小結

課文非常清晰地從松鼠的漂亮、馴良、乖巧三個方面寫出了松鼠的特點,表現出了松鼠是一個“很討人喜歡”的動物。希望同學們課下再認真看看,學習課文的結構思路。

五、作業

寫一篇:我喜歡(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板書設計:

松鼠

總: 松鼠的特點(1)

漂亮: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坐姿和吃相(2) 討

分 馴良:範圍、時間、主要食物和尋食的習慣(3) 人

乖巧:動作、築窩(4~5) 喜

有用的小動物(6) 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和準確

初一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鶴的羣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羣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羣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緻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閱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閱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佇(Zh)立 綺 q )麗湮(y n)沒剽悍(p )盤旋(X n)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衆: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衆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二)仔細閱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提示:

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爲止,敘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其中鶴鷹之戰是重點,戰前,戰鬥,戰後,是三個大層次。戰前又有兩個小的層次,前一層寫"一"字形模隊的飛翔貌,後一層寫變換方向。戰後,也分兩層,一層是護送,一層是遠飛。

(三)深人閱讀,完成以下閱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課文學習小結。

注意結合所學內容的主要點小結即可,突出學習收穫即可。

初一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瞭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2、反覆朗讀,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體會人物形象。

3、領悟文章蘊涵的深沉無私的母愛,聯繫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深入文本,圈劃、朗讀、品味文中描寫母親的動作、神態、語言等語句,領悟文中蘊涵的深沉無私的母愛。

2、難點:仔細朗讀體會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瞭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雲淡,大雁南歸,楓葉似火,碩果累累,秋天的美別具一格,秋天的美實實在在,秋天的許多事物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也會讓我們產生某種懷念的情緒。

作家史鐵生就在秋天裏產生了懷念之情,讓我們一起來欣賞課文《秋天的懷念》。

解題:由秋天的故事引發的對母親的懷念。《秋天的懷念》

二、感知課文

1、聽示範朗讀

2、聽完朗讀,你覺得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脾氣的人

性情暴躁、脾氣暴怒

3、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

(第一段)

師:望着望着北歸的雁陣,他會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師:聽着聽着李谷一甜美的歌聲,他會

生:猛地把東西摔向前面的牆壁

師:還有呢,媽媽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麼勁!

4、爲什麼,他的脾氣會這麼暴躁

雙腿癱瘓。是啊,原來生龍活虎,現在突然坐在輪椅上,自然會脾氣暴躁。

三、深入分析

1、面對這樣的兒子,他的母親又是怎樣做的呢

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我的動靜

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

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悄悄地”對兒子的理解、體貼

“偷偷地”對兒子的牽掛、關切

“撲過來忍住哭”堅強、堅韌

“好好兒活”強忍着痛苦,勸兒子要堅強

“抓住我的手”執着

2、品讀第二段,母親又是怎樣對待兒子、表達對兒子的愛

“擋在窗前”怕兒子觸景生情

“一會坐下,一會站起”爲兒子願意看花而產生的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

“央求般的神色”母親的執着

“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細心、體貼

3、母親此時,自己的情況是怎樣的

身患絕症兒子癱瘓

【拓展閱讀】:“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爲母親着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爲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兒子,可事實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呢,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4、“深受苦楚”的母親:有沒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有沒有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有沒有大聲呼喊我活着什麼勁

自己做堅強的母親讓兒子成爲堅強的兒子

5、“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朗讀描寫菊花的句子,找出形容菊花的品質的詞語: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淡雅高潔母親的寫照

熱烈而深沉母愛的寫照

6、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親帶我看花,是對生命的熱愛

菊花的淡雅高潔,是母親品質的寫照

菊花熱烈深沉,是母愛的寫照

母親愛花,我看菊花是對母親的緬懷

【歸納總結】: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拓展閱讀一】:“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拓展閱讀二】:“我一直有一個悽苦的夢……在夢中,我絕望得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麼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她聽,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地走進我的黑夜,驅之不去。”《有關廟的回憶》

【拓展閱讀三】:“搖着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裏只默唸着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纔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與地壇》

課文題目的內涵:

懷念母親對兒子博大無私的愛

懷念母親堅韌的性格

以勇敢面對人生的決心,告慰母親在天之靈。

四、課後練習

1、文章最後自然段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學習這種寫作手法,試着寫一段景物描寫以抒發某種情感。

2、寫一段給母親的話,表達自己對母愛的深刻理解。

初一語文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並培養爲實現理想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三、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四、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範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爲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後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爲例,然後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舉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麼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麼?

◆我的“幻想”指什麼?“零分”又指什麼?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麼?爲什麼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喧騰”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指什麼?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麼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徵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後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麼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麼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徵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爲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佈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佈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信息反饋:

初一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識記生字、新詞,提高閱讀能力

2、理解行道樹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4、認同自我犧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獻者

教學重點:

行道樹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

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願意站在 ,因爲 ”的句式說一句話。

二、簡介作者

張曉風,1941年出生,臺灣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爲“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輩臺灣地區的評論界推爲“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鄉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緣》等

三、指導學生積累字詞

墮落 點綴 牙齦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四、指導朗讀

1、聽讀課文。

2、自讀課文。

3、小組爲單位,組織朗讀比賽。

五、整體感知課文

生齊讀課文,思考:

1、 行道樹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明確: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本文其實借行道樹讚揚一種人,讚頌一種精神。。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爲什麼說是一種墮落?

明確:“墮落”一詞在字典裏的解釋是淪落,流落。在文中的含義是流落到惡劣的環境裏。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墮落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2、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這一句中哪三個詞最關鍵?

明確:“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1爲什麼行道樹認爲自己的事業是神聖的?什麼樣的事業是神聖的?

明確:行道樹認識到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聖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從事神聖的事業。

○2“神聖的事業”爲什麼是“痛苦”的?“痛苦”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它們還時時爲城市的污濁而憂愁。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明確:一切神聖的事業總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承受犧牲,但是隻有這樣的代價才能爲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如行道樹承受痛苦,爲城市和行人帶來“清新”“濃陰”這種犧牲體現的是奉獻精神,這種爲人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爲什麼說行道樹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明確:這一句前面說“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車輛、煙囪不斷製造煙塵,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他們並不珍惜清新。樹木的感覺是非常鮮明的,在他們看來,城市充滿煙塵,實在令人悲涼,一行綠樹只是點綴,改變不了悲涼的局面,所以說“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

4、末句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爲什麼憂愁?憂愁什麼?最後一段話在文章結構上有何作用

明確:上文說,“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濁嚴重損害着市民的健康,遺憾的是,人們竟然習慣了,麻木不仁了,不想辦法治理污染。行道樹儘管盡力製造清新,但是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大局,他們爲城市空氣污染而憂愁,爲市民健康而憂愁。(快樂的是,自己能爲城市制造新鮮空氣,製造清新,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時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與開頭照應,是文章結構完整,同時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兩處對比,請找出來,說明它們的作用

行 道 樹 繁華熱鬧的城市

(對比)

原始森林 孤獨寂寞的行道樹

作用:突出表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六、作業設計

1、抄寫“墮落 點綴 苦熬 冉冉 貪婪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1和二。1

初一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朗讀詩歌做到節奏分明,讀準重音,讀出感情,並能背誦。

2、瞭解這首詩的寫法和風格。

能力目標

1、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2、通過複述,運用比較法揣摩語言,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聯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2、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誦法;2、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生互動,創設寬鬆的教學氛圍 :

老師激情導入,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歡做的一個動作——兩手大母指按在太陽穴,閉上眼睛,靜靜地輕揉。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慾望,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

現在請一位同學有節奏、有感情的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師問: 生答:

1、詩人看見了什麼? (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麼? (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麼? (故鄉、親人)

4、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麼樣的情懷呢?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女神》之後的詩文集《星空》,寫於1921年至1922年,這時國內的“五四’海潮已過,政局混亂作者思想感情極端矛盾,他既對現實不滿,有強列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反抗精神,又希望在大自然裏或在超現實的空幻境界裏找尋暫時的逃避和慰安。因此,詩中想象大膽,表情含蓄。

三 、誦讀與感悟

1、學生自由誦讀。

2、正音:籠罩lǒng zhào 模糊 móhu 鮫人jiāo

3、朗讀指導:節奏和重音 (課件)

4、分組討論,自由、合作、探究:

哪些是寫實的詩句?哪些是想像的詩句?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板書:

寫實:月光、樹林、白雲、疏星

想象: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小結:第一節寫實,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第二節寫想象,想象天河岸邊鮫人對月流珠的情形。

5、配樂範讀,領悟旋律

配以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老師融情於景的激情範讀。

問:

①聽了老師的朗誦,你們感悟到了什麼旋律?

學生討論、歸納:憂傷、迷惘、追尋……

②哪些詩句充滿了憂傷?

學生討論、歸納:月光淡淡、籠罩着村外的松林、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6、請同學們用優美的散文語言描述一下全詩的意境。(課件)

淡淡的月色,籠罩着村外那一片松樹林;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詩人獨自站在大海邊,望着遠處迷濛的海霧,不由得思緒翻涌,心想,此刻茫茫的天河岸邊,是否也有一位美麗的鮫人,如我一樣,面對如此寧靜、美好卻又悽清的月夜,傷懷流淚呢?

7、請同學們體會一下,詩中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緒?(課件:主題)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表達了詩人對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地流露出對祖國、家鄉和親人思念之情。

8、聯想在詩中的作用(課件)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聯想,由星空聯想到天河,聯想到《鮫人流珠》的傳說,從而抒發了詩人複雜的心情。

四、秀一秀

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爲什麼?

學生自由發揮,展示個人風採。

五、拓展延伸:

1、理解小詩

繁星 冰心

嫩綠的芽,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 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1)詩中的“和”是什麼意思?

(2)這三節詩的先後順序能不能調換?爲什麼?

(3)“嫩綠的芽”、“淡白的花”、“深紅的果兒”說的話能不能調換?爲什麼?

(4)請想象一下“嫩綠的芽”、“淡白的花”、“深紅的果兒”它們各自的願望是什麼?

2、請仿照例子用下面所給的6個圖形,先拼成一幅圖,再說說它所表示的含義,並給所拼圖形起個名字。

例子:

我這幅畫名字爲《青山綠水》,它可以給人的身心帶來美的享受。擁有清秀潔淨的自然環境是人類共同的心願,希望大家都來珍惜保護這份靈秀,不要隨意破壞!

六、作業設計

1、背誦

2、閱讀《倍速》第27課練習《雲和月》,完成作業。

初一語文教案7

一、內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勝地描寫了一位民間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是屬於聽覺的,本來難以描畫,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一些描寫手法,把聽覺與其它感覺溝通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說書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魅力。

二、教學重點

《絕唱》一節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鑑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藉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爲“通感”。閱讀本文,應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三、對白妞的烘托

課文采用烘雲托月的筆法,先寫琴師的演奏、黑妞的說唱以及聽衆的讚揚。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爲白妞的出場起到鋪墊的作用了。

1.琴師

寫琴師用先抑後揚的手法,他的相貌“甚爲醜陋”,開始彈奏時懶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聽”,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技巧,好像只是用來打發時間的。不料作者筆一轉,琴師“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琴師都有如此的技藝,那說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師已經技驚四座.該正角出場了吧!“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一個姑娘”,穿戴“十分潔淨”。“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讓衆人歎服不已,“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其說唱魅力非比尋常。正當聽衆心悅誠服,以爲定是白妞無疑的時候,作者借聽客之口告訴衆人:錯了,這是黑妞。又把讀者的胃口吊了起來。

3.聽衆的讚揚

作者以琴師、黑妞烘托白妞,還覺不夠,又借聽衆之口來讚揚白妞:“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裏的一分的。如果具體讚揚白妞說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麼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虛說“說不出”“學不到”“沒有人能及”,才能神龍不見尾,讓人景仰不已。

四、對白妞的正面描寫

1.出場

白妞終於出場了,也不見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將鼓捶於輕輕的點了兩下”,就讓人頓覺出彩。“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着兩丸黑水銀”,左顧右盼,就攝去了衆聽衆的心魄,“滿園子裏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在地下都聽得見響!”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白妞的眼睛可以說是她獨特魅力的窗戶。

2.說唱

白妞的演唱戲高或低、或緩或急,作者描寫得極有層次,可以分爲五個段落:“初不甚大”——演唱開始;“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3.精妙的比喻

寫白妞說書最精彩的,也可以說是本文的精華,是運用大量貼切的比喻,把無形的聲音化爲有形的喻體,讓人清楚明白。作者設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覺設喻,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裏,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蔘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用視覺設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撥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再如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處,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體而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險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作者以“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峯半中腰裏盤旋穿插”爲喻,活靈活現;描寫漸寂忽起的時候,又用“像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真是聲光色俱備,讓人浮想聯翩。

其他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更是突出了聲音配合的神韻,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底。

4.聽衆的讚揚

白妞演唱完畢,和前文一樣,又借聽衆之口讚揚一番,粗看是重複的文字,其實前面只是說白妞演唱的技巧,這裏讚歎白妞的演唱讓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絕唱》的人物描寫方法

《絕唱》堪稱美文,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趣,造成這種審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物描寫方法的成功運用。在這一點上,作者不僅調用了多種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們很少使用的。學習並研究這些方法,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文欣賞與寫作能力。現在列舉出來,與大家共饗。

1.渲染烘托法

看戲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包。人們來得很早,十二點半開演,而老殘十點鐘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飯就來了。座位已經坐滿了,老殘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個錢”,纔在“人縫裏坐下”。作者對場景可謂渲染得十足,誇張得出奇。它意在說明,在濟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熱”,也形成了一批族,這就爲白妞的出場營造了一種濃厚的氛圍。

2.反襯法

琴師長相醜陋,“一臉疙瘩,彷彿風乾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臺下的叫好聲不絕於耳”。先寫長相的奇醜,後寫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師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觀衆的心裏 。王小玉上臺前,“滿園子裏聽來都是人聲”,上臺後,“向臺下一盼”,就這一盼,使得“滿園子裏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以有聲襯無聲,更顯“無聲”,而這“無聲”,卻讓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響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見文章各處,尤其是對王小玉的彈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頗具美感。寫王小玉婉轉的唱腔,象“一條飛蛇在黃山半中腰裏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寫她忽又揚起的唱腔,“象放那東洋菸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寫黑妞清脆婉轉的唱腔,“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等等。這些譬喻將本來難以描寫的精妙的彈唱技藝寫出來了,寫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應該說,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點。

4.鋪墊法

文章主要描寫了琴師、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場。琴師的輪指博得“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黑妞的彈唱讓觀衆“以爲觀止”,而王小玉的彈唱則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樓梯,一層高過一層,而王小玉則是樓頂;無疑前兩人是個鋪墊,把王小玉推向高峯的意思很明顯。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寫黑妞的彈唱,用了個“以爲觀止”一詞,意思是好極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來寫王小玉的彈唱呢?要知道觀衆是衝着王小玉來的。到這裏,給人的感覺是詞窮意盡,不好再寫了;但作者就在這不好寫處顯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觀衆的評論,爲王小玉的出場開闢了一條廣闊的道路,真所謂“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評點法

作者借觀衆之口來評說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藝,象上面點到的“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後,夢湘先生的一段評說:“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裏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徹些!”這些文字無疑從側面彌補正面描寫之不足。——演技怎麼樣,最有評說資格的還是觀衆。

7.正側面結合法

爲了描寫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藝,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側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鋪墊的文字,如戲院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寫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寫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場、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聲音並無實體形象,正面描寫實屬不易,但文章卻寫得很成功,——它選用可見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讓讀者通過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正面描寫具體可感,側面描寫又富於想象,二者的結合,引人入勝的寫出了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當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種技巧外,還有人物對話、神態、動作等描寫方法,在這裏不再一一贅述。總之,諸多人物描寫技巧的成功運用,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題,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它是構成文章深厚審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初一語文教案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歌的內容,能夠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慎重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容,品位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活動準備〗

1、蒐集作者的相關資料。

2、熟練朗讀課文。

〖教學活動〗

一、引入新課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願,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

(板書課題)

二、出示目標

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能夠背誦。

培養同學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交流普希金的相關資料

(採用同學交流,教師總結的方式,檢測同學蒐集信息的能力,爲理解內容作好準備)

亞歷山大·普希金,俄國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只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忠於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着百折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於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於流放期間。

四、指導朗讀

1、同學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憂鬱瞬息懷戀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麼?

詩人熱愛生活,執着追求理想,相信光明一定會來臨,當生活欺騙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未來是幸福的,美好的,要對生活充溢信心。

五、教師範讀課文,讀準節奏。(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感染同學);要求同學認真傾聽,並說說聽出了什麼

六、分析品評深入感受課文

1、細讀課文,邊讀邊批註,然後把批註的內容或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說明理由。

(研究重點語句,並和其他同學交流)

2、重點研究:

⑴你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這句話?

聯繫詩人所處的環境正義被沙皇俄國專制所扼殺。

⑵“過去的”怎會成爲“密切的懷戀”呢?

首先,是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其次,人生的經歷應是豐富多彩的無論哪種經歷都是一種珍貴的財富,都有助於掌握人生,即使是失敗,是痛苦。

⑶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勇於面對挫折,困難和失敗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七、問題探究

1、對逆境,我們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作者處於那種白色恐怖的年代,革命力量還不能與之抗爭,更何況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

2、這首詩歌與一般詩歌相比,有什麼不同?

這首詩沒有什麼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的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都很生動鮮明的將主題含蓄的表達給讀者。

八、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九、試着當堂背誦這首詩

十、能力培養

在生長的道路上,你遇到過挫折嗎?你碰到過困難嗎?你是怎樣正確面對的?講給大家聽一聽。

十一、課外延伸

1、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2、蒐集類似《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樣的詩歌讀一讀,然後利用朗讀課的時間在班級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未選擇的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明白了面對人生挫折,應當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你應該怎樣做呢?就讓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告訴我們吧!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思。

2、認識慎重選擇人生的重要意義。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朗讀課文,瞭解本詩歌的內容。

2、默讀課文,考慮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主張?

(和同學交流自身的想法)

研討明確:當面對人生選擇時,一定要謹慎,慎重地作出人生的選擇。

四、局部理解課文內容

(小組討論交流)

析讀這首詩歌,然後考慮:四節詩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討論交流後明確:

第一節: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時的無奈。一經選擇便無從回頭。

第二節:作者選擇了極富挑戰性的一條路,這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誘人,更美麗”。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選擇之路,卻留戀那條未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路而無法返回。

第四節: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選擇的路更好些呢?可惜實際已不能回頭。

五、深入理解課文

賞讀後小組討論《未選擇的路》這首詩,說說“路”包括了什麼深刻的含義?詩人想借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

討論後明確:

這裏所說的路是人生之路,他告訴我們:

1、人生之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需慎重。

2、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要經過自身的考慮,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六、問題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

1、本詩中詩人選擇了自身的路,爲什麼題目卻是“未選擇的路”?

2、從表示的情緒方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何不同?

3、這兩首詩歌對人可能發生怎樣影響?

討論交流後明確:

1、目的是爲了提醒人們在面對人生選擇的時候要謹慎,從而引起人們對選擇的考慮。

2、《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情緒積極樂觀,給人精神鼓舞,使人笑對人生;《未選擇的路》情緒表示的很憂鬱。

3、根據詩歌內容,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同學可以暢所欲言。

【課外延伸】

寫出學完這兩首詩歌的體會,做到觀點鮮明,表達流暢。不少於200字。

初一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1、理解寓言藝術特色,學寫寓言;

2、遷移經驗技能,把握文意;

3、培養讀、寫、聽、說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寫作技:巧,進行寓言創作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新

“龜兔賽跑”、“狼來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農夫和蛇”《龜兔賽跑》:驕傲使人落後,虛心使人進步。做事情要踏踏實實地,這樣纔會取得成功。

《狼來了》:要大家講誠實和做人要以誠信爲本。

《農夫和蛇》:恩惠雖大,終究束縛不住忘恩負義的人。不要指望向惡人施善他會還你仁義; “善有善報”不一定適用於惡人。

《狐狸和葡萄》: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藉口說時機未成熟。遇到困難,我們要勇於面對現實,想辦法解決,即使無法解決也不該去埋怨。

二、寓言簡介

1、什麼是寓言?具有什麼特點?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篇幅一般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東西和現象。主題大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諷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於故事中,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在創作中常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2、關於《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臘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紀希臘的一個奴隸,善講寓言故事,後人蒐集了古希臘流傳的寓言,幾經加工、編輯成書,統歸在伊索的名下,稱《伊索寓言》。

三、對比教學,學習寓言。

[教學構想]結合學生已獲得的認識,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採取他們認爲可行的方法學習《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小組學習,教師參與;

2、檢驗小組學習效果問題設計: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樣以神喻人來刻畫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現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據赫耳墨斯的兩次心理活動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xxxxxx”

自命不凡、愛慕虛榮三問價錢中的心理

進一步表現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

(2)赫爾墨斯在生活中各比喻哪一種人?赫爾墨斯是一個自命不凡、妄自尊大、愛慕虛榮的盲目自高自大者。 (3)赫爾墨斯這種人給我們什麼啓示?做人要謙虛,不能自大。 (4)這則寓言給我們什麼啓示? [總結語句]經過學習,我們知道,寓言故事裏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做爲寓言故事裏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節簡單,但雖然情節簡單卻內藏寓意,那我們應如何進行寓言創作呢?

(一)是要有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二)是對故事中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和心理等進行描寫,藏寓意於故事中。

(三)拓展教學,創作寓言[教學構想]學以致用,讓學生在創作實踐中盡情展現他們的想象力,獲得成就感吧!

1、

出示“給題目寫寓言、給開頭寫寓言、給寓意寫寓言”等幾種不同要求的寫作練習,讓學生自主構思:給題目寫寓言:水滴與石頭、新龜兔賽跑、口與鼻的對話等給開頭寫寓言:老虎回家之後xxxxxx樹幹對樹葉說:“xxxxxx”等給寓意寫寓言:告誡人們要保護環境、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幫助等自主創意寫寓言:自擬題目,自找寓意進行創作

2、

進行講故事比賽將學生分爲兩組進行上臺講故事比賽,教師給予及時地表揚適時評價。

3、

總結師生互評:可結合講故事情況展開互評,也可讓學生交流心得體會。

墨斯平時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職工作,故他的神像只能當作添頭搭配給顧客,落得個近乎“白送”的身價.老闆的回答不僅對赫耳墨斯的虛榮心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藉此表現出普通民衆對玩忽職守者的鄙棄和憎惡.

初一語文教案10

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2、初步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領會藝術和美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

教學難點:體會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謎語激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演示。)

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影子。)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學習對同學們有所啓發。

二、作者介紹

(學生交流收集的豐子愷的資料,講述有關作者生活創作的故事。)

三、自由朗讀,整體感知

自學指導(一)

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敘述幾個少年描竹影的充滿童真、童趣的遊戲。從中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從中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

四、品味朗讀,體驗童趣

自學指導(二)

童心是天真爛漫的,童趣是發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遊戲,卻有了藝術美的發現。那麼,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找出來,有感情地朗讀。

五、拓展欣賞

在一位獨具慧心的藝術啓蒙人“爸爸”的引領下,“我”和夥伴們從一次無意的遊戲,走進了藝術的殿堂,並領略了中國畫與西洋畫各自的魅力。下面讓我們借這次語文課。也來簡單欣賞一下東西方文化不同的藝術魅力。

(多媒體展示幾幅中國畫和西洋畫,配音樂。)

六、口語交流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也做過許多充滿童趣的遊戲。但當時沒能像作者那樣從中獲得藝術美的體驗,所以大多已成了過眼煙雲,學了這篇文章,你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你兒時做過的哪一個充滿童稚的遊戲也是可以讓你獲得類似的發現、體驗的?後來它發芽成長了嗎?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用一句話來歸納一下你的感受、收穫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演示板書。)

藝術並非是高不可攀的東西,它就蘊含在孩子們童稚的遊戲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擁有一顆童心,你就能擁有陽光般的快樂;只要你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就會發現在平凡的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羅丹也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希望同學們能走進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用你們的慧眼去發現、去描繪、去讚美生活的美。

初一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乾癟 憔悴 吞噬 殷實 溫馨 寵愛 諂媚 青睞 親暱 憂心忡忡 虯枝 莠子 秕子 糟糠

2.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

乾癟 憔悴 吞噬 殷實 寵愛 諂媚 青睞 親暱 憂心忡忡 孤芳自賞 五彩繽紛 各抒己見飽經憂患 衆說紛紜 弱不禁風 歸宿 理睬

3.瞭解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藉助所描繪的物寄託抒發作者的情懷的寫作手法。

4.瞭解擬人化的寫法:

把無生命的物人格化,賦予人的行爲、思想、感情,抒發作者的情懷。本文運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文中賦予了“秋”的物象以生命,它們的形象中都融入了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都有人的血脈。這樣的手法稱之爲擬人化的寫法。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比閱讀,進一步明確本文粗線條寫景、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通過描寫七種既獨立成章又互相聯繫的寫法。

三、情感目標:

瞭解大意,體會“秋魂”,激發謙遜真誠、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一、主題思想

作者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把它們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秋的靈魂和神韻並進行歌頌,藉此讚美了那些默默奉獻的人。

二、思路結構

全文一共有七個部分,分別寫了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這七篇“短文”在構思方面有內在的規律。從總體構思上講,每篇“短文”的思路、順序都是由此及彼——先寫“物”,再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由物及情;從表達意圖上講,幾乎所有的“短文”都是借物寫人,都是爲了表現人,表現人的成長、人的品格、人的追求、對人生的理解;從佈局謀篇上講,不少的“短文”都是由設問領起下文。

三、寫作特點

1.擬人手法的運用,賦予秋天各種景物以人的特徵,滲透着作者的感情。

2.結構、語言富於變化,避免了單調、呆板。

四、朗讀法教學建議

朗讀法適合於所有抒情散文,本文也不例外。學習本文要反覆朗讀、吟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深刻的內容。朗讀時可分以下步驟:

一是讀準字音,理解詞義,學生利用字、詞典讀準“自讀提示”所列加點字的字音並掌握詞義。本文使用成語較多,讀時注意停頓。

二是讀出語氣、句式的變化。本文語氣多變,陳述句、疑問句(設問、反問)、感嘆句、祈使句多次出現;句式靈活多樣,排比、反問,整句、散句的運用,大大增強了感情的表達,朗讀時,應注意區分。

三是讀出感情。本文寫景抒情、感情色彩強烈。全文通過描寫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來歌詠秋天,歌詠秋天的成熟與思考。故全文應以歌頌、讚美、抒情的基調朗讀。另外,本文還運用了擬人、排比、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把秋天寫得有思想、有色彩、有滋味、有感情,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朗讀時注意把握這個特點。

五、討論法教學建議

本文內容含義深刻,許多語句意味雋永,耐人尋味,如果採用討論的方法閱讀,學習效果更好。討論圍繞以下三個大問題展開:

一是全文整體的理解。此題在學生自讀完的基礎上,先概括各部分大意,再總結全文中心,然後結合課後練習一,討論對“秋魂”的理解。

二是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課文中的一些重點、疑難句展開討論,討論時必須聯繫上下文文意。這一步比上一步更進一層,學生必須對課文有全面、較深刻的理解。

三是圍繞本文語言上的特點展開討論。文中運用了擬人、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學習時找出幾個例句,分組討論這些修辭手法對錶達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初一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3、把握本文以敘爲主,敘中有議的寫作特點。

〖德育目標〗

《世說新語》作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魯迅語),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爲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後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爲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爲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餘,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 CAI 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複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麼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註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爲“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爲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複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後,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爲什麼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爲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初一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1、反覆誦讀課文,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在此基礎上積累優美的語句。

2、揣摩文中的對比描寫,瞭解對比描寫的作用,並學會運用。

3、瞭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對比的寫法。

教學課時:2課時。

課前準備:1、閱讀課文,初知大意,並藉助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2、閱讀註釋,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個學生準備書法作品。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展示書法作品:學生用小篆和隸書寫的“馬”及教師用楷書在黑板上寫的“馬”。

要求學生說出三個“馬”字分別屬於哪種字體。

學生回答後,教師語:時代不同,“馬”的寫法也不同,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結果;同樣,隨着社會的發展,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運也在悄然發生着變化。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布封的文章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馬。

二、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請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詞語:馬馬

2、請分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並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

3、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麼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討

圍繞上述問題,請學生髮表各自的看法,學生回答後,教師將學生的意見進行歸結。

文章寫了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等),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分別是“馴良”、“自由奔放”。

能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捨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爲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遊蕩、蹦跳……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點研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讀二、三段

1、自讀讀二、三段,發現問題。2、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發現的問題,力求在小組內解決問題。3、班上交流,重點研討以下幾句:

1)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2)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3)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

4)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媚妍而已。

(二)深層探究

1、請同學介紹布封情況,明確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要求點到爲止)

2、小組內討論: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作者實際是借對兩種馬的描述來表達自己怎樣的情感態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兩個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師小結: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一篇禮讚自由的優美散文,它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讓我們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懷,實爲文質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體展示樑曉聲《如果我爲馬》中的片段,學生齊讀。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麼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爲一匹野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麼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業

找出自己最喜歡或最不喜歡的語句(段),作點評(完成在資料卡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聯繫實際展開討論,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布封的馬爲我們展示了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馴良與自由。下面我們來欣賞這兩種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家馬、野馬的生活畫面,請學生欣賞。

2、請同學談自己欣賞哪一種馬,並陳述理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響)。

3、討論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下例問題:

1)家馬的馴良的天性嗎?請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觀後感,並就目前的教育現狀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

2)人類對馬的馴化,如果給馬帶來了痛苦,那麼請聯繫人類發展的歷史談談人類該不該馴化動物?

3)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面對日益惡劣的生存環境,人類究竟該怎樣對待動物?

討論結果略。

三、品味語言,學以致用

導入語: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說明書,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不僅讓我們受到諸多啓發,而且在語言上、行文上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1、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摘錄在資料卡的語句,並陳述自己的理由。

教師要注意參與到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去體會文中人格化的描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