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

本文已影響 2.78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1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麼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雲),的確,雲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雲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雲彩。(板書文題)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所表現的童趣,理解兒童之間的純真的情誼。

2、體會課文中各種描寫方法,理解這些描寫的作用。?

3、讀寫結合,進行描寫性作文訓練,提高描寫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習小說三要素。理解人物和環境對錶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內容。

3、學習生動流暢的語言。

教學難點:

1、景物描寫對抒發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人物刻畫對推動情節發展、表達作者感情的作用。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導入

多媒體mp3顯示:(欣賞歌曲羅大佑的《童年》)(鏈接在酷狗音樂)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美好的、快樂的,是充滿好奇的、幻想的。在成人之後回憶這段往事,對於當時的人和事,更有一種永生難忘的體驗。讓魯迅先生的《社戲》點燃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吧!

(板書文題、作者)

二、解題、簡介作者及背景

1、解題

什麼是社戲?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同時,又是古代的一個地區單位。

社戲,指在社中進行的有關宗教、風俗的戲藝活動。在紹興,社日演戲是由來已久的了,南宋時,陸游的“社日”詩中就已經有“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的題詠。至清代,社戲成爲亂彈戲劇的主要演出形式。

2、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等。

3、文學體裁——小說

回顧小說有關知識: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情節結構。

4、寫作背景簡介

5、檢查預習

(1)生字讀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攛掇cuān duo 鳧水fú

憚dàn 踱duó 棹zhào

(2)詞語解釋

歸省:指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看望父母。

自失:(聽得出神)忘了自己。

攛掇:從旁鼓動人做某事。

行輩:排行和輩分。

絮叨:翻來覆去地說。

依稀:隱隱約約。

憚:怕,畏懼。

三、速度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的人物有誰?

人物:迅哥兒、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外祖母

2、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線索——社戲

3、圍繞“社戲”這條線索,文章主要寫了哪幾件事情?

⑴ 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⑵ 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⑶ 看社戲前的波折。

⑷ 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⑸ 趙莊看社戲。

⑹ 看社戲後歸航偷豆。

⑺ 六一公公送豆。

4、課文以“社戲”爲線索,貫穿全文,作者是怎樣安排所寫的幾件事的?

看戲前(1——3) 看戲中(4——30) 看戲後(31——40)

四、細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分析第一部分——看戲前(1——3)

1、平橋村是一個怎樣的村莊?

明確:平橋村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2、這樣的一個小村莊,在“我”心中卻留有深刻的印象, 並且包含着深厚的情感,爲什麼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答案。

“但在我是樂土”(指安樂的地方)

3、爲什麼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用原文回答)

明確:因爲我在這裏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我得到了怎樣的優待?

明確:(1)許多小朋友伴我來遊戲;

(2)“我”在這裏是公共的客;

(3)大家去釣蝦,釣的蝦“照例是歸我吃的”

5、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樂事嗎?

明確:一同去放牛;還有後文寫到的一起去趙莊看社戲。

6、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寫看社戲有什麼關係?

(1)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3)還交代了在平橋村的樂事,爲下文寫到趙莊去看戲做鋪墊。

7、文章是怎樣引出第二部分寫看社戲的?在文中找出答案。

“至於我在那裏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

第4段是過渡段,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

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

填寫關聯詞:我們年紀都相仿,( )論起行輩來,( )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 )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們是朋友,( )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第一部分內容導入新課。

二、分析第二部分——看戲中(4——30)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5—30),並思考問題:

1、第二部分是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並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明確:

第一層(5—9段): 戲前波折;

第二層(10—13段):月夜行船;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3

《山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意,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重點:

反覆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嗎?

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往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象,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爲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爲“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爲“山市”。

(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註釋)

投影補充:

《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爲主,此外還有散寫特記、隨筆寓言等等,主要寫狐鬼怪異的故事,也收錄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導朗讀:

1、 小聲自讀,畫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投影)

奐山 青冥 飛甍 高垣 睥睨 連亙 霄漢 逾時 倏忽

3、 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 指名學生朗讀。

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不能解決的句子。

2、 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

(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 思考:

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畫出表時間的詞語)

明確:三個階段:(投影明確)

1)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2)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3)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4、 請學生依照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以圖畫或語言描寫的方式展示你腦海中“山市”的景象。

(選取幾個,實物投影)

5、 再次朗讀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纔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嗎?

(學生髮言)

(投影補充關於“海市蜃樓”的小)

2、你能根據這個知識來推測“山市”形成的原因嗎?

(四人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齊讀課文一遍。

六、佈置作業

1、 課後朗讀課文

2、 課外查閱,對“山市”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初中語文閱讀題之山石分析

【—閱讀題之山石分析】,這首詩爲傳統的紀遊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遊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遊蹤。

按照時間順序依次記述遊蹤,很容易弄成流水賬。詩人手段高明,他象電影攝影師選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動,攝影機在後面推、拉、搖、跟,一個畫面接着一個畫面,在讀者眼前出現。每一畫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構成獨特的意境。全詩主要記遊山寺,一開頭,只用“山石犖确行徑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險峻的山石,狹窄的山路,都隨着詩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換形。這一句沒有寫人,但第二句“黃昏到寺蝙蝠飛”中的“到寺”二字,就補寫了人,那就是來遊的詩人。而且,說第一句沒寫人,那只是說沒有明寫;實際上,那山石的犖确和行徑的細微,都是主人公從那裏經過時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過這些主觀感受的反映,表現他在經過了一段艱苦的翻山越嶺,黃昏之時,纔到了山寺。“黃昏”,是很難變成可見可感的清晰畫面的。他巧妙地選取了一個“蝙蝠飛”的鏡頭,讓那只有在黃昏之時纔會出現的蝙蝠在寺院裏盤旋,就立刻把詩中主人公和山寺,統統籠罩於幽暗的暮色之中。“黃昏到寺”,當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現了主人公“升堂”的鏡頭。主人公是來遊覽的,遊興很濃,“升堂”之後,立刻退出來坐在堂前的臺階上,欣賞那院子裏的花木,“芭蕉葉大梔子肥”的畫面,也就跟着展開。因爲下過一場透雨,芭蕉的葉顯得更大更綠,梔子花開得更盛更香更豐美。“大”和“肥”,這是很尋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葉和梔子花上,特別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葉和梔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觀景物的特徵,增強了形象的鮮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讚美它們。

時間在流逝,梔子花、芭蕉葉終於隱沒於夜幕之中。於是熱情的僧人便湊過來助興,誇耀寺裏的“古壁佛畫好”,並拿來火把,領客人去觀看。這當兒,菜飯已經擺上了,牀也鋪好了,連席子都拂拭乾淨了。寺僧的殷勤,賓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體現。“疏糲亦足飽我飢”一句,圖畫性當然不夠鮮明,但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與結尾的“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爲人?”相照應,又說明主人公遊山,已經費了很多時間,走了不少路,因而餓得很。

總結:這篇詩,極受後人重視,影響深遠。蘇軾與友人遊南溪,解衣濯足,朗誦《山石》,慨然知其所以樂,因而依照原韻,作詩抒懷。他還寫過一首七絕:“犖确何人似退之,意行無路欲從誰?宿雲解駁晨光漏,獨見山紅澗碧詩。”詩意、詞語,都從《山石》化出。

初一語文知識點總結之關聯詞

【—初一語文總結之關聯詞】,並聯詞是我們難以總結的也是我們不容易找到的,以下是老師總結的,同學們動起手來記一下吧。

[關聯詞]

①並列句。各分句間的關係是平行並列的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又……又……、既……又……、一邊……一邊……、那麼……那麼……、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②承接句。各分句表示連續發生的事情或動作,分句有先後順序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接着……、……就……、……於是……、……又……、……便……等。

③.遞進句。分句間是進一層的關係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不但(不僅)……而且……、不但……還……、……更(還)……、……甚至……等。

④選擇句。各分句列出幾種情況,表示從中選出一種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還是……、要麼……要麼……、寧可(寧願)……也不……、與其……不如……等。

⑤轉折句。後一個分句與前一個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對,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雖然……但是……、儘管……可是……、……然而……、……卻……等。

⑥.因果句。分句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因爲(由於)……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爲……等。

⑦假設句。一個分句表示假設的情況,另一個分句表示假設實現後的結果。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⑧條件句。一個分句說明條件,另一個分句表示在這一個條件下產生的結果

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只要……就……、無論(不管、不論)…&hellip 初中物理;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總結:並聯詞包括並列句,承接句,遞進句,選擇句等等一些句子。如何運用就靠平時同學們的積累哦。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題之尋求挫敗

【—課外閱讀題之尋求挫敗】,人活着必須要有追求,如果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將會迷失自己,會活的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爲了什麼而活着。

①我一直在尋求挫敗。

②有人出發去“徵山”,我卻從來不是,而且剛好相反,我爬山,是爲了被山征服。有人飛舟,是爲了“凌駕”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親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歸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復歸拉於零的一次冒險。

③記得故事中那個叫“獨孤求敗”的第一劍俠嗎?終其一生,他遇不到一個對手,人間再沒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間再沒有可匹敵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來有一塊通靈寶玉的賈寶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卻發生在他擲玉的剎那。那時,他初遇黛玉,一見面,彼此驚爲舊識,彷彿已相契了萬年。他在驚愕中竟把那塊玉胡亂砸在地上,那種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動人的,是真愛情最醇美的傾注。

⑤文學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陳師曾一遇見黃山谷,就燒掉自己的書稿,虛心去向黃山谷學習。一個人能碰見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並能一把火燒盡自己的舊作,應該算是和種極幸福的際遇。

⑥《新約》中的先知約翰,一見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對人們說:“我僅僅以水爲你們施洗禮,他卻以靈爲你們施洗禮,我之於他,只能算是一聲開道的吆喝聲。”《紅拂傳》裏的虯髯客一見李靖,便知天下大勢已定,於是飄然遠引。那使無數人爲之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麼想見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孫中山也有如此風儀,使四方豪傑甘於俯首授命。生的悲劇原不在頭斷血流,而在於沒有大英雄可以爲之赴命,沒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1、③④段列舉的一反一正兩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4分)

2、填空。(3分)

初中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實例解析(4)

【—初中閱讀理解技巧】小編提醒大家做好筆記了,下面的小編繼續爲大家帶來的是初中閱讀理解之《三國演義》考點預測,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過來看看。

《三國演義》考點預測:

1.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

2.主要內容: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願望。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曹操:自幼放蕩不羈,但很有才華,又足智多謀,善於隨機應變。許劭評論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諸葛亮:智慧的象徵,清忠耿直,用人唯賢,謙虛、謹慎、認真又盡職、鞠躬盡瘁。

劉備:一代梟雄.寬厚仁愛,求賢若渴。

關羽:忠義、智勇雙全。

4.相關事件:桃園三結義、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關公過五關斬六將、諸葛亮智用空城計。

5.相關問題:

①《三國演義》中哪兩位人物煮酒論英雄?各自的內心怎樣?

曹操:故意試探劉備,看他是否能成大業、胸懷大志。

劉備:生怕自己被看出破綻,竭力掩蓋,內心恐慌。

②寫出《三國演義》中有關關羽的情節。

“溫酒斬華雄中考;、“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

③“桃園三結義”是指哪三個人?各有怎樣的性格?

劉備:忠厚善良、禮賢下士

關羽:忠肝義膽、一身正氣

張飛:勇猛粗暴、嫉惡如仇

④“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這一X像描寫寫的是哪部小說中的哪個人五?《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看過上面爲大家整合的實例後,想必大家都已經熟知《三國演義》的考點要點了吧。接下來還有更多更全的語文閱讀理解技巧等着大家來學習哦,想要了解最新的訊息就來關注吧。

初中語文知識點總結之仿寫的常見考法

【—總結之仿寫的常見考法】,仿寫是小型的寫作練習,它要求我們在極爲有限的字數內盡情展示才情。

句子仿寫通常都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

誤區提醒

1、解答仿寫題應具備下面一些知識與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語法、修辭知識。語法、修辭知識是從大量的語言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運用語言的規律,掌握它們無疑有助於提高我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根據例句句式特點,在橫線上另外仿寫句子。

太陽無語,卻放射出光輝;高山無語,卻體現出巍峨;大地無語,卻展示出廣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自選話題的仿寫。品讀所給例句,我們能看出以下特點:一是全句運用了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歌頌了一種默默奉獻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個二重複句,第一層爲並列關係,第二層爲轉折關係(標誌詞“卻”)。我們做這道仿寫題時可不考慮所寫句子的內容,因題幹無此項要求,但整齊的排比句式、活潑的擬人手法則必須用上,且句子之間的關係也一定與例句一致。仿寫示例:“青春無語,卻煥發出活力;鮮花無語,卻散發出芬芳;春雨無語,卻滋潤着大地。”

其次是豐富的聯想能力。具備了相關的知識,如果不能展開聯想,答案依然不恰當。所以,我們應該通過擴大生活與知識積累,掌握聯想與想象的方法。

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辭方法,仍以“她”爲開頭補寫兩個句子。

春姑娘邁着輕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攜着神奇的小花籃,把五彩的鮮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道指定話題的仿寫練習。按要求,我們仿寫的句子仍然得圍繞春姑娘展開,要表現出春天給大地、人間帶來了什麼。做這道題,我們要展開聯想:春天除了萬紫千紅。還有什麼。仿寫示例:“她伴着淅瀝的小雨點,把美麗的故事講給魚兒,講給青蛙;她跟着山間的小溪流,把婉轉的歌兒唱給青山,唱給牧童;她帶着歸來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訊傳遍山村,傳遍農家。”

再次是過硬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語言表達平平,就很難在這塊小天地裏有大的作爲。因此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調動多種感官去觀察身邊的事物,用鮮活的心靈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瑩剔透、晚霞的絢麗迷人……化入心中,流入筆端,即成爲美妙動人的文字。有了關注萬物、珍愛生命的熱情,輔之以廣泛的閱讀——讀好書,讀美文,再通過必要的語言訓練,就不愁寫不出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

總結:從形式上說,我們仿寫的句子必須使用擬人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齊的排比句。

初中語文基礎知識之石壕吏背景

【—之石壕吏背景】,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

公元758年,爲平息安(安祿山)史(史思明)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現在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現在河南孟州市),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這時剛好從洛陽回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鎮,現在河南三門峽東南。吏,小官,這裏指差役。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已經四十八歲的杜甫,由左拾遺貶爲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

當時唐王朝集中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步騎二十萬,號稱六十萬,將安慶緒圍在鄴城。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爲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

總結: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4

(一)知識目標:

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熟悉文章內容,掌握字詞,品味文章語言。

3、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初步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生活中處處有美,但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的觀點。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2、領會蘊含在童稚的活動中的藝術和美。學習作者仔細觀察景物的變化並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3、體會本文生動形象充滿童趣的描寫。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領會藝術和美蘊涵在童稚的活動中,學會在生活中去發現、創造藝術的美;

2、認識到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領會國畫的內在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點難點

1、瞭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對藝術的嚮往和熱愛之情,培養學生文化意識。

一、複習檢查、激趣導入

新課導入

1、我們來猜個謎語: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頭,燈前月下跟你走,就是從來不開口。謎底是影子。我經常想起和兒時的夥伴玩踩影子等各種有趣的遊戲,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於影子的文章——《竹影》。

竹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植物之一,“梅、蘭、竹、菊”古稱“四君子”,在詩歌、文章、圖畫中到處可見它的身影。那麼,在幾個小夥伴的眼裏,竹影又有些什麼樣的特殊趣味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豐子愷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2、作者介紹:豐子愷(1898—1975),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風格獨特的漫畫作品影響很大,深受人們的喜愛。他的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他的散文,在我國新文學史上也有較大的影響。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甘美的回憶》《藝術趣味》《率真集》等。這些作品除一部分藝術評論以外,大都是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

3、檢查詞語預習情況

蘸(zhàn)愜意(qiè)硃砂(shā)

參差(cēncī)一縷(lǚ)肥碩(shuò)

幽暗(yōu)豐子愷(kǎi)口頭禪(chán)

趙孟睿╢ǔ)水門汀(tīng)

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1、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提示:文題是“竹影”,它是寫景爲主,還是以寫人物活動爲主?

本文以幾個少年月下描竹影的遊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獲得了藝術美的發現。(主旨)表現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孩子們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們感受了到美。你覺得文中哪些描寫最生動地表現了童趣?(第三自然段)

有趣的發現:

①細看月光下的人影,頭上有煙氣。

②水門汀上的竹影像中國畫。

3、文章開頭交代天氣悶熱的目的:引出下文,爲下文畫竹影做鋪墊。

三、合作互學、展示交流

1、文中寫到“大家吃了一驚,立起身來,看見爸爸反揹着手立在水門汀旁的草地上看我們描竹,他明明來得很久了。”這句話的含義是什麼?

孩子以爲自己做錯了事情,而且已全被父親看在眼裏,擔心會受到父親批評。

2、文章對父親的描寫,表現了父親的善於引導主要有三處:

第3段:忽然一個大人的聲音在我們頭上慢慢地響出來:“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來得很久了。

——父親早就來了,卻耐心地在一旁觀察孩子的作爲,在合適的時機參與話題,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導孩子。

第3段: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對着他說道:“誰想出來的?這畫法真好玩呢!我也來描幾瓣看。”

——能細心體察孩子的心情,併爲他們解圍,這真是難能可貴的長者風度。

第8段:我回到堂前,看見中堂掛着的立軸——吳昌碩描的墨竹,似覺更有意味。那些竹葉的方向、疏密、濃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體,似乎都有意義,表示着一種美的姿態,一種活的神氣。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5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通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峯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峯巒:山峯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說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爲“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爲“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羣”,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爲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說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說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裏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說明:高積雲是成羣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爲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像駝峯,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着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裏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爲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着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比喻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爲科技改寫着大自然的歷史。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6

教材分析

《社戲》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教學目標

(1)學會文中的生字詞並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2)培養理清複雜結構的能力。

(3)體會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啓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重點難點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風景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童年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長大後,回憶往事時,更是懷着一種浪漫情懷,大家的童年一定是豐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童年最喜歡的事情。

同學講的很好。的確是,童年的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我們陪童年魯迅走過了充滿童趣的生活,今天我們將追尋魯迅兒時鄉村生活中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二、 檢查預習:

1、生字注音

不憚dàn 潺潺chán 鳧水fú 攛掇cuān duo 踱duó 頗pō

怠慢dài 吁氣xū 宛轉wǎn 絮叨xù dāo 磕kē 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 舀水yǎo 蘊藻yùn zǎo 伊yī 篙gāo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7

【教學目的】

1、瞭解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雲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係,應爲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雲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⑴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學習的兩個重點。

⑵掌握課文註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⑶朗讀課文,註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說明的內容是什麼?

明確:雲和天氣的關係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雲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

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粗字寫法)

解釋詞語:姿態萬千點綴一霎間預兆輕盈瀰漫

四、統觀全文,瞭解結構

提示:聯繫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後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髮言,歸納:

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識天氣可以看雲。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髮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雲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雲的特徵。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雲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後,“有時”“有時”“剛纔”“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後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看雲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1、爲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後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爲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纔……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雲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徵,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着,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係?起什麼作用?

學生髮言,歸納。

“薄雲”“晴朗”;“低而厚密的雲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雲的各種形態”,啓下引出“雲和天氣”的關係。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爲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雲的形態和天氣的關係;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

按課後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雲的“位置”一欄。

雲種類雲的形狀位置天氣的情況捲雲像羽毛像綾紗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卷積雲像粼波很高它不會帶來雨雪積雲像棉花團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溫和的陽光高積雲像羊羣2千米左右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卷層雲彷彿白色調幕高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高層雲像毛玻璃低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雨層雲佈滿天空更低雨雪就開始下降積雨雲形成高大的雲山更低馬上就會下暴雨

由上面雲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係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徵”“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捲雲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雲的形態特徵;

“像棉花團似的白雲”比喻積雲的形態特徵;

寫捲雲聚集成卷層雲時用“彷彿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雲變成高層雲時,用“這時的卷層雲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雲了”;

寫高層雲變成雨層雲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雲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捲雲”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雲山”、“羣峯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雲到積雨雲;“雲底變黑”、“雲峯模糊”、“雲山崩潰”、“烏雲瀰漫”描繪“積雨雲”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雲”變化爲“積雨雲”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麼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光名產生和分佈情況光彩天氣徵兆暈產生在卷層雲上,分佈在日月周圍裏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生在高積雲邊緣部分裏紫外紅華環由小變大,轉晴,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陽照着對面的雲彩雲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緻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後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麼,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侷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後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理解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並瞭解作者

課前30秒圖片(漂亮、可愛的貓)欣賞,觸發學生愛的情感。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爲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從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縣人。現代作家、文學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全國作協理事等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前往阿富汗等國進行友好訪問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參考圖譜》《中國俗文學史》《歐行日記》《海燕》《山中雜記》等。

二、檢查預習

1、讀準字音

污澀紅綾慫恿悵然蜷伏悲楚懲戒妄下斷語

2、理解詞義

慫恿:鼓動別人去做。

悵然:不愉快的樣子。

妄下斷語:不經考慮地說出斷定的話。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感知文意,完成下表

第一隻貓

第二隻貓

第三隻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蜷伏在家門口,張嬸拾了進來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並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相伴的小侶

寵物,親愛的同伴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不大注意它

結局

病死了

被一個過路的人捉去了

死亡

對我的感着一縷的酸辛悵然,憤恨詛咒偷貓賊內疚,更難過

影響

我對於第三隻貓的死更感到難過得原因是: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於“我”。“我”主管臆斷,斷定鳥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卻無法辯訴,最後死在鄰居家的屋脊上,“我”認爲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這個過失是無法挽救的

2、根據上表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三、研讀課文

1、文章生動的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過。其中,前兩隻貓活潑、有趣,找出相關句子作分析。

(1)、花白的毛,很活潑,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陽光裏滾來滾去。

(2)、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

(3)、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

(4)、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兒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裏曬太陽。

(5)、飯後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抓捕什麼似的。

這一組句子,從細小的方面寫盡了前兩隻貓的活潑可愛、頑皮淘氣。這樣的描寫,叫做細節描寫。它可以使文章生動而富有情趣。

2、第三隻貓難看也罷、憂鬱也罷,但這都不妨礙它成長。然而,這種平靜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隨之而來,貓的遭遇是什麼?(跳讀第17-29段)。

——被主人誤認爲偷吃了芙蓉鳥。

3、“我”根據什麼判定芙蓉鳥是這隻貓咬死的?

——“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對鳥籠凝望着。”

4、我的判斷是否準確?是誰咬死了芙蓉鳥?根據是什麼?

——只兇惡的黑貓把鳥咬死。

根據是:“一隻黑貓飛快的逃過露臺,嘴裏銜着一隻黃鳥”。

5、事情澄清後,“我”心裏十分難過,作者是怎樣抒發這種感情的?齊讀第30、31段。

——這是我的懺悔。同時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不能主觀臆斷,否則,就會出現差錯,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6、第二隻貓丟失,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又寫道:“自此,我家永遠不養貓。”試着聯繫文中的描寫,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是舅舅送的,比第一隻貓更有趣,更活潑。全家人都很喜歡它,然而不幸亡失。“我”感到“悵然,憤恨”,所以“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不是“我”抱來養的,是全家人都不喜歡的可憐的難看的憂鬱的,懶惰的貓,然而由於作者對貓的誤會,又親自制造了貓的悲劇,所以深感內疚,爲了不再看到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

四、課堂小結:學了本文,你懂得了什麼道理?

做事不能單憑主觀臆斷,那樣會留下痛苦的回憶;冤枉了別人,如果對方難以辯解,那更會給自己留下痛苦。

第二課時

一、把握文章的寫作特點

跳讀課文,想一想,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情節曲折,結構嚴謹。

文章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貓的亡失爲線索都具有相對的完整性。三個故事又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串,構成一段家庭養貓的悲劇史:得貓——養貓——亡失——再得貓——再養貓——再亡失——復得貓——復養貓——復亡失,永不養貓。情節三起三落,層層推進。

2、首尾呼應。

銜接呼應表現爲:開頭交代幾次養貓的結局,拋出線索,總領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養貓”收尾,開拓深意,呼應開頭。三個故事之間又有過渡段貫通彌合。

二、感悟

學生討論、交流,按句式說話:“對於,我想說:”

1、對於作品中的“我”,對於“我”妄下斷語打死可憐貓的事件,我想說:

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教師引導:關愛生活中的“可憐貓”!

2、對於作品中的貓,我想說:

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爲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三、延伸遷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過?把事情經過說給其他同學聽聽,並和同學討論一下,怎樣才能減少彼此之間的誤會?

四、課堂總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鄭振鐸先生的《貓》,讓我們有了許多感悟。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我們發現自身的不足時,一定要努力尋找自己的優點、發揚長處並讓它超常發揮。這樣,你的命運纔有可能改變。因爲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同學們,不論走到哪裏,你們一定要讓自己成爲最好的——最綠的小草,最純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五、佈置作業。

板書貓

第一隻貓

第二隻貓

第三隻貓

來歷

隔壁要來的

舅舅家抱來的

張嬸撿來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帶着泥土的白雪球

渾身黃色,很可愛

毛色花白,並不好看,瘦,毛被燒脫了幾塊,更覺難看。

性情

活潑

較第一之更活潑,更有趣,會捉鼠

天生憂鬱,不活潑,懶惰

地位

寵物

寵物

若有若無,不大喜歡

結局

死亡

丟失

死亡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9

教學目標:

積累詞語,掌握“幽暗、愜意、包羅、參差不齊”等詞語的音、形、義,並學會運用。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中國畫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聯繫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學習作者仔細觀察景物變化,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培養從生活中感受藝術的能力。

領略國畫的內在美,提高藝術修養,初步形成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用簡潔概括的語言複述課文,理清思路。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教學難點:

研讀有關國畫常識的語句,體會畫竹的內涵。

課時:1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查閱資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國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原名,共有文學、美術、音樂等著作一百多種。長於漫畫與散文,漫畫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讀課文,爲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愜意()蘸()水門汀()口頭禪()

徘徊()撇()參差不齊()幽暗()

豐碩()硃砂()

藉助工具書,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並選擇其中兩、三個詞語造句。

釋義:

愜意:幽暗:

疏密:包羅:

參差不齊:口頭禪:

造句:

1、蒐集鑑賞繪畫作品,瞭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

2、再讀課文,將預習中的問題記錄下來。

遇到的疑難問題:

初讀課文的感受:

[課堂學習]:

導入: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我這兒有一首詩:“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啊/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是啊,人們回憶往事,總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們學習豐子愷的《竹影》,體會課文表現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一、學生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師生共同糾錯,解決預習中出現的問題。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看誰說得棒)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在文中找出你認爲能體現小夥伴們充滿童趣天真爛漫的句子。

2、學生朗讀全文,然後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情節。

3、課文題爲“竹影“,它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主要寫人物活動?

4、本文除寫人物活動外,作者在課文中究竟要表現什麼樣的中心?

三、探究體驗:

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天真無邪的心,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於是,他們開始本能的畫畫,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從孩子的遊戲引入藝術的教育,給孩子們上了一堂藝術入門課。

思考爸爸是怎樣一個人?談談你對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編花環等遊戲,結合畫竹影的文意,你認爲遊戲和藝術有什麼關係?

學生小聲朗讀5、6自然段,回答問題: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是什麼

投影出示句子:“中國畫像符號,西洋畫像照相。”指導理解。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峯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說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11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

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難於區分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爲了避免被雨水淋溼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峯巒招牌點綴預兆輕盈綾紗鱗波崩塌瀰漫徵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白雲朵朵陽光燦爛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絲絲縷縷朦朧不清密密層層連綿不斷羣峯爭奇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爲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髮言,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爲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麼說呢?像這麼說:如:

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纔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爲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爲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初一語文教學教案13

《社戲》全文原有前後兩個局部,課文節選自後一局部,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示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着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羣憨厚可愛的農村小朋友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爲“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潔童心的突出表示。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示得最爲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身手給白地看”來撫慰“我”,表示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能拿主意,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說明他善於爲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溢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小朋友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示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小朋友在浪花裏躥”,化靜爲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