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韓愈《送董邵南序》教案

本文已影響 1.55W人 

  教學目標

韓愈《送董邵南序》教案

  1知識目標:

(1)、瞭解語氣對錶達文章主旨的作用。

(2)、 鑽研本文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能力目標: 比較《馬說》與此文的異同。

3、情感目標:爲古人才不得用鳴不平,珍惜今天才盡其能的好時機

  教學設想

1、 以研讀的方式,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

2、 探究文章語氣的表達,以達到了解作者意圖的目的。

3、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4、 主要教學板塊 朗讀--研讀--比讀。

5、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序--懇切而意長。

(師提示:讀出三層語意,鼓勵送行----提出忠告----規勸順從朝廷。)

2、 誦讀,讀出語氣。

(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加以指導。)

董生勉乎哉!--第一段讀出鼓勵、慰藉的語氣;第二段讀出勉勵、提醒的語氣。(因爲前者表示作者對董生的期望--要跟有抱負的人一道爲國家排憂解難,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而後者則表示了警戒之意--希望董生謹慎小心,知所進退,要珍惜自己的前程,切勿爲叛逆之臣效力。)

吾知其必有合也。--讀出肯定的語氣。

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讀出感嘆的語氣。

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讀出反問的語氣。

  二、研讀

1、 教師介紹燕趙地區的形勢。

唐代中期,“安史之亂”雖已平息,藩鎮名義上也仍是朝廷的封疆大吏,但他們憑藉自己的軍事力量割據一方,專橫跋扈,無所不用其極,勢力日漸強大,並且父子相傳,不服從朝廷調遣。當時的河北是地方藩鎮割據一方的局面,有些不得志之士則寄身於地方藩鎮,以謀求個人出路。

2、 理解董生的處境。

教師引導:董生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去往燕趙地區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搜尋有關語句,用“董生是……的,他……”的句式說話。如:“董生是失意的,他舉進士,連不得志。”“董生是憂鬱的,他‘懷抱利器’而無所施展。”……

(學生討論後回答。)

3、 研讀作者的心意。

⑴ 請學生摘錄文中寄託作者心意的句子研讀,教師加以提問。如:

吾知其必有合也。--爲安慰、勉勵而加以肯定,言不由衷。

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反問中昭示着擔心,委婉地提醒。

爲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用心良苦,本意是想讓董生從中受到啓發。

爲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用意深刻,正是作者向董生致意,同時也希望寄語燕趙才智之士同爲朝廷效力,鞏固國家統一。

(學生分小組討論。師在鼓勵性、肯定性的原則下,讓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

⑵ 師生共同小結。(師引導,生作答。)

明確:作者寫這篇文章作爲臨別贈言,先是表示同情、慰藉,勉勵董生有所遇合,而主旨所在,卻是用委婉方式,規勸他爲朝廷效力,建功立業。正如前人所言:“送之,所以留之。”

4、 研讀本文寫法。

(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指導並提問。)

明確:本文文字簡潔而寓意深刻,措辭曲折,含蓄有致,正所謂“深微屈曲”。

  三、比讀

與《馬說》比較寫法上的異同。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迴指導並提問、作結。)

明確:

同:都是含蓄深刻,都是開篇定下基調,分三層陳述,多有轉折。

異:《馬說》託物寄意,用“千里馬”比喻賢能人才,抒發了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的憤懣;《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的特點是名送實勸,反話正說,既規勸董生歸順朝廷,又尊重、愛惜人才,表達了複雜的感情。

  四、作業

請以《給 的一封信》爲題,寫一篇文章。要求:

1、橫線處可填爸爸、媽媽、老師等稱呼。 2、在寫作中,要注意語氣的表達。通過合適、得體的語氣的運用,以向對方表達出你寫這封信的目的。 3、字數不少於600字。

附: 板書設計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韓愈

序:懇切而意長

懷抱利器

鼓勵、慰藉 → 必有合也

鬱郁適茲土

風俗與化移易

勉勵、提醒 →能否如願未卜

今不異於古所云

吊望諸君

啓發、致意→爲天子效力

觀屠狗者

實質:名送實勸

  【說明】

由於韓愈一向維護朝廷的統治,視藩鎮爲叛逆,因而極不贊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將來仍然回到長安來,爲天子效力,但這個意圖表達得委婉含蓄,須仔細品味才能讀得出來。所以,本方案的教學角度擬爲:研讀--探究文章深意,把握作者意旨。具體就是通過對文章語氣的探討,達到把握作者意旨的目的。

通過朗讀,使學生達到了解主要字詞、理解文章語意、初步讀出文章語氣的目的;通過研讀,使學生達到研語氣、明主旨的目的;通過比讀,使學生達到會比較、知異同的目的。教學中的這三個具體步驟是一環扣一環、循序漸進的,是遞進式的。

設想能通過對這一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語氣對文章主旨的表現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從而使學生能夠重視語氣的表達(因爲學生一向輕視語氣的作用),並使學生以後能在自己的寫作中充分發揮好語氣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設想能通過對這一課的學習,教會學生一種自主學習的方法(朗讀--研讀--比讀),爲研究性學習夯實基礎。

  附原文及譯文:

  【原文】

送董邵南序 [唐] 韓愈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1]。董生舉進士[2],連不得志於有司[3],懷抱利器[4],鬱郁適茲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6]。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7]!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爲我吊望諸君之墓[8],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9]?爲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譯文】

自古就說燕、趙一帶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俠義士。董生考進士,接連幾次未被主考官錄取,懷抱傑出的才能,心情抑鬱地要到那個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會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這樣不遇於時,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實行仁義的人,都會同情憐惜你的。何況燕、趙一帶的豪俠之士奉行仁義是出於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隨着教化而改變的,我哪能料想現在比起古時候所說的沒有什麼兩樣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證實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爲你的此行而產生了一些感想。請你爲我到望諸君樂毅的墓上去憑弔一番,並且到那裏的街市上看看,還有過去的屠狗者一類的豪俠義士嗎?替我向他們殷勤致意:“聖明天子在上執政,可以出來任職效忠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