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七年級下冊《圯上敬履》教案彙編大綱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圯上敬履》教案一

  一、教學背景

七年級下冊《圯上敬履》教案彙編

《圯上敬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長春版下冊的教學內容,被安排在第十五課,是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是《史記·留侯世家》的節選,刻畫的是青年時期張良的一段奇異的經歷。課文所反映的張良的核心品質就是他的隱忍有容、對老者的尊敬。正是他的這種品質,黃石老人才最終將《太公兵法》傳授於他,爲其以後成就大業奠定基礎。學習本文即引導學生學習張良的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這即學習本文的重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並結合我校的“364”教學模式改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流程介紹

1、 預習

1)下發預習提綱,將本文的學習內容編寫到預習提綱中:作者,實詞,背景,課文內容,主旨等,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我設計的五組題

預 習 提 綱

學生問題

第一組題

1、朗讀全文

2、解題及介紹背景

3、理解“良……孺子可教矣。”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二組題

1、朗讀全文

2、介紹作者

3、理解“後五日平明……後五日早會。”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三組題

1、朗讀全文

2、介紹《史記》

3、理解“五日雞鳴……後五日復早來。”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四組題

1、朗讀全文

2、主題歸納

3、理解“五日……常習誦讀之。”

4、總結此層的實詞

5、編演課本劇

第五組題

1、 朗讀全文

2、介紹寫作特色

3、歸納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4、學習本文的啓示

5、體會張良尊重老人,堅忍的精神,寫一篇讀後感

2)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方向,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如:讓學生查找工具書解決實詞、作者、背景。合作交流解決文章內容等等。3)學生

據預習提綱自學。4)交流質疑,小組內可先進行交流,落實基礎知識,教師進行巡視指導。5)組內預習展示,由學困生展示文本的基礎知識。如(1)實詞:駢 稱 食 見 等 策 材 意 臨等。(2)介紹作者韓愈 (3)朗讀 (4)背誦 (5)寫作背景介紹等。

2、展示

展示課有五個環節組成:1)預習交流2)明確目標3)分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鞏固。學生們在展示過程中出現了一小插曲(也是本課的亮點):有同學問抽到第一組題的小組“老人再三爲難張良,如果你是張良你怎樣做?”兩小組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們對張良的形象有了清晰、深刻的認識。

3、反饋

以提問或試卷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教學反思

“364”教學模式,是我校於09年8月在總結山東杜郎口中學和江蘇洋思中學教改經驗的基礎上,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3”即三個板塊:預習、展示

反饋。“6”即六個環節:1)預習交流2)明確目標3)分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鞏固6)達標測試。“4”即四清手段: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 這種教學模式,真正改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教師營造了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學生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爲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展示只簡單呈現預習內容,我採取以下措施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

1、指導預習。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應及時深入到各學習小組,與學生共同學習討論,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及時糾正理解上的偏差。在預習時有的學生認爲“張良的做法太傻”,對這樣的認識就應當及時加以引導。

2、精心設計預習題。應設計具有探究空間的問題, 教師要想設計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的問題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努力。

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林教育家維果茨基在談到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爲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實所實際具有的水平,叫現實水平;一種是在教師引導下兒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形象地把它稱爲是“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麼跳也夠不到。教師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是最具探究價。太難或太易都沒有探究價值

從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更多地設計一些發散類和探究類問題。從問題涉及的內容看,我們把問題類型分爲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詞語是“是不是”、“對不對”;二是描述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陳述和說明,代表性詞語是“是什麼”、“怎麼樣”;三是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繫加以說明,代表性詞語是“爲什麼”、“你從中能發現什”。四是發散類問題,主要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去認識客觀事物,代表性詞語是“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如預習提綱五組題的第四題,這類問題最根本的特點是答案不惟一。

3、相互質疑、層層深入。在展示時,聽講組與展示組相互提問、相互質疑,在質疑答疑過程中學生就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4、課堂辯論。在展示時,如果學生即興展開論辯,教師應放手讓辯論雙方盡情展示,並引導更多學生加入。“理不辯不明”,如前文提到的,在論辯中就會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5、及時評價、多加鼓勵。對學生的好想法、好見解,要多鼓勵,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圯上敬履》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史記》的文學常識及司馬遷、張良的有關知識。

2.理解重點實詞。

3.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對中華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讚揚與繼承。

 教學重點

1.《史記》及司馬遷的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與理解張良所具有的優秀品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漢高祖劉邦曾經對一個人作出這樣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並承認自己不如他。那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輔佐劉邦建立漢王朝的“漢初三傑”之一的'著名軍事家張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張良年輕時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馬談,做過30餘年的太史令。司馬談逝世時囑咐司馬遷要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這正是司馬遷矢志寫《史記》的動力。

2.《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分爲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史記》以人立傳,集傳成史是主體,它多方面運用文學手段來表現歷史人物,史實與藝術表現完美結合,這是司馬遷《史記》一書的獨特成就。爲此,魯迅稱讚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在朗讀中理解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幫學生解決有疑問的字詞。

2.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互評,說一說,哪組同學讀得好,爲什麼?

由此環節讓學生透過文字體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讀老者的語言,要體會他故意考驗的心態,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後是怎樣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說——說老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2)張良的一個“諾”,要讀出他當時既誠懇虛心又滿腹狐疑的複雜心態,要引導學生結合全文,認真體會。

3.分角色朗讀中會發現張良的語言極少,那麼我們通過哪些地方去了解張良呢?

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對張良的動作、心理的描寫,想象一下張良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

4.由此看出,張良具有怎樣的品質?(全面理解張良的人物形象)

5.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在年輕時有特殊的經歷?

6.學習過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哪些啓示?

 四、總結

《圯上敬履》只是《史記·留侯世家》的節選,但是我們以小見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張良身上優秀的品質,也正是由於這些品質,成爲後來張良成功的重要基礎,張良後來又有哪些成就?《史記》中還記載了你所喜歡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們將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研究。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3~5人合作,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以《史記》爲主題,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辦一期手抄報。

要求:(1)角度選取要具體集中,不可空泛,主題要鮮明;(2)內容要翔實,有理有據;(3)可有自己的評論,鼓勵創新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