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

本文已影響 1.23W人 
  [初讀階段]

層遞式提問,引起學生看屏幕,通過麥克風感受朗讀。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麼。

任燕:我聽不懂這首詩講什麼,我想知道主題。

黃傑:是作者的兩條路寫得好還是周曉燕和董超說得好?

顏建英:這個“路”到底是什麼“路”?這樣的寫法,我們上冊在哪裏學過?

任燕:走一條路就走一條,幹嘛還要改日再見?還要嘆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態度樂觀向上,這首詩的態度是什麼?

黃曉燕:走條路需要這麼複雜嗎?

(教師等待一分鐘,沒有新問題出現)

師:黃曉燕同學很坦率,這一條路爲什麼這麼複雜?

生:(雜亂)也許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麼路越走越難走……

師:同學們很風趣,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這裏的路指得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顏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雜):“人生之路,貝貝起步。”

師:好的,廣告詞都進來了,孩子從小健康,走人生之路纔有實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你會怎麼辦呢?

陸芳敏:這很難,我想上重點高中,可按成績卻只能進普通高中啊!

師:陸芳敏的難處大家有同感嗎?

生(雜):有,還有比如以後工作等等的選擇都會很難。

師:那麼,現在理解作者爲什麼小“路”大作嗎?

生:理解,因爲這是“人生之路”。

師:誰能告訴任燕同學,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湯小鋒:人生之路很難走,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選定,就沒有後悔藥可以買了。

黃傑:人生有一條道路,不能回頭。

師:那麼作者所說的改日再見,看起來不可能囉?

生(雜亂):當然,所以他要嘆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頭路,感到可惜,所以詩人的態度是憂愁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懷着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

(齊讀詩歌,教師對頌讀進行短評)

  [精讀階段]

師:同學們讀到荒草萋萋時,我想到了黃傑同學說“誰寫得更好”的問題。大家能否摘取關於路的描寫,來比較鑑賞一下。

(學生五分鐘自讀比較;自讀結束後,可以各抒已見)。

周曉燕:作者寫大路用了“消失叢林深處”、“延綿無盡頭”,我覺得比我有味道,寫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誘人”、“美麗”,更寫出小路荒涼,比我好。

徐芳:你太謙虛了,我覺得大路還是你寫得形象,作者雖然突出了“路長”,卻寫得沒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涼,我還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暫的互相評論,教師鼓勵大家相互駁斥。)

師:徐芳同學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卻念念不忘大路。他怎麼說來着?

生(齊讀):啊,留下一條路等到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師:走了一條自己選擇的路,爲什麼又留戀另一條路呢?

董麗麗:也許作者選擇的小路走得並不順利,所以他覺得還是大路好。

範佳:那也不見得,或許大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呢?

卓俊義:得不到的東西,你會認爲它總是好的,所以後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傑: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

師:那麼如何減少選擇後的後悔呢?

生(雜亂):選擇的時候要儘量慎重,一旦選定,就要堅定不移。

黃傑:既然選擇要慎重,那麼作者爲什麼反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董慰強:因爲小路神祕,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歡曲折的人生。

  [延展閱讀]

師:說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麼?它叫作什麼?

生:(大部分齊答)《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行道樹》,叫作“象徵”手法。

師:(屏幕出示象徵的定義)“象徵”——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徵“光榮”,“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象徵”和“比喻”的區別在於,“比喻”着眼於相似點,而“象徵”側重於本質上的聯繫。例如“紅花”可以象徵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徵意義)。

師:剛纔同學們例舉了許多象徵意義,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徵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姚佳(問):寫詩歌用象徵有什麼好處呢?

師:這個問題不好答,同學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與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選擇”,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讀詩歌,談談感受行嗎?

(生改讀課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換入象徵義)

師:讀後感受如何?

生(雜亂):太嚕嗦,而且像講道理,不像詩歌。

師:能用平常我們講的文學用語來表達嗎?

袁湘芬:如果直接講道理,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師:對於她的說法,大家怎麼看?

生:就是我們要說的。

師: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謝謝袁湘芬同學幫助我解答問題。

生:我們寫作時怎麼來運用象徵呢?

師:當然是“學寫”啦!

生:笑。

師:我們順着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後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這樣寫的:我越走越艱難,小路上滿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來,但我決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沈麗: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災難,我精疲力竭卻不能回頭,人們啊,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別像我那樣,遭遇痛苦。

鄒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風和和暖暖,但我覺得無聊,因爲沒有挑戰。

董超:大路一望無限,前途平步青雲,我慶幸我的選擇,人生纔會一帆風順。

黃傑:我反對董超的看法:“梅花香從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若要人生有作爲,崎嶇小路搏一回。”

(下課鈴響起)

師:(總結)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3.教學反思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4.專家點評

片斷一,爲餘映潮老師執教,教師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這種教學策略是正確的,值得更多人借鑑。朗讀很重要,怎樣指導朗讀?要引發朗讀的興趣,要強調變化。片斷中教師在朗讀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個“變”字。首先採用吟誦的方法,教師着意提出要區別於“唸書”,也就是說要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後嘗試講述式的朗讀,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談中表達出來,此時對文章的理解更爲冷靜而深刻;最後要求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詩歌讀給自己聽。從朗讀要求的變化,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給別人聽到讀給自己聽,從讀者、朋友、自己三個角度體會詩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內逐步深入內心,目的在於通過朗讀觸動學生內心最敏感之處,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這樣在朗讀上的精心思考和設計,應該可以爲我們所借鑑。

第二個片斷,也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例如,從初讀到精讀,體現了閱讀從淺入深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語言較爲幽默,能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課堂較爲活躍,主體性得到了較好體現。

這些都是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追求達到的。然而,對比第一個片斷,也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閱讀是需要師生全部參與的對話。這個對話,要有質量,就不能光追求熱熱鬧鬧,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