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9.04K人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文章詞語豐富、深刻,是讓學生領悟語言妙處的好載體。

在學習“諾曼底”號船“遇險”部分時候,我分兩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學。1.遇險前,抓住“薄霧籠罩”、“沉沉夜霧”這兩個詞,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那是怎樣的天氣?”來理解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險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聲巨響”、“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這些詞,讓同學們想象,面對突發的災難,人們慌忙逃生的混亂場面。

在學習“救援”部分時,重點抓住了船長的語言描寫,學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長指揮時說的話,從“怒吼”體會船長聲音之大,內心之急,情況緊迫。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來體會哈爾威船長面對災難臨危不懼,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在千鈞一髮之際,指揮鎮定自若,讓人敬佩。

在學習“殉職”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具體的詞和句,體會船長高大的形象。學生彙報時,大膽質疑:“老師,船頭下去,那船尾就會直立起來呀,可書中說船長屹立在艦橋上,他能站住嗎?另外,他是船長,應該會游泳的,他爲什麼不遊走呢?”針對他的問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爲:“作爲船長,他不能棄船而去,而是要與船共存亡”,學生們的爭論讓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也讓學生明白本課的中心,我想這樣的閱讀纔是體現了它的實效性。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回顧這一課的學習,有幾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1.怎樣讓學生領會霍金熱愛生活的態度,頑強的科學求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本節課的難點。全文篇幅較長,把握全文的脈絡有困難。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總述霍金魅力的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作爲教學的線索,從而將課文分成了“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困難。

2.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麼?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後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於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爲生活強者的一面。爲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我採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句式一: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句式二:命運讓霍金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組句子來說一說)。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後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麼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麼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於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爲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採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採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於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着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我在詩歌教學中試圖作一些大膽的嘗試,精細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重視學生的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寫了一個片段練習,將自己聽到喜訊時的情景描寫出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所寫片段,以寫促讀,爲讀杜甫這首詩作了一個情感上的鋪墊,學生自己去寫,自己去體驗,以達到和杜甫情感的連通,產生情感共鳴。

對杜甫詩歌的`閱讀也難以起到輔助作用,學生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的詩歌和杜甫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寫的和杜甫寫的沒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的勝利喜訊,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的,有感而發。

學生是教師爲教學所需要而應命的應景之作,缺乏真情實感。最後我讓學生把杜甫的詩歌改爲白話詩,由於教師也給了一個模式,什麼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怎樣多想怎樣多想怎樣,怎樣的遊子啊,你怎樣,學生改寫效果比較好。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提起陳忠實,緣於他的《白鹿原》。當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寫,就有了好好讀讀的想法。讀了文字,更是被他字裏行間蘊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蘊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爲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設計中我把教學重點定爲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啓迪。

一、課前設計

爲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爲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出示了幾組描寫青藏高原環境的詞語,多種方法指導朗讀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讓學生充分感受環境的艱難,爲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無疑,“撐立”和“鍛鑄“這兩個詞語是全文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抓手”,“巍巍然撐立”是對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畫,而“獨特鍛鑄”則是體現了環境對這株柳樹的磨礪,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對“神奇”的最好註解。從字面到精神,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主主要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啓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啓迪。

 二、課堂不足

爲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儘管如此最後一段也沒能落實。而且有些地方學生說得也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三、課後小議

在組內活動上,大家給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對於“神奇”一詞。不管是一唱幾嘆,都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神奇,應該是提煉拔高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對於課後的三大問題,再看,真是可以成爲挖掘的目標。教學目標,目標的評價,真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麋鹿》是蘇教版六年級教材中一篇說明性課文。課文條理清晰,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儘可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閱讀和做筆記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在學生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學習麋鹿的外形特點。找一找文中從哪幾個方面說明麋鹿的外形特點。學生通過自學,能夠很容易的找出依據,並且認識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在教學經歷這一段,因爲文章比較長,因此採用了小組合作方式。先小組分工學習,然後完成表格。旨在培養學生合作與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教學傳奇經歷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自由讀文,學着講解員的樣子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在學生學當講解員時,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漢朝,( );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8月,()。

在填空的輔助下,學生能把麋鹿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講述下來,只是缺乏個人的理解(因爲他們都在複述課文),這樣的教學效果就不理想了。

課後,關於這一板塊的教學,教研員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意見。首先,當我在講解麋鹿傳奇經歷時直接出示了找時間、地點和數量的變化。我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一部分敘述的變化。其次,這一部分雖然是科學的敘述,但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的情緒是很豐滿的。我可以找取一系列有溫度的詞語來讀出作者的情感。如:銷聲匿跡、慘遭厄運、漂泊不定、顛沛流離等。

最後,既然採用講解員的方式來學習這一部分,就不能只是呆板的複述課文。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情緒融入進自己的講解中。這樣既達到了情感的薰陶,又做到了語用的訓練。

雖然這次的課堂效果不太理想,但我會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斷地成長。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後又加了一個新的項目——找尋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爲什麼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境描寫感覺有什麼事要發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我又啓發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境、人物相關聯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現還是要給予肯定的)。讀寫結合並非一句空話,因爲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纔會重視得更多。

作爲“通訊”的節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戰》《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是對譚千秋老師的側面描寫,對於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範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教學完《鄭成功》這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穫:

1、抓住課文語段,引導學生感悟鄭成功的人物形象,談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引導學生想象等,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2、在不同語段學習的過程中,扣住學生的感情線索展開教學,學習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學習第三自然段,激發出慷慨激昂,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出激動的心情,學習第5自然段,激發出大快人心的心情,學習第6自然段,激發出高興的心情,學到最後,要激發產生敬仰、崇敬之情。這樣,學生才能用心去讀,用心去悟,才能蕩起情的漣漪,受到感染。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這是一篇說明文,介紹了讀報常識和讀報方法。希望養成讀報的好習慣。

教學過後,我感覺到,這篇文章很有實用性,從讀報的好處和讀報的方法兩方面進行了敘述。在教學時不僅要讓他們瞭解讀書的必要性,還讓學生結合讀書小組,制定讀書計劃,進行讀書競賽,寫好讀書心得,切實落實讀書活動。還要求學生養成讀報的習慣。

本課的教學,本人認爲基本上是緊扣住“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以訓練爲主線”展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本人十分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和理解。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個別用詞的見解,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又不似是而非,讓每個學生都品嚐到成功的快樂;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有寫有讀,有常規有創新。不足之處是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還沒有完全做到入情入境,這就給我提出了一個問題:給學生足夠的自由學習空間,那教師又應如何把拋出動的網收回來呢?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的關心和喜愛。這封信,語言樸實,沒有說教、沒有大道理,有的只是樸樸實實的情感。

在這篇課文中,最難理解的是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結果。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在課前就讓學生去搜集資料,再結合《一課一練》中資料卡以及課文後面作家卡片中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巴金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淡泊名利的品格。課堂上,我指導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畫出讓自己感悟深刻的句子,畫出巴金爺爺闡述生命的意義的句子等,再結合自己所瞭解的,想想巴金奉獻了什麼?他的生命開花了嗎?並且在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導學生交流體會、感情朗讀,再聯繫生活實際,說說在自己的身邊,還有哪些人也在默默地爲國家、爲社會奉獻着,最後,說說自己準備如何讓生命開花結果。通過交流,學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確實在於奉獻而不是享受,感受到了一心爲自己,一生爲自己的人什麼都得不到,深切地領悟了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最後的姿勢》講的是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地震中犧牲自己拼死保護學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確實很感人,但是我並沒有事什麼把握在課堂上打動學生,因爲我不擅長煽情。後來看了一遍配套光盤裏的課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淚,當即決定,就用這個上。

課件開頭是慣例的字詞教學,稀鬆平常。後來是通過細節,感受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品質,這個學生也能逐條分析出來。再後來,課件配樂呈現了一首詩,一首讚美譚老師的詩歌。關鍵是那首音樂,配上了文字,讓人忍不住哽咽。我讀了兩句,發現自己要哽咽了,於是讓學生齊讀。當時,感覺班級的氛圍有些凝重,但並不是特別不一樣。直到今早日記收來,我才知道學生的感悟不一樣,很多學生(女生)都表示課堂上非常感動,有兩個甚至流淚了。能引起學生的共情,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我的教學設計裏,缺乏這種設計。因爲我自己也覺得在課堂上情緒失控非常不好處理。當初在雜誌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案例,就說有老師把課堂布臵成靈堂一樣,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飆淚。我立馬否決,因爲我處理不了。現在,是因爲有現成的東西,我自己被感動了,想不到我的學生也被感動了。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一、 正確處理好預設和生成

語文教學一定要有目標,依據是課程標準,是每個學生要達到的底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同時要用活的眼光看學生,靈活的駕馭課堂,藝術的體現教學目標的落實。

教學手段的實施是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背離了這一點,一節課是不成功的,於是我設定了“通過人物對話和戰爭場面感知鄭成功這個人物形象。”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的設計更爲科學。通過朗讀了解兩軍作戰的情景,抓住重點詞語,想象作戰的激烈和艱難,感受鄭軍官兵的機智英勇,從而感知人物形象。爲了能夠靈活的駕馭課堂,我做到每字每句分析透,設想學生會談什麼問題,站在更高的點審視這篇文章,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特點

語文教學必須突現語文課程特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是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怎樣融合怎樣實施呢?在此,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是工具性,這是任何學科所沒有的。對於這一特點,我們決不能含糊,要作爲第一任務來完成,要把思想教育蘊涵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決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思品課。

《課標》中對小學高年級段的閱讀要求明確了標點、詞語、句子、篇章佈局、表達方式的訓練。教材則緊緊圍繞着《課標》,精心設計每課的課後習題,我們要在備課中要潛心鑽研課後題,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訓練要點,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抓住了這個航標,何愁課堂教學不有效?以本課爲例,課後題4就是針對本文的結構特點設計的練習題,這是同單元其它課文沒有的,爲此,我突出了結構的學習。在教案的結構設計上,我以文章的最後一節帶動全文的學習;在感知人物形象上,我抓住文章重點章節讓學生理解體會。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蘇教版第十一冊教材在《我讀書,我快樂》欄目中安排了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在開學初,我就讓學生通讀課本,瞭解到本冊教材推薦的課外閱讀的書籍是《魯濱遜漂流記》,可以提前購買、閱讀。教學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時,全班同學幾乎都看過了。那麼,我們現在讀《魯濱遜漂流記》有什麼意義呢。

我首先佈置一個作業,把每一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然後出示《魯濱遜漂流記》讀書報告單:魯濱遜一生漂流過哪些地方?魯濱遜在荒島上有哪些勞動創造?魯濱遜在孤島上讀什麼書,是在什麼情況下讀的?書中的哪些話,你覺得特別有意義?把它們摘下來。讀完這本書,你最想說什麼?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讀書筆記。

我們這輩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島的可能性都不大。爲什麼還要讀《魯濱遜漂流記》呢?我組織學生交流讀後的感想,在交流中,魯濱遜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擔後果,動腦筋解決面臨的困難;勇於嘗試,不怕失敗;不安於現狀,拼搏進取,有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和有頑強的意志;聰明機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態,善於創造性勞動等。

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不僅認識了魯濱遜這樣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從他身上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讀的書,正是我們現在閱讀此書的目的。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真情的回報》一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本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課文主要寫了因爲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戶的信任,但是,課文中並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裏。”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並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瞭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聖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麼,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麼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麼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據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重視文本中的“留白”,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並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上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能手示範課活動中我執教公開課《最後的姿勢》一課,課堂上,學生展示講解的表現既在我的預料之中,又有點出乎意料。

說在我預料之中,是因爲我對孩子們太瞭解了,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我都能猜到他們的心思,自然,我的舉手投足也逃脫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我與孩子們間有着一種無形的默契。況且,在我性情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起來個個激情澎湃,朗誦起來個個聲情並茂,那姿勢、那勁頭,活脫脫一個個小時候的我。再者,課改以來,我克服重重困難,摸索中改進,改進中反思,堅持以“學生展示講解、教師相機點撥”的新型學習方式上好每一節課。在長達一學期的課改嘗試中,學生展示均學會了先品讀句子,再抓重點詞句談體會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他們這種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爲奇。

說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須預習好課文。充分預習好課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關鍵。公開課與平時課的區別就在於公開課學生預習得更充分,預展得更流暢,所以課堂展示也比平時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他們會還我們一個精彩。只是,我們平時稍稍偷了懶,往往是課前才把導學問題設計好,然後進了教室,因問題字數較多,也懶得在黑板上寫問題,給學生匆匆一念問題了事,於是,學生在問題不明朗的情況下緊緊張張預展、板書、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開課。由此,更多的是我們的過錯,不是學生的笨拙。在充分預習後的本節公開課上,我看到了學生的自信坦然,聽到了學生的妙語連珠,感受到了學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萬千,對自己、對學生又增添了無限信心。

更竊喜的是,校領導能夠及時體察民情,本學期決定不惜代價,讓衆多學生人手一份導學案,這無疑是教學中的雪中送炭。這樣大快人心的決策,真正以學生的發展爲重,真正做到了爲學生服務。期待本學期學生的自主學習、展示講解能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