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1.79W人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教學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第19課《錢學森》,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歷盡艱辛纔回到祖國,以及回國後爲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以及發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爲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採取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有別於一般文章。

本次教學是第一課時,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顧錢學森在外留學不忘祖國、以及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的的故事,從而體會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同時,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

由於經過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課前預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即可認識到人物的愛國情感,有助於課堂教學,所以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較多,並把主要目標定位爲兩點:通過語言等細節體驗情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然而,通過教學實踐,感受到本次課堂教學呈現較多問題,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恍然大悟,遺憾之餘更有許多收穫!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認識”和“體驗”的認識和處理,認識,僅僅是知道而已,是一種較爲膚淺的認知水平,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即可自己掌握;體驗,字典的意思是“經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經歷了實踐洗禮,人物形象更容易駐紮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認知顯然要深刻許多。體驗,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是啊,六年級的學生了,經過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他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學生的認識也僅僅是漂浮於任知的表面而已,並不表明學生已經有了切身體會,並不表明孩子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並未在孩子的心靈裏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法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

爲什麼對於錢學森的那兩段感人肺腑的語言教學如此失敗?孩子們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似乎如出一轍,是朗讀技巧的體現而非真情實感的流露?原因就在這裏啊————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引領孩子去體驗,孩子缺少體驗,怎麼產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兩段文字時在讀的基礎上,確實也出示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細細咀嚼關鍵詞語聯繫文本資料多問幾個爲什麼,如果再多設置一些情景:如“錢學森——地對——說……”、如果教師的語言再豐富些煽情些……如果這些“如果”都是真的,帶領學生進行深切的體驗,也許,在課堂上,我就能夠看見學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許我就能聽見學生那發自肺腑之言、也許我就能聽到那飽含真情的朗讀……這節課就不是淺嘗輒止的“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的體驗、感悟。

同時,這次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敘”等,順着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語文就是一門充滿遺憾美的教學,尤其對於青年教師,在這次遺憾的教學課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對於本文的認識和鑽研還不夠深,對於教法的研究不夠透徹,課前預設不夠準確……在遺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穫。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最後的姿勢》講的是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地震中犧牲自己拼死保護學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確實很感人,但是我並沒有事什麼把握在課堂上打動學生,因爲我不擅長煽情。後來看了一遍配套光盤裏的課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淚,當即決定,就用這個上。

課件開頭是慣例的字詞教學,稀鬆平常。後來是通過細節,感受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品質,這個學生也能逐條分析出來。再後來,課件配樂呈現了一首詩,一首讚美譚老師的詩歌。關鍵是那首音樂,配上了文字,讓人忍不住哽咽。我讀了兩句,發現自己要哽咽了,於是讓學生齊讀。當時,感覺班級的氛圍有些凝重,但並不是特別不一樣。直到今早日記收來,我才知道學生的感悟不一樣,很多學生(女生)都表示課堂上非常感動,有兩個甚至流淚了。能引起學生的共情,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我的教學設計裏,缺乏這種設計。因爲我自己也覺得在課堂上情緒失控非常不好處理。當初在雜誌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案例,就說有老師把課堂布臵成靈堂一樣,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飆淚。我立馬否決,因爲我處理不了。現在,是因爲有現成的東西,我自己被感動了,想不到我的學生也被感動了。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文章詞語豐富、深刻,是讓學生領悟語言妙處的好載體。

在學習“諾曼底”號船“遇險”部分時候,我分兩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學。1.遇險前,抓住“薄霧籠罩”、“沉沉夜霧”這兩個詞,讓學生結合生活談“那是怎樣的天氣?”來理解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險中抓住了“突然”、“冒出”、“一聲巨響”、“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這些詞,讓同學們想象,面對突發的災難,人們慌忙逃生的混亂場面。

在學習“救援”部分時,重點抓住了船長的語言描寫,學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長指揮時說的話,從“怒吼”體會船長聲音之大,內心之急,情況緊迫。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來體會哈爾威船長面對災難臨危不懼,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在千鈞一髮之際,指揮鎮定自若,讓人敬佩。

在學習“殉職”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並結合具體的詞和句,體會船長高大的形象。學生彙報時,大膽質疑:“老師,船頭下去,那船尾就會直立起來呀,可書中說船長屹立在艦橋上,他能站住嗎?另外,他是船長,應該會游泳的,他爲什麼不遊走呢?”針對他的問題,同學們展開了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認爲:“作爲船長,他不能棄船而去,而是要與船共存亡”,學生們的爭論讓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也讓學生明白本課的中心,我想這樣的閱讀纔是體現了它的實效性。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我認爲,蘇教版教材以劇本的形式,純粹是想讓教材展現多樣化的體裁,但我認爲選擇《負荊請罪》這一課並不妥當。

《負荊請罪》這一課是《將相和》的一部分,而這篇課文卻沒有提到“完璧歸趙”和“澠池會”這兩個故事,雖然在第一幕交代了“廉頗擋藺相如的道”作爲故事的起因,但過於籠統,學生根本無法理解:廉頗爲什麼要擋藺相如的道呢?

老師不得不再給學生介紹一下“完璧歸趙”和“澠池會”或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每一課老師都要補充很多課文知識,學生怎麼能接受得了那麼多知識呢?我們應該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但總不能都靠課外補充,我們也應該體諒孩子的接受能力,不能給孩子們無休止的壓力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長江之歌》教學反思

這課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積極性非常高,尤其是課前播放這首歌,並教會他們唱歌,引來學生嘖嘖的稱讚,調動了學習積極性;課中進行的美文朗讀比賽再一次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了詩歌的含義;討論喜不喜歡重複出現的句子“我們讚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這一環節,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學生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甚至出現了爭搶的現象。當然教學本課着力點還是應讀出詩歌的情感、讀出畫面、讀出詩歌的音樂美。這一點今天我似乎做得還是不夠,我希望是新學期的第一節課,學生和我都還沒有找到感覺!

《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三亞落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將自己在這一課教學中的得與失與大家交流:

首先,在朗讀中感受落日的美。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對課文一遍又一遍的梳理中,我有層次地訓練了學生的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出畫面,讀出意境,讀出情感,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文中的每一句語言都很精妙,因此積累這樣的句子、語段,對於學生今後的習作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次,在重點詞語中領略落日美。文中有好多詞語既形象又生動,抓住了這些詞語,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語句的內涵。如“紅撲撲、赤朱丹彤、金紅一片”等繪色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日那最後的絢爛、熱烈。又如“快樂、抖落、懸在、頑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態的詞語,能讓人感受到落

日的頑皮、可愛。從而油然而生一種喜愛、讚美的情感。

第三,在畫面中欣賞落日的美。文中在描寫落日的經過時,向我膠展現了幾個畫面,並且運用了大量比喻和擬人,使落日富有了情趣和感情。在教學中我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欣賞了落日的整個過程:落日像孩童時的頑皮;像大紅燈籠時的柔和;像跳水員時的優美。在教學最後一個畫面“入水”時,我還引導學生給落日這位跳水員打分,學生在讀文後,都給它打了滿分,並且緊扣文中詞句列出能說服人的理由,從而感受到了落日入水時的美妙。

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好的事物,也是對學生情感的一種薰陶,同時也爲他們確立正確的審美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都是很有益的。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備課時對學生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設不充分,導致課堂上不必要的浪費了很多時間。例如:在處理“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的作用這一問題時,本想學生很順利就會完成,但事實上事與願違。又如:處理“漲溢”這個詞語時,由於自己課前沒有去關注這個詞語,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時,花費了很長時間。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切地感受到備課備學生的重要性。

《煙臺的海》教學反思

《煙臺的海》以優美的筆觸,形象地再現了北面臨海的煙臺一年四季獨特的海上景觀。我在教《煙臺的海》一課時,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依據課改新理念,設計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並且靈活駕馭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一、自主閱讀促進自得

我讓學生進行內容的自我選擇:選擇一個季節(一段)進行重點學習。夥伴的自由選擇:選周圍的幾個同伴成爲四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情感的自我選擇:說說春日煙臺的海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或給你怎樣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和發展。這種自主選擇正是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爲、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與此同時,在這一教學片斷中,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四人小組共同努力,探究某個季節煙臺的海的特點,這一過程,不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提高了廣闊的自由空間,同時讓學生在合作取長補短,互相啓發,促進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

二、品詞品句,以讀促情。

學生小組學習後交流對春天煙臺的海的感受,有學生認爲是“綠盈盈的,富有生機。”也有學生說是“活潑的”、“輕盈的”、“春天煙臺的海像個頑皮的孩子”??我都給予充分肯定,表揚,接着我引導學生針對這些特點進行深入的朗讀體會,最後我還爲學生配上音樂進行感情朗讀。這一過程中,學生讀出了趣味、讀出了個性,讀出了積極的思維活動,讀出了豐富的信息含量。從“讀通”課文到“讀懂”課文,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預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提高了閱讀質量。這種讓學生品詞品句,以讀促情的教學,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提高了閱讀質量,培養了學生愛祖國大自然的情懷。

三、仿寫指導,積累好詞句。

在學完了本文後,我對學生進行了仿寫指導訓練,讓學生用上課內積累的好詞好句,把曾看到過的海上景觀描繪下來。可以寫一個季節,有寫作能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當堂預習“讀、圈、標、劃、問”後又加了一個新的項目——找尋文章中值得你學習的地方。語感好的學生迅速直撲“天陰沉沉的”等環境描寫手法而去,卻也說不出爲什麼覺得好。我點撥學生,是不是由這些環境描寫感覺有什麼事要發生?這樣寫是不是對人物、事件的發展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學生在一品讀,咦,好像就是這樣的!

我又啓發學生,是否看過類似的與環境、人物相關聯的文章。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聯想到《三顧茅廬》中巍巍青山的描寫是對臥龍人物形象的襯托,有的聯想到看到的作文中寫過因做好事而覺得太陽更加燦爛、微風更加和煦(雖說這樣的描寫有些爛,對孩子的發現還是要給予肯定的)。讀寫結合並非一句空話,因爲老師教學上的關注,學生纔會重視得更多。

作爲“通訊”的節選,我找出原文給大家讀了一下,和《大江保衛戰》《在大海中永生》一樣,品讀不刪改的原文,學生的領悟會更多。

三位人物的話語是對譚千秋老師的側面描寫,對於學生的選材指導來說也是很好的範例。有不少學生敏感地指出:從三個不同人的視角寫出了不同人物眼中的“譚老師”,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並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爲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於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爲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後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於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麼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於什麼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於英雄與烈士。”“駕崩,用於皇帝。”“圓寂,用於寺廟裏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於死,有這麼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麼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後,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於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於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着,讓學生課後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瞭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提起陳忠實,緣於他的《白鹿原》。當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寫,就有了好好讀讀的想法。讀了文字,更是被他字裏行間蘊涵着的頑強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這樣意蘊深厚的文章如何讓只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們讀懂?這樣字字珠璣的文字,如何讓孩子們讀出情,讀出味?經過思考,我決定以“柳樹”的形爲突破口,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摸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偉力,去感悟不抱怨命運,以頑強毅力和韌勁與艱難環境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本的心靈對話。爲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一讀柳樹之形狀,認識這株柳;二讀柳樹之生長環境,讚頌一株柳;三讀柳樹之成長曆程,感動一株柳;四讀柳樹之品質,敬畏一株柳。

設計中我把教學重點定爲通過對文本的讀、思、議、悟,體會作者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火花,體會這棵高原柳樹的神奇。神奇一,在於它在青海高原的惡劣環境中能成長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長過程中透出的那種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韌勁;神奇三,它是一個不屈於生命,頑強抗爭的羣體的縮影,給人以無限的啓迪。

一、課前設計

爲了解決教學重點,我設計了四個小環節。

1.感受環境之艱,鋪墊生存之難。

爲了讓學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樹生長環境之艱難,我出示了幾組描寫青藏高原環境的詞語,多種方法指導朗讀體會青海高原環境的惡劣。讓學生充分感受環境的艱難,爲下文理解柳樹在這裏生長的不容易,做好鋪墊。

2.一讀柳樹,感悟其高大,從形象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讓學生學習第五小節,理解柳樹高大時,我讓學生抓住“兩合抱”、“百十餘平方米的樹陰”、“粗而堅硬”等詞句,加以演示、舉例,從而很好的讓學生體會出柳樹的高大;再抓“鍛鑄”“撐立”等詞語,無疑,“撐立”和“鍛鑄“這兩個詞語是全文融人文內涵和語言魅力於一體的“抓手”,“巍巍然撐立”是對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畫,而“獨特鍛鑄”則是體現了環境對這株柳樹的磨礪,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對“神奇”的最好註解。從字面到精神,再次強調了柳樹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是一個奇蹟,從而讓學生從柳樹的形象層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讀柳樹,走進柳樹的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頑強,從精神層面體會柳樹的神奇。

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主主要讓學生讀作者想象的柳樹生長曆程,體會柳樹的生存不易,再次體會高原柳樹的生長不易。在體會青海高原柳樹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頑強。讓學生明白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讓作者感到神奇。

4.三讀柳樹,感悟人生真諦,在人生啓迪層面上體會神奇。

在這一環節設計中,我讓學生在第九小節,想象高原柳樹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生長如此高大靠的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高原柳樹生存下來,並壯大起來,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再讓學生讀柳樹,想想“現在在你面前出現的僅僅是一顆柳樹麼”?這樣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奮鬥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樹身上體會到的人生啓迪。

 二、課堂不足

爲了追求課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課堂容量偏大,整節課有趕的現象。儘管如此最後一段也沒能落實。而且有些地方學生說得也不夠充分。另外在深入地與文本對話的同時,如果能兼顧一下作者的體驗,讓孩子們不僅能走進這株柳樹的內心,更能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作者產生共鳴,相信這節課會更厚重。

 三、課後小議

在組內活動上,大家給了寶貴的建議。尤其是對於“神奇”一詞。不管是一唱幾嘆,都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神奇,應該是提煉拔高的過程,是層層遞進的。對於課後的三大問題,再看,真是可以成爲挖掘的目標。教學目標,目標的評價,真是值得我們好好關注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回顧這一課的學習,有幾點值得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

1.怎樣讓學生領會霍金熱愛生活的態度,頑強的科學求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本節課的難點。全文篇幅較長,把握全文的脈絡有困難。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總述霍金魅力的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作爲教學的線索,從而將課文分成了“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困難。

2.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麼?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後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於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爲生活強者的一面。爲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我採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句式一: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句式二:命運讓霍金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組句子來說一說)。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後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剛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篇。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啓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並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爲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夢溪筆談》)

我們現在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麼辦?(多問)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由“能者爲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

最後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一、品讀感悟,激發情感

注重閱讀品味,是本課教學的精髓所在。課上,我讓學生找找錢學森的話語,自由談談感受,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感悟,着力通過語言的激勵引導學生經歷獨特的、多元的體驗,使得課堂呈現出“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課中,摒棄繁瑣的分析,緊緊圍繞文中的關鍵句,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畫面,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使課堂充滿“故事”,充滿藝術的情趣。通過細細地品味,學生受到了思想的啓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鑄煉。整堂課,我的話語一步步地牽引着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學生的心靈浸染着墨韻書香。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讀,獲得的是對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揚其率真而靈動的生命激情。

二、強化體驗,走進內心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次人性積澱的過程,而這樣一種過程需要閱讀主體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本課教學中,我還能引領學生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朗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對立面上,更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爲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感受,成爲了文本意義的創造者。其中,朗讀也好,想象也好,表達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情感、內化語言的形式,課堂賦予了學生的是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動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生互動,是本課又一個顯著的特點。教師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主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評價、互相激勵,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信息網。再者,本課的信息量很大,如:馮卡門的資料補充、錢學森回國的背景資料、頒獎詞的閱讀……學生們無所不談,無所不至。在這樣大的信息交流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乃至個性特點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四、文以載道,潤物無聲

語文教學中講究文道統一,“道”是語文教學的魂。在教學中,我依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時時不忘錘鍊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尋“文”線悟“道”線,即悟做人之道。當學生藉助課文的重點詞、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後,我將話題巧妙地引向學生自己,讓學生對錢學森說說心裏話,使學生在他的一片拳拳愛國心的沐浴中,逐漸成熟、成長, 從而達到了精神的恬淡與從容、思維的明晰與開闊。這樣,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感悟品味中弘揚精神,這一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我在詩歌教學中試圖作一些大膽的嘗試,精細地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重視學生的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寫了一個片段練習,將自己聽到喜訊時的情景描寫出來。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所寫片段,以寫促讀,爲讀杜甫這首詩作了一個情感上的鋪墊,學生自己去寫,自己去體驗,以達到和杜甫情感的連通,產生情感共鳴。

對杜甫詩歌的閱讀也難以起到輔助作用,學生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我又讓學生把自己的詩歌和杜甫的詩進行比較分析,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學生寫的和杜甫寫的沒有可比性,杜甫是在在流落中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的勝利喜訊,極度興奮中寫下這首生平第一快詩的,有感而發。

學生是教師爲教學所需要而應命的應景之作,缺乏真情實感。最後我讓學生把杜甫的詩歌改爲白話詩,由於教師也給了一個模式,什麼的消息一傳來,我不禁怎樣多想怎樣多想怎樣,怎樣的遊子啊,你怎樣,學生改寫效果比較好。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課題的教學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覺告訴我課題教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空間也很廣闊。

1.運用課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學伊始,學生的課本尚未打開,我就請學生說出課題。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一學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報出了課題;對於未舉手的學生,他們的預習質量就值得懷疑了。板書課題後,請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一學生說,課題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肖邦。也有學生對肖邦的生平資料進行了補充。發言出色的同學顯然就是預習工作做得好的學生。

2.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讀着課題,讓學生質疑問難:肖邦爲什麼要離開祖國?他爲什麼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等等。學生的問題越多,說明他的思維越活躍。帶着問題讀課文,學生充滿了閱讀的期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高漲起來。

3.運用課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能領會文章的主題,把握情感基調。從把心臟帶回祖國這樣的字眼,顯然可以體會到肖邦深厚的愛國情感以及文章悲壯的情感色彩。

4.運用課題,對學生進行寫字教學。教師端正規範的板書,是對學生的示範。課題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課題的時機進行及時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於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後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並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麼也說不上來了。於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裏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麼人、什麼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5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並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採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現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繫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着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冬夜讀書示子聿》可稱之爲說理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課教學難點應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則“少”“老”對比、“知”“行”對比所闡發的道理。

教學中,以關鍵詞句爲生髮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麼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樑刺股。

師:“懸樑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髮系在樑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牆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節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繫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爲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着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爲什麼會打敗仗?學生結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纔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麼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最後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纔“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度。”引導學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內蒙古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做的。

先自己熟讀課文,畫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觀察順序(即從上到下)和寫作特點(總分)。大體瞭解了這些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再細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用橫線畫出來。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樣樣的,齊讀,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從天到地,地上作者採用的是總分的寫作方法,先總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分析這一句:草原遼闊,一片碧綠這種美是真實的,充實的,所以綠得實在而不空洞。分別找出描寫小丘。羊羣。駿馬大牛的句子分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再一起朗讀,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抓住比喻句,擬人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並參透寫作指導,並結合這個自然段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參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