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材解讀

本文已影響 2.13W人 

一、教材解讀

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山中訪友》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出自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之手,是他發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誌的一篇佳作。

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爲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着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想象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着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爲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爲本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體會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通過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情感的方法,並積累語言。

本課的重點是感受作者對山裏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着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爲風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爲風中含着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着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爲“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爲大衆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讚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髮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裏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爲人友,人爲樹友,人和樹已融爲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着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裏“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爲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輪迴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迴。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對詞語的理解。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津津樂道:很感興趣地談論。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二、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祕、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