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初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3.41W人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三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三語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三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恰當運用事例或道理證明自己觀點的方法。

2.積累經典語句、格言,體會演講詞的特點。

3.結合生活體驗品味哲理,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建立快樂學習觀。

【教學重難點】

1.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表演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

2.學習恰當運用事例或道理證明自己的觀點。

(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閱讀、思考和探究。)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式】小組合作、質疑探究、朗讀討論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

提出疑問:

1.你理解的“業”指的是什麼?職業、工作。

2.“敬業”是什麼意思?專心致力於工作。

3.“樂業”又是什麼意思?快樂地工作。

4.標題是否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否。

二、 飲冰室主人——梁啓超

結合註解①瞭解梁啓超。

補充:梁啓超自號“飲冰”,取的是莊子內熱飲冰之意,只是數十年的“飲冰”,也未能涼了他的熱血。

“飲冰”與《飲冰室》:“飲冰”,語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意思是現在我早晨接受命令而晚上飲冰,我難道內心很焦熱嗎?後人以“飲冰”形容惶恐焦灼意。

三、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反覆閱讀課文,討論:

1.演講中哪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觀點?

明確:“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作者先後談論了哪幾個問題?

明確:作者首先論述有業之必要,因爲“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接着再論述敬業之重要和樂業之重要;最後歸結全文: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既有責任心又有趣味。

3.本文運用了怎樣的結構形式?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結構是“總——分——總”。)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揭示全篇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四、深入研討

設計如下話題:

1.課文是如何論述有業之必要的?(可以先朗讀3、4自然段,正音。)

樑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得出“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的結論,強調“有業”是做人之本。

2.“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化用自古語“百事孝爲先,萬惡淫爲首”,談談這樣化用的好處。

準確的化用旗幟鮮明地表明瞭講演者的態度,極有感染力。

3.請結合現實談談你對“業”的看法。

示例:

(1)一個人有了職業,好處是很多的。做出了奉獻,充實了生活,也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踏踏實實的。一旦一個人沒有了職業,他可能會去乞討,就失去了人的尊嚴,更惡劣一點,他可能去幹一些不利於國家、不利於人民的事情,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肯定沒有快樂。這樣就會影響到社會風氣。所以,有也是必要的。(全面地談到了有業既利於自己,也利於社會,並從反面說到了無“業”的危害。)

(2)當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他就會像一隻離羣的大雁,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在原地不停地徘徊,會感到無比的鬱悶與孤寂,即使他想掩蓋,也不能擺脫他的形隻影單。所以,有業是必要的。(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地描述出無業的悲哀,讓我們明白有業之必要。)

五、拓展延伸作業

聽了同學們的討論,請寫一段文字補充論證有業之必要。(討論可能會一晃而過,要求學生寫出來,有助於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課時

一、知識回放

聽寫詞語: 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理至易明、飽食終日、言行相顧、心無旁騖、趨之若鶩、褻瀆、發憤忘食、老之將至、強聒不捨。

二、繼續研讀課文

1.課文是如何論述敬業之重要的?請勾劃原文句子分析作者的論證思路。

(1)首先解釋什麼是敬?

明確:“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2)接着論證“爲什麼該敬呢?”作者用了一個極具感情的詞語來說明職業是可敬的。

明確:“神聖”。

(3)作者還舉了事例來證明“職業的神聖”。

明確:“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是一件事……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4)“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你覺得哪些人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示例:

①居里夫人在實驗室裏勤奮工作,提煉出了鐳,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②梁啓超是天地間第一等人。梁實秋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說,他演講到緊張處,就是表演。手舞足蹈,嘆息,狂笑等,樑先生至情至性的演講就如他所說,做一種勞作做到了圓滿,所以他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③邰麗華自小失聰,但這並沒有阻擋她對舞蹈的熱愛。她始終不渝地舞蹈着,一場《千手觀音》向世界展示了靈動優美的舞姿,使世界爲之震撼。她是天下第一等人。

(5)接下來作者又講到“如何敬”的問題,體現這一思路的句子是哪句?

明確:“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

(6)《莊子》“佝僂丈人承蜩”是什麼意思呢?請講述這個故事。

(7)接下來作者又舉了兩個例子——

“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我信得過……同一價值。”

(8)你們贊同這個觀點嗎?

示例:

①我認爲這幾件事並非有同樣的價值。比如說,一個木匠做好的桌子只能使極少數人受益,當它消失之後,給人們帶來的損失也不會太大,而一個共和國的存在與否卻關係廣大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價值是不等的。

②我同意梁啓超的觀點。價值是不能有職業的高低來衡量的,同樣是爲社會作貢獻,雖然功勞不一樣,但價值是等同的。如果人們的職業有價值高低之分,那一位清潔工辛勤工作一輩子,他的價值就不如其他人嗎?每一個敬業的人都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就是同一價值。

(這樣的討論有助於培養質疑精神。名家的觀點也不一定全面,我們應該有懷疑精神,要敢於說“我認爲”。不同的職業創造的價值也許會不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不能用價值來判定職業的高低,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樹是可敬的,小草同樣裝點着春天。)

2.課文是如何論述樂業之重要的?

(1)朗讀課文,體會演講的特點。

①語言通俗,如話家常。“做工好苦呀!”

②注意結合現場氣氛。“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裏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

結合前文,看看還有什麼特點,尤其是引用名言方面。

③引用名言,通俗註解。

(2)樂業之重要。

樑先生首先說明“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人應該“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然後從四個方面論證“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四個方面可概括爲:睹其變化樂、奮鬥前行樂、競爭得勝樂、杜絕遊思樂。(加點字板書,可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3)請爲“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了我一片寧靜的天空,一顆自由的心靈,一份自在的生活,一襲自然的情感。在語文園地裏耕耘,我快樂!”

三、拓展延伸

請結同學們合自己的學習生活寫一段文字,談談如何在學習中找到快樂。

板書

敬業與樂業

粱啓超

初三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初步瞭解散文詩,體會想像的魅力。

2. 通過多種誦讀方式感知文章內容。

3. 感悟作者美好的情懷,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作者筆下神奇美麗的大海,感受作者抒發的美好情懷。

難點:散文詩中作者所表達的熱愛和神往美好境界與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有人說: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那麼,同學們,把大地、海洋、天空、人的心靈結合起來,會是怎樣的情景呢?不錯,就有這樣一處世外桃源等着我們去欣賞,那就是俄國偉大作家屠格涅夫筆下的《蔚藍的王國》,讓我們攜手走進這迷人的王國。

2.簡介作者與體裁

屠格涅夫,俄國現實主義作家。有“歐洲俄羅斯的第一位小說家”之稱。早期作品以《獵人筆記》最爲優秀。在整整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寫過不少中短篇小說、劇本和散文詩,最重要的有《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與《處女地》等六部長篇小說。屠格涅夫的散文詩,都寫在他的晚年。這一時期,作者旅居國外,遠離祖國,病魔纏身,但他仍然堅持寫作。

本文是一篇散文詩。散文詩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個獨立的文學樣式,它有點像詩,具有詩的特質和神韻;又有散文的靈便和自由。屠格涅夫的散文詩小巧玲瓏、晶瑩透亮、語言優美、清新,行文自由、活潑、如行雲流水。

3.正音辨形

宛似(sì)和煦(xù)顫慄(zhàn lì)肺腑(fèi fǔ)

明澈(chè)潺潺(chán)咫尺(zhǐ)閃爍(shuò)

璧玉(bì)

二、整體感知,進入情境

請同學們聽範讀,感受面畫。

1.思考:屠格涅夫的夢中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他夢中的情感嗎?學生獨立思考,指名回答,師板書:

夢中人:我、夥伴、女人

在夢中

夢中景:大海、小船、風帆、仙島、花、鳥……

夢中情:青春、快樂、愛情、幸福

2. 合作探究:文章第一節末句“我看見過你……在夢中”點明瞭詩篇的內容是想像中的情景,你認爲作者想像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

兩個。一個是寫“我”和其他人在大海上快樂的行爲。大海是平靜的,安詳的,美麗的。人是快樂的,幸福的,年輕的。另一個是寫大海上見到的神仙世界。如晶瑩明澈的島嶼,長翼的鳥兒等

三、再讀課文,體會情感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再次體會作者想像中的大海的神奇,感受作者的情懷。

思考:作者描寫如此美麗神奇的大海究竟想表現什麼?

學生先自主思考,然後分組討論。

明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1.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熱愛。

2.讚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頌愛情的美好。

初三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學常識。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對愛情的詮釋,初步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領會故事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愛情的真諦,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和人生觀。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熟讀課文,收集有關愛情的歌曲、名言、詩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歌曲《最浪漫的事》)剛纔的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師很喜歡其中的幾句歌詞:“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孩子們,這首歌的主題是什麼呢?(相守到老的愛情),那麼愛情是什麼呢?(學生髮言)有一個小姑娘也曾經向她的父親提出過這個問題,而她作爲教育家的父親蘇霍姆林斯基,不迴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致女兒的信》。

二、明確學習目標(齊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說說閱讀感受。

2.學生講述童話故事。

一生講述,其他學生補充、評價。

四、小組交流展示

1、多媒體出示問題。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東西?想一想,爲什麼把這三者放在一起解釋“愛情”?

(2)在信的開始和結尾,父親表明了對愛情的態度,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課文,回答:父親是告訴女兒應怎樣對待愛情呢?

2.小組長組織討論。

3.學生展示。

(1)學生回答:

第一次:愛情(不可理解美和從未見過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誠(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靈的追念

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着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爲愛情的三位一體。

(2)學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愛、要有人性美才能成爲真正的人。

4、學生自主質疑(可針對含義深刻的語句、寫法等),合作探究,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學們,愛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裏的百花,帶來濃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風,帶來絲絲的涼爽;她像冬日的陽光,帶來融化冰冷的溫暖。那麼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經典的愛情故事,你知道嗎?

1、說說你知道的經典愛情故事、成語、物品歌曲、詩詞等。

(學生髮言後多媒體展示)

2、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愫,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的愛情,然而過早的摘取愛情的果實,能收穫甜美嗎?就早戀現象談談自己的認識。

(1)學生髮言。

(2)教師小結:的確,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纔是高尚的。青春不是愛情的季節,這時的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早戀不屬於我們。

愛情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智慧,一種生活的智慧。今天的這節課,我們理解了愛情的真諦,老師希望你們能夠珍視愛情、善待愛情,相信一定會有一天,你們能夠享受至純至美的愛情。

初三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道理。

2.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初步瞭解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難點】

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講練結合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頁x釋,思考課後“探究?練習”中的問題。

2.三個回形針,一張卡通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出示圖片)你在圖中看到了什麼?

設問:1+1=?

學生自由發言,課件提示:

一把鋸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筆+一張紙=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歌、一個世界…

一個李白+一壺酒”=詩百篇

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模式,就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今天,我們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羅迦費因格及其作品簡介

羅迦費因格,1948年生,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曾任加利福尼亞創意顧問。著作有《當頭棒喝》、《創造性紙牌》等。“真正快樂的人們是兒童和富有創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確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圍繞中心逐層展開論述的方法,進而複習舉例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提高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開發自己的創新能力。

3、檢查預習

汲取(jí)吸取。汲,從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鍥而不捨(qiè)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樣子。

不言而喻(yù)不用說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恆(héng)有恆心地堅持下去。

三、默讀課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問題:

(1)“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爲什麼?

(2)尋求第二種答案”的途徑?

(3)創造性思維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發揮創造力的關鍵是什麼?你有這方面的經驗嗎?

(5)找出課文中的舉例論證,並分析其作用?

(6)區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什麼?

教師點撥:

⑴只有這樣纔會激發人們的去思索,去“尋求第二種答案”,纔有發明創造

⑵有賴於創造性的思維

⑶①學識淵博,精通各種知識

②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③持之以恆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於如何運用知識。

⑸列舉約翰?古登貝爾克發明印刷機、排版術的事例以及羅蘭?布歇內爾發明交互式乒乓球遊戲的事例

作用:舉例論證創造性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併爲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

⑹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

四、文章小結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證過程: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五、擴展練習:

1、請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創造性思維的偉人介紹給大家。

貝多芬:他幼年早慧,在年輕時就確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許是命運的捉弄,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卻失聰了。但是,在這之後的八年中,他依舊繼續着音樂家的生命,大大發展和改變了古典音樂。他是德國最偉大的樂曲家之一,創作了如:《英雄》、《命運》、《田園》等交響曲,《月光》、《熱情》、《黎明》等鋼琴奏鳴曲。

莎士比亞: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他重要的喜劇作品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歷史劇《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

莎士比亞被馬克思譽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在過去的幾千年人類歷史中,最獨領風x者爲成吉思汗,而才華者是莎士比亞。”

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說不盡的莎士比亞!”

中國戲劇家曹禺曾讚歎:“莎士比亞是一位使人類永久又驚又喜的巨人!

愛因斯坦: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科學革命的旗手。他從小腦中就充滿許多奇思妙想,例如4歲時就奇怪爲什麼羅盤針總是轉向南方?它周圍有什麼東西推動它?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創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開創了物理學的四個域: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和統一論。

他是量子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他在分子運動論和量子統計理論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貢獻。(其餘略。)

2、認識了這麼多的偉人,他們因爲富有創造性思維而成功,那麼怎樣才富有創造性思維呢?談談你的理解。

3、發揮你的創造力:

兩個三角形(可以任意縮放和擺放)可以拼成什麼形狀?

六、佈置作業:

1、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正如羅迦?費?因格所說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請你以不同角度從《龜兔賽跑》的故事中提煉觀點。(至少兩個)

2、一個寒冷的冬天,紐約一繁華大街上,有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掛着一塊牌子,上面寫着:“自幼失明”。從他身邊經過的人都裝着沒看見似的走開了。有一天,一個詩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詩人乞討。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便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寫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捨。後來,他又碰到那詩人,很奇怪地問:“你給我寫了什麼?”那詩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寫的句子:

你們猜:詩人給乞丐寫了一句什麼樣的話?

教學反思:

1、本課時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着手,激發學生的興趣,建立“我具有創造性思維”的自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型、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2、導入部分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3、學生活動設計比較合理。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學習活動,在閱讀思考表達中進步。學生活動的部分他們都表現得很好。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人的創造性成就由學生來介紹,既有利於發掘他們的知識儲備,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你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嗎?”“如何成爲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創造性思維。

4、補充了很多創造性思維的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並聯系自身。

5、聽讀課文不必要。學生一邊聽讀,一邊思考問題,一邊還有自己的默讀進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學生自由讀。

初三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一、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特色。

二、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熟讀並背誦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註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着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後以完成文後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後,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並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第一教時;瞭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人物性格。

第二教時;拓展閱讀與實踐。在深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古爲今用,推成出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二、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於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啓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爲列禦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裏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禦寇,相傳爲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爲,被道家尊爲前輩。

四、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複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裏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陽”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陰”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麼樣)

g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 (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爲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爲動詞,面向着。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裏) ;始一反焉(語氣詞)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爲什麼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d 、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裏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對於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羣衆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裏?

智叟:“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爲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 、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託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幹”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及譯文練習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於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

3.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

4.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譯: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裏去呢?”

5.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譯: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最有意思的就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可以談出很多精彩的見解。但教師的工作是在學生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思維的脈絡,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這就是有挑戰性的地方,也就是課的亮點所在。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麼。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麼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於解決問題。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

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衆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並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麼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爲“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抓住是否有利於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然而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並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初三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啓發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爲了國家的前途而勇於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遊刃有餘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註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採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採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鑑》(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範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後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並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爲“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爲“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爲美”“認爲……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於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後置(介詞短語後置)

欲有求[於我]也(欲[於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於市朝](能[於市朝]謗譏)皆朝[於齊](皆[於齊]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於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式標誌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麼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後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麼?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暱)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於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讚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讚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麼結論?

他並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也。

5.反覆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後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裏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採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後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鑑

1.設喻手法 在今後生活學習中可借鑑,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鑑,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鑑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爲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爲實現“四化”有借鑑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初三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導入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x、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x: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x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初三語文教案8

課前預習:

1.讀熟詩歌。

2.收集相關的文學常識。

相關課程標準: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賞析詩的內容和藝術特色。

3.比較《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評價任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詩歌之美。

2.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讀懂詩意。

3.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析詩歌的寫法。

4、通過比較閱讀,瞭解《李憑箜篌引》《琵琶行》在寫法上的不同。

5、用學過的手法表現樂曲《賽馬》,鞏固提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清朝方扶南有過這樣一段評價:“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引》,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們已經領略過,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看看這篇文章是怎樣“泣鬼”的。

二、自主學習

1、收集關於作者的資料。

李賀,唐代詩人,字長吉,家境沒落,青少年時,才華出衆,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只做過3年奉禮郎,卒時僅27歲。

其作品繼承前代浪漫主義的創作精神,以豐富的想象力和新穎詭異的語言,表現出新奇瑰麗的意境。故後人稱其爲“詩鬼”。

2、瞭解作者李憑。

李憑:梨園弟子,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他的精湛技藝,受到詩人們的熱情讚賞。

3、認識 “行”這種文體。

引:一種古代詩歌體裁,篇幅較長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

4、瞭解箜篌這種樂器

“箜篌”,古代的一種撥絃樂器,有豎箜篌、臥箜篌等多種樣式。它一般有23根弦。

三、讀一讀,賞箜篌曲之美。

1、提生朗讀,瞭解預習情況。糾錯。

2、聆聽錄音,感受朗讀的魅力,學一學。

3、自由朗讀,體會詩歌朗讀的樂趣。

4、風采展示,比一比,誰的朗讀最精彩:各小組推選一名學生參賽。

四、交流研討。

(一)、說一說,感意境之美。

1、要求:選取你喜歡的詩句,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詩歌塑造的意境。

(本題設計意圖:李賀的詩是很難懂的,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明確:

例如:我喜歡“芙蓉泣露香蘭笑”

這句詩的意境是: 那曲盡妙處的箜篌聲,其悽婉動人,猶如一朵朵不勝寒風而嗚咽悲訴的荷花,那晶瑩的露珠,不正是它的聲聲淚滴嗎?忽而,樂曲又彷佛想起了一陣陣歡愉的笑聲,這大概是秋之驕子——那高雅不凡的幽蘭吧?你看,它笑得那麼欣悅,那麼美好,笑得張開了蓓蕾,笑得清香四溢!猶如嫣然含笑的少女。

2、學生各抒己見後,總結:

一曲箜篌曲,時而像芙蓉泣露,時而如香蘭歡笑;一曲箜篌曲可以使空山凝雲,可以使江娥、素女悲愁,可以溫暖人間百姓,可以感動天上紫皇;一曲箜篌曲,陶醉了女媧,陶醉了神嫗,陶醉了老魚,陶醉了瘦蛟,陶醉了吳剛,陶醉了玉兔。一曲箜篌曲穿越千載,至今依然彈奏在我們的心上。那麼,作者是如何做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呢?

(二)、議一議,明手法之妙。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表現箜篌曲之美的?

明確:a.側面烘托,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b.運用化無形爲有形的通感手法和誇張手法。

c.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世界的美妙。

(三)、比一比,解同中之異。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摹寫聲音之至文”,這兩首詩描寫音樂的手法有何不同?

明確:

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是直接描寫,只有“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爲側面烘托。《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音樂本身着墨不多,只有“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正面寫音樂,其餘全爲側面烘托手法。

五、學一學,寫樂曲之美。

聽笛子獨奏《賽馬》,請大家試着用學過的手法把這段樂曲表現出來。

六、各抒己見,盤點收穫。

七、佈置作業:

1、默寫詩句。

2、把課上描摹聲音的語段整理成篇。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本節課緊扣目標設計,“讀熟詩句—理解詩意—分析寫法—比較閱讀” 各環節循序漸進,完成比較順利 。其中“拓展延伸”環節,學生聽到《賽馬》全都活躍起來,寫作手法的運用恰到好處,這讓我很驚喜。

2、不足: 因爲時間關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有些少了。

初三語文教案9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爲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爲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爲什麼等待“齊人三鼓”而後“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初三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鬥精神去戰勝困難。二瞭解文言文表疑問的幾種句式;正確解釋下列詞語:加、亡、且、焉、諸、以。

教學重點:

一採用啓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二從討論思想內容,帶動對詞語句子的深入研究,解決詞語句子的譯釋。

一導入新課。

簡介《愚公移山》的體裁、出處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湯問》篇裏。《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著。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導預習。

1.對照註釋閱讀全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畫出表疑問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脈絡,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地方提出“移山”的問題?

(2)什麼地方寫“移山”鬥爭?

(3)什麼地方寫“移山”的結果?

三研習新課。

1.教師朗讀全文。

正音,將課文註釋中的有關拼音讀一遍。

2.教師提問: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爲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3.學習第2段。教師啓發提問:愚公爲什麼要發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會議”開得怎麼樣?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爲什麼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啓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一、“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持,連小孩都來了,說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願望;二、從表達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齔,動詞,換牙;始,才,說明路程之長;“反”同“返”)

四佈置練習、思考。

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2.思考: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說說這兩場論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初三語文教案11

《談生命》是世紀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發表的一篇帶有比喻、象徵,帶有哲理意蘊的“生命體驗”散文,它不僅哲思深邃,宏闊形象,鮮明生動,而且文字精練、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詩。全文爲“一片作”,一氣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嚴整。開篇引出話題,接下來描寫“一江春水”“一棵綠樹”的生命歷程。最後直抒胸臆,昇華哲理,說出了作者歷經百年滄桑,備嘗酸甜苦辣的生命“體驗”。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過程和一般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則,表達了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語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驕奢、清吟、蔭庇”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本質的認識。

能力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

德育目標

認識生命的客觀法則,豁達樂觀地對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樂和痛苦。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鮮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語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蘊。

教學難點

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品讀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讀課文,美點尋蹤,鑑賞文章的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們聽聽中國文壇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設計(二)

生命,偉大而神祕,豐富而奇妙,樸素而美麗。生命,猶如一隻萬花筒,它的形態和色彩變幻多端,面對這一瑰麗的世界,作爲生命高級形式的“人”,我們必然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生命話題”,觀不盡、賞不完的“生命花朵”,彈不盡、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曲韻律悠遠的生命詠歎調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正音,並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

多媒體顯示:

挾卷(xié)芳馨(xīn)怡悅(yí)雲翳(yì)

2.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

3.選三位同學範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評點: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感情激越處聲音要響亮,情調應激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4.學生放聲讀課文,力求聲情並茂。

三、思讀課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問:本文爲“一片作”,一氣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嚴整。清說說你對文章思路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大致可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僅一句話,“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這是全文的領起句,也是思路的起點,提示話題,引起下文,

第二層:從“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春水東流的狀況。

第三層:從“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一棵小樹成長和衰亡的狀況。

第四層:從“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到結尾,總結上文。抒發感想,闡發哲理。

2.精讀課文,把握文意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研討課文。

多媒體顯示:

(1)“生命是什麼”與“生命像什麼”只有一字之差,作者爲什麼對前者“不敢說”而對後者“能說”?根據文意說說你的理解。

(2)作者將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並充發展開,請聯繫思路,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最後一層在全文結構和表達主題方面起什麼作用?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生命是什麼”涉及生命本質的終極回答,而“生命像什麼”是文學性的表述—藉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選擇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對生命過程的形象化描繪,便於作者抒發對生命的獨特感受。

(2)“一江春水”側重闡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樹”側重揭示生命的價值,兩個比喻的內涵相互補充,形象又完整地闡明瞭生命的過程和意義。

(3)最後一層綰結全文,點明、深化主題。作者在這一層揭示生命的本質(由卑微、渺小到生長、進化),點明快樂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這是在前文對生命的現象作比喻性的描寫之後得出的結論。

四、美點尋蹤,發掘課文的審美價值

1.請學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

生1:作者把生命還原成具體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繪出一幅幅生命的圖畫。

生2:本文語言優美,比喻、排比處處皆是。

生3:本文意境優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難得的美文。下面我們將從意境、哲理、語言三方面欣賞本文的美。

2.賞析課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賞析:

(1)話說“一江春水”

多媒體播放一江春水東流入海的動感畫面。雪山、峭壁、嶝巖、平原、斜陽草樹、夾岸桃花、激電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畫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來,奔流激盪。

學生齊讀“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來生”,結合畫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試着閒自己的話描述—下這個過程。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體現這個過程的歡樂和痛苦。

②品味相關詞句。體味一江春水的特徵,感受這個鮮活的形象,

學生自主品評。

成果展示:

四個“有時候”。體現流程的豐富多彩。

聚集、奔注、衝倒,挾卷、奔騰、迴旋等詞體現了高昂激越的氣勢和不可阻擋的力量。

快樂勇敢、享受、憤激、心平氣和、快樂又羞怯、心魂驚駭、憩息睡眠等詞刻畫了“春水”的性格、情懷。

(2)話說“一棵小樹”

多媒體播放動漫flash,顯示一棵小樹的成長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長出嫩葉、開出繁花、蜂蝶飄翔、小鳥歡唱、濃陰如蓋、碩果累累、黃葉翻飛、葉落歸根。

學生齊讀“生命又像一棵小樹……也不敢信來生”。

①請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話描述上小樹的生命歷程。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體現時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體現特有的平靜和溫柔。

②品味相關詞句,感受一棵小樹鮮活的形象。

學生自主品評。

成果展示:

小樹生命歷程中的幾個連續的階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終結。

聚集、欠伸、破殼、伸出、吟唱、跳舞、掙脫、挺立、擡頭等詞體現了小樹生命力量的衝動與奮進。

勇敢快樂、寧靜怡悅體現了小樹勃發的生機、恬淡從容的情懷。

“美在情感”闡釋:

教師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過程中,流露出作者動人的情思。

在描寫一江春水時充滿激情,從“憤激”“怒吼”“奔騰”等詞可以讀出這種感情來;繼而面對種種境遇,心情是快樂的、平靜的;最後描寫春水到了大海,表達的心情是平靜的,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

描寫一棵小樹則不同,一開始充滿喜悅、希望,繼而是“寧靜和怡悅”,最後冬天來臨,葉落歸根,則懷有超乎尋常的平靜。

本文表達的感情是豐富多樣的,但總的說來感情基凋是積極樂觀的。

學生大聲讀課文,悉心體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師總結:作者將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將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生動的圖畫,傾注了自己的滿腔深情。讓我們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時,領悟、認識生命的本質。

五、佈置作業

1.描繪“一江春水”時,“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麼?請根據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辭,另寫兩句話,組成一組排比句。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初三語文教案12

知識目標:

1、把握小說故事情節,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聲”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積累寫作手法,並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培養學生對理想目標執着追求的精神。

教學重點:

1、理解“心聲”含義。

2、在熟識小說情節的基礎上,。

教學難點:

瞭解心理描寫的不同分類及作用,通過分析心理描寫歸納小說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

教師引導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心聲》。

1、組織上課。

2、同學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上課,希望在今天的課堂上,同學們能踊躍發言、展示自我,好嗎?大聲點,說出我們的十中氣勢;可同樣的公開課,有一位小學生特別渴望朗讀課文卻遭到了老師的拒絕,他到底有什麼樣的心聲要急於表達呢?讓我們一起走進15課《心聲》,作者,黃倍佳。

3、出示學習任務。

①、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心聲。

②、賞析小說的心理描寫,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節,感知心聲。

1、理情節(14分鐘)

①師:課文寫了四個場景所發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學鈴聲響過後,教室裏;回家路上樹林裏;第二天放學後教室裏;公開課上。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概括每個場景所發生的事情。

接着提問學生,自由回答補充。

老師出示幻燈片明確:

⑴、公開課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讀課文,可程老師怕影響公開課的效果,執意不讓他讀。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樹林裏讀起課文,並深情回憶起鄉下的爺爺和妮兒。

⑶、第二天放學後,李京京聽被指定的趙小楨讀課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卻反遭嘲笑。

⑷、公開課上,在被指定的同學不舉手的情況下,李京京勇敢地舉手並深情地朗讀課文,以至打動了程老師和同學們。)

②師:小說的故事情節包括四部分:開端、發展、x、結局。請對號入座。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⑴--開端;⑵、⑶--發展;⑷--x。

2、感心聲。

師說:根據剛纔情節的把握,補充題目。(要求:補上誰、什麼樣的心聲)(3分鐘)

的心聲

請學生自由回答。並適時表揚。

(明確:李京京渴望得到鍛鍊機會,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諧,家庭溫暖;渴望親情和友誼而想念爺爺和兒時玩伴;渴望情感的傾訴與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進心聲。

師說:本文作者可謂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僅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來反映心聲,還通過精彩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聲。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心”的世界。

1、知識卡片。

師說: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瞭解心理描寫的概念、作用及分類。

出示幻燈片:

心理描寫主要指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心理活動的描寫。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畫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題。心理描寫分爲直接心理描寫和間接心理描寫;直接心理描寫:⑴用內心獨白刻畫;(我想……自言自語等)⑵用夢境刻畫;間接心理描寫:⑴用傳神的動作刻畫;⑵用細膩的神態刻畫;⑶用形象的語言刻畫。

3、賞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頭。他多麼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課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渴望朗讀的心理,刻畫了一個樸實真誠的少年形象。)

師說: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說說體現了人物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刻畫了人物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學生交流,學生可能會找以下句子:

⑴、講義從他的手指間滑落,飄在地上,他沒有發覺,一動不動。他也有一個鄉下的爺爺。小時候,他是在爺爺那兒長大的。(課文20段)

⑵、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着,在心裏說,不是這樣的。凡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課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厲害。是啊,這麼多老師看着呢,萬一一慌,讀的結結巴巴,多難爲情!京京心裏倒有點可憐起她來。(課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動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師,彷彿想說什麼。(課文11段)

⑸、京京站起來,結結巴巴地說:“老師,我能┈念一段嗎?”(課文15段)

⑹、他咬緊了嘴脣,鄭重地舉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師。(課文52段)

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明確:

⑴、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爺爺的懷念,從中流露出京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⑵、直接心理描寫;言爲心聲,真情流露,寫出了京京樸實真誠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寫;寫出京京對趙小楨的同情心理,體現了京京善良、寬容的性格;

⑷、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樸實的性格;

⑸、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形象的語言寫出了京京渴望讀書的心理,也體現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間接心理描寫;通過傳神的動作、神態,寫出了京京當時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執著的性格。

3、教師總結:

通過剛纔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個樸實真誠、善良而寬容、自信而勇敢、執著追求不輕言放棄、銘記親情友情並渴望表達的少年形象,同時,也會發現,細膩真切的心理描寫會使人物的形象刻畫的更真實、豐滿。在今後的寫作上可加以借鑑。

四、拓展延伸,昇華心聲。

1、師:從剛纔的人物分析中,你認爲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讀源自哪個性格品質?(自由回答)

(明確:自信,勇敢,執着。)

2、師: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過被老師誤解、被同學誤會、與家人隔膜、與集體對立……曾經我們困惑、苦悶、彷徨、甚至逃避……學了本文,你們的啓示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明確:不要輕言放棄而是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3、師總結:

同學們說的真好,這也是本文的心聲。(出示幻燈片)本文通過寫李京京渴望朗讀課文,傾訴思念之情,卻遭拒絕,最後勇於爭取表達心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願望遭到他人拒絕或嘲諷時,不要灰心沮喪,更不要輕言放棄,而是要執著追求,用努力爲自己爭取成功的機會。

五、吟誦詩歌,放飛心聲。

1、師說:同學們,一首普希金的詩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節選部分送給大家。齊讀配樂朗誦。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爲親切的懷戀。

2、師說:同學們,讓我們放飛心聲,樂觀的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吧。

六、板書設計,梳理《心聲》。

初三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重點: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

教學難點: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一個人喝醉酒後,可能會有怎樣的行爲表現?介紹心理學對酒後行爲的解釋

2、辛棄疾喝醉後會有怎樣反常的舉動?其中飽含了怎樣複雜的情感與心理?

二、把握“壯”,理解“壯”,感受“壯”

1、自讀課文,參考註釋

2、個別朗讀:正音:挑燈、麾下、炙、的盧、了卻、白髮

節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狀態中做了什麼事?產生了怎樣的幻覺?

在酒醉中夢迴曾經征戰沙場的情景;

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

4、朗讀描寫酒醉幻覺的詩句,感受讀來有怎麼的感受?呼應了標題中哪個字?

5、通過朗讀感受表現壯的詩句,注意語氣。

6、作者的“壯”表現哪些方面?

(1)戰場壯闊

(2)主將豪邁

(3)士氣高昂(能不能是沙場“春”點兵,沙場“夏”點兵?)

(4)戰鬥激烈(爲什麼不直接進行正面描寫?)

(5)志向遠大

6、怎樣朗讀更能表現出出戰的豪邁雄壯?

音量語調節奏語氣

7、學生朗讀,點評

三、懷疑“壯”,否定“壯”,重構“壯”

1、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作者說的是否就是準確的?談談你自己的解讀

2、“可憐白髮生”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如何通過朗讀表現你對“可憐白髮生”這句的理解與感受?

4、我們讀者讀出“悲”,作者自己認爲“壯”,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詞中“悲”與“壯”之間的關係?

詞有兩個情感層次:醉夢中與醉夢外

醉夢中的壯與醉夢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轉化,又相互對比反襯,使情感更飽滿強烈

5、朗讀感受作者豐富飽滿的情感,加深對“悲壯”的理解

四、對比鑑賞,加深理解

1、陸游的《訴衷情》與辛棄疾的《破陣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常常被人比較,對比兩首詞,說說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理由是什麼?(引入古代詩論中“氣”與“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中《辛派詞人》的對比作爲參考借鑑。鼓勵同學的真知灼見和獨立品味、比較閱讀的勇氣。

初三語文教案14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種論證方法

3、學會鑑賞格言式的語言風格

4、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良好的行爲美德。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方法:引導提問、討論

教學過程:

一、 課文導入:

各位同學好!我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節課的時間,看看我是否有緣成爲大家的老師。初次見面,想必大家看着我這位新老師,是不是心裏在琢磨着:艾,這位老師長得……穿得……

可見,看一個人我們首先會想他漂亮不漂亮,帥不帥,也就是說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爲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課:可結合“大長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寶石 喻證

有美德的人 例證

(第一組朗讀)

2、美貌

(第二組朗讀)

討論思考:爲什麼要寫這一段? 對比中看出作者的價值取向 對比論證

大家先想想,一個長得很漂亮的人但沒有什麼才能的人,和一位長得比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歡哪個,或者說比較欣賞哪位?

俗話說:“繡花枕頭一包草”其實就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的鄙視。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內在表現。其實偉大的科學家培根和大家一樣,他也覺得有才能有所爲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讚賞。從這一段裏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作者培根的價值取向,即還有其他東西比美貌更重要。那麼究竟是什麼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們來跟着培根“仔細考究”一下:

(第三組朗讀)

對比論證、例證

外在:優雅行爲 形體之美 顏色之美(最直觀,畫家最容易表現出來)

內在:美德——最高的美(難於直觀,畫家無法表現)

內在外化 外在內現

隨後作者進一步說明:

“美是不能制定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簡單的,機遇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難得的。課文舉例說明,可以讓學生補充說明。

——美是難的。柏拉圖《大希庇阿斯篇——論美》

初三語文教案15

【知識目標】

1、體會這首詩的擬人化表現手法及雨的象徵意味。

2、學習詩的語言特色。

【能力目標】

歸納每一小節所表達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標】

熱愛生活,樂觀向上。

【重點難點】

正確理解“我要教你們勇敢的笑”一句。

【教學媒體】

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

自古至今,有許多的詩人都要用詩來讚美春雨,你能背誦幾句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鄭愁予寫的一首關於雨的詩。

作者,臺灣詩人,80年代曾被選爲臺灣最受歡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話說:約莫每120名居民中就會有一人持有《鄭愁予詩集》”在香港、臺灣的高中課本里都選有他的詩。

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而著稱。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並討論

這首詩以雨的口氣向人們訴說了哪些意思?

請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1節:探訪四月的大地。

2節:雨輕輕地來了。

3節: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

4節: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

5節:請孩子們跟它去迎接春天。

6節:告訴孩子們它來自何方,又是怎樣長大的。

7、8節:教孩子們勇敢地笑。

9節:交代最終的歸宿。

三、問題研究

分小組討論:

1、作者怎樣描寫春雨特點的?找出幾個詞句說說你的體會。

2、這首詩採用擬人手法好在哪裏?

明確:讓人感到親切溫柔,充滿歡快情趣,切合兒童心理,能打動孩子們的心,能形象生動表達思想。

3、這首詩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明確:有親切感,用兒童化的語言,符合兒童的心理,口語化。

4、“我要教你們勇敢的笑”這句話中的“笑”的內涵是什麼?

明確:笑代表一種快樂幸福、樂觀向上的態度,是詩人鼓勵孩子們要樂觀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佈置作業

1、把這首詩改編成一篇小散文。

2、讀寫生字詞。

【教學課後記】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主要讓學生體會如何用擬人化的語言去學寫一些簡短的小詩,從中感受寫詩的樂趣。

《雨說》教學反思

1、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閱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品味式的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在詩歌教學中,優美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它能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詩境。教師應在備課時多費些心思去篩選,我個人認爲班德瑞的專輯《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較合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