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彙總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1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彙總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清文意,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並作歸納。

2.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並能運用 (突出重點,不貪多求全)

【教學理念】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文本,主動選擇、主動建構,並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經驗世界。通過學生豐富多樣的“讀”與“寫”,訓練學生多角度深入解讀文本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解題導入。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然後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朗讀課文並競賽。重點是讀好人物語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讀出融融的愛戀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讀出怯怯的拘謹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讀出阿諛奉承之情。

(通過讀,讓學生整體感之課文)

三、分小組歸納整理文言基礎知識(1、2小組第一節,3小組第二節,4小組3、4節)

1、分組歸納

2、上黑板寫出疑問,分別由學生解答。

3、考一考大家

(循序漸進,讓學生掌握文言基礎知識)

四、合作交流:

指導學生品味鄒忌的語言藝術

(可組織學生四人爲一組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其中加以指導,最後師生達成共識。)

五、寫作遷移。

 【教學體會】

簡潔明瞭 目標明確

一、學生主動學習,引進競爭機制。

我們習慣了把備課中的所有知識點傾倒給學生,尤其是古文,認爲學生水平不夠,只要能聽、記下來就可以了。本身學習內容深奧艱澀,加上被動學習,剝奪主動權這是許多學生厭惡古文學習的重要原因。所以筆者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是古文學習。

如《鄒忌》一文中的字詞翻譯等基礎知識,全部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只在知識點歸納和文章思想內容上給予引導。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要求必須完成轉註任務。這一條我班學生已經養成習慣,我只要適當監督檢查就是。爲了提高預習效率增強預習效果,在學生自主學習前,我會告訴學生預習完要求若干位同學上黑板完成重點字詞的注音註釋,要求脫離書本,挑戰自己的記憶力。這常常成爲課堂的第一個興奮點,好多學生自告奮勇的上臺,然後還是由學生評改。或者用更明顯的競爭機制,讓各小組互相挑戰,那就更熱鬧了,爲了難倒對方,學生會把書本和教參吃透,充分討論充分自主學習。老師只要注意提醒學生提問時不可進行無意義的挑釁和刁難,專挑怪、難、偏的提問,那將會影響該組的最終成績。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這種方法效果甚好。

二、創設真實情境,積極參與課堂。

在本冊古文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這一條我始終貫徹。如在教學屈原《國殤》時爲讓學生充分想象戰場的宏大場面和悲壯場景,以及作者場面描寫中點面、遠近、動靜的巧妙安排,我讓同學們都來當張議謀拍一部電影——新版《英雄》。應該說學生在積極設計電影的過程中,已經深刻理解了文章內容以及屈原的構思技巧。隨後由他們的電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並進行遷移思考:何謂英雄?什麼纔是真正的英雄?展開了一次思想爭鋒。始終緊扣文章精神內涵,深入其中又拓展開去,糾正學生的個人主義英雄思想,明確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國家利益爲重,在國家危難之際,甘願爲國捐軀的人。

同樣,在《鄒忌》一文的教學中,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課堂,自導自演。在如此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既理解了文章內容,又準確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沒有一個學生感到無聊,無事可做,而且競爭槓桿依舊刺激着學生們的神經,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完了課文。如果在下課鈴響時,師生都情不自禁地說:“這麼快?”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三、多種教學方式,挖掘學生潛能。

古文學習,我們可能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每堂課按着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着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於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後,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於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2

 【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是:

①重視誦讀和背誦;

②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

④使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據單元目標,結合課文內容,本課學習目標可定爲:

①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⑤體會“諷諫”的妙處,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⑥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找資料、請教老師,以期課文學習目標①②的完成。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學習目標③④⑤⑥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引用典故,解題導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引用典故,解題導入。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爲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注:此成語典故於楚莊王也有記載)

鄒 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着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彈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纔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纔算是善於治國。齊威王聽後,大爲讚賞,於是封他爲齊相。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說明:先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然後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理解內容,探究寫法。

1.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並還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們試着找找看。

(一) 課文中的“三”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採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

鄒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見威王的三比;

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

納賞後齊國的三變。

(其它還有這樣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視、自視、寢思”; 甚而情節結構上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樣,在內容上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

2.課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請同學們說說文章中的“比”。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詳比、略比 (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側比、正比 (如:“三問三答”側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鄒忌比美”是明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

(設計說明:採用“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串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這裏,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通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通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課中“關鍵字”的使用,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鄒忌: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齊王”這個人物形象。

齊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

從諫如流,興利除蔽……

3.補充相關材料,對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選自《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龐恭(魏國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鄲(趙國國度)去做人質,他對魏王說:“現在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相信嗎?”回答說:“不信。”“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回答說:“不信。”“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國王說:“寡人相信。”龐恭說:“實際上街市上沒有老虎,現在是邯鄲離魏國比街市遠,議論我的人不止三個人,希望國王您明察。”(後來)龐恭從邯鄲返回,終於還是不能被國王召見重用。

(二) 螳 螂 捕 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選自劉向《說苑•正諫》)

【譯文】

吳王闔閭準備進攻楚國,告誡他身邊的大臣說:“膽敢向我進諫的人就處死。”他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向吳王闔閭進諫,勸阻他不要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彈拿着彈弓來到吳王闔閭的後園走來走去,露水浸溼了他的衣服,象這樣經過了三個早晨。吳王闔閭說:“你來,爲什麼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溼到這個地步!”那年輕的侍從官說:“園子裏有棵樹,樹上有隻知了,知了在高處鳴叫,它吸着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後面;螳螂彎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蟬,卻不知道有一隻黃雀在他的旁邊;黃雀伸長了頭頸,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拿着彈弓和子彈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黃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後的禍患。”

吳王闔閭聽了說:“對啊!”於是停止了用兵。

(設計說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拓展延伸,則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說古談今,內化知識。

1.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2.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怎樣給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怎樣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建議。

3.贈記名言,師生共勉。

銘記古人諫言,感悟現實生活: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亡。”

——(唐)魏徵

(設計說明:說歷史故事,讓學生之間實現知識資源共享,有利於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存,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談現實生活,主要是想增強學生在“提出意見”和“接受意見”的感受和體會,引起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徵的名言,讓他們銘記。)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小結知識要點。

2.寫好學習心得。(參考題目:①說說《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三”

②談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比”

③“諷諫”和“納諫”

④“諫臣”和“明君”

⑤“人言”與“自信”

⑥人貴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親疏和認識事物的關係……)

(設計說明:小結,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回顧和複習,強調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而寫學習心得,則是對課堂知識的完善和深化,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思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