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年級第一課古代社會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年級第一課古代社會教案設計

知識目標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關係是人民在生產過程當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人剝削人的社會;原始平等的氏族制度;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在原始社會後期,個體勞動逐漸取代共同勞動,生產資料私有制隨之產生。

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和國家;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分析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說明奴隸制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奴隸社會後期,殘酷的奴隸制度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從封建制生產關係的特點入手,說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封建剝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嚴的等級制度;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 起義和農民戰爭;獨領風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能力目標

1、利用史料分析、辨別的能力;

2、通過教材中所給材料與小欄目,培養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

3、在全面評價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初步學會辨證、全面地看問題的能力;

4、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培養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

1、通過對遠古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歷程的瞭解,使學生體會到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要勇於實踐。

2、通過對原始社會有關內容的講解,明瞭私有制與私有觀念不是從人類誕生起就有的,進而加強集體主義觀念的培養。

3、通過古代社會的更替變遷,體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明瞭衡量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4、通過對"獨領風騷的中國科技文化"的深入瞭解,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建議

一、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課是全書的起始課,講述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社會形態。第一框講原始社會,重點講述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是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使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簡單概念。強調了它是人類社會的童年,即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第二框講奴隸社會,強調是第一個階級社會。講述了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和國家的過程,文字的出現使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由於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必然導致崩潰。第三框講封建社會,強調封建社會的進步性,說明封建社會的建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和壓迫農民的基礎,剝削的主要手段是榨取地租。地主階級對農民進殘酷剝削和專制統治,必然激起反抗,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推動了歷史發展。第四框是活動課,強調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簡要介紹我國科技發明和文藝瑰寶的基礎上,建設性的提出"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風采"的活動。

2、重點、難點與疑點:

⑴原始社會是一個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

僅從表面看,會使人誤認爲原始社會是一個"理想社會"。因此,這是教學中的疑點之一。

通過對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狀況的分析,使學生了解到原始社會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不是人們的道德高尚,而是由於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決定的。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

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此觀點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前人的經驗得以傳播,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文字的發明和使用,使人類的精神成果如詩歌、舞蹈、繪畫等得到廣泛傳播,進而又促進生產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繁榮,人類開始擺脫矇昧和野蠻,進入文明時代。在教法上,可通過展示奴隸社會的科技文化來讓學生感受文字出現的影響。

在階級社會裏,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在階級社會裏,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這是國家的實質。對於初中的學生而言,理解此觀點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不必展開講解。從國家的起源入手,讓學生明白國家並不是從來就有的,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纔出現階級和國家的。從國家的機構的設立,懂得軍隊法庭等都是鎮壓奴隸階級反抗的工具。

奴隸制是最野蠻的剝削和壓迫制度。

這是對奴隸制特點最典型的概括,是教學重點。

首先,要分析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特點,幫助理解學生。強調指出奴隸主把奴隸當?quot;會說話的工具",這是奴隸制國家的統治特點。其次,要指出在奴隸社會後期,奴隸主對奴隸的野蠻、殘暴的剝削和壓迫,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

這是封建制生產關係中最核心的體現,因此是教學重點。

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幾點:通過與奴隸制生產關係的對比,來說明封建社會生產關係的特點;分析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特點,闡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在教法上可結合多種形式的實例來開展分析,更易於學生理解。

中國封建時代的科技文化成就爲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好契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將此部分內容設計成活動課,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避免教師枯燥的說教。

二、 教法建議:

1、充分利用教材上設置的一些小欄目。

由於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淡化學科體系,精簡了一些歷史事實、理論概念及學生難於理解的內容,降低了理論難度。但在教學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生產力、生產關係、階級、國家等概念,同時,爲了避免讓學生死記硬背。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書中的小欄目,讓學生在分析史實的基礎上,自主歸納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特點等知識點。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

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中一些易混淆的、存在疑問的觀點,特別是教學手段有限的學校,更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小欄目幫助學生從表面現象入手分析更深層的含義。

2、在知識點的把握上,爲理解社會發展進程的變化,可以採用對比的方法、圖表的方法來開展教學。比如:封建社會與奴隸制相比,具有明顯進步性的主要表現。就可用此方法突破。

3、畢竟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是很遙遠的事情,爲了幫助學生更好領會課本中的相關內容,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的電影、電視片段。如:《斯巴達克斯》、《農奴》、《白毛女》、《紅樓夢》(電視劇)

4、爲活躍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採用討論會、辯論賽、頭腦風暴論壇等形式的探究活動。例如,第四框--獨領風騷的中國古代科技文化。

教學設計示例

一、 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與奴隸制相比,封建社會進步性的主要表現;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最高形式是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

2、 能力目標

通過對奴隸制生產關係與封建制生產關係的對比分析,學會比較的能力。

通過對一些史事、影片片段等的分析,逐步培養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

逐步培養能自主發表個人觀點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通過古代社會的更替變遷,體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明瞭衡量社會進步的標誌是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二、 教學重點、難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和壓迫的基礎。

這是封建制生產關係特點的集中體現。因此,既是本框的重點,也是第一節的一個重點教學內容。

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展示兩幅圖:

圖一、奴隸破壞生產工具(或奴隸主莊園衰落的景象)

圖二、宋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提問:兩幅圖分別反映了什麼情景?說明了什麼?

學生思考、彼此交流意見(給兩分鐘)

第一幅圖反映的是奴隸社會末期,由於奴隸主對奴隸的野蠻、殘暴的剝削和壓迫,阻礙了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

第二幅圖則反映的是封建社會的生產發展與經濟繁榮。

新課

殘酷的奴隸制度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來代替,這就是封建社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框的內容:

三、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板書)

提問:從圖中的繁榮景象,同學們可曾思考過爲什麼封建社會的建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與奴隸制相比,其進步性主要表現在哪兒?

(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1、與奴隸制相比,封建社會進步性的主要表現

同學們回憶奴隸制的主要特點,結合歷史課所學的相關知識,將兩種制度做一個對比分析。

(學生活動:回憶、討論、填表、分析)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狀況

導致的結果

狀況

導致的結果

土地及工具的佔有上

奴隸主完全佔有生產資料與奴隸

往往以破壞工具、 虐待牲畜等方式進行反抗

有少量土地、有自己的工具

能自主地進行勞動

人身關係

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強制下勞動

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自由安排生產勞動

產品的分配

無分配權,僅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對生產無積極性

能留下少部分產品歸自己

比較關心生產,注意改進工具,生產積極性大爲提高。

從對比分析中,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封建社會的建立,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大進步。

教師:與奴隸制相比,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有其進步性,適應當時生產的發展,因而能將其取而代之。雖然封建制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但有一點卻沒有改變。它仍是一種剝削制度。讓我們先從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說起。

2、 封建土地制度特點(板書)

活動:播放電影《白毛女》片頭的歌曲,結合教材第七頁西漢政治家董仲舒說的話,分析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特點、由此產生的地主與農民的關係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農民要受地主的剝削?

投影或PowerPoint,歸納,得出結論: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

3、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是 ?(榨取地租)(板書)

提問:除地租以外,還有哪些剝削方式?

分析以下材料:民謠:農民頭兩把刀,租稅重,利錢高

杜甫的《兵車行》(或者柳宗元的《捕蛇者說》)

歸納,得出:地主還通過放那高利、收繳苛捐雜稅、強迫農民服徭役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殘酷剝削。

學生看影片《白毛女》中楊白勞到地主黃世仁家還利錢時的情景(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展示此段)

提問:楊白勞被逼迫在賣女兒的文契上按了手印後,本想去找說理的地方。但黃世仁的管家卻說:“你上哪兒告去?少東家就是本地的縣長,黃家就是衙門。”這說明了什麼?

地主階級在經濟上殘酷剝削農民的同時,還利用封建統治政權來壓迫農民,達到其剝削農民的罪惡目的。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封建專制的統治羅網的主要內容。

(二)封建專制的統治羅網(板書)

在封建社會的專制統治下,有些事會讓我們感到不可思議。

請看《紅樓夢》元春省親片段

圖示——金字塔狀的封建等級(幻燈片)

提問:影片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什麼特點?第二幅圖反映了歐洲封建社會的什麼制度?

兩個內容都形象地反映了森嚴的等級制度。

1、 森嚴的等級制度(板書)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爲基礎的封建社會,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級從屬關係,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秩序。封建等級制度與封建特權緊密相連,等級地位越高,享受的特權就越大。

結合楊白勞的遭遇,回憶舊知識:在階級社會裏,國家的本質是什麼?

想一想:封建社會的掌權者是哪一個階級?他們主要靠什麼維護其統治秩序與特權的?

閱讀教材第8頁倒數第二、三段的內容,找出答案: 此外,爲了維護封建剝削制度,地主階級不僅依靠暴力進行統治,還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宣揚“君權神授”,扶植教會勢力,以束縛勞動人民的思想,妄圖使他們放棄反封建的鬥爭。

3、封建迷信等精神枷鎖(板書)

(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需要,可以讓學生觀看《祥林嫂》圖片故事)

教師:我們學習了封建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了地主階級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爲基礎對農民階級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這將導致什麼結果呢?

學生閱讀教材第9頁第三段後,思考。

歸納:必然激起農民的反抗鬥爭。從產生階級、出現階級壓迫後,就有被壓迫階級的各種反抗鬥爭。從奴隸社會的破壞工具等,到封建社會的抗阻抗糧,直至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給封建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可見,

4、 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板書)

小結:

封建社會的建立與奴隸制相比,確有其進步性。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後,在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制度對生產的束縛日益嚴重,封建生產關係已不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爲新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四、 教學手段:

1、在教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設置的小欄目、以及文字形式的歷史資料來開展教學,解決一些重點、難點與疑點問題。

2、爲了將古代社會發展歷程能貼近現代,利於學生接受,可以利用電視、實物投影儀等播放一些影視作品或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社會的發展。

3、在比較發達的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及互聯網的作用,開展頭腦風暴教學。

五、 設計思想:

入手點設計用兩幅圖導入,目的是首先在視覺上讓學生感受到封建社會的進步性,進而再具體分析進步性的主要表現。由於封建社會的史料豐富,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文化成就曾在世界獨領風騷,故可選用的資料很多,如相關的詩歌、影視作品等,可以讓學生在看、聽、分析的基礎上,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剝削的根源所在。

六、 板書設計:

等級森嚴的殿堂——封建社會

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5、 與奴隸制相比,封建社會進步性的主要表現

6、 封建土地制度特點

7、 榨取地租是封建剝削的主要方式

二封建專制的統治羅網

1、森嚴的等級制度

3、封建迷信等精神枷鎖

4、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