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09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故鄉》教案設計

1。 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環境、完整的故事情節的分析,使學生領悟本文主旨,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材分析:

1。重點:領悟在景物描寫和肖像描寫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2。難點:品味文中議論性的語句,體會它們對錶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的情節比較淡化,但是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則比較豐滿,對比手法的運用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情節略講,把重點放在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的對比分析上。第一課時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說的情節、線索,理解重點語句,瞭解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在對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變化,探究小說的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講讀課————通過講讀把握小說的情節,理解有關語句的含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把握小說的情節和線索,瞭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 由《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裏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導入。

“鄉愁”在我國曆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余光中的《鄉愁》表達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思念,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思想感情。

2. 那麼魯迅《故鄉》中的故鄉又是怎樣的呢?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板書課題)

二.檢查字詞(PPT):

陰晦(huì) 蕭索(xiāo) 猹(chá) 五行缺土(híng) 弶(jiàng)

獾豬(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顴骨(quún gǔ)

嗤笑(chī) 嚇(hè) 瑟縮(sè) 深黛顏色(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三.指導閱讀:

(一)複習小說的知識,注意把握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二)瞭解《故鄉》的寫作背景:是魯迅寫於1921年1月的一篇短篇小說,當時的時代背景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後十年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並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廣大的農民,處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之下,加之軍閥混戰,社會動盪不安,他們紛紛破產,過着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三)按要求閱讀課文

1。理清小說的情節和線索。

2。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劃出不理解的語句。

四.探索研究:

(一)小說的情節。

明確:課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順序。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寫“我”回故鄉所見之景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交代“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至“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處理搬家事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至結尾),寫“我”漸離故鄉時的種種感觸。

(二)環境描寫:具體段落,比較環境的異同,結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1。自然環境:(1)“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分析:這正是一幅蕭索、荒寂的現實的深冬畫面。這裏通過時令、天氣、風聲、天色,勾畫出蕭瑟、昏暗的背景。冬天已經是草木凋零,蕭條冷落,“深冬”則更顯蕭索、荒寂。一個“又”字意思更進一層。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寫出光線的陰沉、昏暗,氣氛的淒冷、寒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橫”指不整齊,了無生氣;“幾個”指零零落落,孤孤單單。“活氣”指活潑、生動的氣氛,“沒有一些活氣”可見其荒涼、死氣沉沉。整個畫面透出荒涼、死寂、了無生機。這幅圖畫正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縮影。這樣的畫面給“冒了嚴寒”急於回鄉的“我”以內心的重創,“禁不住”則暗含了從美麗的回憶跌落到現實的變化過程。“悲涼”點出見到故鄉時的心境。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着,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分析:反映了“我”家家境的衰敗。“許多”、“枯”、“斷莖”、“抖”幾個詞就勾畫出了老屋的破敗、冷寂的景象。老屋的描寫既暗示了家庭的衰落,又烘托出“我”和母親的淒涼心情。

(3)“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分析:這裏描繪了一幅少年閏土月夜瓜地刺猹圖。深藍的大空、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些美好的景物構成了色彩明快、豔麗的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寥寥幾筆一個“項帶銀圈.手捏一領鋼叉”英姿勃勃的少年英雄就鮮活在讀者的面前。這與第一部分中描繪的陰晦的天氣、嗚嗚的冷風、“蒼黃”的天色、蕭索的荒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社會環境:(1)“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裏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裏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分析:“家景也好”和“大祭掃的值年”排場,反映出20多年前“我”家境的紅火。這與現在的賣屋遷居形成對比,反映出中產階級經濟狀況的衰敗。從對“忙月”的介紹可見那時閏土家的經濟狀況雖不算好,但也還過得去。

(2)“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分析:“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個木偶人了”一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黑暗。

3。比較環境的`異同,並結合寫作背景簡單分析導致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

分析:作者眼前的故鄉是一幅蕭索、荒寂、破敗的冬景圖,這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中國農村的縮影。廣大的勞苦大衆生活貧困,精神上被束縛。這幅荒村景象烘托了“我”在當時的悲涼心情和生活在其中的廣大農民的悲慘境遇。而記憶中的故鄉則是是一幅“神異的圖畫”。在這裏“我”從閏土的身上獲得了“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儘管當時“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可“我”與閏土“不到半日”,“便熟識了”,以至在分別時“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裏,哭着不肯出門”。通過前後環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單命後十年間廣大農民生活困苦的社會根源,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的勾結是造成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真正原因。這種對比着的景物描寫,既充分地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反映了農村的巨大變化,起到了景物描寫爲中心意思服務的作用。

(三)理解詞句。

1。詞語:

時候既然是深冬。(既:已經。然:詞尾。) 現代:既然……就(也)……(連詞)

天氣又陰晦了,(陰晦:陰沉昏暗。) 卻又沒有影像,(影像:印象。)

沒有言辭(說的話)現代:說話時所用的詞語。 沒有什麼好心緒。(心緒:心情。)

聚族而居(而:表修飾。如:面山而居。相當:地。)

搬家到我在謀食地異地去。(謀食:謀生。)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素:向來。如許:這麼些。)

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蘇生:甦醒。)

2。句子或語段:

(1)對§4的理解:20年來我思念的故鄉是美麗的。她在“我”心中是童年,是大自然,是天真無邪的小夥伴,是一幅“神異的圖畫”。而眼前荒涼、衰敗的故鄉景象,無情地粉碎了“我”的故鄉夢,一時間記憶中當然就“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明明是故鄉衰敗不堪,接下去卻說“本也如此”,這是“我”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2)理解“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爲。”

作者在這裏否定了三種生活,一種是像“我 ”那樣異地謀生,到處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種是像閏土那樣在生活的重壓下貧困艱辛,精神萎靡而麻木;一種是像楊二嫂那樣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刻、潑悍和勢利。表達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願望,但是新生活是什麼樣子,“我”也說不清楚,只能模糊的講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3)文章倒數第二節新課 標第 一網

爲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的含義是什麼?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表現了“我”既對“新的生活”充滿嚮往,又對能否實現不免迷惘的真實的思想。“手製的偶像”比喻“我”的主觀願望。如果說閏土是用泥塑木雕的偶像來麻木自己的話,那麼“我”則是用“希望”來安慰自己。

(4)理解“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是隻要去探索實踐,就有實現的可能。

五.佈置作業

1。課後“探究 練習”一

2。自我研討本文主旨

3。預習:本文對人物的塑造採用了哪些手法,爲何相隔20年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第二課時

教學課型:講讀課————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學重點:在對比中分析人物性格,揭示造成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

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一)上一節課着重分析了環境和情節兩個方面,同學們還記得導致當時中國農村日益衰敗、農民生活日益痛苦的社會根源是什麼嗎?

(二)小說中寫了哪些主要人物?

“我”——閏土——楊二嫂 宏兒——水生

二.人物形象分析:

(一)閱讀課文第86段,從中尋找三個詞組,來概括“我——閏土——楊二嫂”三個人的生活特徵。

“我”——辛苦展轉,閏土——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

(二)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閏土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段,完成下列表格,並對人物性格作出分析。

變 化

外貌 語言 動作 神情 人物性格

少年閏土 紫色圓臉

小氈帽、銀項圈 教我雪地捕鳥,滔滔不絕 “月夜瓜地刺猹圖”

“雪地捕鳥”中相關詞語 怕羞 肖像描寫刻畫出少年閏土的健康可愛。家庭生活不算殷實,也還算過得去。

語言描寫表現了他的活潑多知,見多識廣。

中年閏土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

破氈帽、極薄的棉衣

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

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手裏提着一個紙包

他只是搖頭、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菸 “彷彿石像一般”、“像一個木偶人了”

歡喜——淒涼——恭敬 肖像的變化反映了家境的變化,家境的變化又折射出社會的變化。

動作描寫折射人物心理,把閏土內心不平,卻又無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變現狀的苦悶心情刻畫得形象、逼真。

語言描寫可見其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之深, 不僅經濟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嚴重摧殘。

神態描寫簡潔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分析 閏土的變化,不僅記錄着閏土苦難生活的歷史,而且也形象地顯示出閏土的精神變化,同時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了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啓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2。想一想,“我”理想中的閏土,見到“我“後應該是怎樣?

根據情節推想,言之有理即予以肯定。

3。造成閏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閏土的變化以及他與 “我”之間和諧關係的變異和幻滅,表現了封建等級觀念對農民及一般羣衆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三)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楊二嫂外貌、語言、動作、神情的語段,想一想,楊二嫂的過去與現在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其性格又有哪些變化?

變 化

外貌 語言 動作 人物性格

以前的楊二嫂 顴骨也沒有這麼高,嘴脣也沒有這麼薄 “終日坐着” “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 安分守己

現在的楊二嫂 “瘦”,高顴骨,薄嘴脣,張着兩腳,“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

討東西、逢迎、造謠

冷笑說 兩手搭在髀間、將“我”母親的手套“塞”在褲腰裏帶走了 外貌描寫表現她家庭生活狀況的變化,

語言描寫體現其潑悍、放肆、自私,

動作描寫表現其潑悍、刻薄、自私、卑劣、貪小便宜的小市民習氣。

分析 作者首先運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方法讓楊二嫂出場。楊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變化也反映出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經濟衰敗的另一個側面。

2。文章在刻畫了閏土20年間的變化已經很深刻地表現了主旨,爲何還要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呢?

楊二嫂這個人物的變化,不是因爲年齡的關係。從豆腐店開不下去,或者是豆腐店已經不能維持她的生活,而她卻又必須要活下去的情況來看,她那令人憎惡的市儈性格必然是舊社會壓迫、扭曲的結果。這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揭示了文章主旨;另一方面,由於楊二嫂的自私、刻薄、潑悍和卑劣,更顯示出閏土的善良、樸實、忠厚可愛。

(四)1。尋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宏兒和水生的文字,想一想,這2個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宏兒和水生和諧融洽的關係,一如當年“我”和少年閏土的友好。這組人物關係爲後文的議論提供了基礎,也更反映出“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五)尋讀課文,結合文中關於“我”的心理描寫的文字,思考“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文章裏對於“我”主要採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小說不同於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複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並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複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鉅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後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爲新社會的出現而鬥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六)總結人物塑造的方法

1。對比手法 2。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神情等手法,刻畫人物,形象鮮明。

三。 探究小說的主題思想

(一) 通過對具體的人物形象的刻畫、今昔環境的對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是造成中國農村走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

(二)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衆的束縛,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毒害。

(三)抒發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表達對新生活的熾熱的希望。

凡有理皆可,都應該予以肯定。

四.描畫“故鄉”,以景傳情。

根據文章的描述以及你對文中各人物的理解,請描畫一下魯迅筆下的“故鄉”,注意色調的選用。

五.佈置作業

1。 背誦描寫閏土外貌的文字和課文最後3節議論文字。

2。 積累關於思鄉的詩詞名句

板書設計:

小英雄 木偶人

活潑、勇敢 遲鈍、麻木

豆腐西施 潑悍自私

說明:十字架比喻是封建思想和封建等級觀念,給舊社會勞動人民心理上帶來的陰影。整個板書突出本文寫作上特色—————對比手法的運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