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愚公移山》課堂實錄

本文已影響 1.4W人 

  一、激發興趣,音樂導入

《愚公移山》課堂實錄

(課前一分鐘時彩屏顯示,播放MTV背景音樂──《愚公移山》歌曲,營造課堂學習氛圍。聽完歌曲之後)

師:巍巍壁迎的三峽是舉目的“高峽”,曾被人們認爲是夢幻中“高峽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隨着三峽水利工程的建成,夢幻已經變成了事實,中國人民爲世人演繹了一個現代版的神話傳說。剛纔我們欣賞了一首源於古老神話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編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樣搬走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的呢?請同學們把目光轉向課文

(彩屏顯示課題:愚公移山。一個熱火朝天的挖山畫面爲背景)

用本來學生就喜歡的“愚公移山”故事改編成的音樂歌曲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專家點評)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師:請同學們結合註解自由朗讀課文,把讀不準的字,讀不懂的句子勾畫出來,等會兒大家一起解答。

(學生自由讀課文,然後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學生相互幫助解答)

師:本文語言中長句不多,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共同聽他的朗讀,看有沒有還需改正的地方。(學生朗讀完課文之後)

師:大家再次自由朗讀一遍課文,要求字音準確,讀出語氣,注意停頓。(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好,現在分四人學習小組,對照註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實,重整體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課文的故事情節理一下,有難理解的字詞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分四人小組活動)

通過自由朗讀,放手讓學生互質疑難,合作解答,體現了自主和合作的精神。(專家點評)

師:聽到大家的議論,好像是說再找不出來錯了,(問全體學生)是不是沒有錯了?

生:(齊答)是的。

師:我剛纔跟大家一樣,很認真地聽了剛纔這位同學的朗讀,的確沒有找出讀錯的字和斷錯的句子,我想大家跟剛纔這位同學一樣,都做過認真的預習工作,這值得肯定,不過語氣、輕重音讀得還不夠到位。老師將課文範讀一遍,大家心裏跟着老師讀。(師範讀)

師:這篇課文的主要情節是什麼?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

生1: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情節是講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決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並立即行動,後來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反對他移山,還講了很多不利於愚公移山的理由,愚公駁斥了智叟的錯誤觀點,最後山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師:請同學等一下再接着提問題,剛纔你提到了一個詞“寓言”,那老師問你,你怎麼知道它是一則寓言呢?(彩屏課題下顯示:寓言)

生1:這是我上小學時課外讀過的寓言。

師:課外閱讀這時派上了用場,很好。

師:結合我們以前學過的寓言,哪位同學說說寓言的特點?

生2:它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人或其他生物,把深奧的道理寓於簡短的故事中,給人啓發和教育作用。

師:非常正確。再接着提問。

解釋關鍵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專家點評)

生3:我提一個問題,文中出現了三個“曾”,意思不清楚。

生4:兩個“曾不能……”的“曾”可以做“乃”講,“曾不若……”的“曾”可以做“竟然”講,他們的讀音也不一樣,後面一個讀céng,前面兩個讀zēng。

生5:“平險”是什麼意思?

生6:“河陽”“漢陰”是什麼意思?

師:看來大家提的問題很有價值,哪位同學可以解決?

生7:我覺得“險”是“危險”的意思,可講不通。

師:我們進行了半年的文言學習,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其中老師講到過有些詞古今意義有變化,根據課文的需要,“險”在這裏作什麼講更合適?

生7:高山。

師:很好。剛纔大家還提到了“河陽”和“漢陰”。看課文的註解,可能很多同學像剛纔那位同學一樣,對此不太理解。形象地說,山的南面,太陽從東方一出來,就能照得到,人們站在山南就能看得到太陽,所以叫做“陽”。水不同於山,水一般都有堤岸,水在堤岸的下面,太陽剛一出來,堤岸正好把水的南面遮住,所以叫“陰”;與之相反,水的北面卻遮不到,所以叫“陽”。像這樣意義古今發生變化的詞,我們要留意積累。

 三、走進課文,整體感知

師:愚公爲什麼要移山?結果怎樣?用原文回答。

生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師:移山有哪些困難?

生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山又高又大;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往返時間長;“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運土的工具簡陋落後。

師:“移山”是很困難的事,他們的勞動是緊張而又艱苦的,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討論)

生1:顯示愚公移山決心之大。

師:愚公認爲山一定可以移走的理由有哪些?

生2:山不加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師:在艱鉅的任務面前,最能顯示出人們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人物表”裏的這些人,在“移山”這個巨大的困難面前各自表現了怎樣的精神面貌。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移山的態度有怎樣的不同?(兩人小組討論)

生3:從文中內容可以看出,妻子是支持移山的,對愚公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憂,而智叟對愚公的態度是輕視和嘲笑的。

師:請一女一男兩位同學分別有感情地朗讀出愚公妻子和智叟對待愚公移山態度的句子,大家要對朗讀作評價。

生4: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生5: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生6:很好,特別是在讀智叟說的話時,讀出了責備和嘲諷的意味,語氣很重。

師: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爲什麼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生7:“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持,連小孩都來了,說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願望。

師:回答很好,老師還補充一點,從表達上看,還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也與智叟形成對比。

強化朗讀,在反覆朗讀中培養文言語感,體現了學文言文的特點。

師:我們來分角色朗讀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讀敘述文字,“雜曰”由全班齊讀。要求把握好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特別是“甚矣,汝之不惠”一句,這個倒裝句,要重讀,讀出很嚴厲的責備語氣來。

(學生開始分角色朗讀)

師:這個故事結尾爲什麼不寫愚公率領子孫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話結尾呢?

生8:我想愚公根本不可能搬走兩座大山,作者借有超人力量的神幫助愚公實現宏願。

師:是呀,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本文采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解決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這也正好體現了寓言的特點。

師: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

生9:克服困難的精神,要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具有遠大的目光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師:本文的寓意是什麼?

生10:(思考後)是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鬥。

師:學了此文後,有什麼感受呢?聯繫自己說說。

生11:學習中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還要樹立遠大的目標。

師: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的生活會有一個新的開始,一個個學習中的困難會被我們戰勝。

 四、自由辯論,激活思維

師: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爲到底愚不愚?大家來展開自由辯論,要求要圍繞觀點說話,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顯示:辯題──愚公愚否?)

(學生對愚公的行爲議論紛紛:有人認爲智叟纔是明智的;有人認爲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做法是愚蠢的;更有人甚至認爲中國人的落後正是信奉了愚公移山的愚蠢精神)

這一教學程序安排很好,老套的課文上出了新意,真正激發了學生多角度和有創意閱讀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專家點評)

正方:我認爲愚公不愚,因爲愚公移山不是一時的頭腦發熱,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有十分明確的目的,“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他對移山的過程和結果都作了考慮。

反方:愚公是愚的,他有勇無謀,不識變通。他雖有堅韌頑強、百折不撓的精神,但他缺少靈活性,不思變通。倘若他當初選擇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把家搬遷,易地而居,二山問題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勞子子孫孫都爲愚公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糟蹋了他們的一生。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三歲小孩;子孫之難,無窮匱也。

正方:愚公所做的事是順應民心的,他要解決的是“面山而居”的人的`共同困難,“雜然相許”就是很好的說明,他有主人公意識。年將九十,活不了幾天了,他是在爲子孫謀福,眼光長遠,他是有智又有勇的。

反方:我不認爲他做事考慮長遠利益,他不考慮所做的對不對、值不值,山能不增嗎?他用靜止的眼光看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這也是他愚的體現。

正方:不能用現在的眼光來要求遠古的人,他們還不可能懂得這一科學。

反方:拿破崙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世上有四種人,聰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懶惰人;聰明而勤快的人、聰明而懶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懶惰的人都可用,惟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爲愚蠢通常會使他們走錯方向,而方向錯了,他們的勤快豈不是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反方:如今,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代,那些愚公式的人都會因無助於或少助於社會而被淘汰。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考慮“移山”好,還是“搬家”好。這纔是智者,更是適者。

正方:今天不太富裕的中國,如果人人都有愚公這種精神,還怕什麼中國不強大呢?搬家是一種偷懶的行爲,一見困難就退縮,那社會怎麼能前進呢?就是因爲從古到今有那些不怕困難敢爲天下先的勇士,纔有了我們今天的新中國,纔有了“高峽出平湖”的景象,纔有了互聯網,纔有了……

……

師:辯論誰都說服不了誰,但從大家的觀點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就是愚公的精神是可嘉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但還要知道變通,要用新的方法來完成愚公“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理想。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行爲不能是愚蠢之“愚”,我們的精神應該像愚公一樣的“愚”,那樣我們個人和國家就大有希望了。

  五、發揮想像,藝術再造

師:我也深被愚公的精神感動,來了一段改寫,展現給大家,你們也可以試着去寫。

藝術再造,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是閱讀最高境界的體現。(專家點評)

(彩屏顯示下面文字,教師朗讀內容)

北山愚公笑而嘆曰:“甚矣,汝之死腦!以殘年餘力,欲移兩山,實自不量力,然移山蓋爲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順應民心,得道多助,何愁無人應?子孫無窮匱,山又不加增,哪會有不平?”俄而河曲智叟漸露慚色曰:“餘以利己之心觀之,看物,井底蛙眼,餘之蠢也。”愚公慰之曰:“非也,非也,君之言亦有理也。”既而兩公同心同德,共謀大事,智叟亦率妻子入移山之中。

(學生竊竊私語,有的邊聽邊笑,學生寫作的慾望調動起來了)

師:《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是把奇特的鑰匙,它打開了我們的智慧之門,給了我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也啓迪了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大膽拿起我們手中的筆,課後去寫下我們的感受或者進行藝術再造。

(再放“愚公移山”音樂,結束授課)

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的老課文,故事情節簡單,大概的內容學生早知,經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裏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新課標的理念,走老路是不成功的。考慮再三,決定還是引導學生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寓言故事情節是簡單的,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啓迪,也是優秀寓言的魅力所在。引導學生用現在的眼光客觀評價愚公,對此展開辯論,最後得出結論:崇尚愚公移山的精神,但不能愚蠢地蠻幹。辦事要有勇,要知道變通。

文言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掌握了故事大意、理解難詞、難句的基礎上反覆誦讀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語感的培養,有助於文言語句及知識的積累。

在評價愚公的行爲是否愚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多角度、有創意地看問題。學生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自信、負責地表達了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藝術形象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