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致女兒的信》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9.35K人 

師:(課前交流)同學們好!我和你們的語文老師同姓,也是單名。“張開理想翅膀,釀造生活瓊槳”(板書)這兩句話裏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致女兒的信》教學實錄

生:張釀(一人輕聲)、張瓊(衆人)

師:對,我叫“張瓊”!你們今天的語文課堂學習之旅,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度過。

(自評:簡單的自我介紹,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師:第七課我們學習了傅雷在兒子傅聰“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時分別寫給兒子的兩封家書,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新的書信,那就是蘇霍姆林斯基──《致女兒的信》(板書:“致女兒的信”“蘇霍姆林斯基”)。請看註釋,瞭解作者(師做適當補充)。這是一篇自瀆課文。同學們談談看,自讀課文應該怎樣學?

生:(齊聲)自立目標、自主品讀、自我感悟、自發交流、自由……自願……

(自評:銜接過渡,直接導入新課,瞭解作者,進一步明確自讀課文的學法。)

師:嗯!看來經過兩年的訓練,同學們確實掌握了自瀆課文的學習方法。通過預習,這篇課文你們自立了哪些目標?交流交流。

生:(紛紛舉手)“瞭解什麼是‘愛情’”

“進一步品析含義深刻的語言”

“學習用故事來巧妙解釋‘什麼是愛情’這種構思方法”

“學習前後照應的寫法”

……

師:(小結)同學們都各自確定了自己的學習目標。現在我們來歸納梳理一下,看哪些目標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好嗎?

(學生歸納,老師在黑板右上角板書。)

1、瞭解什麼是愛情。

2、品析語言。

3、學習寫法。

(自評:語文課教這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張志公先生說“教師的任務並不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帶領學生自己去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既尊重了學生,充分體現自讀課文的自主特點,同時又體現了教師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嘗試。)

師:下面請同學們圍繞這三個目標自主品讀課文、自我感悟語言,然後我們自由交流。(5分鐘)

師:交流之前,我還是要檢查下你們的預習情況:這篇課文有不有讀不準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詞?(生搖頭沒有)那我要考查考查(師有意識的檢查“忐忑”、“繁衍”、“佇立”、“怒不可遏”等詞的讀音、含義並造句)

(自評:字、詞是語文最基本的素養,永遠忽視不得!)

師:反覆讀過課文,你們已知道了課文的內容了吧?

生:知道。是蘇霍姆林斯基回答十四歲的女兒提出的“什麼是愛情”這一問題。

師:那你們向自己的父母問過這個問題嗎?

生:沒有、不敢問(80%的學生是農村的)。

師:如果你向自己的父母問這個問題,估計你的父母會怎麼回答你?

(思考後)生1:會給我講道理,現在是安心讀書的時候,還不必關心這個問題。

生2:會訓斥我“小小年紀,問這個問題幹什麼,好好讀你的書!”

生3:會詭祕地笑笑“長大後你自然就明白了”。

……

師:剛纔同學們都說得很實在很真切。可蘇霍姆林斯基是怎樣回答的呢?他的方式和方法和你們的父母有什麼區別?

生:蘇霍姆林斯基不但沒有迴避,而且通過寫信(講故事、講童話)的方式來巧妙而生動地回答這一問題。

(自評:語文是和生活聯繫的。結合生活體驗進行對比,讓學生儘快走進文本。)

師:那誰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個故事簡潔地複述一下?

(幾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梗概,略。)

師:(小結)以上幾個同學複述得不但簡潔而且清晰,並且都抓住了關鍵的語句,尤其是有個同學還注意了這個故事的首尾照應,即第44頁的“……在上帝創造世界時,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和第477頁的“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剛纔同學們都強調了上帝三次來到人間所看到的具體情景和上帝的反映,那麼上帝三次都看到了什麼?文章是用哪幾個相同的字眼來表述的?

生:美和力量!

師:很好。(繼續引導)三次同樣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裏有沒有區別?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麼理解的呢?

(生邊回答,師邊板書。)

生:(七嘴八舌)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和從未見過的力量”,大天使理解爲“愛情”;

第二次是“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大天使理解爲“忠誠”;

第三次仍是“不可理解的美和同過去一樣的力量”,大天使理解爲“心靈的追念”。

(自評:整體感知課文。可貴的是始終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並善於找準切入口抓住關鍵詞。)

師:第一次的“不可理解”與第三次的“不可理解”意思是一樣的嗎?

生:(討論後回答)不一樣。因爲上帝第一次看見男女相愛,是從來沒見過,所以他不理解;可到第三次時,只有一個人了,那老女人已經死掉,而那老頭卻在墳前守侯、祭奠,這種愛情讓他更不可理解。

師:是啊!五十年不變的愛情。上帝最初認爲,只有人活着的時候纔有愛情,哪曾想到,人死了,愛情還在,而且更美,是一種憂鬱的美!那麼,請同學們再仔細看書,上帝三次看到“愛情”後的表情是怎樣的?

生:第一次是“勃然大怒”(師邊板書邊問詞的意思。)

第二次是“怒不可遏”(強調“遏”的讀音,書寫。)

第三次是“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思索着離去了”。

師:我請一同學把第三次看到之後的情景讀一讀。

生:(讀)“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遍。然後前後討論:“怎樣理解上帝的這種思考?”“爲什麼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呢?”

生:(交流)“上帝認爲自己是萬能的,可他卻只能繁衍子孫,不能創造愛情,他很惱火!”

“50年都過去了,愛情不但沒有腿色,而且更美好,上帝很無可奈何!”

“人都死了,愛情還在,上帝覺得他沒辦法阻止人間的真愛!”

師:同學們概括得太好了。但我覺得,此時的上帝除了“無可奈何的離去”外,我還讀出了點別的東西,你們再仔細讀讀,看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感?

生:(小聲讀後)好象還有點兒感動。

師:對,我也讀出來了,上帝想啊,這樣的愛情,我不能主宰,還是讓人類自己主宰去吧,於是,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愛情,纔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現在,讓我們一起把這個故事裏關鍵性的語句再齊讀一下。

(師生配合朗讀。)

“什麼是愛情?……在上帝創造世界時,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剛過一年,上帝來到人間,發現了”──“一種他所不可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這是什麼呀’”?“‘這是愛情。“五十年後,上帝又來到了人間,老頭兒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時而望望紅豔豔的朝霞,時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傳情,上帝看到了”──“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這是什麼?’”“‘這是忠誠’”。“三年以後,上帝又來到人間,有個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雙眼睛充滿憂鬱悲傷的神情,但目光中卻仍然使人感到”──“一種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這又是什麼’”?“這是‘心靈的追念’”。“這就是愛情,小孫子”。──“愛情,它高於上帝。着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人們世代交替,我們每個人都不免變成一掊黃土,但愛情卻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衰敗的紐帶。”“這就是愛情,親愛的女兒。”“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注:劃“──”爲老師讀;劃“ ”爲學生讀)

(自評:好課是讀出來。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教學,抓住關鍵詞語和重要語句反覆品讀感悟,讓學生讀出自己讀出問題,進而把握文本,體悟愛情。同時,在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了字詞句的理解和掌握。滲透着語文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也交織着語文方法的把握和學習。 )

師:從讀中我們發現,這個故事在描述技巧上有什麼特點?結合具體語句說說看。

生:(紛紛舉手“前後照應,如……”)

“意思逐層遞進,如愛情──真誠──心靈追念”

“多次用到反覆,如‘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

師:非常好,看來同學門已很善於總結和歸納了。現在我們來品析下47頁的“這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紐帶”一句話,請自己再讀兩遍,然後交流你的感悟。

生:(你一言我一語)“儘管人死了,但愛情能延續人的生命……”

“有了愛情兩個人才能走到一起,才能夠延續後代,這也是生命的一種繼承……”

“象梁山伯與祝英臺,因愛而化成蝴蝶,最後也還是飛翔在一起……”

……

(自評:葉聖陶說:“教是爲了不需要教”。語文重在習得,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技巧,掌握品析方法,是爲了舉一隅而反三。)

師:太精彩了,想不到你們理解得如此深刻。是啊,自從有人類以來,愛情一直是人類傳唱不衰的歌,不少名人對愛情有不同的理解和闡述。老師僅收集的偉人們的愛情名言就不少呢!哥倫布說:“在愛情這個領域,我又發現了新的大陸”。諾貝爾說:“我對愛情不是很在行,所以諾貝爾獎中沒有設愛情這一項,還請各位情場高手見諒”!罕世奇才達芬奇說:“一隻雞蛋可以畫無數次,一場愛情能嗎”?電腦大王比爾蓋茨說:“愛情比軟件還難開發”!林肯說:“廢除黑奴制度雖然不是那麼容易,但追求愛情更難”!牛頓說:“有時候,愛情就像樹上的一隻蘋果,當你散步到樹下的時候,它可能一下子就掉下來砸在你的頭上”……我想你們也一定積累了不少關於愛情的名言,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生:(爭先恐後地交流)略

師:(引導學生鞏固)同學們積累得真不少,比如我們已前學過的許多詩句都是關於這方面的,如蘇軾的──(生答)“人有……月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秦觀的──(生答)“兩情若是久長時,有豈在朝朝朝暮暮”。再比如李商癮的──(生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幹”、“身無彩風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有你們喜歡看的電視劇《還珠格格》裏最典型的句子──(生齊聲答)“山無棱,江水爲竭,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自評:蘇軾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語文貴在積累。師生的積累交流,表面看是一種展示,實質上既是一種資源共享,更是一種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

師:(小結)真是太多了。不過請同學們更要記得下面這些致理名言,蘇霍姆林斯基礎說“愛情只有是理智的、聰明的、審慎的,它纔是高尚的”;陀思綏耶夫斯基說“愛情是無邪的,神聖的”;但丁說“愛情使人心的憧憬昇華到至善之境”;張新志新說“愛情上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但它只能是推動我們前進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學習的絆腳石”。所以,正值花樣年華的同學們,千萬別爲了戀愛、失戀而耽誤前程啊,否則那將是一生的損失。

(自評:這可是整個設計中的一個亮點,看似不經意的幾句名人名言,實質上無形中是對學生的一種正確引導。針對學生年齡特點,既不能過深闡述和詮釋,又不能迴避或是空洞說教,借名人的話相機誘導,適可而止,給了學生以恰倒好處的點化。)

師:那麼,在你周圍的現實生活中,比如透過你的父母、親戚朋友,或是電視電影中的一件具體事,談談你對愛情的理解,可以嗎?

(生短時間沉默。)

師:(啓發)我昨天在你們隔壁班聽課,聽一個同學講了一個真實感人而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她說她爸爸睡覺有愛打呼嚕的習慣,媽媽經常徹夜難眠,每當媽媽抱怨時,爸爸總是歉意地笑笑,然後對媽媽說,以後你先睡,等你睡着後我再睡。可是每次還沒等媽媽睡着時爸爸又鼾聲如雷了。有一次,爸爸出門去了,本以爲媽媽能安心地睡個好覺,可誰知媽媽竟一夜翻來覆去睡不着。聽了她的發言,我好一陣感動。哦,愛情,原來是一種牽掛!

(自評:教學藝術的本質在於激勵、鼓舞和喚醒。教師適時的以身示範,會迸發出學生智慧的火花。)

生1:我的鄰居是一對教師夫婦,對學生特別的和藹,他們一同早出晚歸,經常在黃昏中散步交談,說話是那麼輕言細語,從來不見他們爭吵,吃飯時還互相夾菜,請對方幫忙時還用“請”字。哦,愛情,原來是一種相敬如賓!

生2:我的哥哥在廣州打工,他談了個女朋友,關係一直還不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他們分手了,哥哥很苦惱,就不斷地給那女朋友寫信,那位女朋友也每次給他回信,並耐心說明他們的不合適的理由,還說願意做永遠的朋友。現在,雖然他們已不是戀愛關係,但仍然還經常問候,保持聯繫。哦,愛情,原來是一種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生3:我的爸爸是獨子,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後也是遊手好閒,和媽媽結婚後,整天還是無所事事,媽媽就勸爸爸找個正經事做,並不斷地鼓勵爸爸,爸爸就開了個門市,在媽媽的幫助下,爸爸逐漸改掉了飯來張口的習慣,而且變得非常勤勞,現在不但是個好丈夫,而且還是個稱職的好爸爸。哦,愛情,原來是包容、鼓勵和支持!

……(下課鈴響。)

(自評: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情感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聯繫生活實際交流和傳遞情感,最能將深奧的道理淺顯化。)

師:看來同學還言意猶未盡啊!其實,愛情這個大話題,我們怎能在短短45分鐘的課堂裏說清道明呢?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力量,可以讀一讀白郎寧夫人至善至美的愛情情書;如果你想知道愛情的忠誠,可以聽一聽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愛情的高尚,那你將來一要讀讀《簡·愛》、《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臺》甚至是《飄》,到那時,我相信你對愛情會有更深刻的瞭解!(下課。)

(自評:語文課的結束,並不等於語文學習的結束,簡單的幾句介紹,爲學生拓展了更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歌德說過:“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對愛情充滿了好奇和遐想。愛情,可以說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種活動,一種體驗。作者說“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其意義在於,只有積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實地爲愛下一個定義。當然,這種定義是非常個性化的。當作者14歲的女兒詢問“什麼是愛情”的時候,作者給他講述了一個極其動人的故事,給她作爲一個父親、作爲體驗過愛情的.個體,對愛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並不費解,耐人尋味的是故事背後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可是在這個童話裏,爲什麼上帝沒有創造、也不能理解人類的“愛情”?上帝惱怒於人類的自我創造,幾次三番地要毀滅人間的“愛情”,爲什麼最終無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離去?理解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故事開頭說,上帝創造世界時,“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並且教會他們傳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孫”;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議論,點明瞭全文的主旨: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爲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是因爲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愛情的無法毀滅和上帝的沉思離去,正說明了人將永遠不會再淪爲動物,將成爲自己人性的主宰,成爲“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在人的眼神裏先後讀到了三種東西: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作者把它們放在一起談論,是別有深意的。人在年輕的時候,異性間很“容易”產生愛慕之心,但歲月和生命是對愛情的最大考驗:只有能經得起時間礪磨的忠誠,能超越死亡的心靈追念,才配得上稱爲真正的愛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發現了“美和力量”──人間的摯愛,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體現!

故事的構思頗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後有點睛。故事開頭說,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並教他們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最後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前後對比,凸顯出人之區別於動物的關鍵。二、層層推進,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視察人間爲敘事框架(這也是民間傳說和童話常用的敘事模式),對這三次視察的描寫有必要的重複,又有變化和遞進:從人們的目光裏,上帝分別發現了“一種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種從未見過的力量”“無與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種同過去一樣的力量”,故事最後再次強調愛情,“是人類永恆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態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上帝態度的前後對比,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問題研究

1.怎樣理解作者的愛情觀?

作者在這封信裏談論愛情,主要是談“情”與“性”、或人的“精神性”與“生物性”的關係,強調人類高尚的愛情應該遠遠超越“傳宗接代”的生理需要。這一思想,可以說是貫穿在作者所有愛情論述中的一個主旋律(見作者著《愛情的教育》)。但是,毋庸諱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資產階級”受弗洛伊德“性本能”學說的影響,誇大了本能、性慾對於人格的作用。對此,我們應客觀而辯證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強調他的愛情觀,既是與當時蘇聯弘揚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中學生)有關的。我們在和學生研討本文及愛情問題時,應該坦誠而審慎地把握“情”與“性”的分寸,不能偏執一端。

另外,愛情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愛情論著,不可能面面俱到。對此不應求全責備。

2.怎樣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傳統中,上帝是世間萬物(包括物質與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微的人類的救世主,是人們心靈的最高信仰與終極皈依。自文藝復興、啓蒙運動以來,上帝的威嚴漸趨幕後,人類自己開始登上歷史的前臺。文中這句話,即表現了堅定樂觀的人本主義信念。在故事的最後,“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這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於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練習說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創造人後,三次來到人間,他從人的眼神中先後讀到了哪三種不同的東西?想一想,這三者之間有什麼聯繫?爲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來解釋“愛情”?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脈絡。

上帝三次來到人間,先後從人的眼神裏讀到了“愛情”“忠誠”和“心靈的追念”。這三者有着緊密的聯繫:真正的愛情必然伴隨着忠誠,是愛人之間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厭倦;真正的愛情也必然是心靈的交融與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們視爲愛情的三位一體。

二、聯繫全文,討論下面三句話的深層含義。

1.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

2.上帝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從那時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從人本身來說,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文中的哲理,學生只要有所領悟即可,不必統一認識。參考答案如下:

1.這一句飽含了人生哲理的話語,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異性或愛人之間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機警,纔可以和諧相處、共創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沒有創造愛情,起初,他僅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類自己創造了愛情。愛情的無法毀滅使上帝從“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終“久久地佇立凝視着。隨後深沉地思索着離去了”,這意味着愛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佇立凝視”中終於意識到人與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識到人必須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後的離去,就是對人性力量的認可和屈服。連君臨宇宙的上帝都無可奈何,正說明了“愛情,它高於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結尾說:“萬物生存、繁殖、傳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夠愛。”“如果不善待愛情,便不能提高到人類美這一高度,就是說它還僅僅是能夠成爲人、但尚未成爲真正的人的一種生物罷了。”這些話都很好地解釋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愛的人,才成爲真正的人”的含義:真正的愛情遠遠高於生理需要,愛情中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爲人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

三、作者在另一封給女兒的信中談到自己對愛情的認識:“人的愛情應當不僅是美好、誠實、堅貞的,同時也應該是理智和慎重的、機警和嚴肅的,只有那樣的愛情才能帶來歡樂和幸福。”深入理解這段話的含義,結合課文內容,寫一段話。

此題意在延伸課文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愛情的真諦。

教學建議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文學作品和大衆文化(影視、歌曲、雜誌等)對愛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們對愛情的好奇與遐想,甚至有些學生已經初涉“愛河”。但“什麼是愛情”,是需要人生的經歷和“智慧”的積累,才能給自己一個答案的。教師可以藉助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借鑑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與品味愛情的含義。教學中,教師可以多提供一些動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條。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杜殿坤)

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蘇聯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一個農民家庭。1936—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帕甫雷什中學的校長。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自1957年起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是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曾獲兩枚列寧勳章、一枚紅星勳章等。

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他探討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在學校集體中和家庭中對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農村學校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以及校內領導等問題。他在著作中,宣傳蘇維埃人道主義教育學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動的教育實例,在一些問題上有獨到的見解。

他寫有教育專著和小冊子40餘本。主要的分別收入烏克蘭基輔“蘇維埃學校”出版社編選的《著作選集》(5卷本)和蘇聯教育科學院編的《教育著作選集》(3卷本)。其中《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學》(1969)《和青年校長的談話》(1973)《公民的誕生》(1974)等,已有中譯本。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

二、蘇霍姆林斯基論愛情(戈洛瓦諾夫)

他用了多年時間研究這個問題,他認爲愛情問題是個性形成中的一個重大問題。他說得很對。人的全部道德觀念集中地表現在愛的情感裏,表現在愛的內容和形式裏。

蘇霍姆林斯基在學校執教35年,這使他有機會細心觀察自己的學生在其個性形成的最活躍階段的許多情況。他不是憑從外部觀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爲一個經常過問這類事情的人,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全面地研究了兒童怎樣發育成長爲少年、青年的過程,怎樣進入成人期,怎樣結婚,怎樣建立新的家庭關係,最後,他們怎樣生兒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了學校。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即蘇霍姆林斯基)的家裏也有孩子。他每天觀察他們,同妻子安娜·伊萬諾芙娜一道撫育他們成長。這種情況也爲他思考“這個難以給予教育、且常被教師忽略的人的心靈深處這一隱祕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愛的慾望存在於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語言裏,恐怕只有“母親”這個詞可以同它相提並論。愛的真正實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一種非同尋常的傾慕、依戀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識中排除自己,在另一個“我”中忘卻自己,而恰是在這種“排除”和“忘卻”中獲得了新我,並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愛情是人類關係創造的花冠。隨着這種關係的建立,眼前出現許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學的教師們對愛情的看法是正確的。他們認爲,“愛情屬於人的高級感情。年輕一代德育的實質就在於培養和建立這種感情”。他呼籲自己的同事們要細心觀察這種感情,深深尊重這種感情,並要竭盡全力用人的這種最高尚美德填滿年輕人的心田。

應當不失時機地教育未來公民懂得這一切。正如從一開始就要教導他們怎樣勞動(雖然他們在年滿18歲的時候才正式參加勞動)一樣,也需要在他們剛懂得愛情的時候就教育他們怎樣去愛。

(摘自《愛情的教育》一書的序言,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三、蘇霍姆林斯基給他女兒的另外兩封信

1.第四封信

親愛的女兒:

青少年時代是你們生命中的曙光,這一時期需要積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東西,其中包括爲人類明智而勇敢的愛所創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靈上的愛情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堅持終生。珍惜它、愛護和發揚它直到進入棺木之前,使之成爲專一不二忠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錯誤和遭到失望。我把愛情稱之爲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人類真正的愛。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缺乏意志,隨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沒有人類的智慧和勇敢,什麼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會遇到巨大的災難。如果一個人易性衝動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熱切地追求一時的快樂和追求強烈的快感──這就意味着,他正處在可怕的危險之中。一朵鮮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麗迷人的,但是它蘊藏着一種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慾,這是巨大的邪惡。它潛藏在生活之中,有時你也會碰上──我們可以直言不諱地承認這一點。年輕小夥子要求姑娘滿足他的慾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幹壞事,他像是真的愛這個姑娘,這樣他的罪過就更加嚴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對待愛情的理解還不成熟。按他的體質發育來講,他已經可以做一個父親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發展還僅是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並不是懷有惡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於:他的身體雖已發育成熟,但還缺乏社會閱歷,可是就做“父親”了。我用引號把“父親”二字括起來並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強調我使用這個詞是附有條件的,因爲通常這個詞是含有另一種更崇高的思想的。

產生禍害的原因是由於他在社會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沒有培養出一種情操,他易動感情和無知,由於這一切而發生了下流行爲,沒有向着人類真正愛情邁開一步。我的女兒,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見:那些追求性愛,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爲真正男子漢的小夥子是無知的;隨意在“不負責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戲的姑娘,也是無知的。她一千次地用衆所周知的那句話爲自己的無知作辯解:“我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但是,我就是愛他,就是這樣。”如果小夥子由於自己的無知而給別人帶來了災難,歸根到底是給社會造成了災難。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給他本人也帶來了損害,那麼你們──姑娘們的無知首先給自己帶來了災難。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爲聰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謹慎的、嚴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斷能力的人。只有當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現出來的時候,那時你才能成爲真正的婦女。我常勸告姑娘們,要慎重、再慎重地選擇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對待這一問題上所表現出的輕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愛情上是主宰者的話,那麼姑娘的心靈上就會產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審美關係上將會出現全面的協調一致。

2.第五封信

親愛的女兒:

我想再重複一遍:女人在愛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爲真正的人的強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確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氣可以創造男人的精神財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靈、忠誠和信任。你問我,怎樣才能成爲愛情的主宰者呢?怎樣才能在愛情中表現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這種力量的源泉在哪裏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親應當吸取這一真理,即愛情是一種責任,首先是盡責任,然後才能獲得快樂,包括愛情生活的幸福。而愛情的幸福在於對一個人負有很大責任。我認爲教育的重要規律在於:在學校和家庭裏要充滿一個人爲他人的幸福、快樂、命運和生活而負責的精神。要使孩子們從小就懂得和領會到:他的每一步、每一個行動都會在他身邊的人──同志、父母、教師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響。只有當他不給別人帶來災難,不欺負和擾亂別人時才能成爲一個生活得平靜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個剛進入校門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覺,應當讓他們懂得,由於自己不慎重的態度,會給他人的心靈上帶來痛苦。親愛的女兒,這就是我上邊所說的創造愛情的力量。

在一個人身上創造這種力量,需要另外一個人,而他在精神上應當是更堅強、更豐富,心地更無私的。但是,每一個人同時也應當成爲自我教育者。一個善於明智而勇敢地去愛的人必須善於瞭解與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對他內心細微活動作出迴應。只有一個感情細膩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嚴格要求的,對邪惡不妥協、不留情,對輕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爲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負責任的精神──應當充滿學校生活的整個環境,關於這一問題,以後有機會,我再給你寫信。

(選自《愛情的教育》,世敏、寒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四、盧梭論愛情教育

一到人覺得他需要一個伴侶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個孤獨的心了。他同別人的種種關係,他心中的一切愛,都將隨着他同這個伴侶的關係同時發生。他這第一個慾念很快就會使其他的慾念騷動起來。

這個本能的發展傾向是難以確定的。這種性別的人爲另一種性別的人所吸引,這是天性的衝動。選擇、偏好和個人的愛,完全是由人的知識、偏見和習慣產生的;要使我們懂得愛,那是需要經過很多時間和具備很多知識的。只有在經過判斷之後,我們纔有所愛;只有在經過比較之後,我們纔有所選擇。這些判斷的形成雖然是無意識的,但不能因此就說它們是不真實的。真正的愛,不管你怎樣說,都始終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爲儘管愛的魅力能使我們陷入歧途,儘管它不把那些醜惡的性質從感受到愛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還會產生一些醜惡的性質,但它始終是受到尊重的,沒有這種尊重,我們就不能達到感受愛的境地。我們認爲是違反理性的選擇,正是來源於理性的。我們之所以說愛是盲目的,那是因爲它的眼睛比我們的眼睛好,能看到我們看不到的關係。在沒有任何道德觀和審美觀的男人看來,所有的婦女都同樣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頭一個女人在他看來總是最可愛的。愛不僅不是由自然產生的,而且它還限制着自然的慾念的發展;正是由於它,除了被愛的對象以外,這種性別的人對另一種性別的人才滿不在乎。

(摘自《愛彌兒》,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