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九年級語文《蟈蟈與蛐蛐夜》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46W人 

學習目標

九年級語文《蟈蟈與蛐蛐夜》教案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理解詩歌內容,把握匠心構思

3.通過朗讀,感受詩歌形象,體會其感情意蘊

4.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

學習方法

1.誦讀法: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掌握下列字詞。

虔(qián)信顫(chàn)抖鑲嵌(qiàn)深邃(suì)晨曦(xī)河畔(pàn)瞰(kàn)望黝(yǒu)黑

2.自查資料或網上搜索關於濟慈、葉塞寧的資料。

約翰·濟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糼喜愛文學。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和蛐蛐》,從此嶄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夜鶯頌》《秋頌》《憂鬱頌》《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詩想像豐富,絢麗多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強,具有一種永恆的美,一如溫柔、清麗而又夢幻般恬靜的月光,洋溢着和進步的自由精神和人類的崇高理想。他主張詩人以“美的夢幻”“自由的想象”進行創作,表現“永恆的美的世界”。他的詩對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後來的唯美派詩人以及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有大的影響。詩人25歲宏才初展時,就不幸與世長辭。他留下的墓誌銘是:“這裏安息着一個把名字寫在水上的人”。

葉塞寧(1895~1925)原蘇聯詩人。出生於梁贊省一個農民家庭。他五歲開始閱讀,八九歲就能寫詩。1904~1912年讀小學和教會師範學校。1912年赴莫斯科,當過店員、印刷廠校對員,兼修一所平民大學的課程,積極參與文學活動。他的詩早期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革命後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應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3.朗讀課文二、三遍,要求讀音正確、流利。

4.把你閱讀時的困難、疑惑寫下來,相互交流。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

在這個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一起賞過了雪,聽過了雨,看過了星星,今天讓我們來一個壟上行,到田園中去走一走。(複習田園詩的知識: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爲題材),提示學生背誦《過故人莊》《歸園田居》《飲酒》等田園詩。

(二)研讀賞析《蟈蟈與蛐蛐》。

1.請一生介紹作者。

2.範讀。其餘學生聽讀,在課文裏標記節奏、重音與情感。交流朗讀體驗並進行片斷範讀。

3.齊讀。

4.提問,如果讓你給詩歌添加一個副標題,你會怎麼加?爲什麼?

(藉此問,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題。)

5.激發想象,感受畫面。

師範讀,學生閉上眼睛想像,從這首詩歌裏,你看到了怎樣畫面?用散文性的語言描述出業。

6.大自然的歌聲還有哪些?(鼓勵學生進行豐富的聯想,感受大自然的生機。)

如:蟬的叫聲,蛙的叫聲、樹林的鳥叫聲、風穿過樹葉的'聲音、冰雪覆蓋下的流水聲、、、、、、

7.學生模仿課方吟誦一節詩: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三)指導自讀《夜》。

小組合作學習法。

1.小組合作配樂朗讀。(先自由練習,再配樂範讀。把握語調:輕柔舒緩,體會意境,靜謐美麗。)

2.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練習。

(1)詩歌抓住了夜的什麼特點來寫?

明確:詩歌寫出了夜靜謐美麗的特點。

(2)詩歌傳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明確:詩人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在純然繪景中滲透着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3)比較本課兩首詩在內容和手法上的異同。

明確:內容上,兩首詩都在描寫大自然,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第一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生機,第二首重在表現大自然的靜謐和美麗。

表現手法上,兩首詩都運用了反覆吟誦的表現形式形成迴環復沓的旋律美。都運用了對比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是以靜襯動,後一首是以動襯靜。

三、學生小結學習感受。

  教師教學反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