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荷塘月色》複習練習及答案

本文已影響 1.7W人 

  《荷塘月色》複習練習及答案

《荷塘月色》複習練習及答案

【客觀檢測】

1.加點字正確的一組是( )。

A.脈脈(mò) 顫(zhàn)動 乘(chéng)涼 獨處(chǔ)的妙處

B.酣(hān)睡 參差(cēncī) 嫋娜(nà) 蓊蓊鬱(yù)鬱

C.點綴(zhuì) 倩(qiàn)影 皺纈(xié) 斑駁(bó)

D.煤屑(xiāo) 羞澀(sè) 踱(duó)步 幽僻(yōupì)

2.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霎時 倩影稀疏 沒精打彩 籠着輕紗

B.緲茫 虛無縹緲 隱隱約約 嬉遊無度

C.和諧 櫂櫂童山 纖腰束素 遷延顧步

D.風致 丰姿綽約 不絕如縷 葉嫩花初

3.加點的詞語解說不當的一項是( )。

A.採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爲盛。(“似乎”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採蓮的歷史久遠,但何時開始不十分確定。)

B.荷塘的四周,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蓊蓊鬱鬱的”是後置定語,突出了樹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總”表明在這樣的日子裏月光就會另有一番樣子。)

D.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意”在這裏是大概的輪廓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朦朧靜謐。)

4.下列句子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B.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點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C.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的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

D.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5.點明本文“文眼”的一項是( )。

A.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

C.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D.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觀深化】

6.開篇揭示文眼和描述了夜遊荷塘的起因之後,接下來兩段是如何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發展的?

答:

7.分別用不超過10字的短語概括第二部分三段的大意。

答:

8.課文寫憶採蓮舊俗表現了作者思想感情怎樣的變化?

答:

9.文中運用了很多比喻和擬人手法,增強了表現力。試說說下邊幾例的巧妙之處。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答:

10.作者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試就下邊幾例作一些說明。

①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

②(黑影和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③悄悄地披了大衫 輕輕地推門進去

④路上陰森森的 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⑤田田的葉子 一粒粒的明珠

⑥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

答: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由內而外】

〖甲〗沿着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着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裏。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11.第1段中作者沿着荷塘,注意到哪些有特徵的景物?

答: 。

12.第2段中的“這一片天地”、“另一個世界”在文中具體指什麼?

答: 。

13.第2段末尾說“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中哪一個詞可與作者心中的“妙處”相對應?

答: 。

14.上段中所說對的“妙處”具體指什麼思想內容?

答: 。

〖乙〗

白水漈

朱自清

幾個朋友伴我遊白水漈(jì)。

這也是個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細了,①有時閃着些許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卻又沒有——只膌(jí,同“瘠”,瘦小)是一片飛煙而已。②從前所謂的“霧谷”,大概就是這樣了,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裏,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③白光嬗(shàn變更)爲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④有時微風過來,用纖手挽着那影子,它便嫋嫋的形成了一個軟弧;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縮回來了。我所以猜疑,或者另有雙不可知的巧手,要將這些影子織成一個幻網。微風想奪了她的,她怎麼肯呢?

幻網裏也許織着誘惑,我的依戀便是個老大的證據。

15.文中漏掉一個句子:“當那空處,最是奇蹟。”聯繫上下文,看看這個句子應插在哪一處?

答: 。

16.請從文中摘錄“最是奇蹟”的語句。

答:

17.文中畫線的語句從亮度上瀑布的什麼特點?(請用原文的語句來回答)

答: 。

18.對文末寫到的“幻網”,分析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A.“幻網”如同“霧谷”一樣,是大自然在白水漈造成的自然景觀。

B.“幻網”是作者對白水漈自然景象的客觀描繪。

C.“幻網”是作者的主觀想象和妙用創作手法的創造。

D.“幻網”不只是白水漈的客觀景象,實際上已融入了作者的體會和感受。

〖丙〗

古村的雨

費振鍾

這樣的村莊,已經不多了。它們的日漸消失,幾乎必然。無論人們怎樣刻意保護,還是敵不過時間的力量。當然,古老的村莊現在在江、浙、皖還有幾座,但是它與周圍的一切顯然已失去了時代的聯繫。它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它陳列在那兒,每一塊磚瓦,每一塊石頭,甚至每一棵樹,都表達了某種靜止和停滯的含義。

沿着蘭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達郭洞村。村莊周圍有石頭壘成的圍牆,出入村莊需要通過一道石門,這是村莊設置的關隘,不僅說明村莊在過去爲了安全而壁壘森嚴,而且說明村莊封閉式的生活特性。村莊與外界的關聯是隱藏的,採用一種不敞開的保守姿態,過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莊的還有圍牆外繁茂的樹木。這些樹木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鬆,它們對村莊長年累月的遮蔽,使村莊更加隱祕在一種古老氛圍之中。這是某種具有審美性和理想的烏托邦式的遮蔽,它讓我們想起當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環合,泉水夾帶着野花流過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門與外面世界交通,這不是“桃花源”的範式嗎?難怪這個村莊又叫做郭洞村,所謂“洞在青溪何處邊”,外面的人要想走進村莊,莫非亦要打探哪兒纔有幽密的通道?

不過,我們走進村莊毫無困難,而村莊的情形也並不像桃花源。它裏面是一羣精心修築的明、清風格的民居,大多白牆青瓦。高高筆直的風火牆,連成一片,隔斷了村莊上面的天空,下面則是狹窄的巷道,巷道連接了村莊每一座門戶。由於這些門戶總是長久關閉着,巷道便空虛而冷寂,因此在村莊我們能夠看到“屋舍儼然”,卻不能看到“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生活情景。人們囿居在高牆和重門後面,這樣一來,村莊無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質。於是,我們只好將眼光流連在村莊的外表形式上。我們的手指指着白牆上面各種形狀的漏窗,還有鑲嵌在一座座門樓上的磚雕,以及無數的鏤花木刻,我們完全明白了,所有這些無一不是通過能工巧匠的機杼之心,在鄉民們封閉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態度外面裝飾了一層“藝術”,從而借了這精緻典雅的形式,來蘊藉他們自己禁閉的生活理想。也許,我們就這樣不經意地走進了村莊的本質。

實際上,自從這裏成爲外來者觀看之地,村莊的功能就日漸萎縮了,它不再具有生活價值,而成爲觀賞對象。似乎這一二百年的精雕細作,全爲了今天觀看和欣賞的需要。甚至連村莊自身也願意將村莊當作一件古舊的藝術品,連同隱藏在它背後的心情和趣味態度,一起博得一種叫做“文化”的評價和青睞。因此,這不會主動拒絕外來者的進入,這不僅說明它與“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與它那幽閉的本質產生了矛盾。因此,我們最後將看到,人在這樣的村莊中,已不像往昔那樣被隱藏,而是退出了村莊之外。沒有氣息,沒有生活表情,沒有人的日常活動,村莊就蛻變成空殼和廢墟。這時候,村莊正好以“文化”的名義,命名爲“原始生態村”。外來者爲了一種“文化”而來,他們長驅直入,到處探頭探腦,然後帶着饜足的心情,回到現代世界中打幾個文化飽嗝。

只有那個春天的早晨,村莊上空,開始飄落微雨,通往村莊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農民,牽扯了他惟一的那條耕牛走向村外時,身後留下了一串溼漉漉的蹄聲,村莊才真實得讓我們多一點感動。

(摘自《散文》2001年第9期)

19.從全文看,①爲什麼說那些古老村莊的存在,“只有一種標本的意味”?

答: 。

②第3段末提到的“村莊的本質”指什麼?

答: 。

20.作者認爲郭洞村與“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相同點: 。

不同點:

21.聯繫全文看,以“古村的雨”爲題,以“古村微雨圖”結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① ;② 。

22.以下對本文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歷史的必然,又深爲古村的封閉保守而痛惜,也對外來的“文化”觀賞者表示了強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圍有繁茂的樹木,作者對其描寫雖着墨不多,卻表現出了古村的某種審美韻尾,渲染了古老的氛圍,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機。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藝術特色,但作者卻不喜歡那些精緻典雅的製作,認爲它破壞了古村樸素的本色,裝飾了保守的內心。

D.結尾處作者用淡淡的筆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圖,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聲,反襯了古村春晨的寧靜。

E.作者寫“蓑衣”而不是雨衣、“老農”而不是小夥兒、“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羣牛——寥寥幾筆,寫出了古村悠悠的意蘊。

寫作指津

【構思導引】

請以“我所瞭解的朱自清”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這道題既是對學過的朱自清文章的梳理,也是對有關智能的拓展。有興致的同學可以藉此培養自己的研究能力。

【例文簡析】

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談我心中的朱自清

崔彧

從小學時,我們的課本中就常常出現一個人名——朱自清。那時我的感覺是這個人寫的作品輕柔,美麗。大概這人長得應該眉清目秀,一副書生樣。後來看過他的照片後,覺得跟預想的也沒多大出入,只是多了一副眼鏡,一身長袍。從《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筆風。而當把他的散文集通讀之後,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詩人,學者,散文家。

首先,他是一位畫家,一位能中西合璧的畫家。感觸頗深的是《荷塘月色》。一片曲折的荷塘,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和亭亭的荷花。這些,如同一幅水墨畫,有趙佶的細膩之處,兼備白石老人的大氣,個體與整體和諧統一。而妙處又在靜中有動,微風撫過,荷葉荷花的顫動,是你能感受到的,彷彿就在你眼前,觸手可及。月光的那部分寫得尤其出色。雖然是滿月,但天上有層淡淡的雲,故不能朗照——這儘管是一絲遺憾,但用得確實好。因爲從中我讀出了作者的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頗不寧靜。我聯想到了凡·高筆下的月色,神祕,寒冷,這難道不是印象派的畫風麼?而每次用不同的心情讀《荷塘月色》時,帶給我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是蒙娜莉莎的微笑那般奇妙。然而回到他的寫作背景,大革命處於低潮,朱自清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節,爲革命低潮而不能平靜,因此爲文章注入了一劑靜心劑,文章的色彩也就不再豔麗。

他是一位西方文化的傳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國遊學,遠赴歐洲,去過巴黎,倫敦,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名城。兩年的遊歷,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內涵,也爲中國帶來了歐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個探險者,用一種陌生好奇的眼光來看歐洲,發掘歐洲的美,取其精華,剔其糟粕,並且用深入淺出的筆法,與中國常見的事物比較,向國人介紹歐洲文化,通俗易懂。我也讀過餘秋雨的遊記。餘秋雨的作品帶了些商業色彩,也更多的寫了些鮮爲人知的細處,有點深奧。

他亦是一位哲人。儘管他的一生短暫,但是他坎坷的人生經歷使他對事物有着一種敏銳而正確的判斷。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發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論氣節》,《論誠意》,這三篇是我最欣賞的,魯迅的鍼砭時弊,巴金的清新剛健,融合自己的柔中帶剛。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轉的筆調,幽默的言辭,以及深刻的主題,及時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靈活地運用沉默。

這些,或許是很表面的,但細細品味後,我恍然大悟,朱自清不只是柔,而更是剛!

他是民主戰士,和魯迅一樣,用筆桿子和反革命作鬥爭。而他有更多的戰鬥。教書育人是他的戰場,示威遊行是他的戰場,文學創作是他的戰場。他字佩弦,取意“佩弦以自急”。他時刻如緊繃的弦,抓住一切時間,投入戰鬥。在清華大學授課,以剛強的意志,爲祖國培養棟樑之才;積極參加示威遊行,儘管沒有武器,但他以剛硬的演講措辭,感染了無數人,使他們投奔革命;在文學創作上,他用表似輕柔,實則剛毅的筆鋒,痛擊帝國主義,痛擊反革命。《白種人——上帝的驕子!》是我所感到的畫與哲完美結合文章之一。細緻的人物繪畫,使小男孩的和平清秀的臉,瞬間變得猙獰恐怖。他用飽含哲理而極富憤怒的語言,號召廣大中國人民,鬥爭吧!《執政府大屠殺記》,是他的親身經歷。朱自清對此十分憤慨激動,他拿起筆,用鮮血記錄下1926年3月26日執政府的大屠殺。他掙扎在生死邊緣,子彈從身旁飛過,戰友負傷而倒下,學生被官兵毆打,一幕幕慘景,深刻的留在讀者的心中,抗爭情緒油然而生:“死了這麼多人,我們該怎麼辦?”一句反問,使人們猛醒,“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就是我心中的朱自清,舞文以自清,弄墨常佩弦;

他不是一介柔弱書生,而是一位剛強的戰士!

點評:文章從小學時代心目中的朱自清形象談起,到後來見了照片,讀了有關文集,感覺到他作爲詩人、學者、散文家之外的東西。然後就從他作品中如畫的描繪、文化傳播方面的貢獻,卓越的思想境界着筆。但又不是平均使用筆墨,而是濃筆重墨地謳歌他作爲民主鬥士的不屈不撓,寫得感情充沛,淋漓盡致。

對比描述使文章內容豐富,這也是本文的亮點。

【題目參考】

23.下面兩題任選一題。

A.朱自清散文淺談。

B.朱自清的人格魅力。

資料附錄

◎《採蓮賦》譯文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鷁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正嫩花兒纔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羅定五)

◎南朝樂府民歌雜曲歌辭《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黃,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鳥名)飛,風吹烏臼(同“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用綠玉製作的婦女頭飾)。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二曲,垂手名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閱讀提示:這首樂府民歌跟絕大多數南朝民歌一樣,是描寫男女之情的。作品細膩地寫出性情女子渴望男友前來而其偏偏上了“青樓”的苦悶之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