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推薦】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書憤》推薦教學設計

陸游《書憤》教學設計【推薦】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準確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②賞析《書憤》,掌握從語言和意象等方面賞析古詩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

③通過對內容、語言等方面的賞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過誦讀、講析、問答與探究等方法,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

⑤繼承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頷聯的分析,賞析詩歌意象。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語言,準確把握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本課將製作簡單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亙古男兒一放翁”,這是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對陸游的讚美。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陸游的詩歌《書憤》。並以《書憤》爲例,學習鑑賞古詩語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第一模塊(知識梳理)

 一、知人論世(學生查資料,教師補充並梳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時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愛國詩人。

陸游出身於一個愛國家庭,父親陸宰,有堅定的民族立場,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常常談論國難國恥以至痛哭流淚,飯都吃不下。由於家庭的關係,陸游從小接觸的都是愛國人士,他的老師也都是有骨氣的人。(家庭環境的薰陶)

陸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淪陷的時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變,跟隨家人顛沛流離,從小飽受戰亂的苦難,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國難伴其一生)

紹興二十三年(1153),他到臨安應進士試,因“喜論恢復”,受到秦檜的忌恨,複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纔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歷任鎮江、夔州通判,並參王炎、范成大幕府,提舉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權知嚴州。光宗時,除朝議大夫,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山陰故鄉。他“身雜老農間”,爲農民送醫送藥,與農民結下濃厚的情誼。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歲的老詩人,抱着“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離開人世。他生當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懷着“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決心“掃胡塵”、“靖國難”。那時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屢遭罷黜,理想不變)

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爲顯著。前期多爲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爲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qing。

  二、背景介紹

此詩作於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於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着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三、課文誦讀

指導學生先聽錄音朗誦,然後集體朗讀課文,再分組讀、集體齊讀。

 四、詩題解讀

教師明確:書:即書寫,憤:憤懣、悲憤。兩個字合起來,即:寫寫我心中的憤懣。

五、整體感知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其中頷聯擷取了兩個最能體現“氣如山”的畫面來表現,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飽含着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鬥情緒。又妙在對仗工整,頓挫鏗鏘,且一氣貫注,組接無痕,以其雄放豪邁的氣勢成爲千古傳誦的名聯。

後四句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但悲憤而不感傷頹廢。尾聯以諸葛亮自比,不滿和悲嘆之情交織在—起,展現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

  第二模塊(問題探究)

  1、詩人“書”了哪些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早年恢復中原之志。)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 兩次抗金勝利之役。)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敬仰諸葛、渴望建功立業之願。)

  2、作者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不平?或憂憤了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A.憂憤國家:金人入侵、國土淪陷、被迫遷都。

B.憂憤朝政:求和偏安、打擊主戰派、政治黑暗。

C.憂憤自己:年老體衰、功業無成、壯志未酬。

  3、《書憤》頷聯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分大散關”由六個名詞疊加,省略了相關的動詞,體現了詩歌的精煉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詞疊加產生了巨大的藝術效果,給人一種聲勢浩大、勇猛進攻、抵禦敵寇、收復失地的抗敵場面。(且此聯全用名詞,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爲乾淨、典型。)

這種名詞疊加的藝術手法對後世影響較大,例如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就是連續地運用名詞疊加,營造濃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本詩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 用了兩個典故:塞上長城,出師一表。

•“塞上長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爲“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捨我其誰?

“出師一表”出自《三國志

•用典使詩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聯用典明志。包含詩人對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並以此自勉。諸葛堅持北伐,把統一中原爲其終身大業。結句揭示全詩“憤”的由來,奸臣當道,壯士報國無門的悲哀/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雖屢遭挫折,但意志並未消沉。

 5、本詩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主張抗戰,英勇殺敵,憂國憂民,遭受打擊,雖壯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答: 詩人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雲壯志和火熱的戰鬥生活。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虛度年華的滿腔激憤,激昂中透着悲愴。

 第三模塊(拓展訓練)

  一、對比鑑賞《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

1、對陸游的這兩首律詩的解讀,不確切的一項是(B)

A、《書》詩首聯抒寫詩人的抗敵抱負。“氣如山”爲全詩的詩眼和靈魂。不僅總挈了全詩,也刻畫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懷愛國熱忱,卻不知世事艱辛;遙望金兵侵佔的中原,憤恨之情鬱積如山。

B、《書》詩頸聯與首聯形成對照——首聯寫過去,本聯寫現在,首聯寫暮年。“空自許”與“世事艱”相對應;“已先斑”與“氣如山”相對應。二聯不僅僅處處對照,而且詩脈貫通,概括出詩人的整體形象。

C、“世味”,“薄似紗”,詩句表層寫世態炎涼,人情淡薄;其隱含信息,則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窮的現實——南宋小朝廷得過且過,官場風氣一天壞似一天,詩人慨嘆:在如此的環境中爲官,會有什麼作爲?

D、《臨》詩頸聯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生活與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結交權貴以求攀升,卻獨自待在客館以“作草”、“分茶”消磨時光。對生活細節的這種描寫,既是個人心跡的剖白,又是對污穢的官場生活的否定。

本項犯了理解錯位的毛病——“已先斑”與“氣如山”無論從內容或形式的角度審視,均形不成對應關係。

1、對這兩首律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書憤》與《臨安春雨初霽》爲同期詩作,但其風格與表現形式卻迥乎不同。前者,情調嚴肅而激越,正面凸現一個“憤”字;後者,情調詼諧,在貌似輕鬆中流泄內心的憂憤。

B、《書憤》頷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大捷,詩人將自己的激qing直接蘊藉其中,使全詩悲憤的基調透射出一抹靚麗色彩。

C、《臨安春雨初霽》表達詩人對官場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塵嘆”,既是自礪——絕不會壞風氣的污染,又是對家人的安慰。

D、陸游的《書憤》與杜甫的《蜀相》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即詩人均聯想到了諸葛亮“出師”的偉業,藉以自勉;同時又將崇敬、仰慕之情與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鍊在一起,分別錘鍊出尾聯那樣的警句

本項中有的評價陷入了誤區——《書憤》頷聯寄寓了詩人的喜悅和欣慰,但這種情感是曲折地顯現的,並非直接蘊藉其中。

 二、高考仿真練習

1、陸游詩作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本詩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個特點,試加以分析。

明確:“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最能體現這個特點。這兩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兩次勝利的戰鬥:瓜洲渡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衛自己國土的偉大力量,也使詩人的恢復之志具體化,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鬥恢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全詩共分兩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表現青壯年時期的抗敵豪情和戰鬥經歷,後四句寫不被重用的悲憤和壯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聯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值得紀念的往事,字句裏充滿了戰鬥的豪情,又含有激憤和辛酸。

C.“千載誰堪伯仲間”,既讚揚諸葛亮無人可及,又表現了渴望效法諸葛亮幹一番“北定中原”的大業的願望。

D.全詩感情沉鬱,氣韻雄厚,與李白詩風相近。

  三、結束語

本節課,我們學習《書憤》,感受了陸游沉鬱悲憤的愛國情感。學習了從內容、意象,用典,形象上來賞析詩歌的方法。賞析詩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詩歌的主要特徵,進行賞析。

位卑未敢忘憂國。最後讓我們集體背誦《書憤》以緬懷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四、板書設計:

《書 憤》

陸游

憂憤國家:金人入侵、國土淪陷、被迫遷都。

憂憤朝政:求和偏安、打擊主戰派、政治黑暗。

憂憤自己:年老體衰、功業無成、壯志未酬。

  五、課時作業:

請以“我心目中的陸游”爲題,寫一篇短文。

 【教學反思】

優點:

1、立足高考考綱要求,着手於“梳理、探究、訓練”模式的高效課堂,力爭使學生從知識的梳理做到“知人論世”。例如,對陸游生平的理解,他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從小就有立志報國的雄心壯志,可以說,國難伴其一生。他在國難中誕生,成長直至逝世,這對他的詩歌有着絕對的影響。他雖屢遭罷黜,但理想從不動搖。學生通過查閱各種資料梳理基礎知識,教師適當點撥。

2、通過預設多個問題進行探究,使學生很快理解陸游在詩中所要追懷往事合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在問題的處理上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能夠很好的互動,最終把問題解決。

3、在課堂延伸拓展上,我選取了兩個模塊。一是與課後的相關鏈接所給的同一時期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完成預設的問題。二是對本首詩歌進行高考模擬訓練,這都給學生一個做題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不足:

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預設問題沒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