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善良》教案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教學目標:

高一語文《善良》教案

1.領會作者的觀點,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加深對“善良”的認識。

2.拓深對善良的思考,學會用一顆向善的心看待紛繁複雜的生活。

3.培養議論文的文體意識,學習理性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觀點,抓住其中的邏輯思路。

教學設想:

學生對議論文的接觸並不多,認識比較模糊,實際上還不太會讀議論文,更別說寫了,而本文又有很多地方不是一下能讀懂的,所以,我想通過分步閱讀的方式,引導他們由淺入深地理解文中的觀點;再以補充論據,提出新見解的方式,深化認識。而這同時也是一次對議論文思維過程的體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張圖片:面對這種情境,你怎樣做?爲什麼?

一種說法:“女人被稱善良表示不夠漂亮,沒有特色;男人被稱善良表示沒男子氣;主管被稱善良表示管理不果決,部屬被稱善良表示衝勁不夠。總之,善良不是個好的形容詞。”

究竟,善良是什麼?我們還要不要善良?

  二、整體閱讀:

文中,作者主張什麼,反對什麼?

  三、閱讀前四個自然段,注意以下問題:

1.現實中,一般人是怎樣看待“善良”的?作者對這些看法持什麼態度?

一是“早就過了時”——被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取代:爲利益可以放棄善良;有否實力、才幹比善良與否重要。

作者並不認同這一看法(由“似乎”一詞可以看出)

一是被看作“愚蠢”——兩個寓言故事作爲證明。

作者對此提出一連串的疑問,從中提煉出作者的看法——毒蛇和惡狼是有限的;不能以對待有限的毒蛇和惡狼的態度對待一切;若一概以對待毒蛇和惡狼的態度對待非毒蛇和惡狼的人,我們也就成了毒蛇和惡狼。

2.小結:這部分針對現實中一般人對“善良”的錯誤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以連串的質疑表明自己的態度,引人思考,繼而轉入下文對“善良”的論述,這種寫法叫先破後立。

  四、速讀後半部分,解答以下問題:

(1)善良有什麼價值?

有善良纔有幸福,有善良才能天下太平。

(2)善良還有哪些讓人嚮往的內涵?

“善良是一種智慧,一種遠見,一種自信……一種快樂,一種樂觀。”

(3)文章主要運用什麼方法進行論證?

對比論證:

第五段——力量對比:善良稚弱—兇惡強大。

第八段——結果對比:善良被弘揚—兇惡被壓縮

第十一段——心態對比:善良者坦蕩—作惡者惶惶

通過對比,使論證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說服力。

  五、合作探討,加深理解,注意以下問題:

(1)爲什麼說“她(善良)屬於人,她屬於……她屬於更文明更民主更發展更富強的社會”?

因爲,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她屬於人”;因爲“善良

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處,……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說“她屬於……”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夠在每敗於兇惡一次的同時,就把自己弘揚了一次,獲得另一種意義的勝利。

(2)爲什麼說“善良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快樂,一種樂觀”?作者有否作進一步的闡述?

第十、十一進行了闡述:

善良是與成熟、超拔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說它是一種智慧,一種遠見,一種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對現實,並永遠不喪失信心,所以說它是一種精神力量……一種樂觀。

(3)怎麼理解“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最不善良”?

不再天真無邪,卻又未能參透人生與世界,並且濫用權力的人會成爲最不善良的人。

  六、拓展深化

(一)作者的主張十分鮮明犀利,讓人獲益良多,然而文中的論據似乎少了些,能否作些補充?

提示:什麼可以作爲論據;證明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

合作交流:就下面或文中其他觀點補充出論據

1.人們還是喜歡善良,歡迎善良,嚮往善良。……

2.兇惡每“戰勝”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壓縮了一次,……因爲它宣揚了自己的光明。

3.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人最不善良。

4.濫惡本身就不是正義了。

……

(二)提出新觀點

本文寫作於1995年,是針對當時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而出現的價值觀變化和思想波動而寫的,現在,十年過去了,我們以今天的眼光看“善良”,又會提出一些什麼見解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