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蘇教版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想北平》教學反思一

在我上《想北平》之前,我去聽了牆悅花老師上的《想北平》,聽了牆老師的課之後,我獲益匪淺。

蘇教版高中必修一《想北平》教學反思

牆老師先是用PPT顯示了余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討論自己喜歡的句子及喜歡這句句子的理由。接下來就是作者的介紹,引用了老舍兒子的話,補充了老舍的相關作品,同時也講了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的關係。最後講解了第一到三自然段,既有自己的講解,也有學生的回答,氣氛很好。

我試着照牆老師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上課。因爲平常上課,課堂紀律是我最大的問題,所以我把牆老師的導入去掉了,直接進入了課文。在講到老舍與諾貝爾文學獎的關係的時候,學生都聚精會神地聽着,課堂出奇得安靜。在講解第一到三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回答“哪些句子描繪了老舍對北平的感情”,學生都很認真地在原文中寫寫畫畫,十分認真。

一堂課下來,儘管有些關於句子理解的問題,我還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回答,但是學生自己卻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課堂氛圍很好。

  《想北平》教學反思二

在教學《想北平 》一課時,基於熟悉文本的考慮,我請同學思考:課文題目是《想北平》,課文內容是想起了,或者想到了北平的哪些物事?

這樣細細找來,才覺得作者並沒有寫出許多的實體性的東西,能說出來的,是北平閒適的生活狀態,如第四節的內容;是北平院落建築的歸置,如第五節的內容;是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如第六節的內容。內容不多,對象少,但是課文讀起來卻並不讓人感到貧瘠或者寒磣什麼的,而是相反,有豐滿蘊藉的感覺。

讓學生說說所寫對象的特徵,特徵是日常生活的。但是,日常生活還不足以概括,其中內蘊着很深的情感,也就是第二節的一句話,“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後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裏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但是,解決了“想什麼”這個問題,感覺還是沒有進入文本內部,於是,繼續請同學思考:都是誰在想?

問題似乎很淺顯,是散文的作者在想,是老舍先生在想。但是,老舍是誰?《想北平》中的老舍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問題變得清楚了,想北平閒適的生活狀態,想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是一個和平的市民在想北平;想北平院落建築的歸置宜於生活,則不僅是一個市民在想北平,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知識分子在想北平;之於“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的北平,這個北平是一個土著的北平,有他生活的所有情感,是他生活所有情感的出發的地方。

這樣的兩個問題,應該是解決了文本內容的問題。

  《想北平》教學反思三

學生基本掌握了《想北平》一文的主要內容,可以說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可是,我不禁在想,作爲一篇教學文本,我們究竟要教給學生什麼?學生又從中學到了什麼?難道就是爲了讓學生讀懂文本?葉聖陶先生說過:“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啓發導引,使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那麼,這節課我又給了學生怎樣的“能”?學生的生命個體又得到怎樣的濡染?學生能寫出自己的故鄉嗎?作爲一篇抒情性散文,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問題探究的教學策略,這適合文本的抒情特點嗎?如果適合,爲什麼總是感覺學生很難理解老舍先生那種“牽掛、憂慮甚至有點悲壯”的思念和敘寫記憶中北平生活的“閒適、溫馨甚至有些自豪”的沉醉?

帶着這些疑問,參考了網上一些《想北平》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其中不乏名師之作。歸結起來,在《想北平》文本轉化爲教學文本的選擇中,一般有兩種思路:一是以“北平”爲教學重心,歸納作者北平的特點,進而探究作者選擇北平的平常生活寫的匠心,從而體味作者的感情,這種教學主要採用問題探究的教學策略;一是以“想”爲核心,重點放在作者感情的體味和咀嚼,從而認識作者筆下北平爲什麼呈現出“安適、自然和溫馨”的特點,這種教學主要採用了朗讀涵泳的教學策略。

很顯然,我採用的第一種策略,如果採用第二種策略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嗎?經過思考,我們可以確定兩點,一是作爲一篇抒情散文,情感體味應該是重點,難點就是如何讓學生能夠體味到文字背後的感情。二是作爲教學文本,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掌握情感表達的方法。文中老舍先生反覆強調“我說不出”“只是說不出而已”“可是我說不出來”的情感是如何說出來的?當然第二點的內容必須基於第一點點完成,而第二點的探究也有助於第一點的深化。

基於這樣的認識,第二種教學策略無疑從整體上來說是正確的,本課的教學應該定位在對老舍先生感情的體悟上,而不僅僅是認知上。但部分策略還需要細化,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涵泳文本。爲此,在採用學生自讀、隨文批註的基礎上,精讀文本、咬文嚼字,抓住文章2、3小節中的兩個細節來品味。這兩個細節是第2小節中作者把對北平的情感類比成對母親的感情,尋找其類比的相似點,即母親給了我機體的生命,而北平濡養了我精神的生命。通過引入學生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悟“獨自微笑和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爲什麼是“獨自”?第二處細節是第3小節“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一語中偏執的表達和“浸”“啼”兩個動詞,從而體味出其中的深沉乃至壯烈,從而與後半部分回憶北平生活的安適與自然溫馨形成對照。

這樣確定了教學內容,課堂的相關環節也必須圍繞這個中心設置。教學開頭的導入就應該作相應的調整。由以北京爲由頭改爲由“想”即思念爲中心。同時,必須通過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帶着各自的感情進入文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