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本文已影響 1.07W人 

  【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設計思想

高一上冊《燭之武退秦師》教案

《燭之武退秦師》是人教課標版必修1第二單元第一篇文言課文,是《左傳》中的一篇優秀敘事作品。《左傳》描寫人物,以極少的筆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內心活動和某些細節的描寫,展示出不同人物的鮮明性格。因之,本文的學習,欣賞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領略人物性格之美、辭令之美。便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課文情節相對簡單,但涉及到鄭、秦、晉三國曆史上的恩怨與利益,涉及到人物稱謂和外交辭令,當然,更涉及到許多古漢語特殊詞句。掃除這些障礙,要讓學生課下充分預習,教師針對性進行點撥。

同時,作爲一篇文言短文,理解、把握常用實詞,辨析常見虛詞,亦是教學重點之一。

褚樹榮老師認爲,閱讀、鑑賞文言文要有三個層面,即文句——文章——文化,很有道理。學習古代文章,不僅是掌握詞句,瞭解文意,還要和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藉此觀照我們的現實生活,給我們提供一個歷史的借鑑。本篇教學設計,力求準、穩、實,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情有所獲。

故本課教學設想是:學生充分預習,自主合作探究。(1)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以發現問題;課堂上提出問題,師生擇要解決問題。(2)課堂上解決疑難字句,在詞句積累過程中複習成語,打通古今漢語聯繫,學以致用。(3)嘗試用填空的方法,概括文意,表達觀點。(4)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感受人物,領略文章理性之美、辭令之美。(5)讀寫結合,融理解鑑賞與表達交流於一體,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古爲今用的意識。

  設計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A、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文言實詞、虛詞、一些常見的特殊句式。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培養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B、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方式,誦讀課文,填空概括文意。分角色朗讀,賞析人物的語言和性格。讀寫結合,融理解鑑賞與表達交流於一體。

C情感態度與價值

感受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機,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勇於擔當的愛國主義精神。

方法設計

1、 朗讀法 運用誦讀、自讀和領讀等多種形式,力求做到熟讀成誦。

2、 情景設疑法 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巧設疑問激發學生的思維。

3、 探究、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深入學習、結合文本語境合理推理詞語意思的語文能力。

預習設計

1、 你對《左傳》瞭解多少?收集相關的材料。

2、 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思考:你覺得課文那個地方精彩?爲什麼?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由學生的預習導入:投影課題——《燭之武退秦師》,問:這個“退”字給如何理解?請學生回答。

孫子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燭之武何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解除了秦晉兩國對鄭國的圍困?這裏面有着怎樣的大智大勇,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歷史,感受一下春秋時期的刀光劍影;走近這位古代的英雄,欣賞那驚心動魄的脣槍舌劍吧!

 二、熟悉文本,積累字詞

1、學生介紹《左傳》,教師根據情況適當補充。

2、讓學生提出在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師生共同選擇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爲重點。

3、學生齊讀課文。

(1)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師生一起糾正字音、句讀。(投影顯示)

4、積累字詞(投影顯示,學生在語境中推測,教師相機點撥)

(1)解釋下列詞語,說說與現代漢語意義上區別

越國以鄙遠 且貳於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 行李之往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解釋下列黑體詞,瞭解其活用類型

夜縋而出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既東封鄭 若亡鄭而有益於秦

(3)比較辨析下列虛詞意思

其:以其無禮於晉 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

以:以其無禮於晉 越國以鄙遠 焉用亡鄭以陪鄰

焉:焉用亡鄭以陪鄰 將焉取之 朝濟而夕設版焉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以其無禮於晉 晉軍函陵 是寡人之過也 夫晉,何厭之有

5、字詞訓練(投影顯示,請以下列黑體詞在本句中的意思填寫成語。)

且貳於楚也(忠貞不貳)

因人之力而弊之(因人成事)

以亂易整,不武(勝之不武)

朝濟而夕設版焉(朝令夕改)

夫晉,何厭之有(學而不厭)

是寡人之過也(聞過則喜)

(積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和學生的知識經驗聯繫起來,現代成語脫胎於古代文言,學生掌握一些,此舉舉一反三,既活學活用,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深入文本 ,把握內容

(一).學生分別讀四段內容,然後請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相機點撥。

1)、“晉侯、秦伯圍鄭”的原因?(原話回答)

2)、兩國駐軍有何特點?(原話回答),爲何詳細寫出駐軍位置?

3)、雖有不被重用的牢騷,卻答應臨危出使,你如何看燭之武?

4)、以危國之臣的身份說服對手,燭之武找的出發點是什麼?

5)、你如何看晉國退兵的原因?

(二)根據文意,在空格處填寫一個恰當的字進行評價。(投影顯示)

秦、晉征討鄭國,其理可謂( )矣;強敵大軍壓境,其勢可謂( )矣;

燭之武臨危受命,其情可謂( )矣;一番說辭力挽狂瀾,其言可謂( )矣;秦伯背盟結盟,其行可謂( )矣;晉文果斷撤軍,其人可謂( )矣。翻雲覆雨敵我互換,其因皆爲( )矣。

參考答案:謬,危,義,妙,滑,智,利(意思對即可)。

(激盪學生的思維永遠是語文課的一個任務,用文言思維如何?這是一個嘗試。)

 四、感受文本,把握形象

分角色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內容、節奏,感知人物形象。

1、 教師點撥:

1)、注意每段的語意,注意語調、停頓、重音的.處理。

2)、要求——讀出人物的心理,讀出個性,讀出情韻,讀出理趣。

3)、方法——先在組內自主分角色朗讀,然後小組展示。教師相機進行點撥。

2、 請學生思考、討論:

⑴燭之武有哪些可愛之處?用林則徐的哪兩句詩可以概括他的精神?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

(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不應該抽象分析,在學生自己的誦讀感悟中,他已經習得了。)

五、探究文本,把握說理藝術

學生合作探討燭之武說辭一段,把握高超的說理藝術。

1、點撥——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措辭委婉而謹慎,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僞性,而是從地理位置入手,巧妙地點明秦、晉之間的厲害關係。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

③“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二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層則是引誘秦伯了。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

④“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有了前面的鋪墊,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2、你認爲燭之武說服秦伯,他抓住最關鍵的那一點? (彼此之間的利益關係)

3、學生朗讀燭之武說辭一段文字。

 五、課外拓展(選作)

(一)、情景訓練: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了一位隨地吐痰的年輕人,你如何去說服他注意公共衛生?課下準備一段說辭,準備在下次的演講會上表演。

(二)、課外延伸:課下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我看《左傳》人物說辭的藝術特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