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1.86W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有戲劇中篇幅最長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亞最負盛名的劇本,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着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精選6篇)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1

一、導入新課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爲大家舉例? (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同學們舉的多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爲著名。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被馬克思譽爲“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他出生於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於1616年4月23日。於是,英國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爲“莎士比亞戲劇節”。

2、主要作品,分爲三個時期:

(1)早期(1590~1600年):這時期作者對生活充滿樂觀主義情緒,相信人文主義思想可以實現。這時期所寫的歷史劇和喜劇都表現出明朗、樂觀的風格。

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先進性。但它強調個人意志,其物質基礎爲私有制,有一定的侷限性。所謂人文主義,從原意講,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藉助於古典知識──主要是希臘哲學與藝術,來反駁經院哲學與神學,提倡人的個性發展與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種與以神爲本位的神本主義相對立、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但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作用、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蘊含着非常豐富的人文主義思想。

人文主義的特徵是:提倡個性解放,尊重人權,尊重人的價值,反對神權,反對愚昧和迷信。

①歷史劇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譴責封建暴君,歌頌開明君主,表現了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據的開明政治理想。

②喜劇如《仲夏夜之夢》(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歡喜》(16O0)等,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婦女,衝破重重封建阻攔,終於獲得愛情勝利,表現了人文主義的歌頌自由愛情和反封建禁慾束縛的社會人生主張。

③就連這時期寫成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也同樣具有不少明朗樂觀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越來越加劇,創作風格也從明快樂觀變爲陰鬱悲憤,其所寫的悲劇也不是重在歌頌人文主義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會的種種罪惡和黑暗。創作了四大悲劇:《李爾王》、《哈姆萊特》、《奧賽羅》、《麥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萊特》。

(3)晚期:莎士比亞深感人文主義理想破滅,退居故鄉寫浪漫主義傳奇劇。其創作風格也隨之表現爲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寫失散後的團聚或遭誣陷後的昭雪、和解。《暴風雨》(1611)寫米蘭公爵用魔法把謀權篡位的弟弟安東尼奧等所乘的船攝到荒島,並寬恕了他,其弟也交還了王位。一場類似《哈姆萊特》的政治風暴,在寬恕感化中變得風平浪靜。

3、莎翁悲劇的特點:

①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爲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②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③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二、《哈姆萊特》介紹

1、創作的社會背景: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末年的英國現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動亂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2、《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一部悲劇,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哈姆萊特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他本應成爲一位賢明君主,但現實社會卻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時代的產物。

3、戲劇情節介紹。

、整體感知:

1、哈姆萊特安排“戲中戲”的目的是什麼?

2、戲上演前,哈姆萊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看戲時有什麼表現?說明了什麼?看戲後呢?

點撥:

1、目的是試探叔父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之罪行。

2、①讓演員演一出情節跟自己父親死狀和死因相似的戲;②讓好友霍拉旭觀察奸王的容色舉止;③裝瘋賣傻,對奸王、母親旁敲側擊。

3、國王先問戲的“情節”:有沒有要不得的地方?又問戲名,擔心自己的罪惡被揭穿。後來又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不等戲演完就站起來,並大聲吩咐人點起火把來,戲未演完即匆忙離開。回去以後“非常不舒服”“發脾氣”。

這一切反常的表現都表明了他做賊心虛、殺人陰謀被人揭穿時的被人揭穿時煩躁、焦慮的複雜的心理狀態。

四、問題探究

1、演戲前哈姆萊特的語言,特別是回答國王“你過得好嗎,哈姆萊特賢侄?”的話以及對奧菲利婭的話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後回答。)

點撥:

(1)多是瘋話,這是哈姆萊特故意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

(2)目的是讓人們尤其是國王認識到哈姆萊特是因戀愛失意而瘋了,從而放鬆對王子復仇的警惕。

2、你認爲造成哈姆萊特悲劇的原因是什麼?(學生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

點撥:從客觀上講,首先是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其次,是哈姆萊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萊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切實際;他受人民愛戴卻又不相信羣衆,而是孤軍奮戰;他勇敢地擔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卻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反對人民的暴動,擺脫不了宿命論的束縛。這暴露了人文主義者的侷限性。

3、戲劇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矛盾?(學生討論、交流後自由發言。)

點撥:戲劇以中世紀丹麥王宮艾爾西城堡內外爲背景,實際上廣泛地反映了英國的各種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萊特爲代表的人文主義理想與以克勞狄斯爲代表的封建反動勢力之間的矛盾。

五、小結:

課文節選部分的戲劇情節是豐富的。這場戲包含着幾組矛盾線索。在哈姆萊特爲父復仇的情節主線外,還寫了他與奧菲利婭間的不幸愛情,他和霍拉旭間的真誠友誼,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對哈姆萊特的友誼的背叛。揭示了社會矛盾的紛繁複雜,也增強了劇作的可讀性。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目標:

⑴ 認識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想。

⑵ 體會莎土比亞悲劇的特點。

⑶ 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能力培養目標:

⑴ 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通過誦讀品味人物詩化的語言。

3、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作品深刻的社會意義。

4、美育滲透目標:

體味莎土比亞詩化的語言,欣賞其節奏的跌宕性和音韻的和諧性,以及體味用形象生動的詞語表達的強烈的激情。

【學法指導】

1、學習本文應從瞭解情節入手,瞭解悲劇發生的過程,進一步分析悲劇產生的原因和對兩個家庭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分析課文的主旨。

2、閱讀漢姆萊特的臺詞,理清他心情變化的過程,從而把握人物的思想與性格。

3、結合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語言,是人物的心靈寫照。那種對人物語言簡單的、平面的描寫,只能使人物個性流於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蒼白。

5、人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人的個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就應當是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動態的而不應一味是靜態的,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簡單劃一的。

6、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認爲,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就非常值得仔細品味。以羅密歐爲例,他的語言,時而命令、恐嚇,時而平和親切,時而悲傷暴躁,時而不顧一切,語言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心情的變化。人物性格的多重體現,表現在語言的變化上。

7、聯繫我國的一些經典著作,也有類似的情況。古代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就曾指出文學作品中間人物性格有兩種對立因素的對照。他以《水滸》爲例。指出李逵這一形象,既“魯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細”。可見中外古今在這一點上是有共同點的。

8、反覆誦讀哈姆萊特的臺詞,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莎士比亞詩化的語言,極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加以欣賞和品味。

詩化的語言,可從下述特點體會理解:

⑴ 具有強烈的激情。

⑵ 典型的修辭特點:排比,比喻。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難點:

⑴ 重點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難點是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解決辦法:

⑴ 反覆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仔細揣摩。

⑵ 可以指導學生排演節選部分,讓學生讀出其中蘊含的濃郁的詩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傑出的劇作家。教師應簡要介紹莎土比亞的創作活動,然後重點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去揣摩品味劇中人物的深摯感情,讀出莎劇特有的濃郁詩情。

有條件的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等錄像資料,或是利用課餘時間排演成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2、結合人物的語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體感知

1、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創作的大部分是詩劇,主要作品有《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四大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喜劇),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2、莎翁悲劇的特點:

⑴ 必須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結束。主人公雖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爲之奮鬥的理想卻勝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劇主人公之死給人以悲壯感,而不是單純的悲哀、悲觀。

⑵ 悲劇的主人公必須是貴族。

⑶ 悲劇人物的行動必須出自他們本人的意志和內心,即悲劇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結局,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而應由自己負責(《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例外)。

3、全劇劇情:

《哈姆萊特》全劇是以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爲線索展開的。主要劇情是:從老國王哈姆萊特的鬼魂那裏,哈姆萊特得知了克勞狄斯陰謀殺害兄長、篡奪王位的罪行;哈姆萊特裝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知道些什麼,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萊特用一出有“謀殺”情節,並且所用手段和克勞狄斯殺害老國王的手段相類似的戲劇,來試探克勞狄斯,以此判斷鬼魂所說的話是否真實;克勞狄斯果然露出了馬腳,心裏對哈姆萊特十分忌憚;

不明底細的王后喬特魯德找哈姆萊特談話,哈姆萊特誤殺躲在旁邊偷聽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勞狄斯藉機立即派他到英國去,並在公文裏讓英國國王處死哈姆萊特;哈姆萊特半路上回來了,克勞狄斯已經設計好毒計,讓哈姆萊特和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比劍。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第二場(未完),主要情節是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比劍,這是全劇的高潮。劇情發展到這裏,克勞狄斯和哈姆萊特都清楚知道了對方要置自己於死地,他們誰都不能再回避、耽擱,形勢刻不容緩。老辣狠毒的克勞狄斯搶佔了先機,安排了看上去萬無一失的“比劍”的圈套。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藝術大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萊特》。(板書課題)

2、簡介作者及其戲劇創作的特點。

3、概述節選部分緊張的故事情節,明確該劇是悲劇。

悲劇是一部典型的悲劇,其情節曲折多變。

“比劍”這一關鍵情節包含有若干懸念:哈姆萊特是否會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哈姆萊特能否察覺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詐?雷歐提斯會不會按照和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每一個懸念都關係着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成功、哈姆萊特能否避免厄運,讀者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在大臣來徵詢哈姆萊特是否願意成全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同雷歐提斯比劍的時候,哈姆萊特正和霍拉旭講到他對雷歐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對於比劍,他可能把它單純理解爲雷歐提斯要向他報仇,爲了平息雷歐提斯的憤怒,他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挑戰。霍拉旭認爲他很可能會輸,而他自己心裏也有一種不祥的預感,霍拉旭勸告他,讓他不要參加比賽,他卻沒有同意。讀者因爲已經知道克勞狄斯的毒計,因此心裏驟然緊張起來。

接下來是比劍。遵照王后的預先提醒,哈姆萊特誠懇地向雷歐提斯道歉,將自己的過失歸因於“瘋狂”,求得他的諒解。雷歐提斯表示雖然不能放棄“復仇”,卻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時,兩人之間的氣氛較爲友善,但是危險並沒有解除。

選擇用劍的時候,雷歐提斯根據事先安排換了一把劍,毫無防備之心的哈姆萊特對此沒有提出異議。讀者對事情的發展擔心到極點。

比賽開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萊特擊中了雷歐提斯,國王用毒酒爲他祝賀,讓他喝下去,他拒絕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萊特取勝。讀者的心裏稍感寬慰。可是風雲突變,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來事情的發展急速而混亂,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刺中了哈姆萊特,哈姆萊特隨即奪過劍來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歐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哈姆萊特用有毒的劍刺克勞狄斯,並用毒酒灌他,克勞狄斯死去。這一部分情節更是變故迭起,波瀾起伏而扣人心絃。

4、提問:本劇人物語言的動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

⑴ 動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萊特向雷歐提斯請求諒解的一番話富有動作性。這段話真摯、懇切,打動人心,而在全劇裏他一貫的語言風格是尖刻、譏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這種變化,是因爲哈姆萊特對雷歐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對他產生了由衷的同情。透過這段話語,我們感受到哈姆萊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時,它對此後劇情的發展也產生影響:雷歐提斯被他的話感動了,一意要復仇的心猶疑起來,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無心進攻,延緩了克勞狄斯的毒計的實現;第三回合裏,雷歐提斯決心擊中哈姆萊特的時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卻不贊成我幹這件事”;臨死前,他揭穿了克勞狄斯的陰謀,使得哈姆萊特能抓住最後的時機殺死克勞狄斯。

又如,哈姆萊特連續兩次擊中雷歐提斯後,既有些得意,又對雷歐提斯的狀態有些納悶,因此脫口說了一句:“你怎麼說?”雷歐提斯被這句話激起了鬥志。他對克勞狄斯說:“陛下,現在我一定要擊中他了。”這句話表明他還不能下定決心殺死哈姆萊特,想從國王那裏獲得勇氣。而克勞狄斯對他使用了激將法:“我怕你擊不中他。”然而雷歐提斯還是遲疑不決。光明正大、毫無猜忌之心的哈姆萊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麼一點也不起勁?請你使出全身的本領來吧;我怕你在開我的玩笑哩。”終於,雷歐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萊特死命的一劍。

⑵ 性格化:

哈姆萊特的語言有這樣幾個特點: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克勞狄斯是個慣於耍陰謀詭計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禍心,卻做出親熱和善的樣子。他的一些語言,如“來,哈姆萊特,來,讓我替你們兩人和解和解”“我們的孩子,定會勝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話。

5、提問:如何看待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

明確:

課文裏,哈姆萊特在思想和行爲上有兩點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無所顧忌地同意了克勞狄斯設下的賭局——和雷歐提斯比劍。這兩點之間有着二定的聯繫。先看天命思想。在這全劇的最後一幕裏,哈姆萊特似乎忽然變成了宿命論的信徒。他說過這些話:“……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佈置好了。”“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註定。”“一隻雀子的死生,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

他如此強調天命,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其一,對於罪大惡極的克勞狄斯,哈姆萊特沒有信心讓他受到應得的懲罰,而不殃及別的無辜的人,因爲此前他曾誤殺大臣波洛涅斯,並間接導致了奧菲莉婭之死。他覺得自己在除“惡”的時候,同時也在作惡;因此無法擺脫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歸於天意。其二,哈姆萊特接連遭到巨大的災禍的打擊,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給叔父,接着是奧菲莉婭落水身亡,他不明白這些殘酷的事情爲什麼會發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視爲上天註定。

從去英國的途中逃回來的哈姆萊特雖然意識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須儘快對克勞狄斯採取行動,可是在腦子裏充滿了天命思想的情況下,他似乎無法確定一場周密的復仇計劃,也不能很好地應對克勞狄斯設下的圈套。他對於比賽雖然有不好的預兆,但是他對生命、對世界都不覺得值得珍惜和留戀(“一個人既然在離開世界的時候,只能一無所有,那麼早早脫身而去,不是更好嗎?隨它去”),爲父親報仇的念頭也根本被拋到了一邊。

所以,對於克勞狄斯和雷歐提斯之間的打賭,即使他本能地意識到其中有陰謀,也不願去深究,或想辦法拒絕,他毫不遲疑地答應和雷歐提斯比賽,也許是希望一切都儘快結束。臨死前,他對霍拉旭說:“請你暫時犧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這一個冷酷的人間,替我傳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萊特眼裏,世界徹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顯得“冷酷”、猙獰。能和敵人同歸於盡,對他而言,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結局。

關於哈姆萊特,一般認爲,憂鬱、延宕(猶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兩大特徵。以上所講的兩點,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憂鬱、延宕性格在特殊時刻的一種表現。

6、提問:奧斯里克是一名善於逢迎,說話文縐縐的宮廷大臣,他來詢問哈姆萊特是否願意和雷歐提斯比劍時,哈姆萊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這個情節輕鬆詼諧,但並不是劇情發展所必需的,怎麼看待這類情節的存在?

明確:奧斯里克來徵詢哈姆萊特的意見時,拘謹守禮,套話連篇,咬文嚼字,而且反應遲鈍,根本意識不到對方對他的嘲諷,哈姆萊特本來就很反感他,因此藉機大大捉弄了他一番,製造出不少笑料。其實奧斯里克來哈姆萊特這裏的任務幾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作者卻饒有興致地描繪了他自以爲文雅知禮實則拘謹呆笨的表現,以及哈姆萊特對他的嘲弄。這種情節是插科打諢性的,具有調節欣賞者的情緒、活躍場上氣氛的作用。在中國傳統戲曲裏,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閱讀整個劇本,在瞭解全劇內容基礎上、品味本文詩化的語言、理解人物語言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語言個性化特徵,體會人物內心情感。

三、通過配音和排課本劇,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藝術審美能力。

[教學設想]

一、安排課前預習,閱讀全劇劇本,以瞭解本課在全劇中的作用。

二、課前反覆閱讀,體會作品詩化的語言和人物內心情感,爲課上配音和排課本劇做準備。

三、安排兩課時(最好連堂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處處是喜劇,但古往今來,悲劇的陰影又總是徘徊在人世間,文學史上更是留下許多讓人扼腕長嘆的悲劇故事。誰來爲大家舉例?

教師歸納: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蘭英與焦仲卿、賈寶玉與林黛玉……

同學多舉的是愛情悲劇,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亞著名的四大悲劇是哪四部?

教師歸納:《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其中又以《哈姆萊特》最爲著名。這是一部五幕劇,請同學簡要了解劇情。

二、明確:第一幕:老王鬼魂顯現,告知哈姆萊特自己是被克羅迪斯害死的,這是復仇的緣起。第二幕,國王克羅迪斯心懷鬼胎,派原爲哈姆萊特之友的羅森格蘭茲等人對他展開試探。第三幕:克羅迪斯進一步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試探的同時,哈姆萊特佯裝瘋癲,通過俳優所演的戲證實了克羅迪斯的惡行,併爲復仇誤殺了正在偷聽的弄臣波格涅斯。第四幕:克羅迪斯爲除後患,迫哈姆萊特去英國,欲借英王之手將他殺死,反被哈姆萊特抓住機會,假英王之手殺死了派去監視他的朝臣,返回丹麥。第五幕:奧菲利婭憂傷而死,其兄雷歐提斯與哈姆萊特比劍。哈姆萊特在王后誤服毒酒而死、雷歐提斯當衆揭露國王害人陰謀後,將國王殺死,自己也中劍而亡。

三、戲劇是一種在舞臺上表演且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請同學們根據劇本出場人物提示和課前自讀,說說本劇中的人物關係。

明確:哈姆萊特和克羅迪斯名爲叔侄,實爲仇人;哈姆萊特和葛忒露德雖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敵的隔閡。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爲叔嫂後爲夫婦,二人間又有毒殺親夫和企圖謀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個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樣既有自身的矛盾又與哈姆萊特一家關係錯綜複雜。

波洛涅斯既是國王幫兇又是哈姆萊特摯愛的女友的父親。

奧菲利婭摯愛哈姆萊特又與父親有骨肉親情。

雷歐提斯本是哈姆萊特朋友,後又因與其有殺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見,主人公哈姆萊特的復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個錯綜複雜的極爲矛盾的環境中,他既擔負着復仇的使命,又承受着親情、愛情、友情等複雜感情的折磨。同學們在朗讀他的臺詞時要深深體味他矛盾的感情,體會他的複雜情緒。

四、利用多媒體,觀看話劇片段(節選相關內容,放時隱去聲音,爲學生配音留有餘地),請兩名同學爲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配音。

請同學們爲二位配音者點評,教師相機進行朗誦指導。然後放原劇作配音(最好是孫道臨的)從語氣語感、節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爲進一步品味作品詩化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分析後,可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選幾組同學即興配音,互相點評。

五、佈置作業:從課後的“理解鑑賞”四道題中任選二題,爲下節課討論作發言準備。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本劇居於本單元的最後一課,教材中將其定爲自讀課,應當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戲劇的前提下,瞭解一下西方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篇,以開闊眼界,親近經典,故本劇的學習應主要立足在瞭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討。

2、教材分析:

課文節選的是《哈》劇的第五幕第二場,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鑑於《哈》劇較複雜的劇情和人物關係,須在進入文本學習前先向學生簡介劇情,此其一;又因節選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現哈姆萊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學生要想真正走進這一人物的內心尚有困難,無法自主研討課後的思考題,故教師須向學生課前下發資料(或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但即便如此,本節課的定位應仍是瞭解名著而非欣賞名著,教師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紹或講解而非只是引導。

3、教法分析:

有兩種課型可供選擇:一是在程度較好的班級下發一定量的資料,讓學生自主瞭解劇情和探討人物性格,課上重點研討人物和提出質疑,教師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較弱的班級想要學有所得,教師仍要起主導作用,組織有效的教學環節和活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下發歌德對哈姆萊特性格的細緻分析的評價文章。

【教學過程】

注:第二種教法。

1、由學生簡介莎士比亞導入

2、教師(學生)簡介前四幕劇情

3、瞭解本場情節的發展及戲劇衝突

師生共同畫出衝突示意圖,明確本場情節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衝突是什麼?

4、體會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問:哈姆萊特最終沒有擺脫死亡,你認爲這樣的結局符合人物性格嗎?(引導學生再讀劇本,分析本場中哈姆萊特的性格)

本場中的哈姆萊特:雖然機智,但爲人坦蕩,具有英國紳士的風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觀,相信宿命,缺少行動的主動性。

他的對手國王:奸詐陰險,善用詭計,制定了周密的計劃。

結論:以君子來對小人,君子總是要失敗的。哈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師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時補充出哈姆萊特憂鬱、延宕的性格內核,幫助學生明白其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5、體會莎士比亞戲劇的詩化語言及其內涵,進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話劇的差異。

⑴ 讓學生選讀自己喜歡的劇中的詩化語言,談談感受。

⑵ 教師補充本劇中的經典臺詞,加深學生感受。

6、作業:

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一篇讀後感

【教後記】

教這一篇很累,臺詞不能激發學生興趣,更談不上主動探究和研討,好在經過我“奮力”的講解和引導後,部分學生對《哈》劇有了較好的理解,開闊眼界的目的基本達到。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歐洲文藝復興及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2.瞭解整部劇的基本劇情,理清戲劇節選部分的情節發展。

3.分析哈姆萊特的藝術形象,學習人物品評方法。

4.吸收人文主義思想精華,領會劇作思想意義。

5.體會莎士比亞戲劇語言。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內心衝突,探討人物心理與行爲如何推動戲劇情節發展。

教學難點

體味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以學生活動爲主,以問題引入法帶動學生展開討論,以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學生做總結,教師點撥。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經典的臺詞,用語言評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語言,多角度、多層面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句話我們都非常熟悉,說的是經典的藝術形象在被人接受的過程中具有多義性,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塑造。我們今天,就要學習莎士比亞筆下經典戲劇《哈姆萊特》的選段。通過學習感悟,來看看哈姆萊特在大家眼中會是怎樣的形象。

我們在學習文學作品時,經常會說到“知人論世”,就是說我們想理解一部文學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對於外國戲劇也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亞。

二、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諸多經典的戲劇,我們比較熟悉他的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除此之外,他筆下的四大悲劇分別是《李爾王》《奧賽羅》《麥克白》和《哈姆萊特》,四大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終成眷屬》,還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瓊生稱他爲“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爲“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三、時代背景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藝復興喚起了人的覺醒,人們重視個性與思想解放,同時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私慾膨脹社會混亂的情況出現。莎士比亞對人生和時代作出深入思考後,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矇昧中醒來,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侷限,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鬥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萊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亞對這種理想與進步背後隱患和人性弱點的反思。

四、簡單介紹戲劇情節

丹麥王駕崩,守夜衛兵看見老王幽魂出現,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勞狄斯服喪未滿,即娶其兄嫂繼承王位。哈姆萊特與幽魂對話,獲知叔父謀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萊特裝瘋賣傻爲證實真相,導演一出老王被毒殺短劇,請新王與新後觀賞,叔父當場色變,母后以爲哈姆萊特瘋了。哈姆萊特在質問母親的時候誤殺了大臣,也是自己戀人的父親波洛涅斯。奧

菲莉亞遭情人失蹤及喪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後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後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親死亡、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爲父、妹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被毒劍刺中,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熟悉內容

1.理清人物關係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它主要通過劇中人物臺詞來體現和推動情節發展,而情節又是人物性格發展的歷史——是由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和作用而產生的人物的行動和事件。藉助於臺詞來把握戲劇情節是我們學習戲劇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人物對話多,有時讀完後情節不能清晰地呈現在讀者腦中,而分析人物間關係可幫助我們熟悉劇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運走向。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人文主義者。

老國王:哈姆萊特之父,被弟弟克勞狄斯殺死。

王后:哈姆萊特之母,在老國王死後不久,嫁給老國王弟弟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哈姆萊特之叔,謀害自己的哥哥,並要置哈姆萊特於死地。

霍拉旭:哈姆萊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歐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爲哈姆萊特友。

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萊特情人。

2.整體感知

概述第三幕第一場的主要情節、人物及場景:

六、佈置作業

1.閱讀《哈姆萊特》原著。(朱生豪翻譯)。

2.欣賞《哈姆萊特》電影。

高二《哈姆萊特》教案 篇6

教學重點:

1、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2、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活着,還是去死,這真是一個值得思慮的問題。——哈姆雷特

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學品評的方法。雖然這兩句話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但都由於一部曠世傑作而成爲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書)

二、作家作品

作者: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無聞。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舉世聞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爲世人留下了37個劇本,一卷14行詩和兩部敘事長詩。

馬克思稱他是“最偉大的戲劇天才”。

本瓊斯稱他是“時代的靈魂”。

作品:

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約翰王》

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皆大歡喜》

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白》《麥克白》

傳奇劇:《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莎翁對自己作品的評價:“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著名悲劇之一。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將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魯迅)

三、劇情梗概和人物簡介

1、劇情梗概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爲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後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爲他現在的爲父復仇不只是爲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鬱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爲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後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後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後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爲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於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託好友傳播他的心願。

2、節選劇情結構

第一部分

回述哈姆萊特逃回丹麥的經過。

第二部分

哈姆萊特對奧斯里克的嘲諷。

第三部分

哈姆萊特與雷歐提斯比劍決鬥,中了克勞狄斯的圈套。

3、劇中人物關係

哈姆萊特(丹麥王子)克勞狄斯(丹麥國王)王后(哈姆萊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奧菲利亞(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蘭茲(朝臣)吉爾登斯吞(朝臣)奧斯克裏(宮廷大臣)

四、佈置作業

課下閱讀《哈姆雷特》全文。

第二課時

一、欣賞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

問題:節選部分安排了哪些懸念呢?

①哈姆萊特從前往英國的途中逃回丹麥,等待他的將是怎樣的命運?

②哈姆萊特是否答應與雷歐提斯比劍?

③哈姆萊特是否已經覺察到雷歐提斯使用的劍有毒?

④雷歐提斯是否會按照克勞狄斯事先設計的計劃行事?

問題:這樣懸念迭生的情節安排有什麼好處?

明確:每一個懸念圍繞着和克勞狄斯的毒計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運來展開,這樣處理能緊緊扣住讀者(觀衆)的心,使讀者(觀衆)的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之中。

2、尖銳的矛盾衝突

問題:“比劍決鬥”一共有多少矛盾衝突?

哈姆雷特——克勞狄斯

哈姆雷特——雷歐提斯

總之,兩重矛盾衝突產生尖銳的碰撞,並緊緊圍繞“比劍”(明)和“毒計”(暗)展開,悲劇由此產生!

3、動作化的語言

4、個性化的語言

哈姆雷特的語言:直率,不加掩飾;喜歡用比喻,喜歡嘲弄人,很多話有一針見血的效果。

克勞狄斯的語言:親熱,和善,陰毒,足見其是一個言不由衷、笑裏藏刀的傢伙。

二、品評人物形象

1、品評人物的方法

聽其言,觀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關係要理清,勿忘體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萊特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哈姆雷特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

基本特徵:身穿墨黑的外套,臉色悲苦沮喪,酷愛思索而又一再延誤行

動的憂鬱的王子。父親給他的責任是復仇,現實要求他的行動。哈姆雷特意識到,他的責任不是單純地復仇,殺死一個克勞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滅一切罪惡,按照人文主義的理想來改造現實。所以有人稱他爲上個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來的悲劇《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他是個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義者。

現在一般用“哈姆雷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

3、名家觀點

三、作業

俗話說:“一千個觀衆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試用語言描繪你心目中的哈姆萊特。

板書設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