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中語文《燕歌行》導學案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學習內容:

高中語文《燕歌行》導學案

《燕歌行》

 學習過程:

  一、進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至於生籍,現已無法考知。 高適是盛唐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內容比較豐富。早年因爲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他的詩多有自傷不遇之詞和急於用世之意。如“飄蕩與物永,蹉跎覺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古大梁行》)。高適的性格豪放不羈,他青年時代就嚮往立功邊塞的生活:“倚劍對風塵,既然思衛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過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所以邊塞詩也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高適前期的邊塞詩多是來自他親身的經歷,是經過冷靜的觀察之後的有感而發,因此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反映現實方面比其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遠爲深刻,既表現了追求功名的昂揚意氣,又能夠抒發因直視冷峻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詩壇他被推爲邊塞詩的代表。

背景介紹。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爲虜所敗”(《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詩的主旨是譴責在皇帝鼓勵下的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兵士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於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兵士,諷刺和憤恨不恤兵士的將軍。

(2)補充介紹:如“序”所云,此詩是有感而發的。其所“感”之事,則與誰有關?(張公)“張公”何許人?(張守珪)當時,張守珪擔任着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的要職,主持北邊對契丹軍事;史載他曾隱匿所部將領的敗狀,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另外,高適在創作此詩之前不久,曾經懷着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遊,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裏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於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願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的現實狀況是瞭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也爲《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

  三、朗讀全詩。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註釋自讀。

  四、整體感知。

1、白話譯文: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於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將領們爲掃平兇敵辭家上了前線。

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爲國戍邊;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

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說是單于把戰火燃到內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

戰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守兵越來越少。

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儘管竭力奮戰仍未解除關山重圍。

戰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

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徵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

邊疆朔風凜冽要想回鄉那能飛渡;疆域曠遠迷茫是人世間僅有絕無。

晨午晚三時都殺氣騰騰戰雲瀰漫;夜裏頻傳的刁斗聲叫人聽了膽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戰刀上血跡斑斑;自古盡忠死節豈能顧及功勳受賞。

君不見沙場上嚐盡征戰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懷念西漢時的李廣將軍。

 五、朗讀詩文,劃分詩節.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段八句寫出師;

第二段八句寫戰敗;

第三段八句寫被圍;

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

 六、過關鍵詞分析賞讀詩文。

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1.詩人描寫“出師”渲染了怎樣的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爲下文反襯。

2.“本自”和“非常”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着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餘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3.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4.“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鬥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的手法的作用。

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爲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鬥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荒蕪、衰敗、冷落、淒涼的意境,有着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

4.你認爲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

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被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1.徵人思鄉,分離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徵人之苦的?

(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徵人內心之苦)

2.這段詩文寫徵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繫?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雲”“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4.徵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繫?

這一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裏並不是遊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死節從來豈顧勳”與將領形成怎樣的對比?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爲了取得個人的功勳!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詩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憫和禮讚,而“豈顧勳”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爲什麼“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七、總結全文。

1.詩中有哪些“沉痛語”?爲什麼“不堪多讀”?

明確:“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這些詩句採用鮮明的對比手法,表現了邊塞士兵的悽慘狀。

2.思想內容:

本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多個方面。重點在於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抨擊將帥腐敗無能切不恤士卒,對浴血苦戰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3.藝術特色:

⒈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

⒉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組主題;

⒊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形成音調之美。

4.本詩的風格:雄渾悲壯,風骨凜然。

 八、齊讀詩歌。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詩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淒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複雜變化的內心活動,悽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着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爲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九、佈置作業。

背誦並默寫全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