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上冊《蜀道難》課堂實錄

本文已影響 2.91W人 

 【課堂實錄】

高二上冊《蜀道難》課堂實錄

師: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播放視頻《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同學們,我們在李白詩歌的吟誦中,牙牙學語,漸漸成長,不斷收穫。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詩仙的文字,一起神遊《蜀道難》。說起《蜀道難》,唐代詩評家殷璠曾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究竟這首詩它奇在何處?今天,我們就通過誦讀和鑑賞,一起感受詩歌的奇特之處。首先請同學們擡起頭來,跟隨老師的聲音,一起進入詩歌的情景,感知詩歌的風格。

(配樂朗誦)

(學生鼓掌)

師:感謝同學們的掌聲,老師真有些飄飄然了。而誦讀一直是我們解讀詩歌的一個重要手段,詩歌的風格,它又是呈現多樣性的。比如說,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說,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沉鬱頓挫的。那下面請同學們自由的誦讀詩歌,來初步感知《蜀道難》的主體風格是怎樣的。讀起來,發出聲音。放開聲音讀!放開聲音讀!

(學生在下面自由朗誦)

師:好的,同學們,通過聽讀和誦讀,你初步感知到這首詩的風格是怎樣的?

生:這首詩的風格十分雄偉。

師:雄偉應該是表現景物的特點。風格?

生:風格十分豪邁。豪邁的,豪放的。

師:還有嗎?

生:富有氣勢的。

師:富有氣勢,應該是比較雄渾的,是吧?好,請坐。感知比較準確。雄渾豪放正是這首詩歌的主體風格。(多媒體展示:雄渾豪放)所謂“雄渾”,有空間感、立體感;所謂“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應該說詩歌的風格體現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學們來看,反覆出現在這首詩歌當中是那句話?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共出現了幾次?

生:三次。

師:三次。好,同學們拿起筆,我們把它們標註出來。第一次是出現在詩歌的開頭第一句。然後第二句,是“凋朱顏”那邊,對吧!還有一句是在詩歌的結尾。那我們來誦讀詩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詩歌的風格。現在看第一句“噫籲嚱,危乎高哉!”怎麼解釋?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險,好高聳啊!

師:啊,好危險,好高聳啊!噫籲嚱,是語氣詞。那“危”怎麼理解?危險?

生:應該是“高”。

師:應該是“高”。我們說李白有一句詩是“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還有什麼意思?

生:“危”應該還有“危險”“危急”的意思。

師:危險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麼意思呢?

生:端正。

師:端正,很好!請坐。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麼,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還是間接?噢,直抒胸臆。再來看,“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用了什麼修辭?噢,誇張的修辭。所以這一句詩放在開頭,猶如排空而來,劈空而入,奠定了詩歌雄放的基調。那我們在讀的時候,能不能拖得太長?不能。我們要讓它短促收勢,響徹雲霄。我們一起來:噫籲嚱,12……

生(齊聲):噫籲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師:我們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讀出你們的氣勢。來!噫籲嚱,12……

生:噫籲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師:讀得已經不錯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顏”,“朱顏”是什麼意思?結合註解(看看),“朱顏”是什麼意思?

生:“凋朱顏”是指“紅潤的容顏爲之凋傷,憔悴”。

師:紅潤的容顏變色了。“朱顏”是指?

生:紅潤的臉色。

師:紅潤的臉色。李煜有一句詞是“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那麼此處爲什麼紅潤的臉色要變呢?

生:因爲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兇險,是如此的高聳入雲。

師:害怕,對不對?好,請坐。那麼,既然是害怕了,我們應該讀出害怕的情態。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你要身臨其境的想象一下,讀出一種花容失色的情態。把“凋朱顏”用顫音讀出來,是不是?“凋—朱—顏”,好嗎?再試一試!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語速還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請坐。語速可以放慢一些,我們女同學一起來一下。(示範讀)

生(女齊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好,不錯!再看第三句“長諮嗟”,“諮嗟”怎麼解釋?註解有“諮嗟”,“諮嗟”怎麼解釋?

生:嘆息。

師:嘆息。“長諮嗟”呢?

生:深沉的嘆息。

師:深沉的嘆息。長長地嘆息,深沉的嘆息,是不是?請坐。看來,詩歌到了最後是積聚了複雜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長長的嘆息。既然是“長嘆息”,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拖長一些,低沉一些。我們一起來讀。(示範讀)大家一起來。

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好,一唱三嘆之間,詩歌的風格就顯現出來了。北宋歐陽修曾經說過: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李白在反覆詠歎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何處?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筆爲我們體現蜀道難的?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詩歌,邊讀邊品,找出你認爲描寫得特別精彩的句子,來進行賞析。(多媒體展示:品讀詩歌,感受意境)

(學生品讀)

好的,有的同學已經思考得比較成熟了,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句話用了對偶、誇張、用典的修辭手法。它用了古代神話中“傳說羲和每天駕着六條龍,拉着車子,載着太陽,周行於天下”這個典故,六龍回日意謂六龍之駕都因蜀道太高而無法穿越,只得載日而回。這句話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襯托出蜀道的高聳。

師:用典的手法,哪裏是用典?

生:六龍回日。

師:六龍回日之高標,更準確的一點兒是用了神話傳說,襯托出了蜀道之難。老師想問一下,“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是寫了什麼內容。

生:寫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師:蜀道的蜿蜒曲折嗎?對,要從詩歌的句意理解正確。“回川”,“衝波逆折之回川”寫的是蜀道還是寫的水呀?

生:水。

師:寫的水急。那麼,寫水急跟山高有什麼作用呢?還有沒有同學能幫他解答一下?爲何能表現蜀道之高?

生:這裏用回川的溪流襯托出了山的高俊。

師:用回川的急流襯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爲我們說,惟見水急方能見山之高危。好,你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生: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師:等一下好嗎?我是說剛纔那一句有沒有補充的?

生:暫時沒有了。

師:暫時沒有了。所以剛纔那一句是將誇張與神話融合在一起,用水急來襯托山高。所以,老師想請你把這句話來讀出“山高水急之勢”好嗎?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師:你不妨加強停頓,效果會更好一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再試一試!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師:已經有進步了,但是可能聲音太溫柔了。我們請這位男孩子來試一下,好嗎?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師:再濃厚一點味道,讀出那種山高水急之勢。

生: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師:同學們覺得讀得怎麼樣?已經讀得不錯了,是吧?請坐!還有同學嗎?

生:我要賞析的句子是“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這兩句是詩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和“子規啼夜月”這種非常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一種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蒼涼的氣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難。

師:用這樣一種孤寂蒼涼的氛圍,烘托了蜀道之難。你能不能用比較優美的語言將這段景物描繪一下?

生:只見一隻只鳥悲哀地在古木中哀號,彷彿在訴說些什麼,但卻聽不清楚,因爲它實在太高了。鳥兒們,雌鳥跟着雄鳥繞着林間飛行,只是繞着林間飛行而已,因爲它實在太高了。又隱隱地聽見杜鵑鳥在啼“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因爲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鵑鳥在啼血一樣。

師:好,你說得已經不錯了,但是我們可以把它修飾地更加優美一些。使得文字優美,我們可以加一些修飾語,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確一些。比如說,剛纔在古木之間,你可以把它連起來“在那千年滄桑古木之間”。還有老師剛纔覺得,你說“雌鳥跟着雄鳥在林間飛行”,“飛行”這個詞能不能換一下?

生:飛舞。

師:飛舞!“飛舞”感覺還是太美了。我們在這邊的意境應該是比較淒涼的,對嗎?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呢?

生:“盤旋”吧!因爲那麼多千年古木,它應該在找棲息的地方。

師:對,盤旋!同學們覺得怎麼樣?比較靠攏,是不是?所以這樣修改我們覺得語言比較優美一些,是不是?請坐。在那千年滄桑古木之間,一隻只斑駁的鳥在悲哀地啼叫。下面呢,同學們,在悲哀地啼叫,然後是,雌鳥跟着雄鳥在林間盤旋,也許它也害怕孤獨吧!又聽見子規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爲這空無一人的山峯悲鳴。好,身臨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樣的氛圍呀?

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種空寂蒼涼的氛圍。

師:空寂、孤寂、蒼涼的氛圍。那麼,我們說這段文字,詩人主要是選取了一些意象,來營造了這樣一種氛圍。那些意象呀,同學們?可以把它們圈起來。

生:悲鳥、古木,還有雄鳥、雌鳥、子規和夜月。

師:雄鳥和雌鳥,這應該是悲鳥,是吧?悲鳥、古木,還有子規,還有呢?

生:空山。

師:空山,夜月,是不是?請坐!那麼我們說,抓住詩歌的意象,也是我們解讀詩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詩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義。比如說,“梧桐”,它是悽苦的象徵,“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再比如,“明月”是寄託情思的載體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綿長,李煜有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此處的“子規”有這樣的一個神話。傳說,古蜀國有一個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他愛戴子民,有自己心愛的戀人。後被奸臣所害,悽慘地死去。他心繫百姓,牽掛愛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爲子歸鳥,在日夜啼叫。這就是子規啼血的典故。正因爲有了這樣的文化內涵,所以“子規”成了古代文人表達悲情的重要載體。請看一下這些詩。

(多媒體展示)

我們一起來讀出這些詩句愁苦的味道。“蜀國曾聞子歸鳥”,一二!

生(齊聲):“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

師:“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而李白在《蜀道難》中是“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間,日之所見是雄雌盤旋最苦,而夜之所聞是子規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我們不妨齊讀一下這段文字。“但見……”讀到“凋朱顏”。“但見悲鳥……”,一起來!

生(齊聲):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師:好的。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還有嗎?

生:我選擇的是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句,它是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通過人的這樣一種反應,來烘托蜀道之高。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時候,他是“捫參歷井仰脅息”,然後“以手撫胸”,通過這樣的一個細節,我們可以發現,因爲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時候,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用這樣一些誇張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這樣的一個空寂和悲涼的環境的氣氛。所以,這一句,它不僅寫出了蜀道之高,還渲染了一種氣氛。也就是說,蜀道之高,使人感覺到它的空寂和蒼涼。

師:好的,你對這一句理解得比較深刻。那老師剛纔聽到了你說這邊是抓住了人行走在蜀道上的一些細節,哪些細節?

生:是“以手撫膺”,還有“長嘆”,還有“仰脅息”……

師:“坐長嘆”,“坐”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

師:“坐長嘆”的“坐”是什麼意思呢?

生:應該是表現一種驚惶的一種……

師:(要)準確地理解!我們說“坐”在古代用的很多的意思有“因爲”,還有“犯罪”是吧!那麼在這邊呢,應該是“徒勞的”。“空長嘆”,徒勞地長嘆。是吧!抓住了幾個細節,現在是“曲折盤桓”,還有是“手捫星辰”,還有是“呼吸緊張”,是什麼呀?撫胸長嘆。那麼在這邊,你想象一下,如果是詩人行走在這樣的蜀道上,應該是能夠讀出詩人的眼神的。幾分驚歎,幾分惶恐,幾分無奈。你讀讀看!

生: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師: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你試着讀讀看,請再投入一點兒。

生: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師:已經好多了,請坐。還有其它同學嗎?沒有了?

生:我選的是“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其中前半句“連峯去天不盈尺”用的是誇張的手法。連綿的山之高距離廣闊的天空連一尺的長度都不到,用誇張的修辭手法,讓人想象蜀道山峯之高。這樣的話,顯得更加富有文采。這裏使用了誇張的手法,“盈”是什麼意思啊?

生:“盈”是“滿”。

師:“滿”和“足”的意思,就是不足一尺。我們在傳說中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武功和太白也是山,因爲那個時候纔去天三百,而此處李白更能誇張,“不足一尺”對不對?那除了修辭之外,老師希望你連着下面一起去品味,“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他寫景的角度有沒有變化?

生:寫景的角度,一開始是視覺上的描寫,是用蜀道的高聳,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之感。後來又寫了瀑布的聲音,就是從視覺又轉到聽覺上。

師:視覺和聽覺的變化,還有嗎?好,有沒有其它同學可以補充呢?這句話還有一些比較明顯的角度,有嗎?“連峯去天不盈尺”,應該是從哪個角度寫的?剛纔除了視覺,還有嗎?

生:“連峯去天不盈尺”,是從遠處來寫,“枯鬆倒掛倚絕壁”是近,這邊使用遠近結合的手法寫的。這一句寫的是近景,然後下面一句寫的是動景。

師:是動態的!是動靜結合,對吧?好的,角度非常地多樣,有遠近,有動靜,還有視覺和聽覺的一個變化,還用了誇張的修辭。那老師請你將這段文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可以嗎?

生:連綿的山峯離天不足一尺,枯鬆有的倒掛在絕壁上,有的伴在上面,飛流湍急澎湃,瀑布嘩嘩地響,撞擊着山崖,滾動着石塊,發出了萬谷雷鳴的聲音使人感到驚歎。

師:使人感到驚歎!你主要是藉助於註釋,是不是?其實我們通過這樣的一個修飾,使自己的語言更加優美一些。比如說,“飛湍瀑流爭喧豗”,飛急的、湍急的流水和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真像撞擊山崖,發出雷鳴般的聲響,用一些修飾,用一些修辭。好,請坐。那老師在這邊想讓同學們當一次小小的電影導演,如果讓你將這一組畫面拍攝成一組電影鏡頭,你怎麼推進?來,別忘了讓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怎麼推進這組電影鏡頭?先是什麼鏡頭,然後是什麼呢?你來試一試。

生:應該會先拍“連峯去天不盈尺”,由遠到近。

師:由遠到近,應該是山巒起伏、連峯起伏的遠景。然後呢?

生:然後轉到枯鬆。

師:然後轉到枯鬆,應該是平緩地推出“枯鬆倚絕壁”的什麼?這個同學說是特寫,不錯。然後呢?接下來應該是一組快鏡頭了,出現了哪些景物啊?

生:出現了飛湍和……

師:飛湍、瀑布,還有呢?

生:還有石塊。

師:石塊、轉石、懸崖,飛快地從面前閃過,還伴有什麼聲響呀?

生:雷鳴般的聲響,目不銜接,驚恐萬狀,所以形成一種排山倒海之勢。請坐。那麼,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讀出這邊的排山倒海之勢。來,你來試一試。

生: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師:你的語速要加快,讀出排山倒海之勢。(泛讀)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好,再試一試。

生: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師:語速把握得是不錯,但情感不夠投入。來,我們集體來一遍好嗎?

生(齊聲):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師:好的.。所以說,在這樣一個品讀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以大膽的誇張、神奇的傳說、瑰麗的想象、浩蕩的激情,李白用他“落筆搖五嶽”的筆法,以及“笑傲裏滄州”的氣度,爲我們再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那麼李白爲何要盡寫蜀道難呢?著名的清人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請同學們藉助課前所查閱的李白生平及相關的背景資料,看看李白藉助蜀道之景,抒發了他怎樣的情感。前後左右討論一下。

生:《蜀道難》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李白高度的愛國思想。這個感情可以從“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這裏可以看出,同時也可以看出他對大好河山的讚頌,又可以看出他對當時社會的擔憂。

師:你說到了兩種情況。剛纔你說在文中找到了依據,“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爲什麼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對時局的擔憂呢?

生:“狼與豺”比喻殘害人民的叛亂者,和“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這些意象都屬於屬地可能出現的叛亂者,這樣就可以表達出作者高度的愛國思想。

師:其實,在這節裏有明確的解釋,對不對?“猛虎”和“長蛇”比喻叛臣逆賊,警戒統治者對時局的擔憂。好,第二個情感是?

生:他對大好河山的讚頌。

師:他對大好河山的讚頌。你爲什麼有這種想法呢?

生:作者他在描寫蜀道的艱險,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筆,比如說,“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這些景象都是描寫了蜀道的景物。

師:也就是說你讀出了李白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請坐。還有嗎?

生:根據當時的背景,這首詩是作者規勸友人王彥不要進入蜀地,早日迴歸長安。

師:你說根據當時的背景,是你查了相關的資料,是他送別友人的。這是背景,那麼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據嗎?他是送別友人的!

生:倒數第二句,“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師: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還有嗎?

生:還有第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也可以看出來。

師:這一句也可以看出來。有沒有更加直接的句子?

生:問君西遊何當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師:不錯!還有嗎?

生: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師:爲什麼要來到這個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險也”,後面“也”是錶停頓的語氣詞,對吧?好,請坐。那麼同學們看一下,她說的是用文中這樣的三個句子,表達了對友人的送別之意。可是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啊,老師在誦讀的時候,沒有絲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勸誡友人嗎?勸誡友人什麼呀?“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問君西遊何時還”,勸友人什麼呀?早點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勸誡友人,因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嘛。還有嗎?還有沒有?沒有了。我們說剛纔那位同學結合當時一個與背景相關的資料,老師在課前查閱了李白的生平之資料。別忘了,我們說,鑑賞詩歌,還要知人論世啊,對不對?那結合李白的生平,能夠揣摩出怎樣的情感呢?

生:從李白的生平來看,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後到達長安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於自己懷才不遇、不受重視,然後感嘆世事艱險。也就是說他是從蜀道之難來到世事之難。

師:世事之難,仕途難,人生難,是不是?好,請坐。那老師也查閱了相關的資料,這首詩大約是創作於天寶初年。我們說李白二十六歲隻身出蜀,懷着他“濟蒼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來到長安。可是此時的玄宗已經不是當年勵精圖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聲色。而氣質傲岸的李白怎容於當時的官場?所以他僅在長安三年就被賜金放還。所以剛纔那位同學說,在這首詩中,蘊含着他感嘆仕途難、人生難,是有道理的。再有剛纔的一個背景,我們說,天寶初年,地方割據勢力開始膨脹,懷覬覦之心者,不僅僅是安祿山、史思明之徒啊!所以結合上面的背景,我們可以揣摩出當時豐富的情感。那老師也讀了這樣的詩歌,除了剛纔同學們品出的情感之後,認爲李白飽含情感地描繪蜀道之難,也許表達了人類對自然的這樣一種敬畏之心。而這樣的一種敬畏,未嘗不給千年之後的我們以啓示。複雜的情感淤積在胸,李白此時是慷慨而歌,發出了撼人心魄的長嘯,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勸慰友人不要入蜀,因爲那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感嘆仕途之難,人生多舛,再道一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熱愛山河,敬畏自然,仍道一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將滿腔的讚頌、憂愁、豪情與悲憤,只化作一句句驚天地、泣鬼神的蜀道難啊!而此時我們也唯有用動情、動人的誦讀,去感受詩人這樣一份胸腸了。《蜀道難》,李白,同學們一起來,“噫籲嚱”,一二!

(學生、教師共同朗誦詩歌)

在此,老師想借用於丹的一句話,喜歡李白是因爲他對生命的摯愛與執着。我們不僅要讀李白,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涵養我們的心靈。老師也希望同學們不僅要學會品讀詩歌,更應該在品讀詩歌中體悟人生。感謝山水激活了李白的靈感,感謝李白激活了同學們的審美之心,感謝同學們激活了今天的課堂。下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