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彝族的傳統節日大全

本文已影響 3.55W人 

導語: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彝族傳統節日大全,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彝族的傳統節日大全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總體上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地理分佈格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以及石林彝族自治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等19個自治縣,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區。此外,北自大渡河,南到雲南國境線,東自烏江,西抵瀾滄江都有彝族人口以村爲單位的零星分佈,這些地區的彝族一般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另外,在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緬甸等國家也有近3萬多彝族人。其中,越南有1萬多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語分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和中部六大方言和土語,方言之間差別較大。

彝族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彝族不同的傳統節日也有其不同的社會功用。

彝族地域性的小規模節日,多得不勝枚舉,如賽裝節、打跳節、跳虎節等等。現僅舉流傳於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些傳統民俗節日爲例,以說明區域性節日的一些特色。由於頻繁的文化交流,彝族的傳統節日已不再侷限於民族傳統的範圍,下面列的是部分彝村民俗節日,由此便可見一斑。

  開新街

雲南峨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街日。

舊時峨山一帶彝族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焚香祭神後,各家就互不往來,直到正月初二或初三各寨舉辦民間燈會、龍會、虎會、地會時才相互往來。待到開新街後,人們才下地幹活。開新街這一天人人都要穿上新衣服、吹奏起各種古老獨特的民間樂器,耍着龍燈、蝦燈、獅子燈、綵船燈,跳着熱烈奔放的花鼓舞,從各村寨朝指定街場上涌去。街場上,點三聲地炮,地炮一響,便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講話,祝願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接着舉行各種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晚上,年輕人還要燃起簧火,繼續歌舞娛樂。有的地方還有在松毛席上吃“開新街飯”的習慣。開新街期間,人們還要在貨攤上購買 春耕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各種生活用品。

  姑娘節

又稱“姑娘街”,雲南金平彝族姑娘們的節日。時間在春節後的第一個趕場日。

屆時,除彝族姑娘外,瑤、苗、哈尼族的姑娘們也要來參加。歌舞是姑娘節的主要活動。

姑娘們在街場上手拉手圍圈歌舞,展示自己的青春,表現自己的美貌。買賣貨物是姑娘節最有特色的活動。這天,歌舞過後姑娘們要把自己帶來的山貨、藥材賣掉,然後購買花邊、絲線、銀質首飾。買東西時,會出現小夥搶着替姑娘付錢的場面。這些小夥子口中唱着花燈調:“好久不趕四方街,蔑帽團扇排又排,妹要愛啥快快買,妹買蔑帽哥開錢。”他們勇敢地向自己中意的姑娘獻情。姑娘節是男女青年交流感情、談情說愛的好時光。夕陽西下,趕街歸來的沿途,情歌聲聲,一對對戀人沉浸在喜悅和甜蜜的氣氛中。

  拜姑爺節

雲南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初二日。多以村寨爲單位舉行。

屆時,人們把三五年內本寨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一起接回本村。先給各家姑爺送大紅拜帖,然後由寨子組織舞獅子、龍燈、花鼓隊以及大頭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爺們必須點燃鞭炮歡迎,拿糖果糕點相送。有些村寨還要把所有的姑爺都請到一起團拜,讓各家姑爺在這種集體場合裏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團拜時,有的還要擺各種高產作物的種子。拜姑爺節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賽裝節

雲南永仁縣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古時有兩兄弟,都是勇敢勤勞的獵手。他倆帶着鄉親們過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當寨老準備爲他倆完婚,問喜歡誰家女子時,他們回答要心靈手巧的姑娘。於是,正月十五,寨老招集全寨姑娘比賽服裝,讓兄弟倆選擇。姑娘們盡其所能繡花染色,兄弟倆都選上了如意的人,因此得名賽裝節。屆時,姑娘們身着自己縫製的盛裝,個個麗裝美貌。賽裝優勝者成爲小夥子們傾慕追求的目標。

  黑井燈會

雲南省牟定縣黑井一帶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黑井一帶盛產井鹽,龍燈會的第一個節目便是“耍龍”,龍有九節,分別扮演出鹽水的井以求鹽水更鹹。此外還有三打、進貢、媒婆、水族、耍獅、嫁女、得利等娛樂節目。最後是“合井太平”,由兩盞彩雲燈以及鹽燈、白鶴燈、鯉魚燈組成,取彩雲燈助龍上青天、鹽燈喻鹽業興旺之意。用燈架一“井”字,取“合井太平”之彩頭。

  巴烏節

雲南鶴慶縣東、西山區一帶彝族的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

“巴烏”即打來的意思,是一種歡慶狩獵凱旋歸來和祈望來日狩獵豐收的儀式。過去,每逢寨中捕到獵物時,都要跳“巴烏”舞。跳舞之前,獵人要在歌場剝獵物,把獸頭交給狩獵組織者或指揮者,獸皮給打死獵物的獵手,獸肉給主持祭祀活動的“阿布”,“阿布”將肉放在助祭火上燒烤。接着,拿獸頭的在前,披獸皮的隨後,圍繞火堆表演打獵的各種動作。其他獵人則在捕獲獵物的獵人帶領下,扮獸尾隨,共同表演擒捕野獸的舞蹈。獸肉烤熟後,人們共享野味。後來跳巴烏成爲定時舉行的傳統節日。如今,節日中的巴烏歌舞更加精彩。由12面木鼓,12面銅鑼和12支吸吶(閏年各用13件)組成樂隊伴奏。由36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狐狸、熊、兔等野獸的毛皮或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堆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箭或鋼叉,將“獵物”圍住,表演各種狩獵動作,以期來日狩獵豐收。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二月七

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軍屯鎮一帶彝族節日。在農曆二月初七日過節。

據說,過二月七興於明朝末年,目的是求神靈保佑全鎮男女嬰兒無病無災。節前,人們要精製神轎三頂,兩頂有轎頂,一頂爲座椅式;有頂的擡聖母、土主神,座椅式的擡財神。二月初六晚上,由一紳老到聖母殿將三尊小塑像請下座位,供於大殿供桌上,名爲“暖壽”。初七早上,軍屯鎮所有當年出生的孩子,都要穿着乾乾淨淨的節日豔裝,由父母抱着,肩上扛一面紙糊竹做的有兩面小旗子的“枷”,並抱公、母雞一對,到菩薩座底下領生,領生時先把枷上的小旗子取下讓孩子拿着,然後把枷燒掉,父母便抱着孩子和雞回家,到家後再把雞殺了煮熟,用盤子裝着去聖母殿還願。人們還完願後,便開始接神。軍屯鎮分爲上截、中截、下截、街截四段,接神時各段按次序輪流當頭。當頭者要殺豬宰羊,準備酒席,並開出“擡香老人”的名單。按規矩,凡滿五十歲的男子都有吃香飯的資格。到接神時,走在前面的擡香老人,每人手拿兩柱點燃的條香,隨後依次是神轎和邊走邊唱的各類花燈。擡轎者必須是當年結婚的男子,且身穿長衫馬褂,整整齊齊。如人數不夠,也可由上一年結婚者代替。接神完畢,所有參加者坐席聚餐。實際上,接神活動是從二月初六開始,一直到十五日神歸聖母殿才結束。二月七節,也是軍屯鎮說親的好時機,許多青年男女都是在這一天決定自己的終身大事。

  插花節

雲南楚雄一帶雄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

這天,人們採集鮮花在路邊、樹旁、寨口搭起花牌坊,編成花環掛在門上,插遍門媚、房角、畜廄、牛角八田園及農具。據說這是爲了懷念咪依魯。

相傳很久前,曇華山上有位美麗的姑娘叫咪依魯,她能唱許多彝家調子,會繡各種各樣的花卉鳥獸。一天咪依魯在山上放牧,遇見一條兇惡的狼,善良誠實、本領高強的青年獵手朝列若搭救了姑娘和羊羣。咪依魯送給朝列若一朵雪白的杜鵑花表示感激。從此,兩人相親相愛。曇華山上有個土司以選美女到他的仙園伺候仙女爲名,糟蹋各寨的姑娘。咪依魯得知後十分氣憤,爲了搭救姐妹們,二月初八這天,她採了兩朵有毒的鮮花插在頭上,隻身闖入仙園,佯裝與土司成親,伺機將毒花泡人酒中,土司飲斃。朝列若狩獵歸來,發現咪依魯也死去,抱着咪依魯的屍體哭得兩眼流出了血,那一滴滴鮮血染紅了杜鵑花。爲了紀念敢於犧牲自己除暴的咪依魯,每年二月初八方圓數十里的彝族都到曇華山上採摘鮮花,插遍各處,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二月八

在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節期三天。

相傳節日是紀念在危急的關頭智鬥強敵的民族英雄密枯。屆時,全村男子來到寨旁最高最古的樹—密枯樹前,各戶向此樹供祭一碗米、一塊鹽及茶、酒等。然後進行祭祀密枯的活動。節日期間,人們還舉行踏歌、摔跤、打鞦韆等娛樂活動。

  賽歌會

雲南元江縣彝族支系臘魯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二月的牛日舉行。

屆時,人們選擇村外一塊較平坦的地方作爲賽歌場,場上燃幾堆釋火,人們圍火席地而坐。待蘆笙吹響後,能歌善舞者便走進圈場中,在蘆笙的伴奏下集體起舞,場上觀衆也爲起舞者拍手助興。接着,是男女對唱,用歌聲引姑娘上場對歌。姑娘們便選出一個合適的人選來相對。對歌時,先是委婉含蓄地試探對方,慢慢地當衆表露相互的愛慕之情。聽衆則爲之報以祝賀的掌聲和開心的笑聲。對歌的小夥和姑娘趁着熱鬧的場面以目定情,他們靦腆、羞澀地偷看對方,給以親密的笑顏,若十有八九相中了的便挽手退出場外。如果互相看不上,也當場用歌聲婉言謝絕。有些大方的男女青年,被拒絕後仍站在場中,等待另一位上場與自己對歌,有的還堅持到得到了情侶才退場。這種方式,被稱爲“支柱”。賽歌會有時持續若干天,直到無人上場對歌時方宣告結束。結束時,人們把唱成的一對對情侶圍在場中,在蘆笙的伴奏下縱情歌舞。

  護山節

西隆林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

在護山節期間,任何人不許上山砍樹木打柴草,也不能把畜羣趕到山上放牧。這天,各個村子還要組織“打獵”活動,一般都是青年人蔘加,屆時有人裝扮成動物,到傍晚後出現在“獵人”面前,“獵人”的武器是竹炮。“打獵”歸來後要舉行慶祝活動,大家圍火歌舞,通宵達旦。

  搭清節

雲南曲靖市白水區彝族婦女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馬日。

這天,家務全由男子料理。婦女們打扮後,帶上食物來到當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生火煮飯做菜。飯菜做好後,大家席地而坐,先給長輩婦女敬酒,再給小女孩夾菜。之後,大家一邊品嚐飯菜一邊唱調子,直到明月當空,才扶老攜幼,相繼離去。這天,附近的漢族婦女也有應邀來參加的。

  情人節

是廣西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曆三月舉行。

這是一個表達愛情的節日。一般小夥子送給姑娘的是白砂糕,姑娘則送小夥子淨糯米飯。白彝人崇尚白色,以淨白的食品送給相愛的人,表明心地的純潔,愛情的真摯。

  牟定三月會

雲南楚雄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四日舉行,節期三至五天。

節日期間,除楚雄各地的彝族到會外,附近的白、回、藏、苗、漢等民族也跋山涉水,前來牟定參加節日。每年的三月會,牟定縣城鑼鼓喧天、爆竹齊鳴,熱鬧非凡。人們手拉着手圍成圓圈跳着彝族民間的“左腳舞”。

三月會的來歷,有說爲紀念哀牢山的彝族起義領袖李文學;還有說牟定城外有一龍潭,潭內有一條蛟龍,每年三、四月間便興風作浪、淹沒莊稼、吞噬人畜。知縣長官告訴百姓,在三月二十八日,每戶出幾斤炭,擱在龍潭邊燃燒,等知縣一下令,變將燒紅的炭倒進龍潭,然後用泥石將潭填平。人們在填好的龍潭上跳舞唱歌,慶祝和紀念制服蛟龍的勝利。

  服裝節

雲南大姚縣三臺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

屆時,婦女們穿上各種豔麗的服裝前來參加。服裝節上,刺繡珍品琳琅滿目,飛禽走獸、流水行雲、山花野草都被融人彝族婦女們巧奪天工的刺繡中。

傳說很久以前,三臺有一位聰明美麗的姑娘叫阿米尼,她仿照錦雞的羽毛製成一件衣服,圖案精巧、色彩奇妙,勝過了土司頭人請人制作的衣服。阿米尼被土司逼成一隻錦雞飛走了。人們便以舉行服裝節的形式紀念她。節日上,姑娘們爲了贏得榮譽,要換好幾套漂亮的衣服。人夜,跳舞歡歌,小夥子們前來尋找白天相中的心靈手巧的姑娘。

  串會節

雲南漾濞縣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三月二十九日。

屆時,人們聚集到一起,在場院上舉行歌舞活動。由衆人組成打歌隊伍,圍着三堆髯火,在四支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時伴以對歌,氣氛非常熱鬧。

  跳公節

彝語稱“孔告”意爲歡慶的日子,是廣西那坡縣彝族的傳統節日。各地方節日時間不一,有的在農曆四月初三日過節。

這個節日是祭祀祖先、土地和山神的日子。屆時,人們演習古代彝人戰爭和生活的場面;由世襲的節日活動主持者吃公唱本民族的歷史以及跳金竹舞、對歌、飲酒、聚餐等。其中以跳竹最爲重要,跳舞之前要用豬頭祭祀祖先,然後由“麻公”領舞,衆人踏着蘆笙、銅鼓的節奏相隨。金竹舞要跳兩天。

關於節日的來歷,相傳很久以前,彝族的首領九公在一次戰爭中失利,被迫躲進一片金色竹林。他急中生智點燃竹葉以迷惑敵人,敵人果然畏退了。後來,九公不忘金竹的救命之恩,在村寨的場壩中央栽了一簇金竹,並在農曆四月率族人圍繞金竹跳舞唱歌。後來加進祭祀祖先,講敘族史的內容,逐漸發展爲固定的節日。

  沙戶比節

雲南巍山龍街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沙戶比”系彝語,意即小春嘗新。節日在小麥成熟後的農曆四月中旬。

屆時,家家戶戶用麥面和糖,糯米和核把,並蘸上蜂蜜獻祖。已出嫁的女子,這天要帶上核把回孃家,既是與親友共賀小春豐收,又請老人、親友們嘗新。

  都陽節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帶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日。這個節日是彝漢兩族人民團結、友誼的象徵。

傳說古時候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彝家寨子裏病役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採來的營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來,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人們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後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驅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爲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葺蒲和艾葉,孩子們還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棕子,帶上酒和佗沱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鬥牛、鬥羊、跳舞等娛樂活動。

  賽馬節

貴州威寧彝族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

屆時,人們會牽着自己精心餵養和訓練的駿馬來到馬場。賽馬主要看馬的速度,最先跑到規定終點的就是冠軍。賽馬時,人山人海,氣氛非常熱烈。

  採藥節

雲南小涼山一帶彝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節日中主要是採、賣藥材。

這天,天剛亮,男女老少便肩扛藥鋤、身背藥筐,到高山、深澗、低谷去尋採各種草藥。有些人家還要把採到的草藥拿到集市去賣。當地彝族認爲,五月初五這天採集的草藥,治病效果最好。

  祭公節

廣西隆林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人們都要到交通要道的三岔路口去祭拜祖先,祈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相傳,很久以前,統治者的暴政威脅着彝族祖先的生存,他們於農歷五月十六日橫戈躍馬迎擊數倍於自己的敵人,首領因受重傷當日犧牲。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都到路口祭拜,世代相傳,延續至今。祭公節從農曆五月十六日到十九日連慶四天。第一天,人們不能外出,只參加祭拜活動;後三天,才能相互串親訪友、共度節日。屆時,青年男女盛裝打扮,齊集公共場所,吹笙跳舞,寨上男女老少簇擁圍觀,好不熱鬧。

  鬥牛節

彝族善養牛也好鬥牛。彝族在每年農曆六月初一日舉行鬥牛比賽。

屆時,先一羣一羣地鬥,然後留下強者爭奪冠軍。鬥敗一方的主人要給贏的牛掛紅綢,以表祝賀。鬥牛節上還要舉行熱鬧的歌舞活動。男女青年身着節日盛裝,在三絃的伴奏下歡快舞蹈,盡情歌唱。

關於鬥牛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的六月初一這一天,有兩位過路人在大樹下乘涼,他們突然發現不遠處有一白一黑兩頭牛在角鬥。兩人試圖把兩頭牛趕開,然後各套一頭回去,但無法接近。此時,一位騎馬的人高喊“白牛上天,黑牛入地。”兩頭牛隨即消逝。

在黑牛陷人之處出現一汪泉水。兩位過路人見一對未婦在種地,便問他們是否看見牛了。

農夫答道:“牛是見了,但跑的方向沒看清。”兩人只好惋惜地離去。這一年,那對夫婦種的地收成特別好。因此,人們認爲牛鬥架的年歲是豐收之年。故每年的六月初一,都要到山上舉行鬥牛的活動,並逐漸演變成盛大的節日。還傳說,過去有一頭榮獲冠軍的牛纏着紅綢回家,半路遇一老虎,牛將老虎抵在田埂下,一天一夜後死去,牛也力竭而亡。掛紅綢也由此沿襲下來。

  底拉

雲南省元江縣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的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舉行。

屆時,村中集體殺牛,各家殺雞,再準備桃、梨、石榴等水果作爲祭品。然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人們將各種水果掛在大門上,再擺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燭,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禮,祈求祖先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祭畢,人們開懷暢飲,載歌載舞,盡興方散。

  剪羊毛節

涼山彝族牧民之家,農曆六月中旬要過剪羊毛節。彝族男女皆上大涼山黃毛埂剪羊毛,場面十分壯觀。

  火把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貴州彝族則在農曆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祭神祭田、祈年豐收、送祟除邪是火把節的重要民俗內容。火把節的由來,傳說很多,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着直接的關係。

節日期間,有的地區要合村殺宰牲畜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雞到田裏祭田公地母。而涼山彝族火把節那天,人們都得趕回家吃團圓飯,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把儀式。由一家之主點燃用幹苦篙杆紮成的火把,從屋裏的上方照亮每一個角落,口中念:燒掉一切不吉利之物,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詞,然後經過牛圈、羊圈,最後加人到村寨的火把行列之中。之後,人們圍着熊熊燃燒的火堆,盡情歌舞,巍山的“打歌”、“彌勒”、宜良的“阿細跳月”,楚雄的“打跳”,路南的“大三絃”,紅河的“羅作舞”,涼山的“朵洛荷”等歡快的集體舞,在這一天都會一展風采。如今,火把節的內容更加豐富,有鬥牛、摔跤、跑馬、選美、對歌、舞蹈、射箭、磨兒秋等各種娛樂性活動,有的地方還進行商業貿易活動。彝族山寨的火把節之夜十分美麗迷人,曾有古詩這樣描寫道:“雲披紅日恰含山,列炬參差競往還,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雲南省滬西縣彝族在農曆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婦選一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彝族在農曆正月初二或初三進行祭火,稱做開“火神會”,涼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聖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彝族最隆重的節日火把節,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舉行,節期三天。

  趕花節

雲南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彝族支系勒蘇人的節日。每年兩次,人們分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過節。

節日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過去,一位漢族姑娘與一位勒蘇小夥子相愛了,但因民族不同而受到輿論迫害。他們相約在綠汁江畔的大西山頂殉情。爲了紀念這對有情人,大家便在大西山頂的草坪上舉行歌舞活動,後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勒蘇人的一個傳統節日。跳舞娛樂是趕花節的主要內容,人們盡情歌舞,誰也不受約束,祝願年輕人幸福歡樂、永遠相愛;也預祝莊稼免遭蟲害,獲得豐收。

  拉麻節

“拉麻”系彝語,意爲賀牛神,也是彝族當地人民傳統的節日。

拉麻節在農曆七月初七日舉行,地點選擇在雲南鶴慶、劍川兩縣間西山上的耗牛洞前。

洞口上方的石壁形如牛頭,傳說是牛的化身。節日清晨,人們手舉白慄葉,從四面八方匯聚這裏,將食品供於石頭下的供桌上。然後呼喊“牛王醒來吧!”再把白慄葉堆放在石洞內,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其點燃,人們圍着火堆歌舞。隨後,在洞外草坪上舉行拉麻儀式:草坪中央點一堆火,一人頭戴牛頭面具,身披棕衣扮演牛王,圍繞火堆模仿牛的各種動作。一人拿着牛繩套,做出準備栓牛的樣子。還有人拿着竹筒象徵性鑽到牛腹下擠牛奶,以討吉利。其餘人隨之歌舞,並向牛王拋撒糧食。圍觀者拍手助興,祝願人們逮住牛王。而牛王則東躲西閃,毫不馴服。這時,頭戴簸箕形氈帽,身穿羊皮襖,手持放羊鞭的牧人上場,身後還跟着一羣舞花環的.姑娘。姑娘們圍着牛王起舞。把花環、花束掛在牛王身上。然後,用青松紮成大轎,擡着牛王出遊各寨,以示把吉祥和幸福送到各寨。晚上,各寨在村中心的平壩上點燃七堆篝火,人們圍着篝火吹牛角號、擊牛皮鼓,表演耕種、收割的舞蹈慶賀感謝牛神。各家各戶還要單獨舉行賀牛儀式:先由家長點燃火塘,家庭成員按輩分依次往火塘中加四根火柴,擺成井字形。女主人將一個裝有各種糧食的鬥擺在火塘前,再用紅線紮成四束寸長的稻草置於斗的四角,鬥樑上點一對蠟燭,放一些供品。男主人宰一隻紅公雞,滴雞血於鬥內,鬥樑上粘三絡雞毛。然後,全家擡着鬥唱“牛長壽,人長壽,莊稼大豐收,”繞牛欄一圈。同時,女主人將一張畫有一頭耕牛,牛角上站着一對童男童女的“吉祥圖”貼在牛欄門上。最後,全家在牛欄外席地共餐,並給牛喂些糯米橄把,以示與牛同樂。

  嘗新節

雲南大理州祥雲縣鹿鳴一帶彝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開鐮收割稻穀之際。

節前,要通知至親好友來參加。主人家準備好豐盛的食品,有的還要宰羊。嘗新前,先把春出的新米飯配以雞、羊肉等菜餚祭祀祖宗和神,以示感激,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就餐時,主客相互敬酒,客人稱讚主人的勤勞,並預祝來年豐收,主人感謝祖先保佑和親朋好友的幫助。吃新米時,先敬席間長者、然後是幼兒,最後大家一起吃。

  彝年

是大小涼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內擇吉日舉行。

彝年前,人們打過年柴,準備過年的食物,精心地催養年豬。過年三天,第一天:“點菸火”,清晨用嫋嫋的輕煙通知祖靈回家與後代共度佳節;“逐戶殺年豬”,全村男女老少(除女主人留家外)喜氣洋洋簇擁着殺豬能手“翁色爾古”逐戶殺年豬,殺豬的順序以村中輩分的高低長幼而定;“鬆母”即獻祭,取部分豬肝、豬肉燒煮,由男主人端至火塘上方祭祖,以析來年豐收、平安。第二天:孩子們做“翁西那姑革”遊戲,青年男女身着盛裝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歡歌舞蹈,進行賽馬、盪鞦韆、蹲鬥、角力等娛樂活動。中年男子成羣成隊到各家互賀新年,婦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們早早起來,熱飯菜以送祖靈歸祖界,併爲祖靈備好路途中需要的盤纏(乾糧),還把燕麥倒在畜槽中象徵喂祖靈的靈馬。送祖靈時,男主人向祖靈祈求保佑來年家庭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新米節

雲南峨山和巍山彝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的十月秋收後擇吉日舉行。

屆時,出嫁的姑娘和在外成家的兒子都要帶上新米和其他禮物,回到父母身邊來,以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和父母共享豐收的果實。該節一般是一家一戶單獨過。節日裏人們在吃新米的同時,還要祝願來年風調雨順、莊稼更好。有的地方,還要宴請其他朋友。‘有的還把新米飯做成各種各樣的餌塊染上色,分送親友鄰里。

  頌牛節

雲南西北山區彝族的節日,每年立冬日舉行。

傳說這一天是天牛下凡效勞人類的日子,所以舉行歌頌牛的功勞的活動。屆時,各家各戶要把耕牛全部趕到牛神崖前的草坪上集中。草坪上圍插12根鬆杆,上邊掛滿用紅綢綴着的各種糧食,中心放有一個大簸箕,內盛用洋芋製成的黃牛和用蘿蔔製成的水牛模型。這些“牛”用蕎梗或玉米秸作腿歹蕎粒或玉米粒作眼,麥穗尖作角,玉米糕和切成段的燕麥秸,作爲牛的飼料。活動在一位老歌手帶領下開始,大家牽着掛紅綢的耕牛,繞簸箕踏歌而舞。歌唱耕牛的功勞、歌頌精心飼養耕牛的人以及當年獲得好收成的人家。最後,按成績大小,老歌手把“牛”和“飼料”獎給牛的主人。飼料當場用來喂牛,“牛”則裝在用綵帶編制而成的“牛轎”中。之後,大家趕着耕牛載歌載舞,遊村過寨。牛模型則供在家堂,它是家中代代相傳的寶貝。

  密枝節

雲南省彌勒西山、路南圭山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十一日左右舉行。

當地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林木茂盛的“密枝林”,屆時各村男子殺綿羊前往神林中祭祀密枝神,誦祭神經,驅瘟疫,祈禱人畜興旺,莊稼豐收,羊肉分給各戶回村再祭神,進村時呼叫“哈夠、哈夠”,以此告誡不守村規和違反道德風尚的人。祭神後全村上山趕雀一天,青年男女乘此時機談情說愛。圭山區海宜村的密枝節頗有特點。該村有男女兩個密枝神,並有兩片密枝林,其節日日程爲:冬月亥日驅除男密枝林裏的野鬼,子日祭男密枝神,丑日驅除女密枝林裏的野鬼,寅日祭女密枝神,卯日打獵,戌日村內互相請客、娛樂。

相傳,從前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叫普瑪,她不滿自己的婚姻,爲了排解煩憂,常到公房去唱歌。在公房,她遇見一位叫普撥的男子,兩人一見鍾情,每晚相約在公房見面。普瑪的丈夫知道後,去向普撥問罪,他倆就逃到山上以獵物、野果爲生。時光漸移,山上的野物都採集光了,兩人只好回到村裏偷綿羊。此後村裏有了病疫和喪事,村民就認爲是普瑪和普撥作祟,因此宰殺綿羊祭之,後來慢慢演變成每年一次的祭密枝神活動,又由祭禮發展爲節日。

  老年節

雲南巍山縣山塔、龍街一帶彝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除夕舉行。

節前,家家戶戶要殺豬宰雞,磨豆腐、做麪條、釀白酒,備好節日食品。節日當天,各家各戶張燈結綵,貼門神和春聯,並在院子中心栽一棵枝葉茂盛、高三四米、有三盤樹枝的松樹,名爲“天地棚”。然後在樹幹上扎一把松毛,將香柱插在松毛上。樹下置一供桌,桌子上燃燈作天地神位,並擺有豬頭和雞祭獻。在房屋後牆,也栽一棵松樹,名爲“米士”代表廄神。祭祀廄神以求其保佑六畜興旺。在祭完天地神靈和廄神後,再祭自己祖先。黃昏後,各家皆以紅紙“封門”,正月初二別家的童男前來“踩門”方可開門,龍街彝族過節時還要在堂屋內外鋪上青松毛。山塔一帶彝族節前要將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團聚。人夜後,全家團圓歡宴,由家長給兒女們講家史、故事,通宵達旦,俗稱“守歲”。五六歲兒童站在門檻上比高,據說這樣才長得快。

  羊年

雲南牟定彝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除夕晚上和初一,當地彝族要養羊過年。

這裏的彝族家家戶戶都養羊。人們對羊很重視。除夕晚上,要在羊廄貼對聯,要給羊喂由蕎麪、小米、麥面等糧食摻和起來的年飯。除夕晚上,老人要給年輕人唱述有關羊的來歷的古歌。初一,各家帶食品,放鞭炮,到羊圈和羊共餐,給羊餵它愛吃的樹葉。羊年過後,擇日把羊趕到山坡上去放牧。

  馬櫻花節

每年農曆二月八日正值馬櫻花(杜鵑花)初開,大姚一帶的彝族身着節日盛裝,胸前插戴馬櫻花,身背米酒、乾糧,從四面八方涌向曇華山,唱歌跳舞,盡情歡樂,並互插馬櫻花,表示美好的祝願。相傳,古代有個殘暴的山官,在曇華山蓋了座“天仙園”,強迫百姓按時送姑娘進園供其淫樂。有個叫咪依魯的姑娘,不忍看一個個姐妹受蹂躪,便毅然前往,設計與山官共飲毒酒,捨身爲民除了大害。據說,二月/又日是咪依魯的殉難日,大姚縣的插花節便是爲了紀念這位勇敢善良的咪依魯姑娘的。彝語“咪依魯”,意爲馬櫻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