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範文精選示例

本文已影響 2.16W人 

導語:中華傳統文化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精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華夏兒女對美好理想、智慧、道德與追求的嚮往。下面是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範文,歡迎大家的閱讀與參考。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作文範文精選

  【作文一: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爲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嚮往。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民魂是什麼?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箇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爲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着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時刻感受着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嚮往。

我是中國傳統節日的堅定支持者。

  【作文二: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有着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裏,它給我們留下了最精美的傳統文化。有着蘊含美麗傳說的傳統節日,精美的民間工藝、光輝燦爛的文學名著、大氣磅礴的字畫藝術、典雅唯美的民族戲曲等等,總之中華的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要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在我眼中他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精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華夏兒女對美好理想、智慧、道德與追求的嚮往。

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而我對漢家衣裳特別獨鍾。漢服;這個集聚了中華4500多年的歷史,而滿清入關,漢服又中斷了300多年,如今身爲華夏兒女還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大氣華麗的美麗衣裳,有多少人還認識這是我們的漢裝華服,還常常承受諸多子虛烏有的罵名,有人說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說是朝鮮服、還有人說是古裝,實在可笑,身爲炎黃子孫,卻不知道漢服乃和服之祖,這種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華夏、文明千古,怎麼能就這麼被遺忘呢!

中華名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名族大家庭,除了漢族,而其他55個名族遇到重大節日,通常都會穿上自己的名族服飾,越南、德國、英國、埃及等任何一個有點歷史的國家和名族。日本有和服,朝鮮有朝鮮服,滿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現在的我們穿得西裝革履,但在傳統節日的時候竟然沒了自己的漢家衣裳。

實在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作爲華夏兒女請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有一條流河叫長江,有一隊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華的漢字漢語也具代表意義。(漢字、漢語、對聯、謎語、歇後語成語、射覆、酒令等……)最喜歡的還是詩詞歌賦,很特別,韻味深遠,清靈的感覺。看多了那些詩詞,覺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很佩服他們,爲了寫好一篇文章或詩詞,每一個字都很用心去想,還找一些典故,我想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現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樣子,托腮冥思,覺得那些傳統的文字,詩詞就是一副意境高遠的中國畫,用流動的眼眸,欣賞藍天白雲;又覺得是一首清朗圓潤的古曲,可以閉目凝神,聽鶯歌燕語……我眼中的文學應該像李白那樣有豪情萬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也該是陶淵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脫俗閒適的心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也很欣賞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細膩、三毛的真實親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們的思想精華我想這輩子都吸取不完,頓悟不息,對於他們的內心世界我更是充滿了好奇,我想也許我暫時不理解,但是在這些知識分子的薰陶、引導下,我的視野也會逐漸開闊、思考角度也會拓寬吧!文學太絢麗、太多彩,既深刻又內涵。像一盞明燈,照亮前進的道路;又像一縷清風,抹去我眼中的晨霧;像一場及時的甘霖,滋潤我乾涸的心田。

身在現代的我們走在時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隨處可見流行網絡語,也可以通過電子網絡訊息知道很多國際前端的事物,但是別忘了在追逐科技創新的信息時代,持有一顆優雅寧靜的心。別忘了那些深刻在歷史長河中有我們不可丟棄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說到藝術,首先讓我想到的便是古典樂器了。

對於古典樂器,中國的古典樂器更是數不勝數,音樂更是動聽、唯美。“古琴、嗩吶、蕭、竹笛、笙、揚琴、琵琶、古箏……等等”這些裏面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古箏了,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絃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爲21弦。因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動聽,被稱爲“衆樂之王”,亦稱爲“東方鋼琴”。

記得白居易的《夜箏》寫過這樣一句話“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古箏的音樂柔美,清雅,因樂曲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以清新中不失莊嚴,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獨特風格。

聆聽時令人充分得到寧靜,空靈、飄逸,悠揚動聽的古曲,會帶給你一個與衆不同的音樂意境。彷彿是一個久遠的約定,當那清淨如水的音符在這夜色裏飄起,空靈悠遠的足音,久久的迴盪在心中,心靈一片意外的寧靜,很美……很美。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真的很豐富。歷史、飲食、宗教、科技、教育、建築、文學、風俗、藝術…我們作爲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在我眼中他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精華,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是華夏兒女對美好理想、智慧、道德與追求的嚮往。

  【作文三:我眼中的傳統文化】

古典文學距離我們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語言,今天的寫作,似乎是個遙遠的夢。實際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繼續,今天與昨天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內在聯繫。

特別是,我們華夏民-族是個重視文化繼承的國度。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使華夏文化具有豐厚的底蘊,從而也使我們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文字具有這種文化的沉澱。如果作爲一個文字工作者,只瞭解其表面的語法意義,而不能感受其內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確、生動地使用它。

今日之種種文學現象,就其本質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內,是古典某些文化現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組合。

譬如現代詩歌追求難懂、晦澀、朦朧,其實,並不新鮮,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爲風尚,大抵詩史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平易通俗之後,就要走向晦澀,以合於文學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畢竟難懂、晦澀是文學的變體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歷史時期的使命之後,詩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過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繪過2050年的情景,人類成爲了類似機器的動物,一切物質的需要都在一按電鈕就可以實現的狀態下,沒有了詩人,也沒有了小說,因爲大家在忙着賺更多的錢,購-買更多的現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領域,則是一片荒漠。

這其實只是根據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繹,人類不會毀滅在自己創造出的文明中,因爲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國的最爲寶貴的財富是華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的文化精神,不論怎樣的科技文明,別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說是中國的世紀,只有理解爲,華夏的傳統文化精神,將成爲21世紀人類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紀成爲華夏傳統文化的世紀,才能圓通。

傳統並非僅指古代,傳統是個不斷生新變化的範疇,現實和歷史是同一個生命,特別是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是個源源不斷的河流,是個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傳統,魯迅胡適沈從文也是傳統,雖然他們都是反傳統的健將。他們身上涌動着的是華夏民-族的血液,擁有着難以消磨的華夏文化基因。他們都有着極爲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他們的傷口是以反傳統構成傳統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變異。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解構。魏晉風度對於兩漢儒家正統文化的解構;柳永代表的宋詞的性解放;李贄代表的明末人文主義思-潮與魯迅代表的五四-運-動是一而貫之的。他們都爲傳統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們首先是傳統的集大成者,然後纔是解構者。但我們不能說他們就不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構,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內在的運動規律作用,五四-運-動既是西風東漸現代文明的必然,又是華夏傳統文化自然變革的必然。傳統文化發展到某個階段的極致,就成爲了熟透而發黴的果實,就需要着一次解構,讓果實落地,再長出新的果木,開始一輪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晉傳統文化都要更爲成熟,因此,對之解構的需要就更爲迫切,解構的力度就更爲強大,因此,五四-運-動將這個發黴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績的,是傳統文化內在運行規律的必然。

但是,在將傳統文化的果實打落之後,如果還要將傳統文化的幾千年培養出來的大樹連根拔掉,那就是過激了,過激的結果,就是由反對傳統文化,到反對這種文化的掌握者――知識分子。

社會風尚由原來的讀書至上,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腦體倒掛的社會人倫關係錯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地位失衡等等,這些仍然是當今社會種種弊端的癥結。

所以,在中國文化內部,有着一個重歸傳統文化的使命。重歸的含義,不是回覆科舉制,重新以古典詩詞爲主要的文學載體等等。而是以傳統文化的精神,建構新的華夏文化體制,這種體制,將是含納傳統文化的現代文化。

迴歸並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導對於周文化的迴歸,卻成爲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卻成爲了新興的散行單句的新興文體的開拓者,人類總是在回眸中前進,在否定當今潮流和迴歸傳統中進步。

最後我想問一句:中國傳統文化招了誰?復興國學現在不做何時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們還有什麼可以證明我們是中國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