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精選7篇)

本文已影響 9.28K人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啓人心智,引人深思。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精選7篇)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1

回憶母親,總離不開故鄉屋頂上的那炊煙……

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母親除了忙活一家九口人的吃穿之外,還要去生產隊去掙工分,而且每天收工後都要割一筐青草,以便曬乾後交給生產隊彌補當年的缺糧,所以在我的記憶裏我家的早飯總是比別人家的早,而午餐和晚飯又總要比別家晚。

無數個夕陽西下的傍晚,當炊煙從別家屋頂上平平仄仄地升起的時候,我便跑到屋前土坡上去等,於是我等來了,母親揹着與她身體不成比例的滿滿一大筐青草遠遠走來,夕陽的餘暈給母親的輪廓鍍上一層美麗的金色,於是我雀躍着向母親跑去,母親撩起衣襟擦擦臉上的汗水,然後撫一下我的頭:“傻兒,餓了吧?自己再玩會兒,等娘給你做飯去。”望着母親的背影消失在院壩裏,我便回頭繼續蹦蹦跳跳地捉着蟬的幼蟲,這時別家屋頂上的炊煙已漸漸消散,而我家屋頂上的炊煙正慢慢升起,象一個天使在晚霞裏拖着長長的影子娉娉婷婷、嫋嫋依依地,孤獨而美麗。我邊玩邊看着屋頂上那一襲炊煙,時濃時淡、時高時低,當最後一縷將盡的時候,院壩裏便傳來母親長長久久、悠悠揚揚的呼喚:“雯兒,吃飯嘍噢......”於是我飛快地跑進院壩,闖進堂屋,劃過麥秸,躥到母親面前,接過母親遞過的乾糧,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那乾糧裏和着一股炊煙的淡淡香味,母親邊整理地上的柴草,邊嗔笑:“慢點吃,傻孩兒,別嚥着。”這種緣於飢餓的本能,引起的對炊煙的記憶,就這樣深深印在了我兒時最初的記憶裏,且一生難忘。

記憶裏總有這樣的景像,當炊煙升起的時候,院子裏彌散着柴草的味道,那炊煙月光一樣隨風晃悠,母親坐在竈間傳柴遞草,火舌輕舔着鍋底,火苗一漾漾的,玉米杆發出剝剝的響聲,不一會兒金黃的玉米熟了,紅瓤的山芋熟了,翠綠的蘿蔔熟了,散發着一股誘人的清香。母親從炊煙裏走來,用力咳嗽着,拍打着身上的塵土,拂去頭上的草屑。然後小桌被安放在堂屋或是院內,我們圍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母親燒的飯菜,飯菜的蒸汽和着炊煙的餘香罩滿小桌,此時母親臉上總是現出無比的欣慰。就在無數個這樣的畫面裏,我們一天天長大,母親則韶華染霜。

隨着生活條件的提高,農村的人們燒飯多用燃氣代替了柴草,炊煙日漸稀少,而母親卻對炊煙情有獨鍾,總說糧食是秸杆上長出來的,唯有柴草燒出的飯菜才最好吃,我想在母親這份孩子般的執拗裏,除了它包含的某些道理之外,主要的還是她那份對炊煙不解的情結吧。

在母親的意念裏,竈臺就是她的人生舞臺,炊煙則是她勞作的道具。就在母親去世的前一個月,我們回家看望母親,此時母親的身體已很虛弱,但還堅持親自下櫥做我們喜歡吃的紅燒魚,母親看上去很興奮也有些傷感:“難得你們湊得這麼齊,你們小鍋小竈的,做不出老家飯菜的味道,再說,我也做一頓少一頓了,興許以後想做也沒機會了呢。”母親的話讓我們心裏澀澀的,後來才知道,那一天、那一餐,是母親生命裏燃出的最後一道炊煙。

我是母親生養的孩子,是母親用炊煙催大的孩子,母親用炊煙送我們出門、喚我們回家,用炊煙圖騰着她一生的希望。曾有無數次離家歸來的一刻聚然看到這樣的畫面:母親倚門而立,風零亂着母親的頭髮,翻動着母親的衣角,此時的母親如一首滄桑古樸的琴曲;母親身後的屋頂上一縷嫋嫋的炊煙,則宛若一行清新淡雅的鄉土小詩。這樣的畫面總使我一陣悸動,讓我浮燥的心平靜下來,平靜之後又是一陣揪心。也只有母親、只有故鄉的炊煙才這麼深情,深情得揪心、疼痛,這幅溫馨的畫卷,曾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章節,讓我牽掛了半生,嚮往了半生,可就在母親去世的那個七月,這一畫卷便在我的生命裏驟然消失......

炊煙是母親的,一生一世......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2

我對炊煙有種難解的情結,每當踏上故土,遠遠地望見屋頂上的炊煙,我心裏就特別踏實。我彷彿看見母親從一縷炊煙中走出來,用粗糙的雙手,拍打掉身上的灰塵,理淨髮裏的草渣,像一隻在窩旁守候的老鳥,張望着村前的小路。

我的母親一生不識字,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從我記事時起,她給我的印象似乎總是與炊煙相伴,油膩膩、溼乎乎的竈臺就成了她人生的舞臺,磕磕碰碰的鍋碗瓢盆成了她的道具,藍幽幽的炊煙成了她人生的主旋律。

那些年,天剛麻麻亮,公雞打鳴,母親就硬撐着起牀升火做早飯。每天睡眼朦朧中,我就常聽到竈膛裏“嗶嗶剝剝”柴草燃燒的聲音,聞到炊煙裏早飯做熟的味道。早飯做好後,母親就出門打豬草,割滿一大背篼揹回家,匆匆吃完早餐後,又到生產隊出工幹農活。汗水溼透衣服,中午回到家,就又匆匆升火做午飯。午飯後抽空到自留地忙碌一會兒,又得出工到生產隊地裏幹活。日薄西山,生產隊收工後,母親還要割一背篼豬草帶回家。回家後又要切豬草,升火做晚飯,一直忙到晚上十點過後才吃晚飯。勞累了一天,母親腰痠臂痛。然而,第二天天還沒亮,她又要硬掙扎着起牀,重複着昨天的勞作。

後來我長大參加工作後,和母親相處的時間少了。每當節假日,母親常打聽我啥時回家,然後掰着指頭算,待我回家那天,她早早就升火,在竈房忙碌起來。我還離家老遠,就會看見家裏屋頂上炊煙飄飄蕩蕩,心裏禁不住涌出一股暖流。待到家時,母親早已備好熱氣騰騰的洗臉水,然後又端上熱乎乎的麪條、荷包蛋……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鄉下的三個弟弟家家都做了樓房,都裝上了空調,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用了液化氣,但母親還捨不得丟掉柴竈。她說液化氣她用不來,用柴竈好使,還能省錢。爲了不違背母親的意願,三個弟弟家都做了柴竈,那是如今村莊裏僅有的炊煙,一看見裊裊炊煙升起,那準是老張家的在做飯了。

今天,母親已73高齡,雖然身體還算硬朗,但比以前顯得更瘦小些,臉上也有不少老人斑了,大部分牙齒已脫落,僅留下幾顆下齒和板牙,吃飯要反覆咀嚼,比以前慢多了,但她仍不輟勞作。仍然圍着竈臺轉,總是任勞任怨地坐在竈膛前的小板凳上,嫺熟地往竈裏添柴加草。在默默勞作和綿綿不盡的炊煙裏,母親漸漸紅顏褪盡,皺紋刻滿了面龐,身體變得佝僂,步履變得蹣跚……她把一生的寶貴年華,一生的憧憬和摯愛都融入了炊煙,融入了對兒孫的慈愛中。

炊煙裏,我看見母親的身影是那麼瘦小,然而卻是那麼偉岸!

炊煙,溫暖如母親的胸膛,輕柔如母親的笑容,如母親的嘮叨,如母親的愛,深遠綿長。炊煙是母親隨風飄揚的灰白頭髮,是母親飽經風霜,或深或淺的皺紋,是母親顧家愛兒無私的,但已有點渾濁的眼神。

當我孤獨失落的時候,我心靈的腳步,總是悄悄走回我的故園,走回那個珍藏我記憶的,那個溫馨的家。母親那光潤的笑容,像聖母一般的慈祥。我仍在眷戀着黃昏時刻,輕輕地坐在母親的身邊,將頭靠在她單薄的肩膀上,聽着她均勻的呼吸,安靜地看着火苗在竈膛裏面熱烈地舞蹈。聽着母親慢悠悠地講着,她已經重複了無數次的古老故事,溫馨、安寧,像蜜糖一樣,沁入我的肌膚,蔓延到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3

那裏也有母親燃起的炊煙。

每天,天剛矇矇亮,母親就悄悄地起牀,生怕吵醒一家人,躡手躡腳地進入廚房,來到竈膛前,燃起一天第一縷炊煙,爲家人準備舒適的早餐。做好早餐的母親,就親切地叫醒她心愛的兒女,沉睡中的我們:“起牀了,起牀了,吃了飯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吃完早餐的我們,各自紛飛。看着我們奔走的身影,母親忘卻了一早的勞累,反而欣慰地笑了。

母親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不知犧牲自己多少睡眠,把那份希望融進溫馨的早餐裏,融進嫋嫋的炊煙裏。把一天的開端,打造得喜氣洋洋。讓家人高高興興出門。如母親所說:“清晨一笑,一天佛到。”其實,那是母親心中的佛,心中的祝願。長此以往,炊煙成了家人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歲月崢嶸,歲月持恆。母親一生熱愛生活,無論是貧窮,還是後來好轉,母親總把日子過得津津有味,井井有條。

記憶中,父親喜歡在田溝,湖岸、堰口捕魚撈蝦,捕回的細魚細蝦,巧手的母親把它洗得乾乾淨淨,加上少量鹽和麪粉攪合,用文火在鍋裏烤,烤成二面焦黃後,就把它搗碎,最後反覆在鍋裏翻炒,炒成小坨坨,盛在大碗裏,端上餐桌,一家人嚐到:既有魚味又有蝦味。焦嫩香酥,個個都吃得滿意,讚不絕口。這是母親有名的拿手好菜,有時,母親還多炒些,送給灣裏鄉親們共同分享。

每當收割了小麥的時候,母親就趕快叫父親軋回麪粉,做貼鍋粑粑給我們吃。記憶中,在那時,母親每天晚上,發好面,第二天早餐時,就在鍋裏炒一大碗菜,然後就在菜的周圍貼着鍋做一圈粑粑。母親很會掌握火口,既要粑粑熟透,又不讓鍋巴燒糊,總讓鍋巴焦黃焦黃的。當母親揭開鍋蓋時,那滿鍋的粑粑白白泡泡的,圍在旁邊看稀奇的我們饞得直流口水。

母親一起添在竹筲箕裏,叫家人都來吃。村裏人都誇母親的貼鍋粑粑做得好,有時大家都來分享。因爲南方地區以大米爲主,吃到這樣的粑粑,好像是一種新鮮味。母親毫不吝嗇。一生總對人總那麼熱情、豪爽,這是村裏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如今市場上也有仿做貼鍋粑粑的,可總感覺沒有母親做的好吃。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4

更讓母親爲難的是,返潮期不好燒的那些柴草靶子。

過去農村大多數都是從田埂上砍回的軟綿綿的極不起火的野草之類的東西。如果遇到稍微硬朗一點的柴之類的,那是一種幸運。往往那些東西,被勤快人或者有時間的人砍得精光,有時,連地上刨起來的草皮曬乾了,也當作做飯的柴來燒。

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主婦的母親就吃大虧了。那時節往往是春天,或者是梅雨季節。春雨連綿或梅雨返潮時,那些草也返潮,放在竈膛裏,很難點燃。這時,我常常看到做飯的母親,被竈膛的煙子薰得鼻涕眼淚直流,看上去就像傷心地哭泣。有時,竈膛的火老悶煙,不出火,再等母親鑽進竈膛用口吹火時,那火噴的一下,又燃着了,結果那火苗把母親的頭髮都燒得一股子焦臭味。母親年輕時一頭烏黑又厚的頭髮常常毀在竈膛前的火苗上。可那時,我們都不知道心疼母親。當我們長大了,也在竈膛前燒火時,細心的母親反覆囑咐,千萬小心,不要被火燃着了頭髮。母親的心疼成爲我們幸福的搖籃。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5

炊煙有時又是溫馨的印記。遇到天氣好柴草好燒的時候,竈膛前的母親,被紅紅的火焰映襯得紅光滿面,無論是青春時,還是中年時的母親,都顯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母親的漂亮,也讓我們子女看得羨慕,總說母親那麼辛苦,面朝黃土面朝天,還有一臉的好皮膚。村裏人也都誇母親天生麗質,是前生修來的福。

母親的熱心快腸更令人折服。尤其是家裏來客人,母親燃起炊煙,千方百計爲客人做好吃的飯菜。母親是個會做家的女人。父親平常捕回的細魚細蝦,母親就積攢一起。母親總說:“只有愁菜的,哪有愁客的。”所以,家裏隨時來客人,母親就把那些魚蝦上桌子,加上幾道菜園青菜,母親做的也好吃,讓那些客人每次都吃得流連忘返,留戀不捨。

農村的廚房寬敞又大,乘着客人的興致,一家人圍着母親,家長裏短,熱火朝天地談笑風生。家裏總感覺紅紅火火,喜樂年華。

這也標誌着農村人待人熱情大方的豪爽性格。母親常跟我們說:“來人都是客,要學會做人相,別弄得冷火糗煙。讓人難堪,人頭狗臉要顧着,別那麼小氣。”從小,母親還囑咐我們:“待人要熱情大方,吃飯都算不了什麼,那是別人瞧得起,才進咱家的門。”

過年過節,家裏更熱鬧。當一家人閒手閒腳地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時,忙碌的母親卻在爲家人做各種各樣好吃的,等一家人吃完後,就準備在竈膛煨一吊子湯。看着母親把鍋端下來,在竈膛裏扒個大窩窩,然後在周圍撒滿穀殼做影子,那隻能燜火,燃不起大火。那道濃濃的炊煙就會順着高高的煙囪緩緩上升,起到文火不滅的作用。這樣煨的湯就香醇可口。煨什麼湯,就是什麼味道,不需要添加什麼佐料。那種原汁原味的湯,恐怕在往後的日子裏,會隨着高科技的煨湯法取而代之,但它卻難以達到那種煨湯的質量。可以說:那種土方土法是煨湯的不二選擇,更難聞到那種誘人的純正香味。過去我們農村人常常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煨湯的質量:“喝湯趕不上聞香。”可謂那煨湯的香味是多濃郁,更有沒損壞的營養成分。家鄉人就稱大鍋土竈煮的飯好吃,煨的湯好喝。

那湯品也是母親的人品。從小到大,我們看到的:每次煨好湯,第一碗是盛給祖父的,最後一碗是母親自己的,往往最後也就沒了。母親孝老愛幼的良家女人品質,被大隊、公社作爲先進事蹟傳頌。她的言傳身教也對我們往後做人起着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後來長大的我們,也像大人那樣,把家裏的柴砍足,爲母親分憂。但是每天的煙火,照樣還是母親點燃,無論是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總是不辭勞苦地,任勞任怨地把那縷炊煙燃燒得連綿不斷。從沒讓家人感覺到冷火無情。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6

那縷炊煙是母親扛起的生活大旗,引領着家人生活的航向。那縷炊煙是母親四季如春的情懷。每當我放學走在村口的路上,看到房頂上的縷縷炊煙,心情格外踏實。一進門就喊一聲姆媽,隨即聽到親切的回答:“你回了。”那一瞬的感覺溫暖如春啊。

那山,那水,那黑土地,在母親的炊煙裏,表現得如此鮮活,更爲靈動。更有富饒的魅力。

每當我回憶那些往事,它好像一簾幽夢,身臨其境徜徉在繚繞的煙火裏。透過炊煙看到了母親說不完的苦澀。

母親的早逝,讓那連綿不斷的炊煙變得斷斷續續,往日的濃情變得物稀人少,那炊煙無不也是人生的煙火。人在,人情在,人走兩丟開。炊煙是母親的人氣,也是家人的緣分啊!

那炊煙滲透着母親滴滴汗水,凝聚着家人濃濃的親情,只有母親燃起的炊煙最具凝聚力。她把畢生的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家人與事業而不計回報,您的恩德何止是這縷縷炊煙。您的恩德如大海無邊,如江水流長。是千車裝不盡,萬語訴不完啊!我親暱地問候一聲:母親您辛苦了!

炊煙是母親在竈臺邊不停忙活的身影,是盼望家人回家團聚,共進餐食的標誌。哪怕母親做的飯裏,還有濃濃的煙火味,可大家誰也沒有埋怨,只要有口吃的,就很滿足。那是家人在一起最溫馨的時刻。那飯裏傾盡了母親滿腔的熱淚與汗水,回想一路走來,有誰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地去爲你堅守竈膛前的那份火苗,把熱騰騰的飯菜端在桌前,等你一起吃。然後,還要收拾狼藉的碗筷。

每當想到這些,我們虧欠母親的太多太多,沒等我們回報,您就早早離開人世,心中的那份歉意,讓我們遺恨終身。母親啊,有您在的日子該多好。您做的飯菜,我們還沒吃夠。如有來生,我還做您的女兒,學會您做菜的手藝,讓我來做給您吃。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篇7

如今,那道炊煙,被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取而代之。

原始的炊煙隨着時光前行,漸行漸遠。它由物產豐富的煤,燃氣,電逐步走向鍋臺,竈臺,這無明之煙,大大減輕了勞力,節省了時間,更提高了生活質量。更有那些琳琅滿目的炊具,一代更新一代,一代又迅猛的淘汰一代,讓人目不暇接。

生活方式與往年相比極具差異。家人不想做飯,隨意就近上館子,吃西餐。吃膩了高檔,吃土菜。一切以營養爲前提,再不是填飽肚子的時代了。

我總想,如果母親趕上現在的好時代,該多好。

雖然那道炊煙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它給我們留下了永恆的眷念。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