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糉子優秀散文(通用23篇)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寫散文,多數時候都離不開事件。什麼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糉子優秀散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糉子優秀散文(通用23篇)

糉子優秀散文 篇1

早晨,下着雨,涼爽的空氣。似乎一下子到了秋天,涼爽的秋風正吹着。昨天還是炎炎的烈日,在烈日裏,我提着一籃從遠方來的糉子,滿臉的汗水,走在我曾經多麼熟悉的地方,我將糉子送到了終點站,一個安靜的院子,濃濃的樹蔭,院子的主人不在,剛剛出去,隔壁的熱心人將糉子留下了。

我在烈日了裏離開了,院子的外面是我曾經多麼熟悉的花園,花園的小路上應該還留着我的腳印的,多想靜靜地走在小路上,看着我曾經多麼熟悉的一棵棵綠色的樹。我頂着烈日,轉過身看着我曾經用手摸過的一棵棵高大的樹,這些樹現在已是這兒花園的主人了,它們在烈日下安靜地待着,安靜地生活着,多想一直待在這兒,看着這兒濃綠的樹,看着花園裏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遠方。

有一天,當女兒長大了,我會再回到這兒,在這兒安靜的生活,像這兒高高安靜的樹一樣,我會陪着這些安靜的樹一起生活,我會再次摸着它們粗糙樹杆,站在樹下擡頭看着它們的高大,它們的美麗的綠色。

現在,安靜的院子裏應該有飄出的陣陣的糉香,院子裏的老人應該正在品嚐着糉子的甜蜜,感受着遠方帶來的關愛,那個從遠方的大山裏長途跋涉而來的愛。

忽然覺得自己也很幸福,昨天我曾經是愛的傳遞着,我將一籃糉子從那個古老美麗的城市裏帶出,從老人的女兒那兒帶出,他的女兒將糉子遞給了我,帶着淡淡的笑。我走遠了,她還在遠處目送着我,昨天的那一刻,我曾經覺得自己變得高大了,我要將一籃滿滿的愛提着,要送到愛要去的地方。那是她的婆婆包的糉子,要一定送給她的父親的。

籃子裏還有三個熱乎乎的糉子,是她熱好了給我的。糉子是長方形的,沉甸甸的。葉子不是真正的糉葉,是一種黃綠色的的葉子,葉子帶着花邊,很皮實。帶着一種淡淡的香味,有點兒像糉子的味道,裏面是軟軟粘粘的糯米,一個糉子就放滿了一碗,撒上白糖,甜甜的很香、很甜,那是我覺得自己也很幸福,吃着遠方的大山裏的糉子,一個帶着大山的味道的糉子 。

遠方的大山裏,一戶人家的院子裏飄出陣陣的糉香,一位老婦人認真地包着糉子,她的小孫女兒笑着說着圍在她的身邊,老人笑着,她正將自己的濃濃的愛包進了糉子裏,她要將自己地對兒媳、對遠方的親家的愛包進糉子裏。院子的四周都是高大的樹,樹下還應該有着厚厚的往年的落葉的了,踩上去應該是軟綿綿的了,好像走在大山裏,享受大山的安靜和綠色。

院子裏還應該有一隻雪白的羊,羊是專屬於她的女兒的,她的女兒是吃羊奶長大的,她的女兒應該是有兩個母親的,一個是她,一個是羊媽媽。

她的丈夫,端午節回家了,應該還是空手回家的,他帶給女兒的只是山裏人的樸實,他只將自己溫暖而又寬廣的懷抱帶給了女兒。她曾經告訴我,有一次丈夫回家,她去超市買了兩大袋水果和小孩子吃的食品,可她的丈夫卻堅決不帶回家,嫌麻煩,說家裏什麼都有。最後她將所有的水果和小孩愛吃的食品吃了。

遠方綠色的大山裏有她的女兒,她的樸實的婆婆,這邊安靜的院子裏有他的父親,他們雖然離得很遠,可他們中間卻有綠色的糉子,甜甜的糉子……

糉子優秀散文 篇2

端午節的腳步由遠而近,我彷彿已聞到了家鄉的糉子香。

江浙一帶的糉子,從材料的多樣性和程序的繁瑣度,都遠勝家鄉。從鮮肉、板栗、蛋黃到豆沙等,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可,一到端午,我懷念的依然是家鄉的糉子。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幾天,母親便開始着手準備包糉子。最先需要準備的是糉葉,可以從街上買,也可以親自到山上採摘。兄妹幾人就着這由頭有了去山上瘋跑的機會,哪裏會謙讓,一放學,便已沒了人影,比賽摘糉葉去了。我人小,個子不高,只能在比較平坦的地兒摘幾片別人挑選剩下的嫩葉,而哥哥姐姐卻總能摘回大且韌性極好的糉葉,這樣的葉子據母親講,經過蒸煮後,會發出濃郁的香氣,並能滲透到煮熟的糉子裏。根據戰果,我被罰在家裏洗糉葉。雖然眼裏滿是對哥哥他們能去山上的羨慕之情,但也只能乖乖地蹲在水池邊,將糉葉洗淨,疊好,以備母親選用;母親也會在端午前夕將糯米浸泡一個晚上以備用。到了端午節,每每看到母親開始捲起袖子和洗手的時候,我便也摩拳擦掌,像個沒頭蒼蠅似的在母親身邊亂轉,想參與,想在桌邊佔有一席之地。母親拗不過我,便手把手地教我包糉子,我信心十足地學着母親的樣子,以爲十分地容易。可,糉葉到了我的手上,便十分地頑皮,不聽我使喚,不是這個角漏米,就是那個角不夠尖,或者就是三個角被我包成了四個角。看着母親的漂亮而結實的成果,我才明白,看似簡單的事物,其實一樣需要技巧與熟練度。

有時,母親忙乎得太遲了,怕影響我們第二天上課,便讓我們幾兄妹先去睡,說等糉子一熟就叫醒我們。我們怕被父親責罵,便一個個極不情願地假裝上牀睡覺,眼睛卻睜得比銅鈴還大,心裏計算着時間,只等母親揭開鍋,我們便呼啦一聲全起牀了,衝向竈臺,冒着手被燙傷的危險,抓起一個糉子就開始品嚐,母親邊笑罵着,邊爲我們準備着白糖。看着我們吃得津津有味,母親也笑得咧開了嘴。那一刻,母親的滿足與幸福,全在那一隻只冒着熱氣的糉子裏。

那時家裏沒有冰箱,爲了讓糉子能保存得長久些,母親會將糉子一串一串地掛起。到放學歸來,架着凳子扯下幾個糉子來,還沒等剝開,涎水已在舌尖打轉,恨不得連糉葉一起吞下。一陣風吹來,那掛着的糉子在空中蕩啊蕩,像極了一串串風鈴。只是,母親的糉子風鈴,飄出的不僅僅是美妙動聽的音符,還有一縷縷醉人的zong香。以至於我在睡夢中,聞着那香味,還不停地砸吧着嘴和吞嚥着口水。

記憶中的糉子,除了母親的白米糉,還有街邊的鹼水糉。鹼水糉的特點是在白花花的糯米里加入些許鹼水,改變了白米糉的原汁原味,卻又別有其獨特的風味。待煮熟,剝開後呈淡黃色,晶瑩剔透,甚是誘人。放學回家的路上,聽着街邊老奶奶的叫賣聲,我是禁不住誘惑的。來到攤前,拿個小板凳坐着,老奶奶便開始熟練地剝糉子,完全剝開後,用一根竹籤穿起,蘸上絲絲甜潤的紅糖,放到嘴邊,從一開始的假裝斯文到後面的狼吞虎嚥,是我全部的寫照。夕陽的餘暉,斜照着板凳上的一老一小,將我的饞嘴、開心和老奶奶親切的笑容一一定格,成了我揮之不去,時時念想的記憶。

家鄉的糉子,包裹着兒時親自參與的熱情,包裹着母親的愛,包裹着我路邊童年的記憶,還包裹着我對家鄉的思念與嚮往。

等着我,我會回來。

糉子優秀散文 篇3

當月季花開得耀眼紅的時候,就該過端午吃糉子了。

母親依然早早起了,悄悄扯扯我們其中的一個:哎,不是說好起來採“五樹頭”麼?被拽出夢境的人揉着惺眼,猛然記起自已的使命,滿臉惶急地穿衣下炕,趿着鞋就往外跑。母親後邊悄聲喊,甭急,太陽出來還早呢。被喊的人卻早跑沒影兒了……

“五樹頭”就是五種樹木的嫩芽,端午節帶露採回,扔在屋頂曬乾,據說能驅邪治病。說是“五樹頭”,其實採的是樹頭還是草頭無關緊要,採五種採十種也都隨你,但要緊的事項有三個:一,不能見光,須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二,須由不過十二歲的小孩採擷,家裏沒有小孩的,可委託鄰家小孩代勞;三,整個採擷過程不能接生人語。有此三項指標,“五樹頭”才保靈驗。

在鄉里,不花錢又有大用的東西是沒人錯過的,端午節前的晚上,家裏的大人把任務分派下去,第二天一大早,濛濛晨靄中的樹口、河邊、田野就倒處都是採“五樹頭”的孩子了。路上碰面,大家都不說話,只讓眼睛亮亮地對閃一下,便錯身而過,那情形猶如電影上的地下黨祕密接頭——這真是太有意思了,可是不能笑,你必須繃着,繃着跑回家,繃着把“五樹頭”交給母親,繃着和母親一起把“五樹頭”扔上房頂、牆頭。然後,你就笑吧,像風擺楊柳也行,像喇叭花開放也行,想怎麼張揚就怎麼張揚。

我是喜歡這個活兒的,我認爲它遠比睡懶覺划算。試想想,你懷揣着一個有點神聖的使命,去完成一個帶點神祕的任務,你暗暗和太陽較着勁,你碰到最好的夥伴也不能說話……這樣好玩的事情一年能有幾次?因此,每年端午節採“五樹頭”都是我主動要求,不用母親費一點兒口舌。

我不喜歡那些無嗅無香粘粘糊糊的樹頭,我喜歡散發着藥香的艾子、野菊,喜歡無嗅無香卻開着胭色碎花的水紅;喜歡有一絲絲清甜的蓑衣草,喜歡有一股怪味卻修長優雅的臭蒲英……母親也喜歡,接過去用力嗅嗅,順手掐下一枝野菊或艾草別在鬢角,嘴裏唸唸有詞:五月五,是端陽,插艾子,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

母親篤信“五樹頭”能治病,年年用“五樹頭”煮雞蛋給父親吃,用“五樹頭”煮水給我們擦洗蚊蟲叮咬的夏瘡。是不是管用,沒人知道。因爲夏瘡好了,父親的病卻總不見起色。其實,擦不擦“五樹頭”夏瘡總會好的,夏天過去了,它沒有理由賴着不走,而我們更祈盼的是父親快快好起來。可是,吃了好多年“五樹頭煮蛋”,父親還是早早離我們而去了,這讓我們採“五樹頭”的心也變得懶懶地……

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包糉子、吃糉子。

過節前幾天,各家的女人就開始爲糉子忙開了。上碾碾米,趕集買zong葉,把平日不用的大木盆拖出來洗刷乾淨,zong葉是乾的,要用寬水浸泡,泡的片片如生纔好用。米也要泡,泡得粒粒飽滿纔好吃;母親總是把zong葉和米同泡,泡過的水用它添鍋,說是原水煮原糉,葉的清香、米的馥香都在糉裏了。這樣的糉一出鍋,清香濡甜、鬆軟適中,蘸白糖而食,能讓你吃蒙了鼻子。小孩子胃口好,更喜歡吃涼糉,涼糉香滑爽口,剝皮也不粘手,別有一番風味,吃着還痛快!

老家的糉子都是葦葉三角糉,三、兩片葉片順排,折成三角,裝米進去,順角對疊,剩兩段尾巴打成小結,一隻玲瓏三角糉就成了。看着容易做着難,不諳此道的人,折來折去,把葦葉折磨成條縷碎片,也難讓米順遂地待在葉裏。擡頭再看別人,一順一折一結,簡單得要命。低頭效仿,卻手僵指硬額頭冒汗,怎麼也不能把葉與米撮合成糉。因此,碰上家裏“送閨女”,非提早請人不可。

“送閨女”是端午節的一個風俗,新嫁女兒回門,做孃的好飯好茶供到端午節,末了,還得包一大宗糉子,帶人連糉於節前給人家婆家送回去,謂之“送閨女”。

“送閨女”糉子多多益善,越多越體面。家境好,又要臉面的人家一包就是十斤、二十斤米。新婚燕爾的閨女還不滿足,仍撒嬌耍賴地要娘多準備幾份,說家裏有一羣小姑子等着呢!爲孃的一邊戳着女兒的額頭罵“白眼狼”,一邊屁顛屁顛積極籌備。米沒有那麼多,就向四鄰八舍撮兌告借,反正大家都蓄有“白眼狼”,“賠送閨女搭上糉”是早晚的事兒。

包這麼多糉,要想不手忙腳亂,非請村裏包糉的好手不可。我們衚衕小鎖娘就是這樣一個好手。小鎖的娘出名的好吃懶做,卻生了雙巧手,粗活重活髒活一概不會,精活細活藝術活卻樣樣精通。比如畫鞋樣,比如繡鞋墊,比如剪窗花,比如給新媳婦開臉,比如做供饃喜餃,比如包糉子……同樣一盆米,別人吭吭哧哧包半天,小鎖娘說笑間就把一盆米婉轉成兩盆糉。而且,她包出的糉子三角勻稱,大小相同,從沒有“跑米”事故發生。因此,每年端午節,小鎖的娘總要風光忙碌那麼一次。幫忙的謝儀自然也是糉子,五隻、十隻不等。總之,有三、五家來請,小鎖家的黍米基本就省下了。

可嘆的是,包了不知多少“送閨女”糉的小鎖娘,輪到自已“送閨女”了,卻沒有排上用場。因爲女兒小鎖突然癡巴了!據說是因爲一塊花布,做新褂子的。端午節早晨涼在院子裏,中午回來就不見了。花布沒了,人就癡了。長大了,雖然也糊糊塗塗嫁了,可一個癡癡傻傻地閨女有什麼好送的,“送閨女”原本是一件風光體面的事情!

那時候,北方沒有大米,我們的糉子只有黃米和紅米兩種。黃米就是黍米,比小米肥碩,油性大、粘度高,煮粥、發糕,都是難得的美食,用它包糉自是上上之選。只是黍米屬低產作物,種植又不多,數量極少,平日裏基本上吃不到,只有在端午節這天,它才作爲糉子隆重登場。

紅米就是高梁米。老鄉莫言在他的成名作《紅高染家族》裏把紅高梁渲染得異常壯美,給人以極大的視覺享受與精神滿足。秋野裏的紅高梁的確是美的,但說到吃,卻難讓人有溢美之辭。它枯澀乾硬的顆粒好像小沙子,吃進去不僅不能安慰飢腸,還把胃壁原本不多的油脂也颳了去。一餐紅米飯之後,胃便要灼燒好幾天。現在說起,我的胃還有一種火剌剌的感覺。拿它來作填充糉子的材料,實在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糉”的無奈之舉。可是,一家大小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來了一個吃糉的日子,卻因爲米少而不能以解饞吻,沒有比這更讓一家之婦沮喪難過的了。於是,慣於在粗茶淡飯中周旋的主婦們就拉來了紅紅的紅高粱。她們發現,紅米單獨吃是糙糠,與黃米搭配卻有質的不同。黃米的軟中和了紅米的硬,紅米的豔又濡染了黃米的黃,兩相搭配,天造地設,不只味美,還有色香。不過,紅米的比例一定不能過半,三之一最好。

原以爲天下的糉皆如我老家的葦葉三角糉,精巧清麗如藝術品,不僅慰口腹,還可養眼目。因此,看到婆婆家巨大丑陋的波蘿糉時,我真是大大地吃了一驚。那糉由波蘿葉裹成老式枕頭狀,中間一道草腰子捆着,又黑又破又粘又醃髒。解開稻草,老枕頭開了,竟是兩隻,兩隻枕頭合抱——掂掂,足有一斤重!

我把一隻“枕頭糉”放在一隻平盤裏,咧着嘴、翹着指,一層層扯它的爛外衣,扯了一盤子碎皮爛縷,糉子出來了,也是黍米,但米的金黃卻被波蘿葉染成了苔綠,混混濁濁,斑斑點點,看着實在可疑,裏面橫七豎八嵌滿了花生大棗栗子核桃仁——實惠倒實惠,可,這也叫糉?我扎煞着兩隻手看着這毫無美感的“大枕頭”說。

那個吃“枕頭糉”長大的人不高興了,反脣相譏:不比你們的“三寸金蓮”強?摳摳吃吃一丁點兒,還無滋無味!光好看,有啥用?

醜陋粗糙的“枕頭糉”味道果然不差,尤其是波蘿葉的醇郁濃香,不單是聞,而是實實在在地吃到嘴裏去了。我見過生時的波蘿葉,闊大厚實,生機勃然,類似梧桐葉。它不像竹和葦那麼有個性,吃完了糉,除顏色變褐了,還是原形原狀。它太實在了,一煮就爛,一爛就化,不管不顧地把自已變成爛布片,滋滋味味全都滲入米里。這很容易讓我想起一年年爲兒女包着糉、又一年年老去的女人們。

婆婆知我喜食她的波蘿糉,總是於端午節前夕就包好,再託人輾轉捎來。而且一捎定是一大包。我便上頓糉、下頓糉,一隻只認真享受。吃膩了,吃夠了,就塞進冰箱,什麼時候想了,就去拎出一隻。有時清理冰箱,能從角落裏拽出黑黑的一坨,而那個“有時”,也許是第二年的端午節了。

吃了若干年婆婆的“枕頭糉”,漸漸地忘了它的醜,漸漸地覺得它就是糉、糉就是它了。有時候與母親捎來的葦葉糉同吃,真覺得那曾經美味無比的葦葉糉有些寡淡。只是,這種感覺打死也不肯說出來。

什麼時候,糉已不是端午節的專利了,而是作爲小吃的一種,隨時隨地供給那些喜食它的人。我雖然喜歡,卻因爲怕肥,極少碰它。但如出差外地,碰到新品種還是不會錯過。一路嘗下來,粗算也有十幾種。像北京的糯米白糉、小棗糉,湖州的八寶糉、豆沙糉,上海的鮮肉糉,四川的椒鹽四角糉……各地的風味不同形容不一,卻各具其妙。其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鮮肉糉,以爲糉乃素具素食,或清麗或馥郁,皆屬天然。裹進肉類,油乎乎意膩膩,便失卻了糉子的本質原韻。

吃過最難忘的糉是友人從遙遠的屈原故里寄來的,因聊天時偶爾聊起,便寄來了。青竹紫米糉,20只,菱角大小,青碧碧串結成串。雖用的是特快專遞,總是易變之物,輾轉數千裏,外緣已酶,僅中心可食,全部剝完,只有一小碗。

吃着這樣的糉,你好像只能望着天空發呆:千里寄糉,世上怎麼還有這樣的癡人呢?

糉子優秀散文 篇4

母親打電話來,說嫂子從家裏帶來了一些糉子,要不要給你遞一些去,我楞了楞才感覺到時間真快,轉眼間已經都五月了,麥子黃了,而包糉子的糉葉也就開始上市,趕早的人家就已經包糉子了。

中國的節日很多,而傳統的節日裏,只有端午節似乎是爲小孩子準備的,因爲在端午的這天,小孩子不僅要穿新衣服,還要在脖子上,手腕上纏上花線,一般的人家,還會給孩子帶上長命鎖,早上起來的時候還得煮一些雞蛋鴨蛋,給孩子吃和帶,其實小孩子家總是吃的少,玩得多。我小時候,就喜歡用五彩的絲錢編個網子,掛在胸前裝了雞蛋去學校,和同學們比誰的雞蛋硬,互相撞着玩。但在端午節,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zong子了,小時候極喜歡吃甜食,所以,過春節的時候喜歡吃湯圓,而端午節就是吃糉子了。清香的zong子剝開,放在雪白的盤子裏,沾些糖,真是美味一絕。小時候,吃糉子也不懂得要限制,也不怕吃多了糖會發胖,所以一直能吃到反胃不想吃才止。而現在,總是又要保持身材,又怕糖吃多了血糖高,所以,一年裏已經很少去吃這些過甜的東西了。女人嘛,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歲月給我們帶來不僅是成熟,更是生理和心理上的負擔,現在的女人們,大概早已經少了兒時那份吃的快樂。

南方人包糉子比較講究,不僅講形狀,更講究糉子的餡料,我們這裏的zong子,以肉糉,花生糉,豆沙糉,香腸糉,紅棗糉,白米糉爲主,形狀一般以三角糉居多,但也有人家包斧頭zong,還有一種長長的,直直的糉子,說不上什麼名字,但是因爲形狀不同,所以也讓人覺得新鮮。我比較喜歡三角糉,三角糉不象其它的糉子包的那麼緊,吃起來太硬,三角糉吃起來鬆軟可口,煮起來也比其它的糉子方便許多。

母親包zong子比較講究,糯米要選上好的,特糯的那種,糉葉也是趁着早市買回來,一根根的理好,仔細地剪去頭和尾,用流動的水洗乾淨了,再用熱水燙一下,燙的水溫很重要,不能燙黃了,也不能燙的太嫩了,太嫩了不好包,燙老了,糉葉就黃了,包出來的糉子但不好看,香味也就不濃了。母親一般包的糉子只有兩種形狀,三角糉和斧頭糉,小時候,很想跟母親學包糉子,但母親卻總是認爲我手勁不夠,包出來的糉子不夠緊,煮的時候容易散開,所以,一直不給我插手,總是讓我在一旁看的心裏癢癢的,那個急呀。現在想來,母親說的也不無道理,糉子一旦煮散了,就會給其它的好糉子都粘上白白的糯米,既不好看,也不好剝了。所以,小時候的我就只有看和吃的份兒了。

有時候想想,中國的先人真是聰明,發明出糉葉裹米居然能包出如此香糯的糉子來,真是讓我們後人有所不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繼承了先人的吃的文化,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先人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財富,這種財富,不僅是物質上,更是精神上的,歷史是前進的歷史,但是,無論歷史前進的多遠,我們還是能聽到過去留下的聲音,比如,這些傳統的節日,總讓我們想起汩羅江的屈原,想起它吟頌長詩的情景,也許只有這樣,糉子纔會被賦以歷史的東西傳承下來,中國人總是喜歡懷古的,以物示人,所以,糉子即使是現在有很多的人不大喜歡吃它,但還是被節日所包圍着,讓人不能放棄。

今年的端午,一定要吃幾個糉子,不爲別的,就爲了懷念過去那種單純的吃的快樂!!!

糉子優秀散文 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糉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糉爭新。”

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糉大多是作爲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糉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鬆。”

糉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糉、赤豆糉、蠶豆糉、棗子糉、玫瑰糉、瓜仁糉、豆沙豬油糉、棗泥豬油糉等。鹹味有豬肉糉、火腿糉、香腸糉、蝦仁糉、肉丁糉等,但以豬肉糉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糉、豆蓉糉、冬菇糉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糉兩味的“雙拼糉”。這些糉子均以佐糉的不同味道,使得糉子家族異彩紛呈。

時至端午到來之際,滿街滿巷糉子飄香。有時候看着有些店鋪現做現賣,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我湊上前去看個究竟,你看,他們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旁邊還有師傅提醒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

然後放入糯米,師傅又叮囑: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糉子,可以在裏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然後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糉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把糉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把糉子綁緊。

其中有一位小師傅一本正經的自言自語,這一步非常關鍵,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糉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話,“捉弄”你好半天。就在你想把糉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糉子。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與屈原相關,屈原,名平,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秭歸(今湖北宜昌),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懷王時,屈原官至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事務。又任左徒,經常參與國家內政外交大事的決策。他提倡“美政”,主張舉賢任能,修明法度,以圖振興楚國。但因受貴族排擠毀謗,被楚懷王免職流放於漢北山野。至楚頃襄王時,又被流放到湖南。

屈原流放湖南後,先是過洞庭溯沅水西行,一直到達湘西的漵浦。漵浦是沅水中上游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是崇山峻嶺,中部是開闊的平地,物產頗爲豐富,是楚國黔中郡的重鎮。黔中郡位於楚國西南部,出產的黃金、丹砂、銅等物資,是楚國經濟的生命線。同時,黔中郡又是阻擋秦國取道巴蜀包抄楚國的軍事要衝,拱衛郢都的後防,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公元前311年,秦國曾提出用武關外的商於之地(今陝西商洛),交換楚國的黔中郡,被楚懷王拒絕。公元前299年,秦國騙楚懷王到武關會盟,將其扣爲人質,逼迫他割讓黔中郡和巫郡贖身,但楚懷王寧死不從,最後客死秦國。因此,屈原來沅陵、漵浦的目的,極有可能是想看看楚懷王用生命保護的這個地方。在漵浦待了數年之後,屈原經沅水返回到洞庭,又溯湘水而上,先後到達衡山和九嶷山。然後再回到洞庭,居住在汨羅江畔。汨羅江畔的羅子國遺民,與屈原同宗。

屈原流放湖南十餘載,輾轉於沅水、湘水各地,沿途考察民情風俗,結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悲慘命運,寫下了許多不朽鴻篇鉅著。其流傳下來的作品共有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1篇。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陷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楚頃襄王倉皇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消息傳來,屈原悲傷至極,於公元前277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一生憂國憂民,併爲此而上下求索,贏得了人們的愛戴。傳說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紛紛划船去撈救,但競相營救的船隻一直追尋到洞庭湖上,始終不見屈原的遺體。於是百姓又向江中投放食物,希望魚蝦吃了食物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遺體。此後,人們將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定爲端午節,並用划龍舟、包糉子等再現營救屈原場景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糉子優秀散文 篇6

石榴花染紅了五月,梔子醇厚的香氣嫋嫋襲來,大地裏的艾草瘋長一片,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糉葉和艾蒿的縷縷清香,端午節來到了。

隨着時間的流去,孩童時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是,在淡淡的糉葉和艾蒿的清香裏,留着我童年回憶裏的點點滴滴。小時,我和母親一起,提前一天把粘米泡上,把糉葉放在鍋裏煮透,在水的滋潤下,泡漲的糯米乾乾淨淨浸在水裏,撈起一把溼漉漉的米,裝在淡綠色糉葉的漏斗裏,加上紅棗,捏緊糉葉在委角處折一下,用線繩牢牢扎住,一個有棱有角的糉子就包好了,同時也把節日的熱情包進了糉裏。待全部包完,就把糉子和紅皮雞蛋一同擺放在大鍋裏,加上足夠的水,蓋上鍋蓋,大火煮開一會,然後慢火不斷,不知過了多久,屋裏早已飄滿了糉子和雞蛋的香美味道,媽媽把糉子和雞蛋從鍋裏撈到涼水盆裏,弟弟們一邊吃着糉子,一邊扒着雞蛋,跑到大門外,和小夥伴們玩的熱烈,跑着,笑着,那蛋黃在顛跑的震列中抖落到地上,幾隻母雞歪着頭盯看見了地上點點的黃燦燦,一溜煙的跑過去啄食,小孩剝過糉子的手黏黏的,託着糉葉吃盡每一個粘附在糉葉上的米粒,糉子上那粘稠的米糊掛在了脣角,慢慢在風中風乾,翹起了薄如蟬翼的皮,看着他們可愛的模樣覺得好笑,想着童年裏的端午節,每一次都是一年中可以把雞蛋當飯吃的日子,最不能忘懷的就是快樂。

現在我把包糉子的快樂教給女兒,也是要她在童年裏有一個美好的記憶。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包糉子,煮雞蛋,掛葫蘆,在手脖腳脖扎五彩線繩,把艾葉懸在門上,每一年都是那麼快樂的重複。我和女兒提前一天泡好了糯米,洗淨了糉葉,買來了蜜棗,準備好捆紮糉子的線繩,一切準備就緒,就和老公領着女兒一起圍着桌子而坐,開始包糉子。給女兒做示範,將兩片糉葉同時彎好一個三角形,在角的地方放一粒棗,在裏面加上糯米,用筷子在米里插幾下,目的是要米的空隙越緊密越好,然後在利用餘下的糉葉蓋住上面,進行纏繞,女兒看着簡單,馬上伸手包起來,糉葉在女兒纖細的小手裏總是俏皮的或彎或彈,圍不好角度,也裹不住糯米,包的不嚴實, 糉葉在女兒的小手裏不聽調遣,糯米沾得手心手背都是,女兒學着我的樣子認真的包着,挽着,抿着,渦着,卷着,欲是極力的想包好,欲是裹不住米粒,散的稀里嘩啦,刀痕斑駁的蜜棗剔透着黑紅的身姿,一個前滾翻從女兒的手裏滑落進了米里,迸濺的水花落在了她的小臉上,驚悚的笑聲似風鈴般清脆,在我的幫助下,她終於包好了一個歪歪扭扭的糉子,糉葉錯開的縫隙擠出了糯米,爲了它的密閉,就用線繩來捆紮,使糉子緊實得不漏米粒,女兒就在極醜的糉子身上纏啊纏啊的,值到那個糉子在線繩密密的纏繞下,終於滾瓜溜圓了,我說;做你的糉子真好,竟能這樣得到賞識,你把它反覆的纏啊繞的,知道的這是糉子,不知道的以爲是纏絲兔哪,我們看着那個糉子笑的開心,她用小手掂量着那個五花大綁的寶貝說,媽,這個我吃,嗯,我應聲說,這個糉子是你最喜歡吃的,因爲出自你的手,並且是第一個,女兒的小臉上洋溢着滿滿的快樂。

端午節,一個留存在記憶裏的快樂節日。

糉子優秀散文 篇7

兒時,故鄉多水,河道七縱八橫,溼地葦塘頗多。

臨近端午,娘就說又要包糉子了。

“夜兒個下窪時瞅見西窪塘裏的葦子長一人多高了,今兒你下學後叫上幾個伴兒去打些葦葉子來,要那寬邊兒大葉子的,明個娘給你包糉子吃。”

聽了孃的話,我便在下學後約了幾個伴兒去西窪塘打葦子葉。

西窪塘裏的那片葦塘雖比不得白洋澱那麼大,可方圓五十里也算的上最大的了。葦子周身是寶,可以造紙、編織、藥用、美食。春天至初夏葦塘皆綠色,身臨其境時上有如夢如幻的感覺。那深深厚厚的茂密的葦葉叢給你由遠至近,呈現的先是綠,而後銜着墨綠,在遠遠望去是黑洞洞的世界。

走進葦塘不深就瞅不見人影兒了。

雖說有伴兒,心裏還是不免膽怯,可大家都裝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兒來。我們在大片的葦塘叢中穿行着,誰也不離開誰,一邊走一邊用隨身帶的鐮刀和木棍兒開出一條道兒來。葦塘被風一吹,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偶爾驚起幾隻野鴨子,會嚇得大家一哆嗦。

我們走一會兒,便會停下來,一來打些寬厚的葦葉,二來靜下屏住呼吸,觀察觀察地形,靜聽着蟈蟈、蛤蟆的叫聲,那聲音時遠時近,聲音和諧的很。

葦塘裏大片的葦子,隨風而擺卻朝着一個方向起舞,它們裹着滾動的一大團一大團的帶有泥土味兒清香。

仰頭遠望,透過葦叢是那藍藍的天。

野鴨、大雁、鳥兒在天上飛,遨遊着無邊無際的天宇。風兒看着自己的作品得意,就像撫愛着孩子一樣撫摸着葦葉擺動,發出沙沙的輕微的聲響,它們分明是在幸福的歡唱。

打好許多葦葉,抱着它,撥着擠着從那葦海里出來的時候,儘管鞋子上沾滿了泥濘,身上毛毛草草,心裏卻充滿了喜樂。小小的我已不再擔心於密葦中迷失方向,已將惶恐置於腦後,帶着勞動和收穫的喜悅衝出葦塘。

葦葉打的差不多了,我們也會手拉着手,拿着棍子撥打着葦葉往葦塘的深處再走走,去找野菜和野鴨蛋。葦根下的小草,就像躲在溫室裏的大棚菜,翠嫩翠嫩的,只有到了秋季葦葉子落了,它們才黃黃的鋪滿塘底。

在葦塘裏,運氣好的話會有很多的收穫,野鴨蛋一堆一堆的,偶爾也會抓的幾隻窩裏的鵪鶉。雖如此,我們高興之餘還是小心翼翼的,擔心有長蟲爬出來。

葦塘裏有許多的大長蟲。

我們最害怕的是那身體雪白,背上有三條紅線的大長蟲。

二蛋子憋不住了,褪了褲子掏出“小鳥”撒尿。撒着撒着,他覺得腳後跟涼颼颼的,開始他還以爲鞋跟兒破了,進了窪塘的水,他也沒在意。一旁邊的狗剩子眼尖。“嗷”的一嗓子,二蛋子,快跑,大白長蟲就在你的腳跟兒吐信子那。狗剩子這一嗓子不要緊,我們幾個可就炸了窩了,撅眼子尦着高兒的躥起來……

葦塘外是一片明光的天地,腳板與土地的摩擦,使我的內心十分的愜意,原野上那熟悉的味道,也使我感到異常的親切起來,像燕兒般無憂無慮的一溜煙似的飛回家去了。

打回家的葦葉,娘都會煮一下,達到柔軟的韌度才能包糉子。

有時候,包糉子時我也會給娘搭個下手,娘便叮囑我如何拿葦葉包住米,如何用馬蘭草把包好的糉子紮緊,以防煮漏了。包好的糉子娘會把它們放在院子裏的大鐵鍋裏,文火煮上一夜。

晚去晨來,當我睡眼惺忪的從土炕上爬起來時,娘已經將煮好的糉子放在盆兒裏用涼水拔着端在了我的眼前……

打葦葉包糉子,已經是幼時發生在故鄉的往事。

往事並不如煙。

回味中的葦塘、回味中的糉子,純純碧野,那麼靜,那麼香甜。悽清的葦塘,綿綿的黃土,就是颳起大風來也不覺得髒。

多少年過去了,歲月的潮汐隱沒了我的身影,所有的昨日濃縮成一個遙遠的背影。走過了都市無數繁華寬闊的長街大道,飛越過長空中許多美麗的縹緲的雲白霧紅,回首憶念牽動我心旌的卻是故鄉那碧海般的葦塘。

端午節又要到了,我又想走進故鄉的葦塘,吃娘包的故鄉的糉子。我的眼裏有了一種久違的深潤感動。我曉得,直到我重返鄉村,並在那住上一段時日,這種懷土情感纔會甦醒開來。

糉子優秀散文 篇8

今天是五月初一,房東姐姐起了個大早去廟裏上香,順便給了我兩個糉子,說是在廟裏供過的,吃了好。看到糉子,恍然端午節要到了。又是一年端午節,除了令人感嘆時光匆匆之外,也生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端午節是很隆重的節日。不僅意味着有好吃的,也意味着有新衣服穿,還可以去看賽龍舟。記得那時候家裏經濟並不寬裕,每年端午節我們卻都能穿上漂亮的花裙子,父母的那份深情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每逢端午節,母親都會包糉子。有鮮肉糉,也有豆zong。那時候估計嘴還沒這麼叼,糉子都能吃上好幾個。這幾年端午節,都不怎麼吃糉子了。儘管如此,母親還是會在端午節照舊包上幾個糉子。

其實,我更喜歡吃白水煮蛋。端午節的時候,桌子上一盤水煮蛋是少不了的,這是新鮮的雞蛋或者鴨蛋。印象中,鴨蛋偏少。鹹鴨蛋是有的,母親總會提前一個月左右做一些鹹鴨蛋,端午節剛好吃。我不喜歡吃鹹鴨蛋,更喜歡吃新鮮的水煮蛋。

除此之外,一頓豐盛的午餐是免不了的。父母會置辦一些魚肉食材,做成可口的佳餚,讓我們飽餐一頓。吃完午飯後,穿上漂亮的新衣,和小夥伴們走幾公里去看賽龍舟。那時候喜歡去看賽龍舟,但不是真的看龍舟,只是喜歡那份熱鬧。父母會給些零錢,我們可以買些零食吃。

印象中,父親端午節都是要出工的,母親端午節也要去賣些冰棍之類的,只有我們無憂無慮。那時候日子的清苦,我們是完全體會不到的。隔了這麼些年,回頭想想,真是苦了他們了。時至今日,依然是他們爲我們付出的多,我們爲他們做的少。的確,父母是世間最偉大的。

基本上,端午節我都會選擇和父母一起過,今年也不例外。昨兒個跟老爸視頻,他說老媽還是要包糉子的。雖然外面糉子賣的很多,一年到頭隨時都可以吃上,但我還是期待老媽包的糉子。

去年老媽包的糉子我只吃了一兩個,今年多吃幾個,不枉老媽一番辛苦。就不知道老媽會包什麼餡的,還是鮮肉嗎?

糉子優秀散文 篇9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妻說:你包些糉子吧,給親朋好友送些去,免得他們到街上去買,也給自己的家裏弄點過節的氣氛。我欣然應諾。

包糉子是端午節的一個古老的習俗,爲的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有着很濃厚很久遠的傳統文化底韻。然而,這一古老習俗並沒有隨着時代的步閥與時俱進。相反,有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的可能。我已年近四十,會包糉子竟然成了一大奇事!確實,與我同齡的人羣中,真的幾乎沒有會包糉子的。甚至於,我的父輩,大多不會包糉子。

糉子送到了親朋好友的家裏後,一片讚譽之聲,紛紛打來電話,說:這糉子包得好看極了,又秀氣又美觀,一個個大小几乎一樣,且絕大多數只用了一片糉葉,解開來享用,一點也不費事,很是便捷。你們家江南真是奇人啊!他那學的?

除了妻子一臉的幸福之外,我的心裏也是受用不盡,美滋滋的,臉上卻裝着沒有事似的,好象這樣的事對我來說,很平常不過了。妻打趣說:你看,還是我對你好吧,我又成功地把你炒作了一回,現在親朋好友都知道你是個奇人呢!等你發跡了,你可不要拋妻棄女喲!我笑笑,回道:你得了吧,誰還不知道你的愚夫之策?!你就是要讓我再包一些嘛,去準備東西呀,我接着包就是了。什麼時候你都沒有忘記損我呀。

也許是得益於遺傳,對於傳統的東西,總是有着深深的偏愛。酷愛古典的父親,包起糉子來堪稱一絕,又快又好,還能任意包出不脫離糉子主題形狀的形狀不一的糉子。我的手藝,便是父親耐心教出來的結果。應該說,我是得到父親的真傳的。

父親一直是我的偶像,無論做什麼物件,處理什麼事情,總是很漂亮。他的聰明與能幹,在十里八方無人不知,許多年前的一首童謠裏,有一句,就是講我的父親的。可惜,這點父親卻沒有很好地遺傳給我。更可惜的是父親去世的早,我沒有機會認真地聆聽他的教誨,小時候有機會,卻又不懂事。

由於父親的重視,小時候的這些傳統佳節總是過特別開心,特別有意思。如今,我也快四十歲了,女兒已是鄰家有女初長,可我卻沒能給她營造一個濃濃的過節的氛圍。包着糉子,QQ與UC則掛在網上,網友豆豆發來了信息。

“忙什麼呢?”

“包糉子呢?”

“你還會包糉子?”

“對呀,很奇怪嗎?”

“不奇怪,真是好男人!”

“呵呵”

“我也會包呢,你信不?”

“信!那你包些。”

“不包!”

“這什麼?”

“就我兒子一個人愛吃,包得沒有勁!他要吃,我就去街上買好了。”

“那怎麼行?!現在是過節耶,以前,我從不重視這些的,過年過節的日子與平常的日子,沒啥兩樣。今天早上,女兒對我說了好幾遍快要過端午節了,我用驚奇的眼光看着她,在木然中明白,女兒已經長大了,現在有了過年過節的意識了,所以,我決定,要弄點過節的氣氛來。強烈建議你去自己親自動手爲兒子包幾個糉子給他吃,你是會包的,不要嫌麻煩!自己包的與在街上買的那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情感!現在正是你賺取兒子情感的最佳時機,若干年後,兒子一定會時常回憶你這個母親親自動手爲他包的糉子。”

“嗯,有道理,謝謝你,江南,我這就去辦!886”

豆豆在我的一番真情勸誘下,果然去買二斤糯米,做成各種糯餡。包給兒子吃。豆豆對我說:兒子樂壞了,看來你是對的!

我與豆豆相識多年,她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小女子,生活美麗的揚州城。溫柔賢惠一直是我對她的印象。會包糉子卻讓我大爲詫異,殊不知,豆豆比我小好幾歲呢。我不知道豆豆,她有個什麼樣的家庭背景。但願她不是因爲家庭原因,而是因爲一種傳承的風氣使得她在這樣的年齡還會一些古老的東西。

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揚州可就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

糉子優秀散文 篇10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包糉子。那時的糉子不如現在的講究,也沒有現在這麼多種味道。母親通常包的都是紅豆糉子。

母親先是把糯米和紅豆洗乾淨用清水泡起來,然後再把從集市上買回來的糉葉正反兩面洗淨,放在竹匾裏晾着,再準備些捆綁糉子用的繩子,繩子通常都是用爸爸從單位拿出來的棉紗。母親把棉紗一條條擼好,用一根棉紗紮緊擼好的一把棉紗一頭,用的時候從棉紗的另一頭一抽就能抽出長短一致的棉紗線來了。

等把一切準備妥當以後,母親便把泡好的摻了紅豆的糯米連盆端過來放在廚房門口的地上,再把盛糉葉的竹匾也拿過來放在糯米盆的旁邊,然後把那把棉紗線綁在廚房的門栓上。做完這些後,母親從竈頭上拿了把大湯勺,再搬了把小板凳在糯米盆和竹匾中間坐了下來。

母親先是把兩、三片翠綠的糉葉疊在一起,將糉葉折成一個三角形的錐狀,然後用勺子舀一勺糯米倒進錐形的zong葉裏,然後用手把糯米按平,再熟練地折起糉葉長出的部分,折兩三個來回後,母親從門栓上抽出一根棉紗線在糉子中間攔腰一綁,糉子就被紮緊綁好了,於是,一個被綁得結結實實的三角形糉子便乖巧地被放進了事先準備好一個空鍋裏。拿糉葉、裝糯米、折糉葉、綁棉線,這一系列動作母親一氣呵成,糉葉在母親的手中柔軟服帖,一團揉熟的麪糰似的,任由母親折來疊去,不出一分鐘的時間,一個秀氣而又好看的糉子便被母親包了出來。看得眼饞時,我會纏着母親讓她也教我學學包糉子。

母親包完手中的糉子後,便拿起一片糉葉遞給我,她自己也拿起一片糉葉,母親讓我看她的動作,先摺疊再拉緊,把糉葉折成三角形的錐狀後,她又教我如何裝糯米,如何判斷糯米放得多少,如何摺好長出的zong葉,如何紮緊棉線,照着母親教的方法,一個有模有樣的糉子經過多次的返工後在我的手中也慢慢成了形,但是和母親飯糉子放在一起,一眼便能看出哪個是母親包的,哪個是我包的。

剛開始包的時候,我總是掌握不好摺疊糉葉的大小,母親便告訴我糉葉兩頭對疊,折出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形狀,放後糯米後,母親又告訴我要將兩片糉葉再摺疊成出一個直角來然後糉子就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形狀。說時,母親先是用自己手上的糉葉給我做示範,看我還是不會時就放下手中的糉葉,拿起我的手,手把手地教我她說的每一個步驟,直到了成功地包好我人生的第一個糉子子。母親說,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性急,學習要有耐心,並且還要細心,做人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生活中要學會多傾聽,多聽才能多學。學會傾聽才能學會思考,學會傾聽才能學會尊重他人。家庭中,傾聽有助於家庭生活的和睦;朋友間,傾聽有助於贏得朋友的信任和重視。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得學會傾聽他的看法;想成爲別人的朋友,就得學會傾聽他的煩惱與快樂。那時,我的專注力只在糉子上,對母親的話似懂非懂,但卻裝作很認真的樣子不停地點頭,表示我在聽着。

糉子包完後,母親挨個檢查了一遍我包的糉子,扎得不結實的,母親又讓我拆了重新包過,直到她檢查全部合格後,才把用剩下的棉紗線從門栓上拿下放在裝糉葉的竹匾裏端起來放在桌上,然後把剛纔坐的板凳放在靠牆角擺好,最後才端起裝糉子的鍋,接好水後把它直接放在爐子上開大火煮。

糉子煮熟大概要兩到三個鐘頭的時間,那段時間對於貪吃的我來說,其實是倍受煎熬的,但無論我怎樣圍着鍋邊轉,母親都不會允許我開鍋的,同時還會再次告訴我,要記得做事要有耐心。直到滿屋飄滿糉香時,母親纔會走到爐前揭開鍋蓋,用筷子夾出一個糉子剝開來放在盤子裏,再倒些白糖放在zong子旁邊,示意我嚐嚐糉子熟透了沒有時,我纔敢放肆地大口吃糉子。那時,夾一片糉子沾一點白糖,糉子入口,我便陶醉在了香甜美味的糉子世界裏,清香軟糯的糉子蘸上甜甜的白糖,我覺得人間的美味不過如此,一口糉子吃完,我會舔舔嘴脣說,嗯,真好吃。“慢點吃,小心燙!”看着我貪吃的樣子,母親站在一旁偷偷地掩嘴而笑的同時又不斷地提醒着我,小心燙着嘴。如今回想起當時的溫暖情景,畫面依然清晰如昨日。

每年糉葉飄香時,無論外面的糉子內容多麼豐富,味道多麼可口,母親包的紅豆糉子卻依然是我心目中最渴望吃到的美食,因爲它隱含了人間最無私的母愛與珍貴的親情。想起端午,便又念起糉子,念起糉子,便又想到了母親。每一次,一聞到濃郁的糉香味,對母親的那份思念便會悄然而至,那是一種無比幸福的記憶,記憶停留在母親巧手蒸就的糉子裏,記憶裏瀰漫着漾滿了母愛的糉子香味。

不知不覺中,五月已過半,翻看日曆,細數着一年中除了週末外的幾個假期。其實從過完五一勞動節開始,我就已經在期盼着下一個節日端午節的來臨,不是盼着zong子,也不是盼着那多一天的休息日,只是覺得這麼盼着盼着,彷彿日子纔會過得更充實。

現在的糉子包裝精美,花樣繁多,口味獨特,且不再是隻有端午才能吃到的應節食品,一年四季只要你想吃,隨時都可以在超市或街邊的早餐店裏買到糉子,但各種糉子無論怎麼吃卻都吃不出小時候母親包的紅豆糉子特有的那種清香味。

糉子這東西,少吃是美味,吃多了卻很難消化。雖說母親告訴過我這些,但我卻依舊對糉子情有獨鍾滿是期待。小學時,端午節那天,我母親會早早地煮好雞蛋還有糉子,並用袋子裝好放進我的書包裏。那天,我會早早地趕到學校,操場上,三五個同學圍着我的糉子和雞蛋隨意地往地上一蹲,歡快的笑聲便傳遍了校園裏。初中時,我變得含蓄內斂了,端午節雖然也會帶糉子,但卻只是悄悄地和要好的同學分享屬於我們的節日美食。高中,我開始住校,那時不比現在端午節有假放,因此,那些年,能在家過端午節便成了一種奢望,不過週末回去,母親爲我留的端午糉子卻總是那麼安安靜靜地躺在那口熟悉的鍋裏等待着我,那種見到糉子的驚喜,至今想起仍是內心甜蜜。再後來,大學、工作、離家,越來越少機會陪母親過端午節,也越來越難吃到母親包的端午糉子,每到端午節打電話回去時,母親總會說起我小時候,也總會念叨起我的急性子,並告訴她又包了我愛吃的紅豆糉子,她還說她已經把糉子放在了冰箱裏,我隨時回去都可以吃。那一刻,我的淚水又開始不聽話地洶涌而出。

想起讀書時,每個端午節都能和母親在一起過,吃母親包的糉子,和母親說自己開心快樂的事,那是段多麼幸福的日子。可如今,爲了生活,我不得不遠離母親,沒有母親在身邊的端午節,吃不到母親包的端午糉子,聽不到母親的叮嚀,看不見母親的身影,心中的思念無時無刻地不在提醒着自己,趁着你還年輕,趁着母親還能聽你嘮叨,記得一定要常常回去陪陪母親。

從小到大,雖然對糉子情有獨鍾,且每當看到超市裏琳琅滿目口味不一的糉子時也會有種發自內心的歡喜,但是,內心深處,卻一直愛着母親包的簡單卻又裝進了滿滿愛的紅豆糉子,因爲那是母親用愛包出來的,即使不吃,聞起來也是香香甜甜的。

如今,遠離家鄉多年,但母親巧手包就的紅豆糉子那糉香味,彷彿一縷香,一直縈繞在記憶裏。想起母親電話裏的那句:“我又包了你愛吃的紅豆糉子,有空就回來吃。”時,瞬間,我的眼淚又混進了口水裏……

有人說記憶是流年裏的花,不曾絢麗,就已在風中寂滅,而我卻以爲回憶是含淚的微笑。每當我憶起曾經的點點滴滴,儘管眼中會噙淚,可嘴角卻會上揚着露出淡淡的笑意。因爲在那段揮之不去的記憶裏,我不僅收穫了親情還收穫了人生寶貴的處世哲理。

每年糉葉飄香時,無論外面的糉子內容多麼豐富,味道多麼可口,母親包的紅豆糉子卻依然是我心目中最渴望吃到的美食,因爲它隱含了人間最無私的母愛!

糉子優秀散文 篇11

包糉子是一件細緻的'工作,首先是洗糉子葉。因爲糉子葉煮了一個夜晚,已經很柔韌了,任憑你怎麼沖洗都不會隨便破碎。

我記得我媽媽原來總是事先把各種豆豆在水裏泡漲,糯米也是提前泡在水裏。但是我覺得,糉子要煮一夜,豆子一定能煮熟的,就沒提前泡。我先把米和豆浸在水中,用一個大一點的盆裏盛了水,放進一部分糉子葉,待用。一片雨子葉(就是蘆葦葉)託在手心裏,取一片槲葉子,在水裏蘸一下,放在雨子葉上面,這樣相鄰的兩片葉子因爲有水粘着就不會散開了。如果槲葉子不夠大的話,可以多放幾個,拼成面積大一點的,最中間放一片槲葉子,米和豆就直接放在這片葉子上。灘成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米堆的大小就決定了糉子的大小。先後對摺進長的兩個邊,再把兩邊握進來,雨子葉就在外面壓住槲葉子了,因爲蘸了水,葉子們粘在一起,米不會漏出來的。這時候就用馬戀草輕輕一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糉子們一個挨着一個,整整齊齊碼放進大鍋裏,最上面要壓一個竹淨被,竹淨被上面壓一塊石頭,這樣大火煮的時候糉子纔不會被水浪衝散。我沒有準備石頭,就找了好幾個不用的瓷盤子壓住。一鍋糉子放在火爐上,大火燒煮一個兩個小時。這時候開了鍋蓋,拿去壓着的石頭(或者盤子),改用慢火煮了。家人看完了電視劇,準備休息了,火爐就關得很小很小,不管它了。家人們就在瀰漫着糉子的馨香裏入夢了……老家人特別實在,包的糉子都特別大,人們戲稱商洛糉子是“麻鞋底”。地裏幹活的人回來餓了拿兩個糉子,就綻滿滿一老碗(你想象那個糉子有多大),他們就覺得冷冷糉子吃着過癮,好吃。我家十二三歲的臭小子大清早吃兩個,玩到吃飯時間回來再吃一個。中午回來悄悄再吃兩個,去夥伴家裏看見人家吃呢,就回來再吃一個……一天下來就把二斤米的糉子下肚嘍……我給他說不敢一個勁的光吃糉子,小心把你肚子吃的不合適了。他說;“誰叫你故意把糉子葉煮一天,再把糉子煮一天,香氣把我薰得,讓我都饞了好幾天了,還不得美美吃個夠嘛……”他一邊說一邊拿個糉子跑遠了。

糉子優秀散文 篇12

每逢到了端午,按習俗便要吃糉子了,錢家的糉子卻一直包不起來。錢家的女主人是個智殘,男主人手拙,而錢家的女兒恰恰繼承了其父的手拙勁兒。於是,每逢端午,錢家吃糉子,便成了奢侈的事兒。

可過端午過端午,過的便是糉子啊,錢家吃不上自己包的糉子,那便只能去鎮上買。鎮上離村裏八里路,錢家男主人早晨起來騎着自行車到鎮上,買上十幾個糉子回家來,和智殘的媳婦還有可愛的女兒一起吃,也便算過端午佳節了。

鄰居二嫂子取笑說,錢家沒有人包糉子,可每年不見人家落下什麼節!

忽然有一年,錢家男主人去不了鎮上了,他患了腰疼病,騎不了車子。智殘的媳婦還是吵着要吃糉子,他一氣之下,就打了她一巴掌,她哭喊着跑了出去……

她的哭聲驚動了錢家的本家嬸子,她把這個呆傻的女人接進了屋子,拿出幾個小巧玲瓏的糉子逗她,呆傻媳婦拿了糉子就往外走。她問,你幹嗎去?呆傻媳婦說,家裏小奎(丈夫名)和小丫都還沒吃呢!本家嬸子愣了下,只好又拿出幾個哄着她離去了。

後來,錢家的小丫開始給本家嬸子做伴,智殘的女人開始頻繁地穿梭在嬸子的小院裏,而男主人便隔三差五給本家嬸子幹些零活,這本來不是一家人的關係反而處得挺好了。

本家嬸子有一雙巧手,包餃子時那餃子包得如同元寶,個個精緻可愛,包糉子時那糉子也是非常小巧的,可以直接拿到集上賣。每逢端午,她便泡好米、糉葉,開始包糉子,每逢這個時候,智殘媳婦就特別高興,本家嬸子煮好的糉子總會給她帶回去十幾個,錢家又開始吃到糉子了。

後來,錢家的小丫長大了,本家的嬸子也老了,村裏開始進來大聲吆喝的貨郎。糉子便由小丫買給父母和奶奶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糉子只剩了象徵意義,再沒有了那份記憶裏的甜膩勁兒。

本家嬸子走的那天,小丫從城裏趕了回來,天下着小雨,她拿着兩個大大的花圈,走在隊伍中間,一不留神,美麗的裙子便沾上了黃色的泥土。

又過端午了,小丫又回村裏了,只是這一年的糉子只有父母吃得到了。

糉子優秀散文 篇13

離端午節還有多半個月呢,今年不是第一次見到糉子了,其實超市裏天天都有糉子,想吃隨時就可以買上。那種糉子,在電鍋裏冒着熱騰騰的白氣,其實不到節令,吃什麼都是沒有滋味的,比如說西紅柿,在大冬天吃就淡然無味了。

今年最早吃到自己做的糉子就是在前幾天,孩子的姑姑送來了的。寬寬的油綠綠的糉葉包裹着白白的糯米,軟軟的甜甜的,中間是紅棗也是甜乎乎的。北方的糉子大抵如此,糉子中間多是白色糯米或者黃色黍米,添加之物多爲紅豆紅棗。在南方第一次見到肉糉很是詫異。那種甜甜膩膩鹹鹹的味道總是不如北方的糉子耐人品味。

前幾天上午正在忙着,有一個家長打電話說是給孩子買了一身衣服。我告訴她等孩子下課再送,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小孩子,媽媽不在身邊,偶爾纔可以看看他,所以儘管孩子在學校穿不着多少衣服,校服就夠了,我還是允許這個家長探視的。

十分鐘的會面之後就是第四節課,我還在忙碌中,這幾天一直都很忙碌,忙起來真是找不到東南西北,直到手頭的東西處理的差不多了,也響起了放學的鈴聲。在教室前的走廊裏,孩子用手指捏着一個糉子。

“老師,給你!”他不敢看我,扭扭捏捏地晃動着身子,比我還高一頭的男孩子一直低着頭。

“你媽媽給你送的,你留着吧!”

“老師,好幾個呢!就給你一個。”孩子有些着急,語速飛快。

我還在猶豫。

“是你媽媽讓送給老師的,還是你自己送給老師的?”

“是我自己送給老師的。”他說的很是堅定。

我接過來這隻糉子。被手捏的都有些變形了,糉葉外面還露着白白的糯米!想着就在昨天我還剛剛表揚他。因爲月考時上午場次剛剛考完,家福就告訴我他在教室裏丟了210元,我看看時間是11:40,這個時間之前都是其他班裏的學生在我班考試,我班裏沒有一個學生在自己班裏考。去哪裏找?

一邊批評家福,告訴他讓返校時把錢衝入飯卡,就是不聽話。錢丟了,你自己說怎麼辦吧!你說氣人不氣人!

班主任就是偵探和警察的化身。說歸說,該找錢還得去找錢,儘管我一百二十個不情願,還是在班裏說了一下,並且問了學生,誰見到主動交上來。然後就去調監控去了,還沒有找到我班監控,紫陽一頭汗水的跑過來。

“錢找到了,在家福書包裏呢!”

“家福,看看你,自己放的自己都忘了,感謝紫陽吧!”

家福摸摸自己的腦袋低下了頭。

不管怎樣,錢找到了,我是不再去追究什麼了,這裏面或許還有故事,爲了保護孩子們,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深究的,這個事情算是告一段落了。但是和家長通電話時我會把我的想法如實告訴家長的。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但是知錯能改的孩子,在我眼裏都是好孩子。

糉子的故事還在繼續,糉子就在我辦公桌上放着,兩個放學的孫二寶來到辦公室裏。

“吃不吃糉子?”

“糉子,嘗一嘗吧!”

看着兩個小女孩免爲其難的樣子,很是可愛啊!

“我只有一個小碗、一個勺子,咋吃?”

“姑姑,你真笨,我們倆猜拳!”大孫二寶嘻嘻笑着說。

“阿姨,我倆一拳一口。”小孫二寶伶牙俐齒。

“那好吧!”這一次是我免爲其難了。

“石頭、剪刀、布。”一輪接一輪,小拳頭比上了。贏的張着大嘴很誇張地去吃。

“好不好吃?”嘴裏都塞滿了,只能點頭,倆馬尾辮也一點一點的。

看我拍照,倆孩子顧不上吃了,跑到我這裏看照片。

“這張一看就知道誰是主角誰是配角,看拍的我多模糊哦。”小孫二寶有些不滿意。

“下一張你是主角,看你划拳多認真啊!”

倆人一看自己的樣子,更是哈哈大笑,快樂的小孩子會感染大人的情緒,連着幾天的忙碌,也暫時忘卻了。

普通而平凡的日子因爲一隻糉子都連綴了起來,不是嗎?

那是親情、師生情、友情的完美體現,有時間坐下來回想一天的事情,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麼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的人和事,有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裏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糉子優秀散文 篇14

端午節到了。

每逢這個節日,我就會想起年少時,媽媽從山上,田野間或者巖邊採摘半摟子糉葉,然後泡了糯米,裝在一個帶柄的木桶裏,在木桶柄上扎一束粗粗的綿線,端一個矮凳子,在院壩裏一坐就是差不多兩個小時左右,包了好幾十個綜子,掉在木桶柄上,沉甸甸的,像豐收了的高粱杆上懸着的穂子,只是更沉、更大,也沒有像掉彎高粱杆那樣掉彎她的木桶柄,但卻“吊彎”了媽媽的脊樑。

媽媽慢慢地站起身,捶了捶她被糉子壓彎了的背脊,將那一攏糉子從木桶柄上取下,放進我們那口直徑足夠有五十公分的鐵鍋裏,舀了一瓢又一瓢直到漫過了所有糉子的足夠深的水後,這才蓋上鍋蓋,坐到竈前,捲起一把柴,劃燃一根火柴,‘’茲‘的一聲’點着手上的細柴,熟練的送進竈裏,熊熊的爐火頂着鍋底熱烈地炙烤着直到這些個糉子在鍋蓋下被沸騰的水衝起來而瘋狂地喘出的氣息,彌散在我稚嫩的鼻翼四周並演繹着它的成熟。

那個成熟的味兒,和着綜葉的清香、糯米的優香和夾雜在糯米里臘肉的歲月濃香,把我的鼻孔拉得很低很低,眼看着我的頭跟着鼻子一併要掉進鍋裏時,媽媽手上的一根稻草狠狠地卻沒有點點重量地拍在我的頭上:

“你猴急什麼啊,小心燙着”。

看着微笑着的媽媽,我調皮地趕緊把頭收回去,一扭身跑到院裏,拉開嗓門:

“爸,老姐,弟弟,過端午節了,吃糉子了”。

然後再折騰回去,幫媽媽把糉子用鬥碗裝了,端到桌上。

看着被媽媽扎得結結實實的綜子,還沒等其他人上桌就拿了一個綜子想要撕來糉葉(其實糉葉是用不着撕的,只是我不知道該如何剝離罷了),不曾想綜子燙得我想丟卻捨不得放下最後啪嗒一生掉在地上像石頭一樣在地上打了幾個滾才停了下來。

這個狼狽的樣子,又被媽媽看見,她趕緊從地上撿起來用水清洗了下還裹着綜葉的糉子,然後撥去糉葉替我放到碗裏淋上紅糖水,愛憐的笑着說:

“吃吧,不急,多的是”。

我感激地看了一下媽媽,就把筷子直接扎進糉子然後把筷子一挑就將糉子送到了嘴邊。

我聞了聞後,由於糉子太大已經大過了我的拳頭,就把綜子的一隻小角送到嘴邊,輕輕的咬了一口:

“哇,好香”。

我細細的,慢慢的品着,滿口都是絲絲的愜意,牽繞着我一身的幸福。

時過境遷,離開媽媽,外出讀書、參加工作,後來有了兒子,爲了兒子,相隔許多年,每一個端午節,就都再也沒回家,沒能再感受從前媽媽帶給我的那股悠長悠長的節日幸福了。

媽媽早已離開農村搬到了我身邊。由於父親突變去世,媽媽就一人與我和她的兒媳、孫兒一家四口共享天倫。

許是父親去世的緣故,幾年了,媽媽極少很開心地笑過。

今年端午節到了,突然想讓媽媽給我們包糉子吃了,就給媽媽講了。媽媽抽時間上街買了食材回來,端午節前兩天,媽媽開始着手給我們包糉子。

適逢我休假在家,就準備幫媽媽包糉子。

但是幾十年了,我從來就沒學習過如何包糉子,所以從來就不會包。

這次,我想是像媽媽學習的時候了,也是還繼承她老手藝的時候了,於是給媽媽提出我的想法,媽媽就讓我跟着學了。

媽媽開始給我示範了兩個。在我看來,沒有想象中那麼難。於是我拿了兩張糉葉,疊好,兩

手拿着糉葉的兩端,同時各自順、逆時針由外向內合併在一起,先做一個漏斗形狀但不能見孔,然後舀兩勺子糯米~這次其間混合了臘肉和綠豆兩個味兒,再用糉葉的末端包抄蓋住糯米,還得做成三角型。就在我包抄和成型時,左手幾根手指整麼都協調不起來,要不是散了,就是漏了,或者乾脆做成了一個四方型的用媽媽的話說叫住餅。

這樣,自己反反覆覆做了幾個,媽媽也手把手教了幾個,一個都沒能成功。

媽媽見我這樣,沒有埋怨,而是露出了十分開心的大笑。

見媽媽這麼開心,我也是愣了一下。

近三年了,這是媽媽第一次開心、開懷、不帶任何雜質、完全就是她年輕時候我所見到的那個純粹的、單純的、爽朗的,富有童心的笑。

這笑聲,傳染給了我。我跟着笑了,除了我的臉上,我的內心也笑了。

糉子優秀散文 篇15

突然,我聽見廚房裏有奇怪的的聲音,便一下子警惕起來。以爲有了老鼠。我抄起一根棍子偷偷溜進了廚房。哦,原先就是外婆在包糉子。嘿,有事做了!我立即甩掉棍子,撲上前去,一把抓過一張糉葉,一板一眼的學起包糉子來。

我把糉葉留意翼翼對摺後,疊成一個圓錐形,再放入些許米,夾入用醬油浸透的鮮肉,再撒上些米,直到把肉全部蓋住。咦,就是不就是米放太多了,zong葉外衣不夠大,老包不住?外婆一瞧,樂開了花:“囡囡,米太多,zong葉太小,米還不往外逃呀,你看臺面上全就是米粒。此時肉也太多,你就是不就是想自已吞呀!”嘿,我連忙給zong葉減負,穿好衣服,再繫上腰帶,一個可愛的糉子寶寶就誕生啦!嗨!你還真別說,包出來的糉子還真像那麼回事。

我留意翼翼地呵護着我的糉子寶貝,還給它們編號。(1)、(2)、(3)......糉子寶貝越來越多,我都懶得去數了。當然,越就是後面,糉子寶貝也就越漂亮,因爲我的手藝在一點點長進,包到之後,自然駕輕就熟了。

欣賞着自我親手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這次包糉子,不但讓我學會了怎樣包,更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糉子優秀散文 篇16

聽說明日要舉行包糉子,我們都很高興,蹦蹦跳跳的。當然,我也做好了包糉子的準備。可就是我還不會包糉子呀!哎——!有了!在放學的路上我問媽媽糉子就是怎樣包的,媽媽就把包糉子的材料和怎樣包糉子的要領大概意思給說了一遍,我半信半疑。

第二天,我高興的來到了學校。我打開書包,那出糯米,在拿出糉葉,糉針、花生米、水、線……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說:“我們此刻開始包糉子,不會的能夠和我學。”說完,此時就走到唐子豪的面前。拿起四片糉葉,左手抓住糉葉的中心,右手抓住糉葉最粗糙的一頭,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筒,老師說;“那裏的頂端必須要尖。”之後,老師在用手託者糉葉,在裏面放米,餡,在從上往下一蓋,在按順序轉動,大約留下個四釐米的時候,在拿糉針向糉葉前面扎過去,在穿過糉針前面的孔,大約留一半下來,在從下一拉。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你們別看糉子這麼小,可包它的時候,就是很麻煩的哦!

糉子優秀散文 篇17

明日就是端午節,我和媽媽一齊到婆婆家包糉子,可我不會包糉子,我只想立刻吃到糉子。

到了婆婆家,客廳裏放滿了大小盆子,有的盆子裏有白白的糯米,此時有的盆子就是黃黃的小米,有的盆子裏就是紅紅的棗,還有的就是豆子,高高的桶裏放滿了糉葉,婆婆已經開始包了,他先把糉葉包成三角形,放上一把米和豆子,再放上一顆棗,然後再放入少許的水,在一疊、一裹,最後紮緊就能夠了。可就是我來沒幫上婆婆的忙,可我明白了,小小的糉子做起來也挺不容易的。

糉子優秀散文 篇18

我在家沒事的時候,打開冰箱,想拿瓶飲料,突然,我看到冰箱裏凍着的糉子,便想起那天我和媽媽包糉子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一講吧。

媽媽以前沒包過糉子,所以這天我和媽媽共同學習包糉子。我們先把材料準備好—糯米、糉葉、紅棗、花生。一切準備就緒,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兩張糉葉,把它捲成一個圓錐形,此時放一些糯米,再放一顆大棗,然後又放了一些糯米蓋好。我心裏想,包糉子這麼簡單呀,可就是接下來我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小小的糉葉太調皮了,一點不聽我的話,當我捏住左邊,右邊開了;捏住右邊,左邊開了;捏住中間,兩邊又都開了。哎!這時我恨不得變成章魚哥!最後在媽媽的共同努力下,最後包好了一個糉子,只就是那形狀真有點對不起觀衆。媽媽其實包的也不怎樣樣,我不想就這樣輕易放下,繼續留意的包着糉子。因爲這種堅持不懈的力量,我和媽媽最後把所有的糉子包完了!吃着自我包的糉子,我感到十分幸福。

包糉子真就是一件快樂的事。同學們,你們也來一下包糉子的樂趣吧!

糉子優秀散文 篇19

這天,就是一個值得紀念又值得回味的日子。在“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此時我們的教室裏迴盪着一陣陣爽朗而經久不息的笑聲,教室裏迴盪着一股清新的糉子香。我們包糉子了。

這天我們都按照老師的安排,帶來了各自需要帶的東西:米、蘆葉、餡、勺子、線、盆子……

我也不例外,拿起搭好的蘆葉,小手輕輕一扣,一個糉子的“餡地”就出來了,我心想“嘿!這點小活對我而言就是小菜一碟。”之後,開始放餡了,我拿出勺子勺了米,放入餡地,就在我得意之時,一個疏忽,米都逃了出來。哎!只好重來了!

這次,我謹言慎行,征服重重“關卡”,來到最後階段——綁線,此時綁線就是包糉子中最難的,它講究方法,技巧。一開始,我也亂了手腳,心裏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我極力讓自我冷靜下來。開始試驗,找出技巧,透過多次試驗,我最後明白,綁線時要紮緊,還要把一些口紮緊,才能保證糉子在煮時不會變成蘆葉粥。

老師把我們包的糉子送到食堂去煮。傍晚,我吃着自我包的糉子,真開心呀!與此同時,此時我最後體會到了包糉子的麻煩,也明白了外婆平時在百忙之中抽出時光包糉子給我吃有多麼不易,我以後必須也包糉子給外婆吃。

到了傍晚,老師端來了一盆糉子,糉子的香味飄滿了教室,此時也飄進了我們的心裏……

透過包糉子這件事,讓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冷靜,要去試驗,要去發現。

糉子優秀散文 篇20

快到端午節了,不由又想起小時吃糉子的情景。

我家祖輩以農爲生,沒錢買糯米包糉子。解放前,村裏只有地主富農才包糉子吃。那時糉子是身份的象徵。解放後,我家分到土地和房屋,生活改善了。1952考入保定二中,陰曆五月初的一個星期天回家,母親從鍋裏端出一個飯碗,裏面有糉子,我好奇地問哪來的?母親說在保定城隍廟街賣布的汪義給他們家捎回二斤糯米,給了咱家一些。母親到村西河邊撇了些葦葉,包了棗兒糉子。母親說今年全家算是過了個有糉子吃的端午節。又說,你爸要是還活着多好,到死都沒吃上個糉子……

後來每年過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上中學時吃糉子的這檔事。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每到端午節,南方北方的各地糉子口味不同,各種各樣餡料的糉子應有盡有。棗餡、豆沙餡、肉餡、豬肉加栗子餡,甚至還有魚翅、乾貝、鮑魚餡的,據說還有沒餡的糉子。林林總總,想吃啥餡都有。平時也常見賣糉子的,早年稀罕的糉子已成大衆食品。

糉子優秀散文 篇21

一提起減肥,就有各種賭咒發誓,各種悔恨交加。然而一提起吃,又忘了減肥,何況,又到端午了呢,又有各種糉子出來施虐了呢。還有艾葉,招搖招搖的,安的是什麼心!

本地儘管是水鄉,泉水密佈,每一寸土地都是水汪汪的,連牆壁都是一摸一手的水,但沒有一條擱得下船的河,從古至今沒有划龍舟這一說,以至於我到及笄之年,還沒有看到過真正的船。後來見沈從文所描寫的划龍舟,於鑼鼓喧天的喜慶中,撲面而來一種曲終人散,樂極生悲的蒼涼。讀着讀着,便覺得遍地都是風瀟瀟兮易水寒了。這龍舟,沒有也罷!

我們雖然沒有龍舟,但是有一樁書上不太提及的習俗,殺鴨子。想必鴨子養到這時節,該長肥的地方長肥了,該生的蛋也生完了,再養下去徒耗糧食,正好殺了祭節。鴨子的命運,握在我們手心。我們的命運,握在誰的手心?

大家都在感謝屈原,因爲有了他,纔有端午節,纔有了端午假。浮生能得幾日閒?因此屈原對於天下蒼生,也許是恩重如山的。但事實上屈原投江,是否就是端午節的開頭呢,這個已經證無可證了。我更相信它起源於祭祀,按照從前對於萬物有靈,祖先有靈的理解,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說物以稀爲貴,那麼我同樣覺得,食物稍微欠缺些,才覺得美好。譬如食物不太豐足的童年,一根筷子,插着一個黃燦燦的糉子,沾滿半透明的白糖,又糯又香,糉葉的清香自口舌間溢出,覺得全世界滿是甜蜜歡愉,招得大公雞拼着性命也來童口奪食。包糉子老費工夫,煮糉子也大不容易,我們等不及糉子出鍋,便已經睡死了。深更半夜裏睡眼朦朧的被母親從牀上叫醒,愛憐地遞過來一隻剝好的糉子,我立即狠吞虎咽,快樂到心尖尖。哪像現在的大姑娘小媳婦,又擔心消化不良,又擔心身材走樣,咬一口還要估算熱量。吃東西如果吃到這個份上,還有什麼趣味呢?

現在糉子不如以前的香,並不因爲懷舊。它至少存在兩個事實,一則原材料簡化,糉葉不新鮮,也不用草灰水來泡。扎線用尼龍繩,這個不但帶來口感之災,簡直叫人不敢吃了,幾個小時的高溫蒸煮,誰知道這尼龍繩發生了什麼。二則美味佳餚太多了,味蕾難以復甦,何況這糉子像個小婦人,一味溫軟甜糯,拿什麼去刺激胃口的重新膨脹呢?

各地都有糉子,但它們只有一個相同點,都來源於糯米,味道和形狀則大相庭徑。我向來不大待見別地的糉子,總覺得不是吃糉子而是吃糯米飯。而我們的糉子,聞起來是有竹風雅韻的,那是從糉葉葉脈間煥發出來的清香。在形體上,也是有肩有腰有細長的腳,足有一尺多長的身材。再小,就要被別人笑小家子氣了,小家子氣的糉子不能拿到岳母孃家去,否則岳母娘嫌惡你一輩子,她跟別人吐槽的開頭必定是:“有一次,我家女婿來送端午,瞧他拿的那個糉子,嘖嘖……”

不過,現在的糉子都縮水了,因爲若維持原來的標準,大家都覺得一次吃不完。我點我很是不解,何以人們胃容量越來越小,而腰身卻越來越粗了呢。我總覺得,原來霸氣十足的糉子纔好吃,就如包子要實一點纔好吃一樣。現在如果要滿足這一點願望,非得翻過幾座大山,到屈原所寫過的漵浦去,他們的端午節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十五,正好吃了這邊吃那邊。他們的糉子,比我們本地的更有原始的粗獷風貌,不惜成本,一味往大里做,便是我這樣的吃貨,也僅能勉強吃完一隻。順便打個廣告,他們的餈粑,也是很憨厚憨厚的。

似乎該說艾葉了,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再說也是老生常談。但艾團是非說不可的,大家已經不相信艾葉能驅鬼辟邪,驅鬼還得靠跆拳道,但是相信艾葉有藥用價值,在食品安全危機席捲九州的宏大背景下,能有艾葉這樣一種無需糾結的東西,多麼不容易啊,何況艾團還真是色香味一樣不差的,怎麼寵它都不嫌多。

人生一世,吃穿兩字。我到底是念叨一個節日呢,還是念叨吃呢。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滿勞績,可還詩意地棲居於這塊大地之上。我說:人生充滿慾望,可我們還是故作優雅地生活在滾滾紅塵裏。

糉子優秀散文 篇22

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沒有一個一媽一媽一不是偏心的。

哥哥比他大一歲。從小兩個人在家裏什麼都是相同的。一樣的碗筷,一樣的牀鋪,一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只是在位置上,哥哥習慣一性一地在左,他在右。

家裏窮,買不起小孩子們喜一愛一的玩具,也買不起小孩子們喜一愛一的零嘴。可一媽一媽一從田裏幹活兒歸來,會捉兩隻一模一樣的螞蚱給他們玩耍。也會從兜裏掏出一把酸甜的野漿果,洗乾淨放在盤子裏,然後哥哥吃左邊的,他吃右邊的。

然而,這樣相同的環境和條件長大的孩子,一性一格和體質卻是迥然不同的。哥哥似乎生來就弱一些,瘦瘦的,總是一愛一生病,一性一格看起來也偏內向,像溫室中的小幼苗,像城裏沒有見過陽光備受呵護的小王子。而他卻是虎躥着長的,又黑又結實,整天沒心沒肺地又說又笑,樹林子裏奔跑,小河中摸魚。皮實健壯的他看起來更像是哥哥,哥哥也成了他的跟屁蟲。

一媽一媽一總是對他說,你哥哥不如你強勢,你是他的親人,你要讓着他啊。一媽一媽一也總是會對哥哥說,你是哥哥,你要知道一愛一護弟弟啊。

一媽一媽一的擔心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從小沒有不打架的兄弟,不過他們哥倆的感情倒是不錯。即使上了學,他們也在一起,成了同桌,哥哥坐在左邊,弟弟坐在右邊。一起回家,一起寫作業,一起看一本故事書。

窮人家的孩子多半都知道刻苦,他們也不例外,學習上的事情從來都不讓父母一操一心。轉眼間,他們都讀到了高中。那一年,爸爸卻摔傷了腿,不能再出去打工掙錢了,光靠幾畝薄田是無法供他們讀書的。月底回家,一媽一媽一猶豫了很久,還是透露出了擔憂。他們很懂事,他說讓哥哥繼續讀吧,而哥哥堅持說自己是老大,理當撐起這個家,讓弟弟讀書。

這是弟兄倆長大以來第一次最強烈的爭執,哥哥急得臉都紅了。一媽一媽一看着桌上昨天一個親戚送來的一兜糯米,一把蜜棗,突然有了主意。她對他們說,你們哥倆別爭了,我晚上把糯米泡上,明天早上給你們包糉子,吃中蜜棗糉的那個繼續上學。

他們都點了點頭,這對他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第二天早上吃飯的時候,飯桌上就多了一盤糉子。哥哥向來有早起的習慣,已經坐在桌前等他了。像往常那樣,哥哥吃左邊的糉子,弟弟吃右邊的糉子。

當他吃完一個,又打開一個,剛咬了一口,就吃出了蜜棗。他愣住了,一媽一媽一一時也愣住了,甚至有幾分驚訝。哥哥卻高興極了,似乎是他意料中的事,說,你看,老天爺都要讓你讀書,你還跟我爭。

一媽一媽一那天只說了一句話,行,就你讀吧。然後就去忙着幹活了。

對於他去讀書的事實,在親戚鄰居們看來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他和哥哥的命運卻是在這件事情上越走越遠。哥哥爲了照顧爸一媽一,沒有選擇出外打工,跟着鄰居學起了養雞。他用一媽一媽一和哥哥種地養雞的錢讀完了高中,又讀完了大學,然後留在了城市,有了一個體面的工作。

後來,一媽一媽一生病,需要輸血,哥哥把他叫回來,他才知道原來哥哥身上流的竟不是爸一媽一的血。哥哥是爸爸同事的孩子。當年,爸爸和哥哥的爸爸同在一個地方幹活,而哥哥的爸一媽一因爲一次意外不幸離世。爸爸回來和一媽一媽一商量,一媽一媽一覺得這個孩子可憐,就收養了他。

哥哥很早就從親戚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他只把這個祕密緊緊地藏在心裏,不曾問過爸一媽一,更不會對弟弟說。他心裏知道,爸一媽一對他真好,比對自己的孩子都好。

那個蜜棗糉的選擇其實是有意的。一媽一媽一在那個包着蜜棗的糉子上是做了記號的。她覺得羸弱的哥哥更適合去讀書,所以悄悄地把蜜棗糉放在了哥哥的那邊。而恰巧早起的哥哥看到了一媽一媽一的糾結和痛苦,他趁一媽一媽一離開的剎那,又悄悄地動了手腳。然後,弟弟就自然而然地吃到了蜜棗糉。

一媽一媽一到底是偏心了,她的天平偏到了最需要一愛一的那一端,而哥哥把這份本來就屬於弟弟的一愛一又還給了他。

糉子優秀散文 篇23

回老家的公車上,碰到一個老鄉,他和我弟一般年齡,不久前剛迎娶了自己的新娘子,雖然倆人都有諸多的缺陷,但總算月缺終得圓滿。閒聊幾句後,彼此覺得無話可說。我讓目光透過渾濁的窗玻璃,看着外邊行色匆匆的人流和大甲殼蟲似地車流,老鄉提着一個紅色的塑料袋,袋裏裝着幾個剛出鍋的熱糉子,在封閉的空間裏,熱糉子發出濃烈的香甜的氣味。他的新娘子坐在隔壁的座上東張西望,一副隨時熟絡的樣子。聽他們說話的口氣,是從婦幼醫院檢查回來,好像已經有了身孕,倆人都一臉幸福的樣子。

一個身着紅色羽絨服的中年婦女拉着一個六七歲的男孩上來了,幾抹紅色的胭脂塗在她略顯突兀的顴骨上,眼角雛菊正待強烈開放,總之一身的紅色主題,好像劉姥姥返老還青,走下經典,來到人間。小孩的臉髒兮兮的,頭髮黏黏的,頑劣的模樣分明是劉姥姥強行拽着的孫子板兒。

小孩一站定腳跟,就被糉子的香氣吸引,眼睛隨着鼻子四處搜尋起來。

新娘子需要享受一枚糉子,老鄉適時地解開塑料袋拿出來遞過去。

小孩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糉子,抓住時機開口問道:這是啥?

小孩他媽呀地叫了一聲,並且打了他胳膊一下,企圖阻止他丟臉的不良企圖,但小孩的意志很頑強,將身子強擰過來,繼續問道:這是啥?

新娘子禮貌地說:糉子,紅棗糉子。

小孩問:糉子能吃麼?

新娘子:能吃,但小孩不能吃的。

小孩問:爲啥小孩不能吃。

新娘子吃吃地笑了一下,說:小孩吃了消化不了。

小孩不屈不撓:那大人爲啥能吃呢?

新娘子:大人能消化。

說着,新娘子已經香香地吃起來。

小孩他媽終於忍受不住,在兒子的頭上打了一下,將他再次強行拖走,並給了新娘子一個背身。或許平日受教訓慣了,小孩竟然沒哭,算是給了全車的大人十足的面子。

我想起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場景。小孩正津津有味地吃糖——當然了,他必然是在公開場合才肯吃的。他吃得鼻涎邋遢的,哈喇子混着糖汁,溢滿嘴角。大人逗小孩玩,說:你吃啥呢?小孩說:糖。大人說:你把糖給我嚐嚐。小孩子立刻做出很苦的樣子,言語誇張地說:這是藥藥,很孬的。

今天僅僅角色換位,趣味就不同了。

碰巧的是,回縣城的時候,我竟然和這娘倆又見面了。我們互打招呼,小孩手多了一桶罐裝飲料,喝得有滋有味,咂咂有聲,直到飲料桶都搖不出聲音了,小孩還不時地仰着頭咂着裏面可能殘留的汁液。

下得車來,我和這娘倆打再次打個招呼,分頭東西而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