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23篇)

本文已影響 2.57W人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散文吧?廣義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韻和句式工整的文章體裁,與韻文、駢文相對。你知道怎麼才能寫好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2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林清玄經典散文(精選23篇)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

公共汽車經過臺北市信義路,在市貿中心前面看見兩棟新蓋好的大樓,樓上有一塊巨大的招牌:

來征服我吧!搶佔東區的一席之地。

那招牌的巨大令人感到荒誕,我想到要搶佔東區的一席之地也很不容易,因爲東區的士地一坪四百萬,房子一坪都在五十萬以上。

這輩子我大概無緣來搶佔東區的一席之地了!我心裏這樣想,感到有些悵惆。

正想着的時候,車往前開了一百米,我望向窗外,發現和那兩棟大樓的同一邊,有一座巨大的公墓。

我的腦中閃過招牌上的句於:來征服我吧!搶佔東區的一席之地!

這塊招牌拿來這公墓前掛着,也很適合呀!

在這個慾望橫流的城市,許多人盡一生的努力,想要去搶佔東區的一席之地,可能到幾十年後才發現佔錯邊了,差一百米。

差一百米就差很多了。

我們不應該把短暫渺小的人生用在慾望的追逐,因爲這世間的一切,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被人所搶佔。

喜悅的香 有一種春天開的花,名字叫作含笑。

含笑花真的和它的名字相像,它是含苞時最香,花瓣一張開,香氣就散走了。含笑因此是少女的笑,含着喜悅與羞怯的笑,不像圓仔花那樣開懷大笑,也不像聖誕紅那樣肆無忌憚的笑。

含笑花的花期很長,從春天可以開到秋天,如果在院子裏種了一棵含笑花,整年,屋裏屋外部有了笑意。

在含笑盛開的春日,採一些含笑花以小白瓷盤盛着,放在茶几上,空氣中都有好香,屋裏顯得更潔淨。

我時常會想起第一個爲含笑花取名的人,那人是在花香中看見了笑意?或者是飽含喜悅時看見了小白花呢?那一定是個少女吧!只有春天少女那樣喜悅、那樣純淨、那樣細膩的心,纔會看見花中的笑容吧!

但願我們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帶着微笑,面對世界。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2

從前有一個禪師叫作無相大師。無相大師給弟子開示的時候,常常跟他們說:修行就是要寧願作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纔可能證悟,纔有可能開悟。

因爲常常講,所有的弟子都已經記住了:師父常常說寧作禕 瓜。

有一天突然下大雨,廟裏漏雨漏得浙哩嘩啦,大師大聲叫弟子趕快來接雨,但是很多弟子不在,只剩兩個,聽到師父叫,趕快拿了桶子來接雨。

一個弟子拿一個很小的桶子衝出來。無相大師看了就說:雨下得那麼厲害,漏了好幾個地方,只拿了一個這麼小的桶子,真是傻瓜。這個弟子就很不高興,心想:匆匆忙忙跑出來接雨,結果師父還罵我傻瓜。

第二個徒弟因爲太緊張了,拿了一個竹簍子衝出來,要接雨的時候呆住了。無相大師心裏想:怎麼傻成這樣?怎麼有這麼傻的徒弟?就很不高興罵他說:你真的是個大傻瓜!這個弟子一聽,非常開心,心想:師父一直都在鼓勵我們要作傻瓜,現在竟然說我是個大傻瓜,這一定是在讚歎我了不起。這樣起了歡喜心,心開意解,得到了開悟。這個弟子究竟開悟到什麼呢?

大概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打破分別心。當我們聽到別人批評我們的語言的時候,我們可以生氣、不開心,我們也可以不生氣,寧可作傻瓜,很開心,就像我們看到一個碗,可以想:這個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個洞。但也可以反過來想:這個碗雖然破了一個洞,但還是很漂亮!

第二,從悟的境界來講,傻瓜可能比較容易得到開悟,傻瓜並不是真傻,而是在生活裏面沒有心機,保持在一種純然的狀態。

我們不要對人生有那麼多的計較,因爲這個計較和分別,正好是阻礙我們開悟,或者認識人生真價值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學習赤子、寧作傻瓜,那麼我們就會生起單純的心。

就像我們修行,每天都花時間在那兒叨叨唸念,是在做什麼?整天在那兒打坐,是要幹什麼?別人看起來是沒有價值的,如果你打坐一小時,給你一百元,你就覺得很有價值,但是不能用這樣子來衡量,因爲這世間許多東西是無價的!

我們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較差的人,他們是非常單純,非常純淨的。我們通常沒有那麼純淨,因爲我們是聰明人,聰明人就是比較執著於有的人,要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三天沒有效果就換一件事情。通常都比較實際,比較現實,比較會計算,比較會營謀,這樣的人叫聰明人。因此聰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滿滿的,他沒有心靈空間,他每天都在算,做這件事可以賺多少錢,明天加起來就賺多少錢,他永遠不會做賠錢的生意。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修行要保持內在的空間,在世人都迷亂的時代,我們在內心裏清明就好,外表上寧可作傻瓜。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3

那天路過臺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大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

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裏走,在田野上閒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競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裏毫無愧色,夏日裏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困裏去採蓮子,對於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麼樣的辛苦在維護一池蓮,使它開花結實。

“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採蓮謠。紅花豔,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乃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採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採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爲種蓮人家採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話的蓮子,蓮田裏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裏。

採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採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裏。採回來的蓮蓬先挖出裏面的蓮子,蓮於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

蓮子剝好後,還要用細針把蓮子裏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藥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爲什麼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採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採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裏的蓮藕了。

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採蓮的人要防備田裏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蛙,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採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

小孩子把蓮葉捲成杯狀,捧着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穫也有快樂的一面。

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後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淨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寶相莊嚴,彷彿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於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背後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

誰知道一朵蓮蓬裏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裏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

我陪着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梭巡,看他走在佔地一甲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採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裏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

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爲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着結成一片,站着也疊成一片,在田裏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4

去年聖誕節,在電視上看到教宗保祿六世在梵蒂岡的子夜彌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個金鉢裝着的檀香,正點燃着,傳說藉着這一盞馨香,可以把於民們祈禱的聲音上達於天庭。我看到教宗提着香鉢緩緩搖動祈禱,香菸嫋嫋而上,心裏感到一種莫名的感動。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當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還有天主教基督教時,已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

有一次我問父親,基督教天主教到底與我們的佛教道教有什麼不同呢?父親漫不經心的說:“他們不拜拜,也不燒香。”這個回答大抵是對的,但後來我發現,“祈禱”在本質上與“拜拜”並無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燒香。

當我看到教宗在聖壇上燒香,那種感覺就使我幼年的經驗從遙遠的記憶長廊中浮現出來。教宗手上的一盞香與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層的意義裏是相同的,都是從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們嚮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廟裏,發現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爲什麼焚了香以後,大上的諸神就知道我們的心願呢?這個傳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不知道。依我推想,在無形中上升的煙,因爲我們不知它飛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爲我們心靈與願望的寄託。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論何時,只要看到一住香,心靈就有了安定的力量;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縷煙,而是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神藉着那一縷煙,聆聽了我們的聲音。

一位朋友從外國回來,送我一束西藏異香,香袋上寫滿了遷延扭曲的西藏文。由於它來自天寒的北方,輾轉那麼不易,使我一直捨不得點燃,好像用了以後,它燒盡了,就要損失什麼一樣。

春天以來,接連下了幾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醃製了,變酸發黴了,每天在屋子裏繞來繞去,真是令人氣悶。

打開窗,那些春雨的細絲隨着微風飄進屋來,屋子裏總是有着濡溼的氣味,有一天,我心愛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爲連日的陰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着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憂愁紛亂起來。

我從櫃子裏取出那一束西藏異香,在香案上點了一支。那香比一般廟裏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煙也是凝聚着的,過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裏猛然間瀰漫着一股清香。

香給人的感覺是溫馨而乾燥的',抗拒着屋內的潮溼。我坐在書桌前,不看書,也不工作,只是靜靜的冥想,讓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憂鬱與紛亂緩緩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來。

我是喜歡雨的,但雨應該是晴天的間奏,而不能是天氣的主調;一旦雨成爲天氣的主調,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樣,交錯着找不到一個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無可如何的事,這時就在屋裏點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卻像大雨的原野裏有一座涼亭,爲我保有了一塊於淨的土地——那時是,在江南的雨勢裏,還有西藏草原的風情。

喝茶常常不是爲了解渴,而是爲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飲盡,而是一點點細品。

所有的茶裏我最愛凍頂烏龍。凍頂不像香片那麼浮,不像清茶那麼澀,不像普洱那麼苦,也不像鐵觀音那麼硬;它的味道是拙樸的,它的顏色是金澄的,可以細細地品嚐。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愛凍頂,送來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陳年凍頂,罐於上寫了“沉香”兩個字,沉香的色澤比凍頂要濃,氣味卻完全改變了。烏龍雖拙,還是有一點甘香,沉香卻把甘和香蘊藏起來,只剩下真正的拙,絲毫沒有火氣,好像是從記憶中滌濾過的;記憶有時是無味的,卻千疊萬壑的幽深,讓人沉潛其中,不知歲月的流轉。

中國人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覺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躥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當然是在雨天,屋裏點起一炷香,當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動時,泡一壺沉香,看煙香嫋嫋,而茶香盈胸,那時真可以做到寵辱皆忘的境界。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5

山上有一種蟬,叫聲特別奇異,總是吱的一聲向上拔高,沿着樹木、雲朵,拉高到難以形容的地步。然後,在長音的最後一節突然以低音“了”作結,戛然而止。傾聽起來,活脫脫就是:

知——了!

知——了!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蟬如此清楚的叫着“知了”,終於讓我知道“知了’這個詞的形聲與會意。從前,我一直以爲蟬的幼蟲名叫“蜘蟟”,長大蟬蛻之後就叫作“知了”了。

蟬,是這世間多麼奇特的動物,它們的幼蟲長住地下達一兩年的時間,經過如此漫長的黑暗飛上枝頭,卻只有短短一兩星期的生命。所以莊子在《逍遙遊》裏纔會感慨:“惠蛄不知春秋!”

蟬的叫聲嚴格說起來,聲量應該屬噪音一類,因爲聲音既大又尖,有時可以越過山谷,說它優美也不優美,只有單節沒有變化的長音。

但是,我們總喜歡聽蟬,因爲蟬聲裏充滿了生命力、充滿了飛上枝頭之後對這個世界的詠歎。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聽萬蟬齊鳴,會使我們心中盪漾,想要學蟬一樣,站在山巔長嘯。

蟬的一生與我們不是非常接近嗎?我們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陰用在學習,渴望利用這種學習來獲得成功,那種漫長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樣;一旦我們被世人看爲成功,自足的在枝頭歡唱,秋天已經來了。

孟浩然有一前寫蟬的詩,中間有這樣幾句:

黃金然桂盡,

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

聞蟬但益悲。

聽蟬聲鳴叫時,想起這首詩,就覺得“知了”兩字中有更深的含義。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邊在樹上高歌,一邊心裏坦然明瞭,對自己說:“知了,關於生命的實相,我明白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6

1、有時候,兀自在黑夜中行着,將大街走成一條細細的小巷,那種蒼涼古樸的細緻便猛然升起,於是想舞劍想舞成朵朵劍花,此樣的感情一旦升起,就隨着月下的獨影一直長到遠方去,止也止不住的,可是長夜將盡,發現囊中已經遺失的劍簇,任是豪氣干雲,在無人的空巷內在無聲的悽寂裏在黯淡的夜色中,即是呼風喚雨的手揚起,最多也只是一種無效的手勢吧。

2、分離的神傷若欲雨前的黑雲無邊無涯地罩下,努力地壓抑艱苦地想忘卻,它竟毫不留情的在靜脈中靜靜地流着。或者已經等待了太多的夜晚,或者要考驗情意的堅摯。離別的傷悲由你的眼底汩汩閃現,在無意藍而自藍的天色下,我由淚哭訴出我的愛,說不出的心裏層層疊疊的顫動。

3、我真地不肯相信是一種痛苦,也許劍被磨鈍了,也許我是一本攤開扉頁的書,但是在苦讀書中的文字篇章時我害怕,也驚喜,由於翻過的頁中有太多的嘆息才害怕,由於後來的篇章裏顯示着精彩的未知才驚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條不妥的路,微小的感觸已然難以遮掩它們的不足道。

4、我只希望在這個澄明的湖底輕泛着心靈的小舟,湖外有山,山外有海,海外有喧囂的世界。可是我不願去理會,因爲此地連漣漪都是平靜的。我可以酣臥着,可以把每個星星都亮成燈火,把每一絲空氣都凝成和風,所有的豪華都隱在雲山海外,真淳則在有月光的時候,自湖底幽幽地浮上來。

5、生活裏的記憶就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着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驛馬,每次回頭,過去的事物就永遠成爲離自己遠去的旅店,所有的歡樂與苦痛,所有的沉澱與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在那些旅店裏,到當天傍晚我們就要投宿另一家旅店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7

我喜愛這本書,不爲別的,只爲他文章字眼中的那幾分精彩的滄桑。

讀一個人的選集,如看一個人的人生;讀一個人選集的精彩片段,猶如在踏勘着他人生的軌跡。在林清玄的文中,看到的其實是他自己的昨天在寫明天,林清玄所寫下的那一片篇篇優美的文章,總是與我的心同頻共振。

在他筆下的字眼裏,我總是能讀到清清玄玄的幾分奧妙,如濃濃的幾分鄉愁,如對紅塵俗世的疲憊與厭倦;亦如對那茫茫未來的不安與彷徨……也許是隔了幾十年歲月的滄桑吧!我只能讀到這幾分玄奇,卻無法真正地去讀懂它。

從《立刻完成的靈藥》中,我感受到了:人的成長唯獨不可缺少的便就是時間了,時間也變成了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我從《活的鑽石》中,明白到了一切事物都重在意義,而不重在外表;我又從《生命的化妝》裏,知道了最好的化妝其實就便是一個真實的自我;讀《發芽的心情》我懂得了面對挫折與困難時,熬過去,便則是成功;我讀《桃花心木》,又曉得了生活得靠我們自立;我又讀《在夢的遠方》,讀到了有些夢想雖然是遙不可及,但只需要堅持,變就能成功……林清玄那一個個清麗的文字,帶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感受……

書中的一切都這麼自然、寧靜;親情、愛情、友情,至淡至真。他在文章中藉助佛教禪宗的頓悟、空靈,來闡述人生的價值與開掘了生命那無窮的底蘊。每一篇文章都是幽雅清韻的,如同一碗帶着茗香的清茶,值得你去細細的品味。

把書放在牀頭,睡覺前讀幾篇,然後便能安然的入睡,在夢中去參悟它;在書桌前,一邊喝着一杯熱茶,一邊讀着它,讓一縷清風吹進你的心房。

林清玄散文,去感悟它,感悟到的是——“五味”的人生!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8

每個假期,大隊部都會介紹一些好書給我們,這個假期的是<獅王><林清玄散文自選集><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林清玄散文自選集>。

說是散文,當然是分成許多故事傳說,對我感觸最深的是<海獅的項圈>這篇散文。主要講了"我"在漁人碼頭觀看海獅。兩位老師帶領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戶外教學,老師給小朋友講起了碼頭裏那隻戴"項圈"海獅的故事傳說。這隻海獅小時候在海里看到了項圈,就好奇地戴上了,可怎麼也拿不下來了。小海獅慢慢長大,項圈越來越緊,最後陷進了肉裏。再後來小海獅被保護海洋的工作人員發現,剪掉了項圈,卻留下了傷口。

讀了這個故事傳說,我覺得那個往海洋裏亂丟項圈的人太可惡了,這樣亂丟垃圾不僅破壞了海洋的環境,也使小海獅差點丟了性命。再想想,我每次去海邊,總能看到很多人把燒烤用過的一次性物品及吃剩的垃圾,及用破的游泳圈等物品直接丟在沙灘上,一漲潮,海水就把所有垃圾帶進大海。看了這篇故事傳說,我下定決心不再讓更多垃圾流入大海,看到垃圾就撿起,看到別人亂丟就及時制止,千萬不能再讓更多的海洋生物慘死在這些垃圾手下。這樣才能海更藍,水更清,生物們才能生活的更好!

同學們,快去翻開這本書吧!很多生活哲理在等着你!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9

林清玄先生可是臺灣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創作無數,還有不少文章入選了小學語文教科書教材,我很喜歡這一位高產作家。今天,我又讀了他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精選》。

《林清玄散文精選》是林清玄老先生花費了畢生的心血以及一生的精力寫出來的,可以說是林清玄文學思想的一個結晶,他將教會人們學會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心軟心除障礙,將自己的人生活得更精彩。這本書分別以“智慧”、“自在”、“清淨”、“慈悲”爲主題,以“不辯”、“不看”、“不聞”、“不爭”作爲作者林清玄的答案,像一道自問自答的應用題,令人受益無窮。

作者在文中序言中講道:“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了。”是的,倘若我們能夠做到每天努力一點點,一天進步一絲絲,哪怕只有遊絲般的進步,那也是一種成功啊!人們爲什麼不這麼做呢?不是很愜意的人生嗎?人的一生中,可以有雄心壯志,但不可以毫無志氣,無志氣的人,不論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會表現出一副行屍走肉般的模樣。

每天都要有進步——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選》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示。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0

有時候回想起來,我母親對我們的期待,並不像父親那樣明顯而長遠。小時候我的身體差、毛病多,母親對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個,就是祈求我的健康。爲了讓我平安長大,母親常揹着我走很遠的路去看醫生,所以我童年時代對母親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醫生。

我不只是身體差,還常常發生意外。3歲的時候,我偷喝汽水,沒想到汽水瓶裏裝的是番仔油(夜裏點燈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頓時兩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過去了。母親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醫生,那天是大年初二,醫生全休假去了,母親急得滿眼淚,卻毫無辦法。

好不容易在最後一家醫生館找到醫生,他打了兩個生雞蛋給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張開了。直到你張開眼睛,我也在醫院昏過去了。母親一直到現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還心有餘悸,好像撿回一個兒子。聽說那一天她爲了抱我看醫生,跑了將近10公里。

由於我體弱,母親只要聽到什麼補藥或草藥吃了可以使孩子身體好,就會不遠千里去求藥方,抓藥來給我補身體,可能是補得太厲害,我6歲的時候竟得了疝氣,時常痛得在地上打滾,哭得死去活來。那一陣子,只要聽說哪裏有先生、有好藥,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兩年,什麼醫生都看過了,什麼藥都吃了,就是好不了。有一天,一個你爸爸的朋友來,說開刀可以治疝氣,雖然我們對西醫沒信心,還是送去開刀了。開一刀,一個星期就好了。早知道這樣,兩年前就送你去開刀,不必吃那麼多的苦。母親說吃那麼多的苦,當然是指我而言,因爲她們那時代的媽媽,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的苦。

過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兒麻痹,一星期就過世了,這對母親是個嚴重的打擊。由於我和大弟年齡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愛都轉到我的身上,對我的照顧可以說是無微不至,並且在那幾年,對我特別溺愛。

例如,那時候家裏窮,吃雞蛋不像現在的小孩可以吃一個,而是一個雞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母親切白煮雞蛋有特別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車衣服的白棉線,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樣大,然後像寶貝一樣分給我們。每次吃雞蛋,她常背地裏多給我一片。有時候很不容易吃蘋果,一個蘋果切12片,她也會給我兩片。有斬雞,她總會留一碗雞湯給我。

可能是母親的照顧周到,我的身體竟然奇蹟似的好起來,變得非常健康,常常兩三年都不生病,功課也變得十分好,很少讀到第二名。我母親常說:你小時候讀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園躲起來哭,要哭到天黑纔回家,真是死腦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嗎?

但身體好、功課好,母親並不是就沒有煩惱。那時我性格古怪,很少和別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個人玩,有時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語,即使是玩殺刀,也時常一人扮兩角,一正一邪互相對打,而且常不小心讓匪徒打敗了警察,然後自己蹲在田岸上哭。幸好那時候心理醫生沒有現在發達,否則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時莊稼囡仔很少像你這樣獨來獨往的,滿腦子不知在想什麼。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發呆,我就坐在後面看你,那樣看了一下午,後來我忍不住流淚,心想:這個孤怪囡仔,長大後不知要給我們變出什麼出頭,就是這個念頭也讓我傷心不已。後來天黑,你從外面回來,我問你:你一個人坐在田岸上想什麼?你說:我在等煮飯花開,等到花開我就回來了。這真是奇怪,我養一手孩子,從來沒有一個坐着等花開的。母親回憶着我童年一個片段,煮飯花就是紫茉莉,總是在黃昏時盛開,我第一次聽到它是黃昏開時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開。

我15歲就離家到外地讀書了,母親因爲會暈車,很少到我住的學校看我,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少了。她常說:出去好像丟掉,回來好像撿到。但每次我回家,她總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給我吃,然後在我的揹包塞滿東西。我有一次回到學校,打開揹包,發現裏面有我們家種的香蕉、棗子;一罐奶粉、一包人蔘、一袋肉鬆;一包她炒的麪茶、一串她綁的糉子,以及一罐她親手淹漬的鳳梨竹筍豆瓣醬一些已經忘了。那時覺得東西多到可以開雜貨店。

那時我住在學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學都說是小過年,因爲母親給我準備的東西,我一個人根本吃不完。一直到現在,我母親還是這樣,我一回家,她就把什麼東西都塞進我的包包,就好像臺北鬧饑荒,什麼都買不到一樣。有一次我回到臺北,發現包包特別重,打開一看,原來母親在裏面放了八罐汽水。我打電話給她,問她放那麼多汽水做什麼,她說:我要給你們在飛機上喝呀!

高中畢業後,我離家愈來愈遠,每次回家要出來搭車,母親一定放下手邊的工作,陪我去搭車,搶着幫我付車錢,彷彿我還是個3歲的孩子。車子要開的時候,母親都會倚在車站的欄杆向我揮手,那時我總會看見她眼中有淚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寫我的母親是寫不完的。我們家5個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親,其他的都高飛遠揚了,但一想到母親,好像她就站在我們身邊。

母親常說: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只要堅持,就可能實現。她自己是個保守傳統的鄉村婦女,和一般鄉村婦女沒有兩樣,不過她鼓勵我們要有夢想,並且懂得堅持,光是這一點,使我後來成爲作家。

作家可能沒有做官好,但對母親是個全新的經驗,成爲作家的母親,她對鄉人談起我時,爲我小時候的多災多難、古靈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1

每到一個地方,我總會撿一些當地的石頭回來作紀念,有些朋友無法理解,會問我:“石頭究竟有什麼價值呢?”

“石頭並沒有真正的價值,它是一個地方最好的紀念,是緊錢也不能買到的。”我說。

在我們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個石頭、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訴說自己的價值,只是有緣的人才能看見罷了。

一個黑色的石頭可能比一張鮮紅的緞子更明亮。

一件母親縫製的粗布衣裳,卻比閃閃發亮的新衣更溫暖。

一棵林間的小樹,有時比嬌貴的蘭花更令人動容。

甚至連每個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爲愛存在,有些爲學習存在,有些爲生命的美好而存在。

只有一個人確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纔可能成爲更自信、更深情、更溫柔的人。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2

搭朋友的便車,去看另一個朋友,車子先走敦化南路,轉南京東路,再轉中山北路。

我正注視窗外流過的人、車、樹木,開車的朋友突然指着窗外的大樓說:“你看這些人多麼有錢,有很多大樓是屬於同一個財團,甚至是同一個人的。”言下頗有羨慕之意。

“那有什麼好呢?背了愈多的財富,放下就更難呀!”我說。

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擁有百億資產,七十歲以上的人,還有很多人每天煩惱去何處開工廠;清晨就要趕去早餐會報;中午要看股票行情;連在路邊散個步、吃一碗蚜仔面線也不可得呀!

“像我們沒有財富的背累,又沒有權勢要爭奪,也不必拼命去博取名望,想和朋友喝茶就可以出發纔是最幸福的。”我一說,朋友露出了笑容。

我告訴朋友,我在年紀尚小的時候,常在田間幫忙農作,要扛着稻穀或挑着香蕉在田埂行走,大人的教導裏,最重要的一項是放下和提起同等重要,扛起時沒有順勢而爲,就會“煞到中氣”,放下時沒有順勢而爲就會“閃到腰子”,都是非常嚴重的。

你看!冬日難得的晴天,放下對財富、權勢、名聲的營謀,去喝今年難得的冬茶,真是感到幸福。

或者,有百億資產者也有我們不知的幸福,我們用不着知道,只要我們深知放下的幸福也就好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3

坐計程車,司機正好是我的讀者。在疾駛的車上,他問我:“林先生,請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這是第一位問我關於生命意義的計程車司機,一時之間使我怔住了。

我的腦海浮現出我讀中學時,學校大禮堂門口的對聯。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如果一個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沒有開展,沒有對世界有益,那麼他就白活了吧?

我對計程車司機說:“生命的意義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靈與智慧的增長,每一天都對世界有一些奉獻與利益。”當我這樣說着,車於正好穿過有美麗行道樹的仁愛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麼美呀!

我們增長自己的智慧,是爲自己開一朵花;我們奉獻世界的心,是爲世界開一朵花。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4

在公園裏看兩位老人下圍棋,他們下棋的速度非常緩慢,令圍觀的人都感到不耐煩。

第一位老人,很有趣地說:

“嘿!是你們在下棋,還是我在下棋?我們一個棋考慮十幾分鍾已經是快的,你知不知道林海峯下一顆棋子要一個多小時。”

旁邊的老人起鬨:“未見笑!自己比爲林海峯。”

第二位老人,看起來很有修養地說:

“你們不知道,圍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則殺氣騰騰,不像是朋友下棋了。何況,當第一個棋子落下,一盤棋就開始走向死路。一步一步塞滿,等到圍棋子滿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盤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這段看似意有所指的話,使旁邊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盤棋,都不再有人催趕或說話。

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5

在百貨公司的玩具部,見到一個孩子因急着看玩具,急速奔跑而跌倒了,發出巨大的響聲。

旁邊看着的大人都驚呼着:“這一下一定跌得不輕!”

沒想到,那看來只有五六歲的孩子立刻跳起來,看着旁邊一臉驚慌的大人,粲然地微笑,馬上跑過去看他的無敵鐵金剛了。

我對一起逛百貨公司的太太說:“這如果是一個大人,可能立刻就要送醫院急診了。”

確實,如果我們像一兩歲的孩子學步一樣,整天跌倒,我們可能要一直住在醫院裏。如果我們像五六歲的孩子整天衝撞倒地,可能要常常在醫院掛急診。

小孩子爲什麼一直跌倒而無礙呢?

我想是因爲他們不恐懼跌倒,也不抗拒跌倒,跌倒是必然的,站起來也就成爲必然,大人又恐懼、又抗拒跌倒,一跌倒自然就受傷了。

另一個原因是,小孩子活在眼前,在站起來的那一刻,馬上就把跌倒的痛楚忘記。

第三個原因是孩子的身心柔軟,像是一隻小貓一樣,能在跌倒時減少傷害。

最後的原因,是要感謝天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給孩子一個面對跌倒的本事。

我從孩子跌倒而不受傷的那一幕,似乎找到一些哲學,在真實的生活裏,我們也會跌倒,如果我們能不恐懼、不抗拒,活在眼前,身心柔軟,常懷感恩之心,跌倒就不會受傷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6

我很喜歡一則關於苦瓜的故事:

有一羣弟子要出去朝聖。

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着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

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

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

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

這真是一個動人的教化,苦瓜的本質是苦的,不會因聖水聖殿而改變;情愛是苦的,由情愛產生的生命本質也是苦的,這一點即使是修行者也不可能改變,何況是凡夫俗子!我們嘗過情感與生命的大苦的人,並不能告訴別人失戀是該歡喜的事,因爲它就是那麼苦,這一個層次是永不會變的。可是不吃苦瓜的人,永遠不會知道苦瓜是苦的。一般人只要有苦的準備,煮熟了這苦瓜,吃它的時候第一口苦,第二三口就不會那麼苦了!

對待我們的生命與情愛也是這樣的,時時準備受苦,不是期待苦瓜變甜,而是真正認識那苦的滋味,纔是有智慧的態度。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7

原文:

我和一位朋友參觀一處數有年代的古蹟,我們走進一座亭子,坐下來休息,才發現亭子屋頂上刻着許多繁複、細緻、色彩豔麗的雕刻,是人稱“藻井”的那種東西。

朋友說:“古人爲什麼要把屋頂刻成這麼複雜的樣子?”

我說:“是爲了美感吧!”

朋友說不是這樣的,因爲人哪有那麼多的時間整天擡頭看屋頂呢!

“那麼,是爲了什麼?”我感到疑惑。

“有錢人看見的天空是這個樣子的呀!繽紛七彩、金銀斑斕,與他們的珠寶箱一樣。”這是我第一次聽見的說法,眼中禁不住流出了問號,朋友補充說:“至少,他們希望家裏的天空是這樣子,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

朋友似笑非笑地看着藻井,又看着亭外的天空。

我也笑了。

當我們走出藻井的涼亭時,感覺單純的藍天,是多麼美!多麼有氣派!

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爲無雲始覺高,我突然想起這兩句詩。

賞析:

時下有句廣告詞非常流行:“睡個好覺天都藍了。”這似乎在向人們傳遞着這樣一個信息:現在有許多人的天空已經不存在藍色。不是嗎?商人在旺銷季節忙進忙出,日收鬥金,盤算打點,哪有工夫擡頭看天,又怎麼知道天是藍色的;銷售淡季,或哀嘆憂愁無進還出,或打牌小賭驅逐無聊,心中無藍色,又哪有心情仰視天空。農民忙完農活又拋妻別子外山打工,只顧低頭趕路找工作,累了矇頭便睡,他們的作息時間表裏排不下仰望天空的課程。還有呢,下崗工人的天空是低保,是救濟;學生的天空是作業,是試卷,是分數,是補課;教師的天空密佈着的是升學率的大表。

“人的腦子塞滿錢財就會覺得天空不應該只是藍色,只有一種藍色的天空,多無聊呀!”這是作者的朋友推測那個已有些年代的建藻井的有錢人的心態,當屬一筆虛寫。看得出,作者及其朋友對這樣的“有錢人”均冷嘲態度,他們認爲,藻井外的天空那單純的藍色“是多麼美!多麼有氣派!”“水因有月方知靜,天爲無雲始覺高。”這纔是作者所褒揚的生活真諦,當屬一筆實寫,即短文采取以虛襯實的寫法,向讀者傳遞着披着佛光的生活智慧。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集東方審美智慧與佛家哲學情思於一爐,虛虛實實,虛中生實,啓人心智,授人哲理,這篇《天空》也不例外。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你不能控制風暴,但你可以改變帆的方向。是的,面對現實,我們芸芸衆生,凡夫俗子,都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商人、農民、下崗工人、學生、教師等等都有自己的一方雲天,遮住了美麗而氣派的藍天,那是因爲你沒有走出帶藻井的亭子,你完全可以到亭外來,師法自然,水有月,天無雲,你會感受到天的純藍,心情也會隨這靜美的藍色,交相互動,互動生輝,多了一種藍色,你的“天空”就會更高。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8

一個青年爲着情感離別的苦痛來向我傾訴,氣息哀怨,令人動容。

等他說完,我說:“人生裏有離別是好事呀!”

他茫然的望着我。

我說:“如果沒有離別,人就不能真正珍惜相聚的時刻;如果沒有離別,人間就再也沒有重逢的喜悅。離別從這個觀點看,是好的。”

我們總是認爲相聚是幸福的,離別便不免哀傷。但這幸福是比較而來的,若沒有哀傷作襯托,幸福的滋味也就不能體會了。

再從深一點的觀點來思考,這世間有許多的“怨憎會”,在相聚時感到重大痛苦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離別這件好事,他們不是要永受折磨,永遠沉淪於恨海之中嗎?

幸好,人生有離別。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離別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淚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離別最好,霧散雲消看見了開闊的藍天。

可以因緣離散,對處在苦難中的人,有時候正是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聚與散、幸福與悲哀、失望與希望,假如我們願意品嚐,樣樣都有滋味,樣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高僧弘一大師,晚年把生活與修行統合起來,過着隨遇而安的生活。

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只配一道鹹菜。

夏丐尊不忍的問他:“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

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丐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着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我覺得這個故事很能表達弘一大師的道風,夏丐尊因爲和弘一大師是青年時代的好友,知道弘一大師在李叔同時代,有過歌舞繁華的日子,故有此問。

弘一大師則早就超越鹹淡的分別,這超越並不是沒有味覺,而是真能品味鹹菜的好滋味與開水的真清涼。

生命裏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滋味。

情愛中的離別是鹹的,鹹有鹹的滋味。

生活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滋味。

我對年輕人說:“在人生裏,我們只能隨遇而安,來什麼品味什麼,有時候是沒有能力選擇的。就像我昨天在一個朋友家喝的茶真好,今天雖不能再喝那麼好的茶,但只要有茶喝就很好了。如果連茶也沒有,喝開水也是很好的事呀!”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19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奧祕不比的之前的兩位作家的散文顯而易見,但細膩的程度卻與之前的兩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親給我買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專門寫給孩子們的。他說:我並不期許我的孩子在課業上得第一,但我期許他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渾濁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世界,擁有快樂。

這本自選集是他對少年的期許,不止是寫給他自己的孩子的,還是寫給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遠擁有這四顆心。

我在這本自選集中最喜歡的散文是軟枝楊桃,是選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鄉下看見了兩棵野生的軟枝楊桃樹。楊桃樹的盛產使作者吃驚,因爲不使用肥料,楊桃樹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結如此多的果實。更讓作者吃驚的是,這麼好的楊桃卻沒有人採收、也沒有人願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當作者站在楊桃樹下一看,就明白了。這兩顆楊桃樹由於沒有使用過農藥,所以楊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蟲鳥咬過的痕跡。所以沒有人會吃這樣的楊桃。這就讓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對作者說:我們人自以爲聰明,其實比蟲鳥還笨。那些沒有噴農藥的水果外表雖醜,蟲鳥都喜歡吃;而那些噴了農藥的水果,外表雖美,蟲鳥的不會吃,知道吃了有害降。人只注意外表的美醜,蟲鳥卻看見了更深的內在啊!

讀完這篇散文,通篇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有深層的含義。

這片散文使我頓悟:我們不論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注重內在。蟲鳥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不揚被我們拒之門外;蟲鳥不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美麗是我們敞開大門。這是我們的短時近利所造成的。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表面的好看,而忽視內在的毒素時,真正清淨的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應該多注意實而不華的事物而不是華而不實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對於林清玄而講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筆下,每一個道理都需要你慢慢發掘

林清玄散文的風格是細膩、溫暖、深入人心的。與他那粗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資料就閱讀他的散文,那麼你定會認爲林清玄是位秀氣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發現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描述的,這個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當你回過頭品味時,你可能就會領悟到人生了。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20

今年寒假,我讀了林清玄散文草草一翻就被他清麗的文字所打動。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幾句平淡的話語,足以讓人一遍遍地反覆回味,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歡在牀頭放着一本林清玄的書,睡覺前細細地閱讀幾篇,來一次心靈的洗滌方可安靜地睡去,一切禪理在夢中參透。

他的筆下盡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他的筆下賣花是有修行有善緣的職業,賣花的大嫂連笑容都是溫婉的,如花的;賣大碗茶的阿婆是寺廟裏不可或缺的一景;種出特大芒果的老農是神奇的;海邊賣貝殼的老人都是令人敬仰的。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品他的書,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熱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爲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在寒冷的冬天,你不妨泡上一杯熱茶,翻一翻林先生的書,讓一縷暖風吹進你的心房。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21

最近讀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文學底蘊,以及他對人生和世界的參悟所吸引。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啓迪。

喜歡在安靜的夜晚,藉着柔和的燈光,手捧一杯香茗,靜靜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這種感覺是那樣的美妙,與心靈對話,與大師對話,獲益匪淺。讀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對心靈的洗禮。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這些文字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爲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這也許與他深諳佛理不無關係,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摯的文字普寧衆生的心靈。他說不動的山,也說流動的雲,他說不變的芒草,也說無常的芒花,他說歡愉的短暫,也說憂傷的恆久,無論是在山頂,還是在紅塵,林清玄總讓自己靈光閃動,筆耕不輟,做一個徜徉於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讀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妝一文後,感觸頗深。是啊,最好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們不需要用語言、行動來僞裝自己、粉飾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雖然生的化妝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我們要從內在裏改革。是的一個人就算是再美麗,卻沒有氣質和內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個人用太多的語言、行動來粉飾自己,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虛僞。

現在也不再是那個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華、氣質和內在美,無論你是美麗還是醜陋,都會有人賞識你,不會懷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裏如一,誠實無欺、心智純正、靈魂純淨。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眼中的自己,別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無須粉飾,更不需要華麗的僞裝。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聖潔的雕刀,會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塊衝浪的帆板,奮力拼搏,纔不會被海水吞沒。

美麗,無所不在。

醜陋,也無所不在。

愛,無所不在。

恨,也無所不在。

因爲,心念無所不在。

合攏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樓外的月朗星稀。讓他幻化流螢,成爲夜間的風景,變做風,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潤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無比純淨的生活。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22

初讀《林清玄散文》,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汲清泉,在這浮華人世滌盪心塵,開啓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麗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每當我遇到學習中的問題,難以自拔、難以割捨時,我就會閱讀《林清玄散文》。有時候,我真的感覺迷茫,不知所措,我就像一頭迷了路的獅子,不知何去何從。我感覺我並不快樂,唯一能讓我求得心靈的慰藉,那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選》。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纔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讀着大神的散文,我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蘊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溼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出蓮花”,“清靜之道”,“吾心似秋月”。

如果有一天坎坷了,挫折到我,我們大可以不必以爲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的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鬆的面對世界。

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林清玄經典散文 篇23

輕輕地捧着一本《林清玄散文》,純白色的封面上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亭亭地在荷葉中間玉立着,猶如一位孤傲的不可一世的皇后,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苞從荷葉的一角窺探出一個小小的腦袋,可愛極了。

林清玄,臺灣人,現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氣,文章中雖然沒有什麼大道理,但是卻蘊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歡的是他的《星落尼羅河》。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埃及旅遊看見尼羅河的所見所聞。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尼羅河又是埃及的母親河,幾千年來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沒見到尼羅河之前,林清玄曾經幻想着尼羅河是一條清澈乾淨的河流,但是當林清玄第一次看見尼羅河只不過是一條渾濁不堪的“臭水溝”時,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導遊說:“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敵人。”

跟隨者旅遊團沿着尼羅河繼續往前走,遠離都市的繁華,羅河水越來越乾淨,當林清玄隨着旅遊團來到一個小山村時,他所見到的尼羅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見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到處是鳥語花香。想起導遊的那就話“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敵人。”還真的很有道理。工廠排出的工業廢氣,汽車排出的尾氣,人類製造的垃圾,這都是生態環境的敵人。

來到羅河就一定要去看亞瑟文水壩。亞瑟文水壩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壩。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羅河水就會氾濫,河水沖毀了下游的莊稼,埃及人爲了防止尼羅河水氾濫,沖毀莊稼,在20世紀初,耗時30年的時間修建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壩。但是50年過去了,埃及人逐漸意識到當初修建這個水壩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爲雖然尼羅河水每年都會定期氾濫,但是河水退去後給下游帶來了肥沃的土地,滋養了下游的莊稼。現在建立了水壩,導致下游的水越來越少,兩岸的莊稼也漸漸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過幾十年尼羅河水還會存在嗎?

文章看完之後,我不禁想起了中國的母親河——黃河。因爲人類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我們的黃河也逐漸變得渾濁,下游的河水也越來越少。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所以我號召大家:要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不要等到“星星”落下來了纔會覺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