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又到端午糉子時節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又到端午糉子時節
歡迎光臨字博緣網,在線閱讀經典的好文章,每天都有好心情!
年年端午,年年糉香。
端午文化傳到現在,恐怕也只剩下吃糉子、賽龍舟、掛香囊了吧,可能南方還有端午時節喝雄黃酒,給小娃娃戴繡有五毒的兜肚的習俗,但流傳最廣的可能還是吃糉子。
以前的人們吃糉子,都是自己包,現在糉子的生產也已經產業化了,餡料也五花八門,只要是你能想到的,就能吃到,像是肉類的就有排骨、臘腸、五花肉等等,水果的更是五彩紛呈,什麼樣的水果都能入餡,現在的人呀,在吃的上面,那真叫一個聰明呢。
不過買來的糉子再好吃,好像也少了一點點東西,具體是什麼東西,也說不清道不明,商業性生產的東西,都已盡數程式化了,裏面盡是些利潤最大化,雖說包裝精美,但獨獨缺少一種心意的東西,那種用心製作的感動。
雖說自己包的糉子沒有買來的好看,但糉子裏面包裹的不僅僅是江米和附加的蜜棗等物,更重要的是裏面包裹着的濃濃親情。正是這樣,才讓每年的端午有一批自己包糉子的人,把自己內心深處不常表達的愛情、親情、友情,藏在一粒粒米里、附在一顆顆蜜棗裏,隱於一團團的豆沙裏,傳達給吃糉子的親朋好友。
糉子不是天天吃,但是裏面的情與愛卻能天天陪在愛的人身邊。
江米和蜜棗是早早就買了來的,糉子葉卻是隔了一個星期之後的週日起了個大早從早市買來的,不是往年用的蘆葦葉,而是真空包裝的竹葉,似乎現在蘆葦葉不如以前多了吧,賣蘆葦葉的少了許多,不易碰到了,因此大多以竹葉代替,好像工廠裏的做出來的糉子也是竹葉的外衣。
我要包的糉子,也是竹葉的外衣,白白的糯米,裏面是顏色深紅的蜜棗,還有顆粒飽滿的花生,再有就是,那滿滿的愛。
週日,一大早給媽媽打電話,讓先把米和花生泡上,等我們吃了午飯,米也泡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包了,蜜棗倒是不用泡的,本身就粘粘、軟軟的,直接包進去就行了,糉子葉是老公起早在早市買來的,一切就緒,只等老本出馬,讓香香粘粘的糉子成型了。
中午吃完了飯,大家小憩一會,江米再在水裏舒展一些。一切都靜靜的,只有偶爾從樓道里傳來小孩子上下樓的聲音,有些擾人清靜,但總歸還算是一個宜於睡覺的下午。
只可惜,不能入夢,因爲還有任務——包糉子。
不知不覺時針已指向13點,悄悄起身,看看身邊的老公睡得呼呼的,好香,本來也沒打算叫他,讓他來也不爲讓他包糉子,只是想每週回來一次,他陪父親喝一點兒酒,大家一起說說話,而已。
電視打開,隨便一個歌舞的臺,聲音開得小小的,用具和材料都擺放好,就要開工的。
說起包糉子,原先我是不會的,我們家裏的人也不會,每年的端午都是街上買些糉子回家應應景兒。結了婚後的頭幾年,公公年年端午都會包些糉子,只要有時間我都會跟着包,於是一次二次之後,也就學會了;再以後,公公的年紀大了,也坐不了那麼久來包糉子了,於是家裏年年的端午糉子,成了我的工作,雖說每次包糉子都累得夠嗆,但心裏還是蠻高興的,不爲別的,只爲心裏覺得自己包的糉子,更好吃罷了。呵呵,是不是有點兒太不謙虛了?
原先我們這裏賣的糉子一般是三角的,因此一直以爲糉子長得也是三角的。現在是因爲產業化的原因吧,樣式也多了起來,三角的袖珍糉,四角的大衆糉,長長扁扁的龍舟糉,異彩紛呈,變着法的吸引食者的眼球、饞着食者的胃。我包的糉子是河北的包法(公公是河北人),原本在河北,糉子裏面包的不是白白的糯米,而是大黃米,同樣粘粘糯糯,但色彩卻是迥異,當年公公講這個典故的時候,還引用了一個迷語:“三角四樓房,裏面包黃娘,要想吃到黃娘肉,還得解帶脫衣裳。”讓我猜,我又沒見過黃米糉子,哪裏猜得到呀,況且這個迷語也有些色色的,誰也沒往糉子身上想。可就是這條迷語,讓我知道,原來,糉子並不都是白白的糯米包的,還有其他的,就像人種一樣,我們走到哪裏都是黃種人,但其他地方還有黑人、還有白人,儘管大家國家不同,但都有個統稱——人。人也就像糉子餡料的一種,有黑米,有白米,有黃米。各有千秋。
吃過白米和黑米的糉子,但從沒吃過黃米的糉子,也沒見過。但年年的白米糉子,還是幾乎年年的包。
泡在水裏的糯米和花生米已舒展得夠了,糉子葉也已洗好泡上,蜜棗從冰箱裏拿出來,放在製作臺上,一個特大號的鍋就等着包好的糉子填滿了。
拿一片葉子放在手上,葉子的根處用手輕輕一彎,一個小小的錐形的杯就成了,放入少許的糯米,稍壓一下,再拈一顆蜜棗放入,之後再覆上些糯米,用預留好的尾部的葉子包裹上來,然後用根細細的線繩緊緊的纏上幾圈,一個糉子就成形了,說得也挺簡單的哦,可是真正的做起來,手法不熟練的話,想要包個美觀的糉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糯米、蜜棗和竹葉在手裏變成了一個一個的糉子,盆裏的糯米在一點點的減少,鍋裏的糉子在一點點的增多,心情也一直隨着音樂在哼唱着,雖說天氣是陰陰的,可心情卻是愉悅的,因爲我在爲所愛的家人包糉子。
看過一部電視劇,說是做食物的時候,操作者的心情會影響食者的心情,操作者用心加工好的食材,食用者食用時會感覺愉快,反之操作者如果心情憤悶,食者也會食之無味。不知道是不是有什麼道理,但我想,我用愉悅的心情包出來的糉子,我的親人們吃的時候,心情也是會高興的。
因爲被人惦記着的感覺確實很好。
一邊聽着電視裏傳出的歌聲,還時不時的瞄上一眼,一邊手不停歇的包着糉子,看看鍋裏已是大半鍋的半成品糉子了,心裏還是蠻有成就感的。這時,愛人睡眼惺鬆的起來了,問怎麼不叫他起來一起包,電視怎麼開這麼小的聲音,笑答:本來就沒指望你包,電視聲音小點不影響你們休息。呵呵,是不是很賢慧、很孝順呀?是不是有點王婆賣瓜之嫌啊……
於是睡飽了覺的老公也加入到了包糉子的行例裏,雖說包得不快,形狀也不是很漂亮,但有人陪着一起幹活兒的感覺和一個人乾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且到底是兩個人幹,比一個人幹還是快了許多。
到六點多的時候,包糉子的任務算是全部完成了。一大鍋,一小鍋,算算大概得有140個左右呢。成就不小哦!
直接端了鍋去廚房,放入滿滿的水,再放上個蓖子,把下面的糉子壓得實實的,蓖子上面再放上一個水盆,以免糉子在水中漂浮起來,裏面的米不規距的跑出來,到時出鍋的那可就不是糉子了,而是一鍋混着葉子、蜜棗、花生米的糯米粥了,因此這煮糉子時一定得壓得實實的。開火,大火煮開後轉小火,得再煮4-5個小時;關火,再悶上個6-7個小時,等明天早上,兩鍋香噴噴的糉子就大功告成了。
說實話一大鍋的糉子再加上水,那叫一個沉呀,差點兒我就端不動了,更何況體弱多病的母親。叮囑母親多看看火,防止撲鍋,等好了之後千萬不要去端鍋,要一個一個的把糉子從鍋裏拿出來,怕母親去端這沉重的鍋,再傷了腰。呵呵,後來想想,覺得有些可笑,我還不算太老吧,怎麼就跟一老太太似的,那麼的嘮叨哦。
其實早就明白了,愛之越深,也許嘮叨也就更多吧,因爲擔心,因爲牽掛。想當年父母對我們是如此,現在的我們對於子女也是如此,對於日漸衰老的父母也是如此。之所以這麼費勁的包糉子,是因爲母親愛吃,公婆也愛吃。
等下次再來母親這裏的時候,會拿些糉子回去給公婆,端午快到了嘛,那飄在空氣中的糉子香,也漸漸的濃了起來。
想必,那在水裏沉睡了千年的屈原,也聞到了糉子的香氣了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