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散文《心靈的記憶》

本文已影響 3.25W人 

散文《心靈的記憶》1

從兒時滿懷欣喜與好奇的走進這個世界,總以爲人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明亮、純潔,就像兒時純潔的心靈,總是對大人的世界充滿好奇,盼望着自己快快長大,長大後才發現大人的世界並不如此美好卻正好相反,那裏充滿了黑暗。年輕的心早已不堪重負,真的好想停下來就這樣靜靜的忘記所有的記憶,走向生命的終點,以往塵世間的一切。。。現在卻又懷念那些單純的日子,懷念那一起走過的春夏秋冬,那六年的小學生活也許將是我最懷念的日子,那是我的世界,即使錯過,他毅然鑽入了心靈深處,永遠不會隨風而逝永念心間,每當夕陽西下總會不經意的想起那些生鏽的記憶,卻再也看不清你們的容顏。

散文《心靈的記憶》

二零零三年秋我去了縣城上初一,那時還沒有手機,企鵝還是一種動物,一次我們彼此失去了聯繫,一晃就是九年半,九年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但對於我來說就像茅臺越陳越香,那你們是否會像我一樣?“清澈的潭水不因雲飄過就永遠留不住運的影子”而我能留住你嗎?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

千金難買一世情;

繁華過盡終常空。

清風依舊微風岸;

人去樓空路已終!

散文《心靈的記憶》2

我的老家在楊凌,十八歲離開故鄉,至今三十餘年。常常在夢中,我又回到故鄉,一切還是那麼親切而美好,當夢醒後,卻索然無味,很是傷懷。我想,我是思念故鄉了。

當我風塵僕僕地回到故鄉,一切又令我那麼失望。站在生我養我的故土,我感覺自己是一個流落外鄉的陌生人,那個讓我魂牽夢縈的故鄉,隨着歲月的流逝早已沒有了我童年的記憶。

在我離開家鄉前,全家人居住的那個土坯房如今已沒了蹤影,整個村莊變成了一座座樓房。我曾經走過的那些飛舞着彩蝶、開着各色野花的泥土小路,如今被青黑色的柏油路面所覆蓋,再也聞不到兒時的芳香。

街面上,兒時的牛拉車、馬拉車消失了,就連農家人最爲便捷的人力架子車也難覓蹤跡,換成了一輛輛豪華驕車和大型運輸車排着黑色的尾氣疾駛而過。路兩邊的農田,被水泥砌成了一個個圈起來的園子。裏面到底是何面目,門口站着的保安說,外人不得入內。看那個園子的大門修建得高大輝煌,門牌上寫着:農家樂、果園、花圃、蔬菜基地、育苗基地等等。

轉了一個上午,我竟迷失在故鄉的巷道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幸好遇到了發小楊紅選。我說:“帶我去看看兒時走過的上學路,再看一眼兒時的校園。”他一臉不屑地說:“兒時上學的路早就建成了樓房,學校也搬遷了,你看那幹啥。”

去年春節回到家鄉,家鄉的每條街兩邊的民居房一樓,都變成了小商超、飯館、美髮室或洗浴房等等。大年三十上午,我去一家商超買了許多花炮。說實話,我長

這麼大還從未買過如此多的花炮,心想侄兒看到一定會高興得跳起來。付了錢準備離開,侄兒卻來了,看了一眼花炮說,就這麼一點,我再買些。於是,侄兒又買了一些,我連忙去付錢,卻被侄兒攔住。那一刻,我感覺很尷尬,並意識到自己徹底成了一個回到家鄉的陌生人,已經容納不到家鄉人的圈子裏了。

去發小家串門,剛坐在院落的凳子上,發小的妻子出來對丈夫說:“勳,家裏怎麼沒買過年用的羊肉呀,多買點羊肉回來。”發小沒有理我,自顧自的出門了,我悻悻地回到家。母親跟我說,如今農家人都不串門,門對門都不知道別人家裏有幾口人。

兒時的友誼沒了,交流的話題沒了,我甚至連個能說話聊天的人都找不到。擡頭望望蔚藍的天空,依然有漂泊的白雲,和煦的微風依然從臉上拂過,這一切彷彿又是那麼親切。

我說,故鄉變了,變得我找不到兒時的影子。母親說,你也變了,變得包容不下變化了的故鄉。我恍然大悟,家鄉是變了,可我也變得世故了。原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鄉,只是留存童年心靈裏那純真的記憶。

一、懷念馬車

我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末,可以說我童年最爲深刻的記憶算是馬房了,因爲父親是生產隊馬的飼養員,兒時跟着父親經常在馬房裏玩,有時夜裏還睡在馬房的大土炕上過夜。

生產隊的馬房裏有馬也有騾子和驢。馬算是最有靈性的,而且很有趣。在夜裏,馬不睡覺,一直站立着。父親說,如果哪匹馬要躺下了,那麼這匹馬就病得無藥可救了,只要馬有一絲力氣,絕對不會躺下。每個夜裏,父親都要給馬槽裏添三四次食料,保證馬在夜裏吃飽,第二天有體力駕着馬車跑運輸或拉着犁去耕地。

每天清晨,父親會將每一匹馬牽出馬房拴在木樁上。等不了多久,就會有農民牽着它們去拉車或去犁地。有趣的是,每一匹馬只要出得大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躺下身子四腳朝天就地打幾個滾,然後站起來,嘶鳴兩聲後又伸個懶腰。父親說,這是馬在舒展筋骨活動身體,爲後面的體力勞動熱身呢。

在那個年代,農村沒有公路,看不到汽車,農用拖拉機一個公社也僅有一輛,平日裏根本忙不過來,犁地和運輸,還是要靠馬來完成。可以說,馬就是農家人的命根子。

早上太陽剛剛露出個笑臉,駕馬車的車伕會牽着最高大的四匹馬和一匹騾子去拉馬車。因爲騾子比馬身材略高大些,而且力氣足,加之脾氣溫順,所以放在最中間讓騾子駕轅。馬車的前進、後退以及轉彎,車伕用鞭子指揮着這匹騾子控制方向。其他四匹馬,只負責出力氣拉就行。

那時馬車的用處是非常廣泛的,農民給田地裏上的.大都是豬圈裏的土糞,高坡地人力很難將土糞拉運上去,就得用馬車拉。每年收穫的糧食以及秸稈也要用馬車拉,去十多公里的縣城交公糧依然要用馬車拉,從縣城裏購回化肥也要用馬車拉,等等。可以說,馬車是農家人離不開的大型運輸工具。

農家人最早用的馬車是硬輪車。所謂硬輪車,就是整個車身包括車的左右兩個輪子全部是用硬木頭做的。在我小時候村裏還有幾輛硬輪車,後來就換成了膠輪車。膠輪車的兩個車輪是橡膠輪胎,而且還要經常給內胎打氣。父親說,這種硬輪馬車馬拉着很吃力,而且走起來車身很不穩,搖搖晃晃,沒有膠輪車走起來平穩和省力。

硬輪馬車和膠輪馬車的形狀大小一致,而且車身都是木頭做的,車廂長約有三米,車轅長兩米,車廂寬兩米。車廂下方的正中間位置有一根輪軸,左右各安一個車輪。這就是馬車。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着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農村包產到戶,這讓農村人的生活迅速富裕起來。拖拉機、汽車在農家已是尋常之物。農業機械的大量涌入,馬車便淡出了農家人的視線。

雖然馬拉車的時代已經遠去,但是我至今懷念那個時代。每當我看到街頭擁堵的車輛和排放出的黑色尾氣時,我便想,什麼時候能夠讓我再聽到屋後傳來那“隔得、隔得”親切而清脆的馬蹄聲。

二、懷念竹籃

在我兒時記憶裏,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竹籃,人們不論是走親訪友還是去醫院看病人,都會將禮品裝在竹籃裏提着去。

北方不生長竹子,竹籃都是從南方販運過來的,北方人對竹籃看得格外珍貴,一個竹籃要用幾代人。那時的竹籃做工非常精細,竹籃的提手上甚至還雕刻着花鳥及人物圖案。竹籃形狀各異,有元寶籃、四角籃,最常見的是一種長方形的由幾層疊合在一起的籃子。

我家的竹籃,就是這種長方形的。聽母親說,她嫁給父親後第一次回孃家,她的婆婆將回孃家的禮物就裝在這個竹籃裏,婆婆對她說,愛惜竹籃,輕取輕放,這個竹籃可是她婆婆的婆婆傳下來的。母親說,到了我見到這個竹籃時,它已經用了近百年了。

其實,那時各家各戶用的竹籃都是有了年代的。由於時間久遠,好多竹籃漆得鋥亮,但硃色外表已開始剝落,包角的銅皮也蒙上一層銅綠。不論怎樣,只要竹籃破了修補後還能使用,都會去修補,輕易是不會被人丟棄的。

竹籃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通風透氣,裝上食品能夠存放較長時間不會黴爛。如果在竹籃裏裝上桃子、杏子、葡萄、西紅柿、雞蛋等怕擠壓的食品,只要擺放整齊,不論你走多遠的路,都不會被擠爛。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於工業的迅猛發展,超市裏買任何禮品,都有了色彩鮮豔的豪華包裝盒,盒上印有精美的圖案,有的甚至還將價格印刷在包裝盒的明顯位置。即便是去普通的菜市場或早市買點家常蔬菜,商家也會給你一個一次性塑料袋。於是,竹籃被徹底淘汰了。

說實話,我曾討厭將禮品裝在豪華包裝盒裏,不是因爲它浪費,而是因爲我第一次提着它就遭遇了尷尬。那年我十七歲,去一個遠房親戚家,母親交給我一個巨大的紅色禮盒,起初提着它我還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很有面子,可當我將禮盒提到親戚家時,卻看到其他客人提的禮盒比我的更洋氣更大方,而且上面印着的價格高出我提的禮盒價格的兩倍還要多。於是,我臉紅心跳,感覺自己一下子矮了許多。

如今,我們生活中早已習慣了包裝盒和一次性塑料袋,覺得確實很方便,空着手出門,想買什麼,禮品就裝在包裝盒裏。買水果蔬菜類雖然沒有包裝盒,但賣家會隨手裝進一次性塑料袋裏。這些看似方便,卻也常常給我們帶來尷尬。包裝盒裏的禮品,很少有人去享用,而是東家提着走西家,西家提着走南家,南家再提着走到東家,成了一次完美的禮品旅行。有時,禮盒裏的食品變質了,也不易被人發現。再說說一次性塑料袋吧,如果將熟透了的桃子、杏子等怕擠壓的物品裝進塑料袋,恐怕提着走不了多遠的路,就會被擠破。

至今,我依然懷念竹籃時代。竹籃雖然笨重,但卻環保,提着它購物或走親訪友,讓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感,更分不出貧窮貴賤,最可貴的是,竹籃裝上物品不易壞。

三、戥秤匠和木杆秤

秤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今我們看到的秤大都是檯秤、托盤秤、電子秤,已經很難見到木杆秤。

木杆秤在我國曆史上可謂發展久遠,據史書記載,在秦統一中國之前,各地均有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秤的度量衡標準統一爲十六兩爲一斤。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把秤統一改爲十兩爲一市斤。進入上世紀90年代,秤又取消市制單位,改爲公斤制,二市斤爲一公斤。

在我兒時,不論是走街叫賣的商販,還是國營商店裏,看到的都是木杆秤。我還記得國營商店賣鹽專櫃前,是將木杆秤的提手環用繩索綁在房樑上,遇有人來買鹽,售貨員一手給秤盤添鹽一手撥弄秤砣,看起來很是繁瑣。

在那個年代,經常能夠聽到走街串巷戥秤匠的吆喝聲:“戥秤了,誰家戥秤呀。”戥秤匠一般挑着擔子,擔子裏放着不同長度的秤桿以及戥秤用的秤砣、秤鉤、提手環等配件。

製作木杆秤可是一門精細的手藝活,工序多,道道工序都需要精細,稍有不慎,製作出來的秤就會出現偏差。

木杆秤一般由秤桿、秤鉤、提手環以及秤砣組成。秤鉤和秤砣一般都是從鐵匠鋪裏拿來現成的。戥秤匠主要是製作秤桿。秤桿的選材要用紋路細膩且木質堅硬的木材,大都選用櫟木或紅木。

據戥秤匠說,木頭採回來後,要晾曬一年,等木材徹底乾燥後,用刨刀將杆身刨圓,再用鹼水浸泡後晾放幾天,再用磨刀石打磨,然後在頭尾套上銅皮套,至此木杆秤才成雛形。

戥秤匠帶着製作出來的杆子走街串巷時,遇有哪戶人家需要製作一杆秤時,會根據所需秤稱量的大小來選擇適合的秤桿。

木杆秤一般按照稱量的大小可分爲大秤、中秤和小秤。大秤可稱重50公斤,杆長2米左右;中秤可稱重30公斤,杆長1.2米左右;小秤可稱重15公斤,杆長0.8米左右。

最難的是戥秤星,先用步弓按標準在秤桿上等分距離進行標記,然後在標記上用手工小木鑽子錘洞。錘好洞眼,用細鐵絲栽進約兩毫米後用刀子將鐵絲割斷,然後敲打幾下,以固定秤星。

全部秤星戥好後,再進行校正無誤後,一支木杆秤就算完成了。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檯秤、托盤秤、電子秤等相繼出現,並涌入市場,此時的木杆秤就顯得笨重和很不方便,於是被逐步取代。戥秤匠和木杆秤退出了歷史舞臺,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