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米倉溝,流淌着溫情和米散文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來到米倉溝,是因爲一個美麗的傳說。

米倉溝,流淌着溫情和米散文

相傳很多年以前,桓仁地區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老百姓家裏顆粒無收,很多人家無米下鍋飢寒交迫。突然間,有一天在米倉溝南天門對面的一個山洞裏流淌着亮晶晶的米,於是人們紛紛前往觀賞這一奇特的景觀,爲此很多陷入絕境的人家得以解救……

米倉溝果真是那麼神奇,那麼有魅力嗎?帶着疑問,帶着探祕的心裏,在國慶節假日的一個下午,我來到距桓仁南20公里的大山深處米倉溝。

天公真的不作美,當我們走進米倉溝,天空便下起淅淅瀝瀝的雨,溝的四周大山籠罩在雨霧朦朦朧朧中,五色的楓葉在雨中鮮豔奪目,熠熠生色。

我,靜坐在居住的土炕上,隔窗就可以看到窗外的山巒雨滴。

秋雨綿綿,情絲無限。這是夢中的米倉溝?這是夢中的世外桃源?那米在何處流淌,那陶淵明先生又在哪裏?

下午三點,秋雨漸漸地停竭了。我們坐車來到渾江邊,欣賞農民在江上捕魚的情景。

渾江水,溫情脈脈,爲迎接大山外的遊客,艄公主動配合我們拍攝,畫面上,江上美女坐船遊江圖景,一襲紅色的衣裙,手中撐着一把彩色的傘,一幅甜甜的微笑,洋溢着東北女子幸福的模樣。

尤其是艄公爲配合拍攝,也脫去黑色的外套,穿着紅色的上衣,頭戴黃顏色的`斗笠,手搖着兩支船槳,悠閒地慢慢划着。

這一幅幅江上人家風俗畫,一幅幅漁家女的柔情似水圖,盡收到美好回憶的鏡頭。

一會兒,漁船上的艄公用水瓢揚起陣陣水花,水花飛濺成一個弧狀,晶瑩剔透的水珠,在午後的江上飛揚,如同一串串水晶項鍊。

一會兒,艄公手搖雙槳秀姿態,他不僅在划槳,而是在江上展示山裏人的溫情,那麼溫文爾雅,落落大方,那麼純樸善良,自然脫俗。

忽然,不知誰的手機響了,而鈴聲便是那聞名歌壇的曲風《縴夫的愛》。

江水流,船兒悠悠,歌聲飄蕩在江面上,傳的很遠很遠。

青山綠水,山青水秀,美輪美奐的景緻,無論誰看到此,都會醉臥江畔,深深地體味一種自然之美與質樸之美的高度和諧統一。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同飲一江水。我住山裏邊,君在山外邊,夜夜思君不見君,同享一山翠。

傍晚時分,我們回到小村裏,山裏人家的煙筒升起了一縷縷炊煙。

飯後,暮色已經濃濃地披在米倉溝,一切又變得神祕莫測,變得不可琢磨。大山裏的夜生活單調、無聊。我們山外人很難適應,可山裏人並沒感覺這樣,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餵雞餵鴨,喚牛羊入圈,採摘後整理山貨……

這種山裏的夜生活真沒什麼,可活得讓人心靈安靜,讓人能在自家的庭院裏,看花開花落;能讓人仰望天空,觀雲捲雲舒。

這裏的夜生活沒什麼,卻讓人寧靜致遠,淡泊銘志。讓人在淡淡的時光裏,品味淡淡的夜,淡淡的人生四味。

北宋理學家程顥的詩說:“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可見淡淡的青天、淡淡的時光、淡淡的人間,都是快樂的來源。能把人我看淡一點,人我的糾紛必然減少;能把愛情看淡一點,愛情的束縛必定會鬆懈;能把名利看淡一點,名利必定不能左右你。一幅精湛的藝術名畫,如中國的山水畫,也都宜淡不宜濃。所以我們對世間一切,要能看得淡,才能活得安然。

次日,凌晨5.20分,我們起牀看日出,推開門,寒氣襲人。順着平坦蜿蜒的路面盤桓而上,步行兩裏地後,來到米倉溝的一處山坡,登高遠眺觀賞旭日東昇。

山裏的秋天,早晨已有霜降,比起山外有些涼意。我第一次在溝裏看日出,頗有另一番感觸,且不像在海上觀日出,那麼遙遠,那麼驚心動魄。山溝裏觀日出,等待日出需要耐性,日出緩慢。

5.40分,旭日從山頂緩緩升起,透過茂密樹枝灑落米倉溝。

這時,我才真正清晰地欣賞米倉溝的全貌。

瞧,黃色的是稻田,一片片浸着秋日陽光,流淌着亮晶晶的大米;

瞧,綠色的是樹木,環繞着小村周圍,幾頭黃牛在旭日下,慢慢地行走,一派寧靜、祥和的畫面;

瞧,亮的是村中的小溪,一汪溪水,流淌着暖暖的柔情,流淌着質樸的大山愛戀;

瞧,遠處的是山,散發出濃濃的秋意,楓樹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稻米飄香。

瞧,藍天白雲相映,油然產生心曠神怡之心境。

此時此景,不禁令我思緒萬千,賦詩一首:《米倉溝》稻米飄香米倉溝/猶如桃源閱不夠/站在山嶺觀日出/美景盡收村更秀。

懷着戀戀不捨之情,懷着留連忘返之意,我們走下了山坡。

早飯後,我們又步行三裏地,穿過青沙帳,沿着上山標記,登臨又一座山峯,去觀賞“江中島”。

上山的路徑,不好走,是因爲昨日下雨,腳下道路泥濘,尤其是傾斜60度的山坡,且沒有扶手,沒有拽頭,給登山者出了一道道難題。好在我們經常爬山,積累了一些登山的經驗,因此,經過千辛萬苦,終於登上山頂。

山腳下,是奔流不息的渾江,山的對岸是植被豐富的山巒,茫茫山嶺,鬱鬱蔥蔥,大氣磅礴,山峯險竣。而江的中間地段,有方圓幾公里面積的小島。站在高處,俯視島上的風光秀麗,綠樹蔥蔥,島上建築是鮮族風格,青瓦青牆,平頂一間間。結構有點像一橦橦四合院。島裏的人並不是很多,進出島靠一隻只小船或小艇。據本地人說,這是桓仁縣的一處新開發區,專門爲與韓、朝通商貿易而修建的。

山上的風聲很大,剛剛在登山時流出的汗,可站在山頂一會兒便吹乾了。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此話千真萬確。本來上山時間用一小時,下山得一個半小時。走在下山路徑,幾回回,踩上了溼滑落葉,險些滾落山下,我小心奕奕,儘可能踩堅硬的石塊,後來索性找一節木棍,亦步亦趨地走下山。

回到小村米倉溝,我在想,雖然此次浮光掠影遊覽,但是米倉溝已經給我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那秋日裏寧靜的小村,那一片片滿溝的稻海滄田;那一條條閃亮的潺潺流水的小溪流淌;那大山環抱風景秀麗的家園;那藍天白雲映襯下的紅頂的民居;那山溝裏勤勞善良的農民朋友,這些人文景觀,已經構成了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元素。

“不知有漢,何論魏晉。”古時的陶淵明願意居住在桃花源,不僅是它的風景秀麗,百姓質樸,遠離塵世,與世無爭。更重要的是陶先生的處世哲學,他的人生觀使然。

而如今的米倉溝,比起桃花源的風景更秀麗,百姓更熱情,他們張開雙臂歡迎山外來客,獻計獻策,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更富裕。希望通過辛勤勞動,真正使米倉溝流淌出溫情和米。同時,也在迎接“陶淵明”老先生迴歸一個嶄新的故里,享受人間的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