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關於我說我的價值觀徵文稿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導語: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來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和調整未來的人生方向。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總要不自覺地面對或者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關於我說我的價值觀徵文稿

  【關於我說我的價值觀徵文稿1】

爲人處世,處處會留下自己的印跡,因而需要常常對自己有一個價值上的評價,以便修正不足,鞭策進步。

所以,我也常反思自己,將自己放在價值的量器上;

價值與否,首先要有一個評價的標準,顯然不同的價值取向,評價的標準會不同,舉一例: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多麼悲壯的價值觀;

然而對於人權至上,生命至上的西方價值觀而言,就應該解讀成“生命最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爲兩者故,什麼皆可拋”。

據一位長年旅居西方的朋友說,西方國家教育士兵如果戰場上不幸被俘,保住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儘量不要反抗,要好好配合對方,能保住命回來就是英雄。但在共產黨人看來,這豈不是鼓勵當叛徒,共產黨人是講寧死不屈的。

可見評價的標準最終還是由人生觀,價值觀決定的。

有趣的是,東西方不僅在人生價值觀方面差異巨大,而且在經濟層面的價值評價也有巨大差異,例如:

商品的價值,我們認爲是由體現在商品中的人類勞動決定的;而西方經濟學則認爲是由該商品對人的效用決定的,完全不同的解讀,也舉一例:

對我們而言,每一碗飯的價值是相同的,因爲其中包含的人類勞動是相同的,因此每一碗飯的售價是相同的;

西方經濟學則認爲每一碗飯的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因爲它對人的效用不同,第一碗飯對人的效用最大,其價值最大,因而售價最高,第二碗次之,第三碗再次之……,N碗後就完全喪失其價值。

同一事物,評價的客體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評價,如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社會評價,有時評價的差異性還很大。

典型的如曾經引發社會大討論的大學生張華奮不顧身跳入糞池中救賣菜老漢而犧牲的事件,有價值乎?無價值乎?似乎無法形成定論,社會的共識只能是精神可嘉,價值待探討。

從張華自身角度而言,其行爲受其價值觀支配,他覺得義無反顧,哪怕是跳入污濁不堪的糞池,哪怕是付出自己年青鮮活的生命,他的行爲無疑煥發出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輝;

然而,用年青充滿活力的生命,去換一條行將熄滅的生命,從他人的角度看,畢竟是令人難已接受的殘忍,讓人望而怯步;

從社會整體的層面看,張華的行爲無疑又是一面旗幟,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因而值得大力宏揚和倡導。

可見,人生觀價值觀的多樣性,決定了價值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有如不同的哈哈鏡前,人們各自展現出不同的形象。

人是生活在社會羣體中,因而人具有社會性,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個人價值取向首先得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只有在此基礎上再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價值觀。

所以,只要你的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又有自己的個性, 可以不必在意別人怎麼評價你,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方式活着,奮鬥着。

我的價值觀的個性方面,給自己定了個標準:能勝任工作,自己活好,不拖累他人,及格;能自己活好,同時照顧好小家庭兼顧好親友等大家庭,良好;在良好的基礎上能爲社會做出其它方面貢獻,(主要定位於扶助弱勢羣體上)則可爲優;倘若能實現優的目標,人生就有較大價值,則人生無憾了。

總結一下,自我給分,以爲良好,離優尚有距離,經濟實力制約着。

一直很欣賞小平同志“發展是硬道理”觀點,並以此不斷激勵自己,我深知,要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

故,不斷地繼續努力,發展自己,事業要上新臺階,人生也要爭取上新臺階。

所以,每當我反思人生價值這一問題時,總是問自己:

你的工作勝任嗎?

你活得快樂嗎?

你對你的家人,親人貢獻大嗎?他們因爲你快樂嗎?

你希望就此享受人生?還是志存高遠?

你對我們這個社會貢獻大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做人無疑是成功的。當然,這只是凡人的成功。偉人則有更高層面的要求。

  【關於我說我的價值觀徵文稿2】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要成纔要成就一番事業的話,就必須先身受貧窮之苦,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意志,奮發向上,然後纔有可能成才並完成事業。逆境出人才,大概也源於此。

那麼孟子此說有無道理?縱觀歷史古今天下大事,逆境中成才的人不多倒也比比皆是。謂予不信,那請看文學家、史學大家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說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其實司馬遷本人不也是一個真實的事例?

‘有志者,事竟成’話說的很對,事實也如此生活中往往有這種現象。那些好手好腳的人往往不如那些耳聾眼瞎的人,體格健全的人遠不如身有殘疾的人。斯蒂芬·威廉·霍金也是如此,他出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牛津大學氣象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因爲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972年,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爲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當代保爾張海迪因病造成高位截癱,但是她以驚人的毅力與命運抗爭。她學會了鍼灸,成爲小有名氣的醫生。她自學了外語,翻譯出版了《海邊診所》。她還通過了研究生考試,獲得碩士學位。美國的海倫·凱勒,眼瞎耳聾,說話都很困難,但是她卻以優異的成績大學畢業。而且成爲一名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學識十分淵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世界殘疾兒童的教育事業,被譽爲十九世紀傑出人物之一。

按理說這些“逆境”只能給成才帶來困難和阻力,身處逆境成才較難。但是在逆境一方面給人以困苦飢餓疲乏憂慮,每每不如人意的同時。也正是由於這些困難,堅定了人們的意志,使他們在不斷的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添了聰明才幹,最終得以成才。

“高山之巔無美樹,多傷於陽;大樹底下無美草,多傷於陰。”太過優越的環境反而會使人失敗,而在許多人眼中的逆境纔是成才最有力的跳板。在高山的山頂上,陽光充沛,應該是許多樹木最喜愛的生長環境。但只要你登上山頂,你就會發現目光所及之出基本上都是光禿禿的岩石,半山腰上的那些花草樹木幾乎不存在。陽光對於樹木來說固然重要,但是不忘了水分對於樹木來說也是同樣重要的。山頂上陽光充足,但是經過了幾日的“日光浴”之後,水分也隨之缺乏。樹木應該怎樣在只有陽光而沒有水的情況下生長呢?植物如此,人也是這樣。優越的生活環境會養成人們的惰性,說人一直處於逆境的話,自然就會想要努力的創造成功。想要成功就要自己努力創造條件。而正由於曾經的困苦經歷,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獲得成功的人是會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的。這樣的成功纔是持久的。

‘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不僅僅只是治國,做人、讀書也一樣,要有了目標,在逆境中堅持不懈,這樣才能在競爭的人海中脫穎而出,成爲佼佼者: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要勵志、好學、勤勉、努力,讓自己的一生無悔。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