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散文欣賞:楓橋未泊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朝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使本來在江南比比皆是小橋流水從此聲名大振。千百年來,遊人無數,頌歌無數。踏一回單孔的石拱橋,敲幾下寒山寺的古鐘,似乎就可以寵辱皆忘,以爲遊遍江南了。

散文欣賞:楓橋未泊

1200年前,有一個人會試長安,名落孫山,回鄉的路上失魂落魄。從京城到蘇州遙遙千里,車馬舟船,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回到家鄉如何面對江東父老,讀書人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個人就是張繼。人生不成功的失意誰沒有過?但因爲失意,因爲苦悶,因爲傷感而激發靈感,寫出不朽詩篇的,恐怕張繼是千古一人了!以失敗和苦悶,釀造出一首絕世名篇千秋傳唱,比之狀元及第衣錦還鄉,我是贊同張繼的選擇的。

可見有時候,事非所願,失敗和挫折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情。“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人生幾十年,風風雨雨,少不得艱難磨礪,永遠都在成敗之間遊蕩;愜意和感傷,時時縈繞着所有的生者。得意時,不可忘形;失意時,不必氣餒,這才叫人生。感謝張繼的失敗,如果當年詩人不是落榜,而是高中,那我們就肯定欣賞不到今天的《楓橋夜泊》了!而蘇州城外這座不起眼的石橋和寺廟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充滿文化的魅力。

楓橋邊上,有一座老人臥姿塑像。當然,除了張繼,不會是別人。我懷着一種崇敬去觀瞻,但我不很滿意塑像長髯飄飄老態龍鍾的造型。雖然找不到歷史的根據,我還是固執地認爲張繼寫這首《楓橋夜泊》時,儘管愁苦,卻應該是風華正茂的青俊,絕不至是位老者。張繼在安史之亂前兩年(753)中進士,他寫《楓橋夜泊》的時候至少在公元750年以前。他與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揚名的劉長卿同爲御史,相交甚篤,年齡也應該是相近的。劉長卿大概生於公元726年前後。即便他比劉長卿大上十歲,《楓橋夜泊》的.時候也不應該超過35歲。況且,張繼在唐大曆年間在洪州做官時病故,劉長卿曾作《哭張員外繼》詩悼之。詩中就有“撫孤憐齒稚,嘆逝顧身衰”句,言及張繼子女幼小,以此推斷張繼該是英年早逝。我不是搞考古的,但總是覺得《楓橋夜泊》應該是出自年輕人的手筆。

楓橋一覽,匆匆而過;寒山古寺,過門未入。在所有的蘇州遊覽勝地的熱點中,楓橋和寒山寺是最安靜的。點到爲止,是一種無意的保護,是遊客留給古蹟的下意識的憐愛。古運河的一道支流從楓橋下流過,緩緩地,凝固一般;真正的運河在幾百米外,河上滿載物資的船來往如梭,一片繁忙。耳畔不時傳來寒山寺的鐘聲。鐘聲浩蕩,雖然不是夜半時分,依舊悠揚綿遠,讓你想起張繼,想起一千年前他滯留船上的那個夜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