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本文已影響 3.03W人 

在離金堂縣城7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它叫龍井村。境內遍佈淺丘,溝壑縱橫,山巒相連,山形怪異而妙趣橫生,它們俯瞰像一條條臥於大地的龍。村裏有七口井,形似七瓣蓮花,涓涓細流常年不斷,滋潤着這片土地。龍井村因此而得名。冬日的龍井村,有着鄉村特有的靜美。山丘上火紅的雜柑掛滿枝頭,勤勞的村民用白紙包裹着它,確保雜柑的品質。田野裏油菜、小麥青幽幽的一片,將山村大地鋪上一層綠裝。柏油路、水泥路串聯着一家一戶,偶爾有摩托車、小汽車從村道上駛過。七口井旁的山坡上坐落着一所學校,寒冷的冬日裏,飄出了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尋着書聲,我來到了龍井小學,走進了這所淹沒在青山綠水之間的學校。

龍井村裏的讀書聲散文

一條勉強可以通過汽車的蜿蜒小道通向學校。正在校園巡視的一位五十多歲的漢子,見我們到來,熱情的迎上前來。原來他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劉先餘。這位土生長的校長,在山村學校工作35年了。將青春與熱血獻給了山裏的孩子們。這所遠離都市的山村學校,最早是九龍公社蓮花小學,它利用有着紫氣東來之勢的李家祠堂作教室。讓山裏孩子可以就近讀書。1998年學校佈局調整,將原來廣興的斬龍小學同蓮花小學合併成聯新小學,在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後這座有着百年曆史的祠堂搖搖欲墜,教室無法使用,縣教育局將它與廣興鎮的新樂小學合併,改名爲龍井小學,搬遷至如今的山坡上。機構由九龍小學管理。近年來學校的學生逐漸減少,如今只有180個孩子在此讀書。這180個孩子卻只有8位老師在此教書育人。8位老師有一半是年過五旬的老教師,其他都是近年來熱愛山村教學的新教師。最少的班只有8個學生。

走進課堂,我感受到了教師們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感受到了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慾望。在一年級教室,一位老教師正在用夾雜着本土鄉音的普通話,手把手地教8個幼小的孩子們學習數學。那熟悉的身影,讓我走進教室。原來他是我初中的同學龔名澤。身軀有點彎曲的他,着裝樸素,滿頭白髮,黝黑的面容上刻上了不少的皺紋,讓我不敢相信,這就是那個曾經年少的同學。聽他講,他在這個村子教書有36年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歲月的滄桑深深的刻在他的臉上。我心中的敬意陡然而生。

來到六年級的窗外,見到了一位年輕女教師。青春靚麗的她,站在講臺上,給同學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標準的普通話將同學們帶到戰爭年代。我很想知道,她爲什麼願意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奉獻給山裏的孩子。聽完一堂語文課後,我見到了張老師。聊天之中,知曉她是大學畢業考入這所學校的。張老師說:“這裏遠離都市,條件是艱苦點,但是,這裏的'孩子渴求知識,需要教師。以前的老教師都基本上年過五旬,我們青年教師就應該勇於擔當。不然,附近的孩子們就要走十幾裏山路去鎮上讀書了,也許會有很多的孩子輟學。”課間休息,一羣學生拿着作業本,圍上來,請張老師批改。她被學生們圍得水泄不通,一張張渴望知識的笑臉,圍繞着她。她就像大姐姐一樣非常耐心,輕言細語,一一詳解。此刻,我悟出了像張老師一樣的年輕人,爲啥要來到這所偏僻的學校,因爲她愛孩子們,愛這裏的山水。

學校的老師和校長都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裏辦公。老師們談起在學校的工作與生活。大家的感受基本一致。白天教學任務很重,大家都忙忙碌碌,與孩子們在一起,感覺都很愉快。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有了孤獨感。這裏沒有城裏的喧囂,沒有燈紅酒綠。只有山村偶爾的犬吠雞鳴和田野裏蟋蟀的歌唱。

只有週末才能回家與兒孫們團聚的劉先餘校長,高中畢業後在村裏當上了代課教師。每天徒步五里路,往返於學校與家。收入微博的他,放學後還要做農活,夜深了點上煤油燈給學生批改作業。同樣的工作,民辦教師的待遇要低得多,根本無法支撐全家的開銷。於是,他就利用業餘時間打工、做小買賣。夜裏,去臨近的中江縣李都鄉收購橘子給商販,賺點零用錢。白天,依然站在講臺上給學生上課。上世紀九十年代,很多同齡人去廣東打工,賺的錢很多。勸他去廣東打工,不要做窮教書匠,他斷然拒絕,他的心中裝着孩子們。在這個山村,他堅守了35年,從代課教師到民辦教師最後成了一個公辦教師,從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爲學校的校長,曾經年少的他如今也是滿頭白髮。

作爲校長的他,爲學校的發展嘔心瀝血。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學生沒有獨立的桌椅,全是白熾燈照明,陰天時,教室的亮度不足,影響上課。教室全是小青瓦房,時有雨水從瓦縫中滴落下來,雨天無法上課。全體師生飲水都靠校外的田壩中間的水井裏,一擔一擔地擔回來,由於通往水井地路都是泥巴,雨天吃水就很艱難了。他心裏非常着急。他一方面爭取縣教育局的支持,一方面尋求社會力量支持。2005年3月,在成都市百貨公司羅霞總經理親臨學校,看到學校辦學條件這麼差,而堅守的老師們又是那麼的敬業,她被感動了。於是就給與了學校大力的支持。捐贈了160套升降椅、8張辦公桌、7張教師講桌、8套幼兒椅子,用水泥硬化操場,在校園內打井,將所有白熾燈換成了日光燈,總價值15萬元。大大的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2014年,他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中國麥田教育基金的白雲主任,通過他得到了深圳艾美特公司的大力支持。捐贈學校8臺電腦、電風扇40臺、電暖器40臺、空氣淨化器10臺、太陽能熱水器1臺、6張教師使用的單人牀和牀墊。還建立有2000冊藏書的圖書室。2016年,他通過中國文化研究院獲得了對品學兼優孩子資助。學校5名學生獲贈每人1個書包、一個餐盤、1000元現金。近十年來,通過青田教育基金資助特困生資金達10萬元。

走在學校鋪滿綠墊的操場,劉校長招呼着過往的學生。見到有客人來訪,學生們舉手敬禮。學校180個學生,他基本可以叫出名字。因爲他愛學生,愛學校。

時值正午,老師們與學生一道午餐。他們就像父母一樣悉心關愛着孩子們的冷暖與溫飽。教師們將飯菜擡到教室,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待大家吃好後,纔開始吃着便餐。午餐後,老師和學生都來到操場享受冬日的暖陽。笑聲、打鬧聲從操場飛出,在這個寂靜的山村上空飄揚。

學校旁邊的七口井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七仙女來到人間與心愛的人董永相聚。感情至深,依依不捨。這時天宮傳來號令,要求七仙女回到天宮。七仙女與董永相擁而別,哭的死去活來。臨別時七仙女流下七滴眼淚,滴在這片土地上。成了七股噴薄而出的泉水,後來人們將這七股水圍城七口井,形似七瓣蓮花。七瓣蓮花涌出的泉水滴滴都是相思淚,股股都是幸福泉。七口井水滋潤着龍井村的土地,讓在這裏的百姓生活無憂。而在這裏教書育人的老師們就像七仙女一樣,用自己知識,用自己的青春年華給村裏的孩子們知識與力量,讓他們從這裏起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遠方。

離別學校,離別村子,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慨,有了許多的祝願。永不消逝的讀書聲讓這個邊遠山村與外面的世界緊緊相連,讓山村平靜而又安詳,讓山村有了致富奔小康的力量。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