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秋思的遐想散文

本文已影響 2.28W人 

金秋十月,徜走在秋意濃濃的鄉間,田野中躍入眼簾的處處是金燦燦的稻子。那黃澄澄的稻子在秋風中搖拽,飽含着回報的激情,以謙遜的曲腰姿勢等待農人開鐮收割。又是一個秋收的季節,又是一個豐收的年景,但一望無際的田野中再也見不到昔日滿田滿畈收割莊稼的農人,再也聽不到“嘭、嘭”的打穀聲。看到的是一臺臺聯合收割機在翻滾着金色波浪的田疇中緩緩行進,發出隆隆聲響,以風捲殘雲之勢在進行秋收。見此情景,我被這熟悉的一幕吸引。農村中出生長大的我,對收割稻子有着太深的記憶,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苦卻快樂的感受。走進一臺收割機,看着機械化的快速作業,心中不禁嘖嘖稱讚。只見收割機輕巧的移動身子,將密不透風的稻子風捲雲殘般“吞”進“肚子”,很快新鮮的稻草就從機子的尾部“吐”出,整整齊齊地鋪在稻田中,那一排排的稻草好像寫在田疇中的詩行,雋永而豪邁。而從機子漏斗中流出的一袋袋稻穀,綁紮後,滾臥在柔軟的稻草上,渾似瓜園結出的一個個碩大的冬瓜,溜園結實,臥滿稻田,讓豐收的喜悅溢滿農人的心頭。一二畝的稻子在機器的旋轉中,一二十分鐘就收割完畢,速度之快,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這情景讓我想起幾十年前收割稻子的艱難場面。

秋思的遐想散文

記得上世紀70-80年代,農人收割、脫粒稻穀都是原始的勞動方式,速度慢且辛苦,尤其是脫粒稻穀更爲辛勞。脫粒稻穀的唯一工具是沿襲了千年的打穀桶。農人就是憑藉着原始的工具,用汗水和體力,將一丘丘的稻穀脫粒,做到顆粒歸倉的。打穀桶大多用松木做成,呈喇叭形,高不過一米,很笨重,裝滿稻子後更是沉重,一般由四個勞力使用,他們配合默契,動作敏捷,使出渾身力氣,頻頻舉起雙手將一紮扎稻子奮力拍打在谷桶的內壁,稻子就像密集的雨點般落在桶內,慢慢便土丘一樣堆積起來。打穀是農村最累的體力勞動,在高強度的體力付出中,農人們揮汗如雨,疲憊不堪,但看到谷桶中黃澄澄的稻子,笑意便綻放在臉上的汗水中,手上的勁更足,動作更快,“彭、彭、彭”響亮的打穀聲,此起彼伏,匯成一道動聽的合唱曲,縈繞在田野和村莊的上空,響徹雲霄,激動人心。收穫的喜悅使農人忘卻了苦、忘卻了累、甚至忘卻了疼痛。一個生產隊的一二百畝稻子收穫完後,打穀的勞力個個胳膊紅腫,酸楚疼痛,擡也擡不起來。

後來,分田到戶,農人從內心感到高興,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到收穫的季節,有的農戶就犯難了。以家庭爲單位的耕作方式,沒有大集體集中勞力攻艱的優勢,像打穀這種需要強壯勞力才能完成的勞動,好些家庭勉爲其難。爲了克服勞力不足的困難,有的家庭男女老少齊上陣;有的細工換粗工;有的花錢請幫工,渡過收穫季節缺少勞力的`難關。大概到了上世紀90年代前後,一種腳踩打穀機逐步代替了打穀桶,幫了農人的忙。這是一種單腳用力踩踏帶動機械轉動的脫粒機,結構不復雜,在生鐵鑄成的兩個帶方孔的圓盤間穿入數根方木條,每根木條上釘一排U型的八號鐵絲,脫粒就靠隨圓盤旋轉的無數U型鐵絲產生的動力完成。打穀機適應2人操作,使用方便,一梱捆稻穀放進旋轉的機子上,很快就脫粒乾淨,速度比打穀桶快幾倍,提高了勞動工效。但勞動的強度並不輕,農人們仍需付出艱辛的勞動,渾灑無數的汗水。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打穀機的飛速旋轉中,農人們的稻穀產量一年比一年高,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一年比一年紅火。打穀機爲節省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功不可沒。現在有的農戶在老屋的一角還放着塵封的打穀機,可見對它懷有的深厚感情。

穿過滄桑的歲月,看着眼前聯合收割機飛快的收割稻子,深深感受到了社會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農村的巨大變化。聽農人介紹,現在一臺收割機能頂上一百多個勞動力,一個小組一二百畝稻子幾天時間就可收割完畢,而且收起的稻子又幹淨,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解放了農村的勞動力。現在解放出來的農村勞動力,或走向新農村建設,或走向工廠務工,或走向城市從事第三產業,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新的崗位上爲社會做貢獻,同時也賺取了比在農村勞動更多的收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寬裕幸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