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話說銅城散文

本文已影響 2W人 

在甘肅省崇信縣的十數個鄉鎮中,銅城是塊風水寶地,它歷史悠久,山水相擁,尤其是處在安口峽口咽喉要地,是崇信的西大門。境內山清水秀,物阜民豐,民俗敦純深厚,民風浩蕩樸實。人皆能飲,酒文化甚濃,薰陶得村民憨實卻又豪爽,倔強而又純厚。芮河彎彎從門前流淌數千年,悅耳的水流聲,彷彿訴說着銅城的過去與未來......

話說銅城散文

——題記

(一)唐帽山的傳說

在銅城與新窯赤城三鄉之間,山山相連,綿延逶迤。山上綠樹繁茂,密匝匝的灌木林用四季不同的顏色裝扮着這些形狀各異、氣勢雄偉的大山。

其中有一最高山,形似一帽。據說是唐王愛將陳咬金偵冠於此,慌亂中丟盔棄甲,躍馬狂奔,帽落此地化山阻敵,躲過了一場不小的災難,此山因此而得名唐帽山。傳說咬金此時,人困馬乏,乾渴難忍。胯下坐騎揚蹄仰頭,對天長嘶一聲,雙蹄落地狂刨,一泉即現。泉水清澈,沁人心脾。人馬共飲,水量不減。神泉也!

此泉後名馬刨泉,此嶺就叫水泉嶺。

傳說畢竟是傳說,時光荏苒,但此山此泉依存。這段傳說,給這山這水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令人神往。到銅城的人,都想看看當年唐王愛將敗走麥城但卻神話般死裏逃生的壯景,真與不真已不再重要了。

這壯美的山、清冽的泉,怎麼能不是唐王朝的大手筆呢?站在山嶺上,喝着這香醇的泉水,望着連綿的羣山,只有懷古的份了。

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政府在山上建了林場。十數名職工的飲水全靠水泉嶺的這眼泉供給。但奇怪的是,這泉不管四季如何更替,天雨天旱,泉水只夠一桶。用瓢舀出一桶,仍有桶餘水在泉裏。廠長怕遇上天旱缺水,就命人淘泉,以擴展水量。結果深挖了十數米,越挖越深,水位也隨之越來越低,仍是桶餘水。衆人皆驚,不敢再挖,但泉已成井了。至今打水,當年的泉水已不復存在,只有一淺井罷了。

唐帽山、水泉嶺、馬刨泉的傳說已成過去,但已由泉變成的淺井卻是實實在在的。面對此奇異現象,誰又能再懷疑傳說不是真實的呢?

當然,不管傳說是不是真實的,但它至少告誡我們,大自然是神奇的,更是美麗的。如果違背自然規律,任意去蹂躪、踐踏,大自然是不屈的,決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

(二)美麗的銅城峽

銅城離安口較近,兩地之間的通道主要是銅城峽。說是峽,其實就是芮河從上游流經銅城時,在羣山之間蜿蜒而出,沖刷出一段較爲狹窄的峽谷地帶。峽谷窄的原因主要是因爲這裏岩石較多,儘管芮水長期沖刷侵蝕,但岩石卻限制了它的自由。芮河至峽口地帶,河牀的黃土層加厚,因而就象脫繮的野馬,縱橫馳騁,沖刷出一片較爲開闊的地帶,積澱了從上游帶來的黃土,因而銅城這一帶的土地特別肥沃平整。視野上也特別開闊,背依青山,門對芮水,真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由於山多,且山上石多,峽裏更是奇石嶙峋、怪石林立。鬼斧神工般的刀切斧劈,陡壁峭崖隨處可見。這裏山高峽窄,且峽谷蜿蜒曲折,峽內因而遮天蔽日,很少有陽光能照進來。因爲有水,也就溼潤、陰冷。再加上樹木較多,尤其是灌木叢生,進入峽裏,人倍感涼氣逼人、陰森可怕。到了晚上,一線天空,皓月當空,舉目四望,不見一人。朦朧的山峯有的像駝峯,有的像大象,有的還好像一頭威武的雄獅。即使一塊不大的石頭,當你猛然回頭一望,就像一頭尾隨而來的餓狼。此時如果再有貓頭鷹或不知什麼鳥兒淒厲的叫聲,聽了更令人不寒而慄。那些影子就更逼真了,甚至追你而來,你真恨不得有個地洞鑽進去。

當然,峽內給人更多的不是恐怖,而是美麗。春天萬物吐綠,芮水歡笑,各種不知名的野花漫山遍野,香氣襲人。夏天,峽內涼風颯颯,綠樹成蔭,是納涼消暑的極佳去處。秋天,是峽內最美麗的季節,野果飄香,兔子滿山跑,野雞、鵪鶉等動物膘肥體壯、毛色豔麗。當然這裏是不能打獵的,看着這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場面,你也會感慨連連。是啊,正是由於這兒山高、林密、無耕地、人跡少至,才使得這裏植被較好,成了動物天然的窠巢。只是這帶子似的柏油路隨河曲折迂迴,好像河流的平行線一樣。偶爾一輛汽車經過,一聲喇叭,都會驚起飛鳥無數,車笛聲、鳥鳴聲回聲悠長,響遍山谷。有的鳥兒不知車從何來,驚慌失措,四處亂撞,甚至迎車飛來,香消玉殞。深秋季節,遍山紅葉,令人留戀忘返。夕陽西下,依依而別,還不忘回頭張望,像與廝守多日的情人分離一樣。寒冬裏的'峽谷一樣是美麗多姿的,尤其是雪後,舉目遠眺,白雪皚皚,峽谷沉浸在夢一樣的幻景之中。雪落在青松上,一簇簇、一團團,粉嘟嘟、胖乎乎,像玉兔的毛、似大樹的衣,粉妝玉砌,整個一個童話世界。置身於這樣美侖美奐的境地,頓時感到人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純潔的景色,人的心也像被泉水滌盪過一樣,清淨無邪。忘記了憂愁、悲哀,萌生的只有美好與熱愛。

美麗的銅城峽吆,如夢如幻般的縈繞在遊子的腦際。此時的你,真該想想,作爲銅城人,你該爲銅城的美麗做些什麼呢!

(三)精美的民間石雕

銅城這地方靠近石峽,峽內石頭很多。當年開通公路時,沿河流流徑,鑿山劈石,很是費了一通工夫才修通崇安公路的。如今路靠山的這一面,全是人工刀切斧劈般的石崖。石資源相當豐富,再加上這裏的石頭中有一種淺灰色石種,質軟易於雕鑿,因而這裏的民間石雕藝術相當精美。

走進銅城的村子裏,隨處可見石雕物品。銅城村頭的峁嘴上,如今仍有一座石獅雕像,高約一米二三,後腿盤曲,前腿挺直,擡頭挺胸,蹲在那裏,面望峁下的河川。雖然面目不知什麼原因只剩殘缺的半張臉,但其精美絕倫的雕琢藝術仍清晰可見,刀法細膩,紋理清晰。雖經風雨幾百年,但雄姿依舊。老遠看去,像一位滄桑的老農,半蹲在豐收的麥田旁傾聽麥熟的聲音一樣,把俊美的新銅城盡收眼底。靜靜的,就這樣靜靜的守望着,無疑,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成了一方的守護神。還有的石獅,由於年代久遠,更加殘缺不全,百年、千年的風吹雨淋,風化的面目全非。在鄉中學後的一眼水泉上的村民家門口,有一座像貓頭鷹狀的石像,據當地人講也是獅子雕像,但歲月已將它的棱角磨平、磨光,好像骨架一樣擺在那裏,但雄姿仍在,威風凌凌。令人不由得感到銅城歷史的悠久與文明,慨談人生之苦短,何其有石獅之久也!海枯石爛,人們普遍認爲是很難有的事情,即使有也得千年萬年,所以常被用來比喻愛情的忠貞與永恆。看着這被歲月瘦化了的石獅,你纔會覺得石可爛,海也可以枯吧,只是時間久一些罷了。

這些石雕主要分爲兩類,一類爲觀賞型的,一類爲實用型的。前面談到的石獅就屬於觀賞型的。我在銅城村就見到過許多這樣的石雕,主要以獅子、狗等動物居多。有一戶人家的窯門上方與氣窗之間,掏有一龕,供着一尊高約半米的石獅,甚是威猛。除了驚談絕倫的雕刻手藝外,主要詫異於擺放的位置之奇特,無疑,主人把這尊石獅作爲了鎮宅之寶。另外,牆頭上的石狗、建築物上的石雕裝飾、脊獸、廟前的石鼓、石花、石猴……無不顯示出獨具匠心的高超技藝。實用型的石雕就更廣泛了,隨處可見,家家皆有。最簡單的有石條,稍經匠人加工,工藝粗糙,主要用於鋪路,修宅子做基石等。居家過日子用的蒜泥窩、舂糧食的石臼、石磨、石碾、碌碡、石鎖、石槽、石桌、石凳等物件,無奇不有。看着這精美的石雕作品,對銅城人民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這些石雕,有的久遠,有的初成,但一樣靜靜的訴說着銅城的過去與未來。它是銅城特有的一種民俗,這一道亮麗的風景,裝扮着美麗的銅城村莊,呼喚着新銅城美好的明天!

石頭是無生命的,但經巧匠能工的妙手雕琢,生命的氣息躍然其上。勤勞的銅城人民就是這樣精雕細琢着美好的家園的。

石,不也預示着食的殷實、人的踏實嗎?

(四)冬訪關河古槐

關河是銅城南山一條西東走向的深溝中的小河渠,蜿蜒曲折十幾裏,匯入芮河,算是芮河的一條支流吧。叫它河有些誇張,其實,至大它也就是一條小溪。

沿着這條小溪逶迤而行,沿途有三四個小村落,皆山莊也。稀稀的散落着數十戶人家,家家門前碼擺着做飯取暖用的山木,給人一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感覺。院牆也顯的多餘,砍些樹枝削刮一下栽成柵欄就成牆,映着濃濃的炊煙,一種山裏人獨有的古樸與寧靜便映入眼簾。透過枝縫,院落中的一切便盡入眼中,高大的玉米架鬥中盛滿金黃的玉米棒,偶爾,三兩隻麻雀邁着嬌盈的纖腿,在架沿邊散步,下面成羣的雞叼食着金黃的玉米粒,山裏人的大方與殷實在這裏就可以窺見一斑。大黃牛或臥或立,叮噹的牛鈴聲給這靜謐的山莊增添着點點生機。

路越走越陡,遠處的黛青色山越來越近,當爬上關河村最遠的社孫家峽時,已至半山腰了,一棵大樹便撲入眼簾。

好大的一棵樹!!

這就是全國最大的古樹之一,甘肅省境內樹齡最長,生長最大的樹——銅城古槐了。

冬天的暖陽灑在毫無葉子的樹上,給大樹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金黃色。雖然我早就在相片上見過這棵古槐:茂密的枝葉,如傘、如蓋、遮天蔽日,樹幹粗大、雄奇,十數名小學生手牽手擁樹而立,燦爛的笑靨盪漾着無盡的自豪與驕傲。但今天初見冬日的古槐,我的心仍是爲之一震。高大、粗壯的樹身上,每一根側枝本身就是一棵大樹,枝幹如虯盤扭、彎彎曲曲、龍飛鳳舞。每一根枝丫就是一棵根雕,古氣、怪異。雖然這個季節看不到樹上寄生的楊樹、花椒、五倍子等,或者由於太高遠的原因,根本就分不清吧,但我早就被這棵樹的古老、博大、神奇折服了。站在凸顯的根上,倚着樹身叫朋友爲我照了一張像,後來洗出來一看,身高一米八、體重近二百的我顯的是那樣的渺小、瘦弱。

坐在樹下小憩了一會兒。

下山的路走起來很快,回頭望去,古槐婆娑的影子,仍很清晰。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實,樹也一樣。二三十里的山路,來回近五六十里,我和我的朋友不是徒步來了嗎?正是由於遠、奇險,更增添了我獵奇的勇氣。當人困馬乏之際,古槐就像夢中的情人般招呼着我的腳步,爬溝涉水,七曲八折爬上半山時,神樹和我眼神的第一吻,你說我能不激動萬分嗎?仰天長嘯,迴音連綿,在感謝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時,還真得感謝這偏僻、崎嶇、古老、甚至有點原始的地域,還有在這裏生生不息,敬樹如神的山民們。他們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用虔誠保護着這棵唐王愛將敬德歇戰時拴過馬的樹,連同腳下的這片土地,把古老的傳說滋潤、演繹,才得以使之歷經二千七百多年而傲然屹立。

如今,這棵古樹,受到了更好地保護,退耕還林的號角,吹遍了關河的溝溝峁峁。看着遍山的小樹,我想,孤立了幾千年的古槐,從此將不再孤寂。

回到家中,晚上我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中,關河處處是古槐。

(五)險峻的五龍山

崇信的名山中,除過龍泉寺所在的鳳翥山外,就要數五龍山了。如果說鳳翥山是小家碧玉,那麼五龍山不僅是大家閨秀,更是巾幗中的鬚眉。

看,老遠望去,黛青色的山嶺逶迤奇俊,在霧色的籠罩下,多像一條低頭在芮河中汲水的烏龍啊!山以形稱龍,龍因色而得名。所以,我覺得叫烏龍山也許更佳。

稍近一些,一山的綠令長期生存在黃土高原、看慣了貧瘠、灰暗,甚至光禿禿山頭的人爲之眼前一亮。五龍山的樹真綠呀!那是一種什麼色呢?嫩綠中滲透着一種鵝黃,一種淡淡的鵝黃,不知名的花兒,粉的、白的、黃的、紫的,點綴得整個山坡像披着一件綠衣繁花的錦緞,在陽光的映照下,更加絢麗、輝煌。五龍山的樹真密呀!密的連風也透不過。站在林中,聽得見牛鈴的叮噹聲。牛鈴給這靜謐的山野平添了一種生命的氣息,但就是看不見牛的身影。循着鈴聲走去,尋前覓後,除非走到跟前纔看得見林中覓草的牛。

走到五龍山下,擡頭望去,高的令人驚歎。山脊處怪石林立,像鋸牙狀的鱗片佈滿烏龍的脊樑。其中一石,酷似鷹嘴,故名曰鷹嘴崖。沿着山林中的狹窄且陡立的羊腸小道,吃力的爬上山頂。它的頂峯真似龍的脊樑,狹窄的有時連兩個人都不能並排走過。就是在這樣的狹小地帶,不知何年修建的廟宇遺蹟隨處可見。古磚通瓦、殘壁、脊獸、脫落的壁畫等隨處可見。他們靜靜的躺在那裏,彷彿訴說着五龍山曾經的輝煌與悠久。

爬上鷹嘴崖,朝西望去,五龍山的西面是一面平直的斜坡。仔細搜尋,西面全是岩石,而且是一個整體,可能是遠古時代地殼運動連岩石層傾翻而成,主層岩石一透着地,深深的扎入溝底,一頭翹上天,就形成了神奇的龍脊、鷹嘴崖。奇特的是西面的石坡上卻長滿了綠樹,石縫中如虯的灌木根有的裸露在外面,但卻仍是鬱鬱蔥蔥。在一塊巨石的下面,近年有篤誠的山民集資恢復重建的一座半龕半房的藥王孫思邈的廟,藏在巨石與密林之間,如不仔細搜尋,還真不容易找見。沿龍脊向龍頭前進,刻有“鹿針洞”的石碑上三個字仍清晰可見。可惜建築只剩一些殘磚了,當年的景象只能去任人想象了。站在“龍頭”向山下望去,一道低矮的石樑,橫貫芮河的南北兩岸,可惜中間齊齊斷開,水才得以順暢而下,這就是傳說中有名的大禹治水遺址,也是有名的唐王屯兵處。

神祕的五龍山,雄奇險要,綠的山、險的峯、奇的石就像九寨溝一樣美麗誘人。這座天然的森林公園,拌着種種神祕而美麗的傳說,如芮河水一樣悠長,令人回味,招人嚮往。

(六)徐茂公的傳說

銅城的傳說很多,從如今徐茂公廟的繁華可以看得出,其中有關唐王朝徐茂公的最多,也最受後人關注。我這裏只說我聽到的一個版本。

據說茂公當時進兵至五龍山腳下,受到當時五龍山匪寇頭子鐵板道人的阻擋。鐵板道人手下匪人很多,每天出門時,每人發一粒油菜籽,得二斗五升之多,可見其隊伍之浩大。兩軍對壘,鐵板道人言稱:如茂公敢朝河馬潭的石崖、也就是現在說的大禹治水的遺址處連放三箭射開石崖,他就甘願受降。茂公火起,扔掉大刀,拔箭便射,第一箭射出後,箭在空中好似受到什麼阻纏似的、柔弱無力,勉強射到崖上。茂公惑然,平時這點距離,對他來說,百發百中、剛勁有力,今天這是怎麼了?張弓搭箭又發第二支,這支箭射出未至一半,就嘎然落地,衆匪皆笑。茂公火起,漲紅了臉。北山上唐哨兵搖旗吶喊,衆將士一看也齊聲吶喊助威,吼聲震天。茂公越發心焦,第三支箭射不出,有何顏面見唐王?就是在衆將士面前也會無地自容。此時的茂公,惡向膽邊生,怒從心中來,張弓搭箭,欲放第三支箭。這時只見鐵板道人手中鐵板一揮,茂公的馬前蹄揚起,箭射到了空中。氣恨交加的茂公羞辱難當,揮鞭打馬,戰馬嘶鳴幾聲,叫聲悽慘,揚蹄一頓狂奔。至峽口時茂公氣涌心口,墜馬而亡,唐軍潰敗。涌至一處安營紮寨,快馬飛報長安。唐王世民聞聽茂公已死,痛哭一場,命人扶柩歸來。

靈樂即成,哭聲悲慟,風伯聞聽茂公死訊,大叫一聲也氣絕而死,悲上加悲的唐兵披麻戴孝擁柩東歸。但當靈車至峽口二三裏的一個依山傍水的村子時,任憑多少人也拉不動。唐王聞報,疑是天意,就令人就地安葬。墳冢後建廟,爲茂公廟。追封以彰其功,並在旁另建一廟是爲風伯廟。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徐茂公,就把當時哨兵搖旗吶喊的山頭取名叫“搖旗山”,大刀落處名曰大刀坪,茂公殤處稱喪園,茂公廟處爲廟臺。

如今,廟臺的香火仍很興旺,屢遭破壞的茂公廟,正在逐漸修復,規模初成。這個美麗但又悲傷的傳說,在銅城人的口中一輩輩就這樣傳了下來,成了銅城人熱愛家園不倒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