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觀察與煉心散文欣賞

本文已影響 2.88W人 

觀察,這是每一個社會人所必做的功課。科學家通過觀察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政治家通過觀察而提出外交內政的策略;傳教士通過觀察找到傳教佈道的地方與對象;醫生通過觀察找到病人的病症;教師通過觀察得以因材施教;農民通過觀察而不誤農時;工人通過觀察而生產出合格的產銷對路的產品。可以說,觀察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愛好文學的人來說,觀察也理所當然地成爲一門功課,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觀察與煉心散文欣賞

文學觀察的方法很多,但大都離不開眼睛的看,耳朵的聽,鼻子的聞,嘴巴的嘗,手的觸摸和身體的感受。當然,更離不開心的體悟與思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的體悟與思考的功夫不到,眼睛該看的看不到,耳朵該聽的也不屑去聽,鼻子聞到的很快被忘掉,吃着美味而感覺不到幸福,該去撫慰的不去撫慰,必然喪失一個文學工作者的良心和社會責任感。因爲文學是一個社會內心的天平,也是一個社會的良知,這是文學存在的最高價值,也是一個文學工作者的'責任與光榮。所以,文學的觀察必然從心開始。心好了,人就好了,人好了,文章就必然好了,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的心,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一個文學家的心,就能觀察和思考生活,它必然經歷一個修煉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爲煉心。心煉好了,就會有一雙孫悟空一樣的火眼金睛,就能清楚地分辨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醜。就會有一雙聰敏的耳朵,也會有一個靈敏的鼻子,觀察生活就會遊刃有餘,思考生活就得心應手,當然,筆下的生活更會妙筆生花。

那麼,煉心要經歷一個怎樣的過程呢?是不是說心煉好之後就不用再煉了呢?要回答這樣兩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從古人的“功夫在詩外”這一觀點說起。我覺得,古人所說的功夫在詩外就指的是煉心。煉心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怎樣認識自己,怎樣認識生活,怎樣認識世界,怎樣正確的認識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係開始;從自覺地爲人民服務開始;和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行爲做鬥爭開始。人的本質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自私的,讓他犧牲一些個人利益而有公心,就必然經歷一些痛苦,就像王國維說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追尋,是摸索,更是探究。不經歷這樣一個探究人生、生活、世界的過程,我們的心就無從煉起。這時候,我們應多讀一些馬列毛等領袖的著作,讀一些哲學著作,讓偉人的思想光輝把我們的心照亮。使自己的價值觀符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接下來我們就要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來推究這些的思想,我們就會發現,這世界的東西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個時候,你要在頭腦中肯定一些你曾經否定的,又要在頭腦中否定一些曾經肯定的,既要堅持一些東西,又要放棄一些東西。你接受了真理,不得不剔除一些雜念與謬誤。你感情的波濤從來沒有如此洶涌過,你爲此茶飯不思,你爲此掉了好幾根頭髮而“衣帶漸寬”形容憔悴。你也因此領悟煉心的過程也是煉情的過程,情理是不分家的,“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忽然有一天,你再觀察的時候,思想於觀察的人、事、物中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找到了位置,就像將軍一下子看見了他所要指揮的軍隊,就像水流找到了要奔瀉的通道。你就知道了,你煉心的功夫已經有了。“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然而,這並不是說在你文學的道路上,你煉心的行程已經結束,以後就只有寫的事情了。這顯然是不行的,觀察與煉心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工作,什麼時候不停筆,什麼時候就不能停止觀察與煉心。就拿杜甫來說,從血氣旺盛的青年寫下“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開始,他以“史”的手筆寫下了他所處時代的變遷,及至他“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的絕筆之時,他一刻都沒有停止觀察與煉心,沒有忘記人民羣衆的疾苦,沒有忘記對生活的思考。所以,文學家應該生活在人民羣衆之中,生活在時代的潮流之中,用以觀察,則貼近時代,貼近人民;用以煉心,則與時代脈搏相合拍,這樣,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才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爲什麼游擊隊之歌至今仍有其魅力?爲什麼黃河大合唱仍能激起我們胸中的激情,就是因爲作者懂得爲時代負責。如果說杜甫還有其思想與歷史的侷限,雖然一生觀察煉心,仍對走下坡路的唐王朝無濟於事。那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各族人民,一定能對時代有深入的體察,從而掌握自己的命運,並對世界有所貢獻。作爲文學藝術工作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不管是初學的,還是愛好者,都有責任觀察和煉心,從而擔當其起時代交付給我們的重任,創作出無愧於祖國、無愧於人民的作品,使社會主義的祖國不斷勝利地向前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