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以奇石與生活爲題目的散文

本文已影響 2.7W人 

在這個不缺少美的世界裏,美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然而真正懂得欣賞美的眼睛又有多少呢?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如果慧眼不去發現美,那麼真正的美將會逐漸隱退,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

以奇石與生活爲題目的散文

記得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和家人一起漫步漢江文化園,眼前蓊蓊鬱鬱的綠人的眼,耳畔纏纏綿綿的漢江水如此輕盈,偶爾一兩句鳥兒的歡唱如此美妙,讓人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與遼遠。再往前走,“可愛的寶貝”勾住了我們的腳步。“奇石,媽媽你看,這些奇石好美!”女兒大聲嚷嚷着。我們的目光一起聚集在這些奇石身上,讓我頓時語塞,找不出合適的語言來描述他們,就一個字“美”!

凝視着眼前這些純天然的藝術品,沒有經過任何人工雕刻,折射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他們千奇百怪,形態各異,讓人有種囊中羞澀的尷尬,找不到更合適的文字來形容。我知道我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會賦詩寫詞,所以只能隱隱放棄此時的臆想。

然而我突然好奇於奇石的形成,猜想他們是在漢江水的千錘百煉中鑄就了此番模樣,又怕是妄下結論。正如生活,很多事沒有親身經歷,都是子虛烏有,都是胡思亂想,甚至是幻想。誰敢說她的生活一定是什麼樣?生活在漢江河畔的兒女,喝着漢江水長大,淌着漢江水摸索,譜寫着漢江兩岸神奇的故事。這奇石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記得唐朝柳宗元先生曾在《小石潭記》中這樣寫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些文字千古傳誦,家喻戶曉,讀者羨慕他筆下的奇石與水成了魚兒幸福的天堂。其實幸福是結伴而行的,當我們徜徉於這樣的河畔,誰能忍住情感的盪漾,不流淌陶醉之意?

當然我也喜歡賈平凹老師筆下的《醜石》,它被編輯在現行的中學教材裏,被很多師生靜靜地欣賞。這篇散文語言直白、樸實,沒有在結構上刻意求新,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平平淡淡地將一塊石頭的遭遇娓娓道來。但就是這塊醜石卻能引起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共鳴。它不像一般的散文,僅能給我們帶來輕鬆和愉悅,它分明是一篇包含極深人生道理的哲理散文,引人深思。很多人將這篇文章看作賈平凹的夫子自道,其實從那塊“醜到極處”又“美到極處”的醜石身上,我們何嘗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奇石,展現着它的魅力,充實着我們的生活。也許是上帝的恩賜,我居住的城市秦頭楚尾,漢江繞城而過。美麗的漢江河水清澈,河石亮淨,岸邊的岩石被雨水衝涮得棱角分明,上面的石紋猶如行雲流水一般。造物主堪稱一位繪畫巨擘,隨意塗抹幾筆,就是匠心獨具,出手不凡,讓人百看不厭。

漢江奇異的石頭深深吸引着我和我的朋友,我時常邀請朋友離開喧囂的城市去沿江的河道尋覓奇石,從尋覓石中吸納一點山川的靈氣,給藝術荒漠的大腦添上一些鮮活的血液,在心靈徬徨無所適從之際能夠獲得一些精神享受。偶爾,我也能尋到中意的奇石,便把他們帶回家。每每我珍藏至寶般小心翼翼從揹包裏取出這些心愛的寶貝,丈夫和女兒的歡喜之意總是令我驚詫。

我清楚記得,有一次我拿出一塊石頭,女兒搶過去,捧在手心裏,認真審視,大聲點評:“嗯,這一塊石頭樣子像一隻大烏龜,它伸出長長的脖子指向前方,如果太陽照在它的殼上,就會金閃爍金光,遠遠看去好像是一隻會發光的金烏龜。我給它取名——烏龜指路。”於是這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在家裏就有了很高的地位,女兒把它高高地供在電視機上,凡客人來家,女兒便開始重複上面的臺詞,引得客人頻頻點頭叫好。

我家先生對藝術情有獨鍾,閒暇之日總會撥弄笛子、二胡之類,要不就是揮毫潑墨,龍飛鳳舞一陣。自從我和奇石結緣之後,他的愛好突然發生轉變,常常陪我和女兒去漢江邊搜索奇石。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發現了一塊美女頭像的石頭,但是在河中央,我夠不着。先生便脫下鞋襪,挽起褲腿,腳步直擊目標,爲我拿到岸邊,還小心謹慎地把它洗乾淨,生怕破壞了美女的好夢。當時是初冬,江水的冰涼一定刺痛了他的腳,但是溫暖了我的心。

那塊石頭真的很美!彷彿是一座險峻的高山,山上住着一位有閉月羞花之貌的仙女,如瀑的長髮上有亮晶晶的髮夾,身穿一襲美麗的裙子,含情脈脈地坐在石凳上,擡着兩隻手在彈琴。想到這,我們好像聽到了優美的琴聲從山頂上飄過來,在我們的耳畔輕輕迴響……這就是我家人見人愛的寶貝——“仙女彈琴”。我把她珍藏在書櫃裏,每天透過陽臺的陽光可以輕撫她清秀的臉龐,聆聽她來自靈魂的歌唱。

隨着時間的推移,家裏的奇石數量不斷增加,奇石的故事成了我們家裏最豐盛的晚餐。最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竟然八歲的女兒,也愛上了奇石。一天放學回家,她便開始播誦:

在福建省東山島東山城關東門海濱的石崖上,有一處被譽爲“天下第一奇石”的天然勝景——風動石,以其“風吹岩石動千斤”而令人歎爲觀止。石高四點七三米,寬四點五七米,長四點六九米,約重二百噸,上小下大,宛如一顆顆碩大的石桃,臥置於另一巨石上面。據考證,石桃的形成是由於第四紀海浸時期,海浪沿着花崗岩的紋理裂隙劇烈沖刷,擴大上下兩塊岩石的空間距離,最後僅殘存不足一米的接觸面,其餘懸空。恰好上岩石的重心落在下岩石的接觸面上,因接觸面不平,只由幾個接觸點支撐着,石危勢險,搖搖欲墜,狂風吹來會左右搖晃,遊人到此,若站着推石,即使數十人齊心協力,但見石頭安如泰山;如果有人仰臥在下岩石的`右側,蹺起雙腳用力蹬推,只需一人就能使石頭晃動。相傳明朝萬曆年間,詩人李楷專程來東山觀賞此石,縣官在石下襬宴席請幾位詩人。酒過三巡,詩興大發。李楷即景賦一首七絕,詩人程朝京隨口應和,吟罷,第三人還沒有接上,只見風動石搖晃不停,大有砸碎酒席之勢,四座皆驚,紛紛離席。從此,這裏便流傳了“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趣話。

“播誦完畢,請主人點評。”

“還是女兒愛學習,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了。”

“點評錯誤!”女兒大聲呵斥道。

我默默驚歎女兒的記性好,其實我更瞭解女兒的目的,她記下這些材料是想換來——親眼目睹這“天下第一奇石”。這是女兒的風格,這奇石又爲我們的下一次旅行確定了方向。於是我們全家在心裏默默期盼下一個長假早點光臨……

或許真的身臨其境,我還是說不出它美在何處。因爲真正談及如何欣賞奇石,我還自慚形穢,有點不懂裝懂。但是對於奇石的摯愛與癡迷,與日俱增。我喜歡漢江奇石,喜歡它來自於自然,既不違人之本性,也不違自然之性。這漢江奇石需要人們從大自然中去發現,以求達到人和自然產生共鳴的至高境界。我們驚歎漢江奇石,感受它的自然之妙,偶爾也取決於賞石者的心緒、心態、心情,以及賞石者的學識和鑑賞水平。也許有人會說,奇石收藏者是在彰顯他的學識和品位;而實際上,一個奇石收藏者的學識、才氣、情態和思想、精神的品位,真正決定着其奇石收藏的水平和境界。

筆者寫到這時,突然想起來了2011年安康中心廣場的奇石展。我記不清那些奇石收藏者姓啥名啥,但是我記得住我去欣賞奇石的情景。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我和女兒晚飯後帶着相機一起奔向奇石露天展館,先快速瀏覽一遍所有奇石,再極力尋求自認爲最好的、純天然的奇石,便用相機定格它的情態,在工作之餘慢慢品味。說實話,我描述不出欣賞琳琅滿目的奇石感受,只是清楚記得飽覽展館所有奇石後的那種心境,那心境超越了我平凡生活的狀態,彷彿是一種曠達、超越、蕭然的情境,也彷彿置身於世外石源之中。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生活品位不斷提高,奇石悄悄走近了很多家居。特別是我們有了新家或住房剛搞過裝修的,大多會弄些如字畫、工藝品、觀賞奇石之類的“玩物”來裝飾它,能把自己的家居環境裝扮得詩情畫意,給家人帶來溫馨的感覺和美好的享受,也會給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充沛活力。這樣既能體現一個家庭的文化氣息,也能陶冶一個家庭的生活情趣。

奇石不經意間完全融入百姓生活,登上《旅途》的快車,張曉強先生的奇石配詩已經頻頻出現在《旅途》上,如一縷馨香飄蕩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間。我似乎嗅到了一種叫做奇石文化的東西,在文化旅途悄然綻放。魅力無窮的奇石濃縮着藝術的精華,點綴着我們的空間,提升着我們的品味。不知道這算不算奇石文化,但至少有更多的人喜歡奇石,展現着奇石的魅力。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石則靈。漢江——這條母親河,孕育了三百多萬安康兒女,哺育了無數漢江奇石,傳承了漢江文化。只要我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詩人般的激情,有一種畫家一般的想象力,就能收穫人間百味,品味生活的美。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智者樂石也。感謝漢江奇石,它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陶冶了我們的情操;而且讓我們在賞石品石中,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傳遞着漢江文化,演繹着中華魅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